Home New

灭顶之灾 The Happening(2008)

简介: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供给的同时也在被不断的掠夺着,当地球的忍耐达到极限,人类的下场会是如何呢?

演员:



影评:

  1. 和小S其它作品比较,这部节奏明显快了,短镜居多,结构上的单线性把故事主体淡化到稀薄无比,让人觉得剧本简直不存在,就是个pitch。
    然而在一部恐怖片里,除了恐惧,我们还需要呈现什么呢?所有的人物场景故事,只是媒介和手段。好的电影把可见不可见的一切用影像呈现出来,情绪的感染力像突发的化学反应,像气味,在空气里传播蔓延。
    有比空气更好的媒介么?小S的那些故事,骨子里都带着孩子气的天真,透明的质感,峰回路转,都是轻飘飘的寓言小札,成年人床头的童话故事集。
    Kubrick也拍成人童话,不过那是黑童话。
    小S不招人待见,不就是个会抖包袱的惊悚片导演么,包袱抖得不好招人骂,不抖包袱更招人骂。
    抖包袱变成小S的包袱,抖还是不抖,that’s the question。
    不替小S抱不平,只替叫骂的观众惋惜,如果坐等90分钟只为等一块包袱皮...
    其实小S是个50%天资+50%勤勉的优秀电影小顽童。他地道,老派,他拍comic式的超级英雄拍外星人拍精灵拍世界末日然而对电影合成特效大场面深恶痛绝,他知道电影影像的力量从哪里来。他也是现今为数不多懂得在类型片矿场里掘金的导演之一,不过他喜欢把挖出来的东西和其它种类融合,造出些诡异不好分类贴标签的合金产品来。
    The happening是一部狡猾的B级惊悚片,玩弄的是恐怖惊悚片越来越被忘却的黄金法则:暗示/显示。恐怖的源头近若咫尺然而永不现身,仿佛看到小S在心底暗笑:没有僵尸出镜的僵尸片大家看过么?
    也不必推举小S为2008绿色和平组织代言人,不管他是不是印度教教徒吃不吃牛肉,the happenging不是为戈尔副总统拍摄的an inconvenient truth 续篇。
    恐惧来源于不可知,恐怖来自于这个不可知的世界。到底是什么使蜜蜂成群的神秘消失了?只是维基条目上的理论推测。在这部电影里到底happening了什么?小S举手回答:我不知道。
    即便小S打小就是大S的粉丝,他还是义无反顾走上一条和大S截然相反的小道,那里没有war of the worlds,在那里只有一个世界,一个我们赖以生存然而超出我们自身之外,可能永远也无法被完全理解的世界。
    恐怖源自危及生存的逼迫感,来自一个不属于我们存在世界的他者,而在这片里恐惧释放者和这恐惧的受害人结为一体。让我们索性放弃生存,没有张牙舞爪的外星人,没有垂发半遮面的贞子和垂涎三尺的僵尸吸血鬼,只是我们自己,放弃终止击垮这生存的最后底线,有什么比“我们”成为“他们”更可怕的事?
    费城街头辗转的枪,小S标志性的段落镜头,叫人联想起signs里地下室手电筒掉落在地的那个长镜。视野的片段性,如同我们对世界感知的局限。暗示高于显示,真正的动作/恐惧永远发生在画外。
    即使是标准B级片的人物刻画(=平庸+坎普),小S式的细节小恶搞还是没忍住。美国小兵被感染的征兆,即非正常的人类举止行为表现为:大声背诵每一个美国大兵都要牢记在心的士兵准则。
    而到头来,小S还是没能抗住他喜欢说童话寓言故事的癖好。除了那支在街头辗转易手转递死亡的枪,还有影片后半部里主人公一路逃亡而过的三栋小屋:第一栋大门敞开欢迎所有人,然而里面亮丽的一切装置都是虚伪的塑料壳壳;第二栋大门紧闭,来福枪管迎接来宾;第三栋是没水没电的世外桃园,屋主乐善好施然而...
    算了就不挖掘什么意义主题思想了,也没什么可挖,只是为还能看到这样“不入流”的美国暑期大片,为小S还坚持着让电影成为电影,小赞一下。
  2. 在好莱坞的导演中,他依旧还是那么特立独行,编剧、导演以及监制完全属于自己的电影,特别是将对于恐怖电影的理解和感受如此彻底得贯穿到自己的作品中。1999年的The Sixth Sense是他第一次锋芒绽露,尽管Lady in the Water(2006)让人有些失望,可还是让人对他的新作品保持强烈的期待。他有一种能够将需要的恐怖素材集中起来,让观众产生期待、猜疑以及最后豁然开朗的享受,而镜头之间的恐怖气氛总会从始至终弥漫着。

