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美丽家园(2004)

美丽家园(2004)

导演: 高峰

编剧: 马卫军

主演: 阿力木江·吐尔斯拜克 达列力汗·哈德尔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豆瓣评分:7.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美丽家园》是一部少数民族电影,描绘的是西北草原哈萨克族普通人家的故事。而这个普通人家的故事发生在21世纪的中国,多了一份希望,一些选择,也伴随着多了几分迷惘与感伤。

      电影中的男主人公的家庭是一个纯粹的哈萨克人家。他们如同祖辈一样,生活在草原上,赶着牲畜,饲养牛羊。他们在马背上哼着民族的曲调,定期前往打猎。他们的生活,在他们的眼中是自得其乐的。在望不到边的草原,花草是他们的伙伴,牛羊是他们的朋友,一切都安逸而平静。

       然而,这已然不是那个游牧的时代,虽然他们依旧沿用着游牧的生活方式,但是那个年代将一去不复返。

          男主人公喜欢的女孩叫玛依拉。她和男主人公一起长大,长大后她选择了走向乌鲁木齐市读大学。她深爱着城市,进入了城市就像进入了魔幻城堡,一切都是新鲜而且奇特,这股魔力裹挟着她进入了城市的怀抱。虽然很长时间,玛依拉和男主人公都不在一起,但丝毫没有减弱男主人公对她炽热的爱。

         男主人公一家是传统的哈萨克族家庭。世世代代的族人与草原,与哈萨克的一切结下了不解之缘。古老而传统的一切,是天经地义要遵守的,也是根植于像男主人公父亲一样的哈萨克人内心深处的。男主人公的哥哥早前去世了,屋里留下了嫂子和孩子。男主人公的嫂子是个勤劳、本分、内敛,还懂得承担的优秀妇女,她有一个邮递员追求,也知道邮递员会接她走出草原,而她听命于男主人公的父亲,我猜想即便她的内心对那个邮递员有好感。男主人公的父亲在得知他的孩子喜欢上了玛依拉这个热爱城市的女孩,将藏于心底的想法告诉了他的孩子,希望他娶她的嫂子,并把这个家在草原延续。

       这个希望从一开始就是老人的一厢情愿与内心传统,个性极强的男主人公没有同意他父亲的提议,反而更加思念远在乌鲁木齐的玛依拉。他骑着马就跑到玛依拉读书的学校。玛依拉见到他,希望他和自己一起在城市生活。在玛依拉的建议下,男主人公开始学车,因为在城市生存是需要本领的。在偌大的城市中,第一次进入城市的男主人公显得盲从与新鲜。他觉得一切都充满动感,汽车的鸣笛声,脚手架上的施工声,还有城市人群的律动。他也被城市所吸引。城市的生活一下抓住了年轻人的心,他对新生活的憧憬由玛依拉带来。

      命运无常的捉弄,让玛依拉没有和男主人公走下去。玛依拉爱上了一位城市里的大学同学。而他俩也一起投入了城市的茫茫人海中,寻不到了踪影。

      恋爱的重挫,沉重的打击了玛男主人公,也打击了他的家。玛依拉走了,而城市的形象却在男主人公心理挥之不去,他不想只生活在美丽的草原,更愿意在偌大的城市寻找到自己的一个位置。经过艰难与挣扎,他走入了城市,也学到了驾驶技术,更获得了一份开车的工作,往返于草原与乌鲁木齐之家。而当他在外时,他的父亲悄然而逝。

      忘不了电视信号塔架进草原的镜头,忘不了收音机里的声音让男主人公得到了玛依拉的近况。同时,也忘不了老人前往城市把男主人公寻回来时,对于金钱充斥地方的厌恶与不解。

      当电器走入草原,当通讯遍布草原,草原的人们也在不知不觉地被改变。原本宁静的草原必将变得沸腾,这里出现了“新”“旧”的族人,他们或敌对、审视,碰撞,最后彼此了解、包容。他们生活在中国版图的边缘,也生活在现代化的边缘。然而现代的大潮总是要来,就像蒙古骑兵总要退出历史舞台一样,这是趋势。