    在The Sixth Sense里,影片中Bruce Willis发现自己只是个死人的结局将观众所有的观感全部清洗一遍,让人只能在必须重新回顾电影的基础上才会明白导演营造的恐怖。这是恐怖电影史的一个经典时刻,也就从那时开始,让我对他的每部电影总是充满无数期待。但是很显然,或许是M. Night Shyamalan觉得有义务在之后的每部电影里必须和自己之前的成功作一个竞赛,所以每每可见他煞费苦心却总是有些过犹不及。Unbreakable (2000)是一个关于自卫反击和超级英雄的寓言故事,最后被那些小把戏交织在一起直到电影结束,但不可否认,这依旧是一部杰作。Signs(2002)中Mel Gibson扮演了一个可悲的父亲角色,在真实世界的玉米圈事件里M. Night Shyamalan加入了“异形”,电影结局归根结底是对信仰的一种讽刺。The Village(2004)让神秘的恐怖气氛笼罩在一个封闭的清教徒世界,人们将自己深藏在树林里,恐惧着自己编织的谎言,而别处心裁的结局则将恐怖归源于孤立和人心。M. Night Shyamalan有很多好故事,不过可惜他总是倾向于要在电影里做过多的阐释。

    The Happening有点像是Signs和Steven Spielberg的War of the World(2005)的联合体。电影里Elliot、Alma和失去了双亲的Jess组成了一个家庭,他们漫无目的得逃亡在野地里,面临来自无所不在却又难以名状的威胁,只是由于Elliot的职业本能,让他明白这是自然界的神秘力量。人们滥用了地球,对于人类而言,这本身就是一种致命的伤害。不过事实上电影里的恐怖来源早在电影的生物课上就已经得到解释:这是目前人类还无法了解的。自然界需要自我调整过于承载的负重,问题只在于,使用哪一种方法而已。人们很显然如往常一样在期待M. Night Shyamalan给出的最后解释,可惜这次未能如愿。

    The Happening的故事像是一个关于当代环境学说的寓言,M. Night Shyamalan同样在电影里附上自己特别的声音,非常到位的、严肃的以及令人不安的。作为他最新的电影,我只能说他依旧在尽力却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The Sixth Sense的成功已经成了他的一个负担。The Happening的开头极具震撼力,与之相比结局过于浅薄无力,有些虎头蛇尾之嫌。电影中值得一道的还是James Newton Howard的配乐,在树枝和树叶们咆哮的那些瞬间,屏幕前只有声音,那种致命的声音。

    看了电影的那个晚上,我突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一个大厦的建筑工地上,突然大门上面的一块水泥柱和玻璃砸下来,砸死了几个建筑工人,而此时我正在隔街对面,看着悲剧的发生……
  3. 爱因斯坦说:没有蜜蜂,人类最多活四年。

    在Dr. Who中恶搞过全球性蜜蜂大量失踪死亡这个事实,说的是蜜蜂是从外星球来的,它们消失了是因为回到自己星球去了,并且巧妙地与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联系起来。而本电影也正是从全球性蜜蜂大量失踪死亡这个事实引子引出主题来:

    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平衡。

    虽然以恐怖为体裁,实质却是个科幻。也不是大部分人所想的环保说教片。这是M. Night Shyamalan很想形成的某种风格,在恐怖片外衣下讲各类的故事,就像《灵异村庄》(The Village)其实是个反乌托邦题材的故事。

    电影The Happening最先让人想起的是菊地秀行的小说《随风而逝的记忆》(A Wind Named Amnesia),该作在1993年的时候出过一个OVA动画,故事大致上说的就是一阵风吹过,所有人失忆,文明随之崩溃。

    而在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剧集《恶梦工厂》(Nightmares and Dreamscapes)中的一集《一切混乱的终结》(Part 4 The End of the Whole Mess)也有着相似的立意,故事中改变人性的被设定成一种病毒、某种导致变异的蛋白质,在某一地区这种东西自然存在于水中,这种蛋白质或病毒能让人心平气和,主角以为能让它带来地球的和平,于是把它扩散自全世界,却不想它有一种致命的副作用,使全人类都患上了阿兹海默症(被人称为史上最浪漫的一种疾病)……这样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世界末日了。

    大自然的机制是非常奇妙的,很多是为我们所不能理解的。

    比如欧洲中世纪的那场大瘟疫,如果当时真的像《米与盐的时代》中所说的那样把整个文明给毁了,那么瘟疫对人类来说是不是会蒙上某种更加神秘的面纱呢?

    而如果说非典并没根治,它会像英国的十五十六世纪的汗热病那样间歇性的爆发,会在以后几年里再次出现,你又会有怎样的想法呢?

    它们的出现只是一种巧合,一种偶然?还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呢?

    多数人都应该在自然课学课上听说过地球生命进化过程中的几次大灭绝吧?最近的一次是恐龙的灭绝……如果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呢?

    这时候我们也许应该把盖亚学说引进来,不是想说地球真的可以是一个具有意识的生命体,但最基本的它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有序系统,比如说我们把它比作是电脑,电脑不痛快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应该格式化一下硬盘了。

    电影本身(故事)虽然不怎么样,但是它的立意能引起足够的思考。

    E.E. Cummings说:“生命不是一个阶段,死亡也不是一个插曲。”也许也可以换成这样的说法:“文明不是一个阶段,愚昧也不是一个插曲”

    就像那句话说的:“活着时要愉快些,因为死后要死很久。”在这恒久时间里的一切,即使辉煌一时的,其实也都不过是沧海一栗,随时都可能随风而逝。
  4. M导演喜欢在自己的电影中客串一下轧一脚是出了名的。在上一部《水妖》里,他给自己设计的是一个戏份满多的类似先知的角色,算是过足了戏瘾。在这部《灭顶之灾》中,似乎是看不到导演还满英俊的脸,没弄错的话导演这回客串的是个不曾露脸的角色——在电话中纠缠、追求女主角的“Joey”。不知道这样的收敛是不是也影响到了电影,导演想要表达的,由于在表达的方式以及过程方面的有所欠缺(当然也可能是故意的一种选择),有点象是在自说自话,在观众的共鸣方面也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

    “灭顶之灾”的“灾”,是一股自然的力量,是花草树木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而对威胁者能做的唯一反抗。这和我们平时说的“自然界的报复”等等之类在概念上有些不同。平时我们说的强调的是人类犯了错误而遭到惩罚,而在电影里并不是纠结在对错上,强调的是一种生物的本能,无论是人类的影响还是自然的反击,都是出自生存和自我保护的本能。
    “灾”是如此,而让其变成“灭顶”的状况,就是人类的问题了。人类作为地球上拥有最高智慧的生物,自诩为“主宰”并因此而变的傲慢愚蠢,不仅有意无意的忘掉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的不为人知不可解释,而且那种原始的对威胁的敏感和提防也在退化。在电影的开始部分,就由那位讲科学的老师说出了可能存在着不可知的力量,做了预示式的警告;而到最后付出了代价,却还是将先兆当作偶然,没有行动只等着灾难的再次来临。

    人类在面对灾难躲避灾难的时候,还暴露了其他问题。社会的体制、组成迅速的失效瓦解,人群的聚集也没有增加力量反而更容易招来横祸,人被孤立变得脆弱。这也是导演对人类现状另一面的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壮大,也隐含着互相依赖性增强的问题,一个环节出现状况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在这个问题上,导演还给出了另一个极端的呈现。躲在黑暗的屋子里杀人自保的人以及自给自足的不与外界关联的孤僻恐怖老太太,他们相较外界的“退化”状态,也并不是一种面对社会问题时的可取的选择。
    人类无法分割就涉及到如何联系在一起的问题,包括信息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当灾难来临,人之间的联系一方面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比如通过个人通信工具,还有就是依靠象电视电台这样的权威性甚至具有指导意义的大众传媒,不仅是信息的交流获取,更有寻找精神安慰和信念的意味。导演是很关注平日里日益被忽略的人心灵的沟通的,他特意安排了一场男女主角在面临威胁时只能通过声音交流安慰的戏。在那样的特定状况下,除去了干扰除去了浮躁,人又回归单纯简单,重新拥有了最强大的武器——爱(从基因派的观点来说,这也是一种本能的表现)。

    上面是对导演想传达的内容的个人体会,下面说说导演传达的方式,这会影响到传达效果的好坏。

    首先要反映问题借助的是人类自身的恐惧。当不可知的灾难袭来,能具体看到的感受到的是受感染者的失控——自杀。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转眼之间无预告的自我了断,夹杂着未知和死亡的恐惧,是相当震撼的。但当观众知道了这样的方式,继续的自杀不会达到效果的累积,哪怕它方式各种各样。另外在分级方面,影片是以不妥协的R级登场,但却没有特别突出的画面及内容的冲击,不能不说也是遗憾。
    在整体效果方面,电影海报中的那种黑云压阵一触即发的气氛,在电影中倒并不多见。这也可能是电影的思路和海报的宣传本来就不一样。电影没有在特效方面下大功夫,要的是点到为止而不是扑面而来的感觉。

    还有的重点就是人物了。在电影中,大多数的人物都是走个过场而已,出现逃跑死去,或者出现就马上死去,看惯了一般剧情片会有被一次次打断的感觉而无法投入(但它又不象类型片——恐怖、功夫、色情等等——那样,会提供其它方面的补偿,或者说在这电影里补偿不够)。即便是从头坚持到尾的男女主角,也会让人看不出什么因果来。
    于是,从人物的设置上就显出整个影片的一些端倪来。在《灭顶之灾》中,人物及人物关系不再是戏剧性的,而是带有象征目的的;或者人物只是完成电影的客观工具,并不需要人物本身的光彩来丰富电影,只是不需太多感情色彩的载体而已。想到类似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法国导演布列松,当然人家是早已名留青史的大师了,而M导演也未必是走这一路数。

    《灭顶之灾》,是继《水妖》之后,导演在个人电影理念上更进一步的作品。我的这个看法,还是有不小的猜测成分,导演以前的作品在某些方面实在让人印象太深了。《灭顶之灾》引起的反响有些太惨了,不知道导演今后的走向会如何,能否消除成见且更显自己的特色,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