      每一次选择都是艰难,因为身后和身前都是美丽家园。是的,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爱情与亲情让这部少数民族影片《美丽家园》显得异常美丽与哀婉。面对现代,这个躲不过去的命题,我们这些少数民族同胞,以及我们身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又将何处去呢?
  2.   这部电影是在一次民族理论课上看的 普通话译版 后来写作业又在网上搜看了一遍 但是没找到普通话译版 只能说是看着画面又回忆了、重新体会了一次 (而且还不完整)
            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我只看过为数不多的三部,第一部《盗马贼》,第二部《穆斯林的葬礼》,第三部《美丽家园》——这是三部中所最喜欢,也是最为感动的一部。虽然我的民族属性并不是哈萨克族,但是这部电影却唤起了一种来自骨子里的温暖和从未感受过的源于灵魂深处的美好,而这种温暖和美好又在“风”中慢慢融化,渐渐地化为灵魂深处的一种记忆、一种忧伤的美。
      说这部电影是三部电影中最感人的一部,是因为在观看过程真情实感直击心灵,泪点被戳中了好几次。在我这样的一个外族人眼里哈萨克草原文化就像他们的生活必需品——牛奶——纯洁、美好,外加一点奶酒的豪迈,平淡无奇却又必不可少,用它纯天然的养分滋养着生活在草原上的世世代代的哈萨克人民; 而现代都市文化就像辣椒——刺激、诱惑,让人心有余悸却又垂涎三尺,好奇心驱使跃跃欲试的欲望,它的辛辣或许让你胃口不适、甚至面红耳赤、更胜则涕泪横流,但是冒险的过程就是这样的充满不确定性。《美丽家园》给我的感受就是这两种文化的碰撞,如果往牛奶里加一点辣椒,那么纯粹的美好会被打破,索然无味,画蛇添足,意兴阑珊,而如果想用牛奶来涤荡、调和一下辣椒,那就是多此一举,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伦不类,二者并没有相得益彰。
      男主人公阿曼泰,女主人公玛依拉,影片表面是以他们的感情脉络为基线来推动情节发展,而实际上推动这条基线的是一条宽广的暗线即现代都市文化和传统哈萨克文化的碰撞,然后在这条宽广的暗线上各派代表人物粉末登场。再联系之前所说的“牛奶”、“辣椒”,玛依拉是从喝牛奶到吃辣椒,在喝牛奶和吃辣椒的来回尝试中,显然辣椒更吸引她,而阿曼泰则是由对玛依拉的迷恋然后也被辣椒所吸引,在准备尝试辣椒生活的过程中与一辈子只喝牛奶的家人发生了冲突。玛依拉的一系列选择,上大学、留在城里工作、最后嫁给达木,不能一味的对她进行指责,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婚姻自主的权利,所以离开草原并不应受非议,草原是先天的、命中注定的没法选择的选择,而现代都市是后天的尊崇内心的另一种选择,但这并不妨碍她爱自己的家园——草原,正如所有为了梦想在外拼搏奋斗的追梦人一样,不能因此就否定他的家乡情。她的身上是现代文化与传统哈萨克文化博弈最后现代都市文化暂时取胜的结果。她的错是在对于阿曼泰的感情上:含糊、暧昧,给他留一线希望最后又让他绝望。但我认为这些这些并不能够成为批判现代都市文化的罪证,因为文化的本身并没有错,它也是被主观的人创造的,而主观的人的这种创造正是在受到客观实在的制约和影响下的一种选择和主观能动反映,具体的说,比如罂粟花,不能因为它是制作某些毒品的原料就否定它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也不能因为它可以作为某些毒品原料而否定它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甚至是观赏价值,它的存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罂粟本身并没有错。至于将它用来制作毒品,那是个人的价值取向问题。以此类推,现代都市文化人们形成的某些通性是在生存环境下做出的能动反映,而那一部分常常被批判为现代都市文化带来的病垢,其实归根到底是主观的人的问题,个人的价值观、修养、道德意识等等。不是所有吃辣椒的人都泼辣,亦不是所有喝牛奶的人都温顺,主动权在个人。因此不能一概而论现代都市文化下的人应该遭到否定,哈萨克草原文化下的人就应该得到肯定。都市里有好人、草原也存在坏人。又以此类推,对于我们的哈萨克草原文化,不能够简单的批判其为野蛮、粗暴、彪悍、不斯文、不安定、不讲卫生,如果这样评价这个民族,只能显得我们的无知和浅薄,他们所特有的民族习性必定是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下做出的选择,他们要大规模的牧羊、要策马奔驰,当季节变迁或是自然灾害突然来袭时他们要勇猛的率领大规模的牲畜举家迁徙,这就容不得文文静静、斯斯文文的习性,也容不得精精致致、讲讲究究的生活方式,对此我们不能对他们进行批判,这是在生存环境下的选择,无可厚非。我们所要做到的是当你进入一个文化圈时,就要遵循这个圈子的规矩,这样就能够适者生存,通俗说就是入乡随俗。阿曼泰,他是草原上勇猛驰骋的叼羊手,是直率热烈勇敢追求爱情、追逐梦想的善良小伙子,当他快马加鞭、满腔热情的奔进城市,这是第一次戏剧性的视觉冲击,也是一次极具视觉震撼的现代都市文化和传统哈萨克文化的碰撞,阿曼泰策马扬鞭过闹市搅乱了现代都市的社会秩序(游戏规则)他显得特立独行又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当他第一次接触汽车产生了浓厚兴趣,然后开始学开车,他想通过掌握这门技艺来融入城市生活,但父亲坚决反对,这又是一次文化的碰撞,父亲是典型的传统哈萨克草原文化的代表,一辈子在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男人的责任就是牧羊、驯马、肩负一个家庭的重担,从两次季节性大迁徙和自然灾害来临时的迁徙可以看出,父亲上了年纪依然跨在马背上义不容辞的驱赶羊群,阿曼泰在接触城市之前也是这样想的,在最初他与玛依拉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但是后来思想渐渐向都市文化倾斜了,于是他想离开草原,想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想学开车,想在城市找份工作留下来,在他的思想上,这又是一次现代都市文化与传统哈萨克文化的碰撞。这也不能构成批判阿曼泰想离开草原的理由,或许从作为儿子“弃”父离家来批评还说得过去。而邮递员他是一个贯彻始终的喜剧角色,从穿着打扮来看,没有一点传统哈萨克文化的痕迹,但他与阿曼泰大打出手尽显哈族同胞的直率、豪迈,大打出手的原因又尽显他的草原文化传统思想,他是一个外表现代化骨子传统化的矛盾结合体,也是一种潜在的文化碰撞表现。父亲在婶婶的店里免了牛奶的单,是对既定规则的破坏,一句“奶子也要收钱”不免让人抿嘴一笑,但这背后就是文化的差异,又一次小的文化碰撞。文化是有差异的,但是在文化圈里如果按照特定规则来生活也是能做到和谐的,婶婶可以在城里好好的生活,阿曼泰能与学车的车友玩在一块儿。
      除了文化的碰撞之外,片中也充满了沁人心脾的温情和波澜壮阔的美。当玛依拉乘着汽车回城市,阿曼泰快马加鞭奔驰在大草原上送行,那种来自民族的质朴的热烈的爱像一股暖流让人融化,而当阿曼泰离开,父亲骑在马背上驻足山头目送儿子,我不禁也想起了自己的爸爸,父爱也许就是那种转身后才能感受到的温暖。而嫂子,她是典型的传统哈萨克女性的代表: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一辈子忠于一个毡房,毡房里不能没有女人,她看上去似乎是最平静的一个,但应该是把苦痛和挣扎埋藏最深的一个,她的人生起伏在影片开始之前——影片一开始就介绍她丧夫守寡——不幸的女性形象——这是极为深沉的痛楚,而她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无怨无悔坚强隐忍的妇女形象,面对邮递员的求爱,坚定的拒绝,不禁想问嫂子真的没有动过心吗?我不这么认为,影片中可以看出嫂子并不反感这个追求者,她的拒绝应该是在进行了强烈的思想斗争后发出的,应该是传统的家庭责任感战胜了个人欲念——这样就更衬托了她的传统和美好。或许可以另一种解释,在丈夫不幸离世之后她的情感寄托在小叔子身上,她的家庭重任在接过父亲手中的钥匙后,总之,她不完全拥有自己,她一直在默默奉献,她是那样的纯洁美好,这种美好不免带上了一层哀伤。最后在阿曼泰父亲四十日祭祀上玉顶黑通人性的躺下,温顺的把自己献出去,献给自己的主人,不禁感叹在这片大草原上连畜生都那么美好,整个场景充满温情,有一股暖流涌向心间。在影片开头哈族小伙们并驾齐奔的叼羊节和中间波澜壮阔的季节大迁徙,将哈族人民的热情豪迈和新疆壮美的自然风光很好的展现出来。
       文化史被创造的,是主观的人在客观实在(生存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下做出的能动性选择,于任何一种文化,它本身并没有对错可言,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不完美性或许这样说更合理一些,所以就不要简单的判定哈萨克草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是与非,也没必要非要把不同环境下行程的两种文化牵强的制作的类似,文化环境应该是多样性的,民族性与现代性并存。现代都市文化圈的人可以到草原去旅游、去感受、去生活,草原文化圈的人亦可到现代都市来旅游、来感受、来生活,为何要受到批判,只要遵循彼此的圈子文化、游戏规则,有何不可。
       如果你生活在长期吃辣椒享受现代都市文化的圈子可以适当地选择到草原去喝点牛奶,如果你经年处在喝牛奶的草原文化圈也可以到都市尝尝辣椒的刺激。入乡随俗、兼容并包、多元并存。
  3. 十一刚到北疆、伊犁旅游过,前几天转台到中央6台,正放这个片子。看老半天,就想弄清楚是哈萨克斯坦拍的还是新疆拍的,终于在男主角到城里时看到了汉字。
    还有就是想弄清楚是不是在喀纳斯拍的?里面的景色应该没见过,最后送别父亲的时候,看到那仁牧场的字样,那应该是喀纳斯的那仁牧场吧
    应该说有反映哈萨克族传统与现代的地方,不过短短续续看的片子没有太深印象,感觉父子之间冲突的刻画还是简单了点。

    有个镜头大群牛羊、马、骆驼,显得很壮观,是我在新疆想看又看不到的,有资源就是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