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十月的天空 October Sky(1999)

简介: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演员:



影评:

  1. 非影评:

    2007年8月14日去首府参加西弗吉尼亚州技术大会,遇October Sky的原型Homer Hickam. 他是本次大会的主题演讲者(Keynote speaker)。和其它主题演讲一样,他演讲内容和本次大会主题好像找不到什么联系,却把大家听得如痴如醉。

    此人的爸爸也叫Homer Hickman。好莱坞觉得父子两个都叫Homer不妥,于是将其父亲改名为John. 其实真正改名的是儿子Homer Hickman. 他1943年出生于西弗吉尼亚的Coalwood ,一个偏远的小地方。母亲的第一个儿子叫Jim, 小Homer在家排行老二,他妈妈以为他生下来是个女孩,名字都给取好了,叫Susie。

    他妈也是一个当时比较时兴的女子,坚持要做Coalwood第一个在医院生孩子的女子。那时候老Homer刚被提升为工头,总觉得做人要低调,不要这么招摇。所以他跟老婆讲,牛个什么牛,还跑医院生孩子,成何体统!那时候Coalwood人都还是找接生婆解决生孩子问题。夫妇双方在此争执不下。到了快生产时,Homer 夫人捂着肚子自己跑邻居家,让邻居开车开到医院,把小Susie给生了下来,生下来后发现多了点什么东西,于是Susie的名字当场作废。护士一看,说“这是我看到的最丑的小孩。”他妈说:“都是跟他爸遗传的。”于是给他取名 Homer Hickman. 这个名字与他后来的人生成了一个巨大的反讽,一个Homer并没有发展成为一个居家男人,而是攻城略地,在事业上一再突破。

    这一切都和他儿时的造火箭有关。

    我们都看到过多少次农民造飞机造汽车造潜艇的事。这一点中美农民(Homer是个西弗吉尼亚山区的山民)的做法是一致的,就是一股倔劲。不是他们愚蠢,非要造已经造过的东西。而是大部分人忘了,科技的发展就如同叠罗汉,是人们不断站在巨人肩膀上,从而越来越高。大家都从巨人肩膀上下来,都一穷二白从头开始造飞机,造汽车,看谁比谁牛?Homer造火箭,也是出自这种倔强和不服输。

    当时苏联第一颗卫星Sputnik上天了,美国人就如同被人狠狠扇了一大巴掌,而感到最痛的就是Coalwood 以Homer Hickam为核心的一群极端理想主义的火箭小子。他们开始在家用土法研制火箭。这无数火箭中,有的横飞,在自家篱笆 上穿一大洞,使篱笆着火。有的竖跳,忽上忽下,如同电钻,把Homer太太浴室的体重计砸了稀巴烂。最后,土火箭成功升空了,飞了约六英里高,那时候,妇女们捂住了耳朵,俄亥俄的工程师们爬上了屋顶,火箭小子们屏住呼吸,老Homer 兴奋得猴子般地乱跳。

    除了苏联的刺激之外,Homer妈妈的鼓励也是火箭小子Homer 的一大动力。这群小子在鼓捣火箭的时候, 老Homer其实对儿子另有安排,希望儿子以后高中毕业,就和千千万万西弗吉尼亚有志青年一样,去煤矿上班。Homer妈妈这个女人哪不寻常,自己攒下了一笔私房钱,想让儿子上大学。可是当时妇女不能单独在银行开会,所以支票本上是夫妇双方联名,老Homer不签字, Homer太太的钱也取不出来。他妈便说,这样吧,你把火箭真造出来,争口气,改变老爸的想法。
    好莱坞拍的是一典型的美国故事。而故事的原型给我们讲的是一个典型的西弗吉尼亚故事。我觉得后者更精彩。西弗吉尼亚这里还出过一个世界上第一个打破超音速的飞行员Chuck Yeager. 西弗吉尼亚是一山区,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估计这里人染上了这种突破意识,开飞机,造火箭,打破音速,打破自我局限。

    Hickam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从一个造土火箭的山里小子,变成NASA科学家,由来写回忆录Rocket Boys写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现在在一本有一本地写小说,他的人生不断突破。

    为什么美国山民造火箭最后人生如此辉煌,并在这千人大会上,引起所有人起立鼓掌致敬。中国农民造潜艇造飞机,却屡成笑柄呢?不可否认,时代不同了,中美不一样,现在不是美苏太空竞赛时代,农民造火箭纯属浪费,纯属无益。可是如果仔细去想的话,当时Homer的火箭也才飞了6英里而已,也不能给美国的太空竞赛带来什么。实际上都是在玩。又不浪费你的钱,也不浪费国家的钱,不如听之任之。一个国家,有这种允许 “嬉戏”式探索(Playful inquiry)的环境,科技发展才有后劲。否则就如同黄全愈老师提出的难题那样:为什么我们奥赛常拿冠军,却得不了诺贝尔?通常情况是,我们一“嬉戏”,所有人都发笑,不允许这种胡闹,只允许从众,那么创造的潜力就会受挫。一个人再有成长的潜力,倘若成长的环境是一只坛子,他到头来就只能长成侏儒。

    可惜Homer主题演讲后我自己要做一Presentation,忙着去准备,没有机会排队买他的签名售书。我同事Sherri买来一本,上签:献给火箭女孩 Sherri (To a real rocket girl, Sherry. Homer Hickam.) 我很后悔,应该去买一本,也变成 A real rocket man, 这样,诺大一个中国,就不止姚明一人是火箭小子了。
  2. 这部电影好象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最后字幕打出霍默后来成了宇航局的培训工程师。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情节,但是观看的过程中我哭了三次。让我激动的是那种执着的追求精神,不懈努力换来的成功让人感到一种巨大的宽慰,正是这种宽慰使我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泪水。我并不是爱哭的人,而且也根本没有为哭作好准备,这和一些女性观众在看片前就准备好纸巾是不同的:一部让我准备好去哭的片子我肯定哭不出来。一开始我并没有在意这部片子,还在它和足球赛之间换来换去,直到看到发射火箭才安定下来。不过我也不是很理解,心想这些孩子干吗要玩火箭。这是因为当时还不能有完整的概念。后来看到他们进行无数次试验,为了得到一块好钢材去撬废弃的铁轨卖钱,才知道他们不是闹着玩的。从这一刻开始,整部片子的意义就提升了。在细节方面,我感到这部片子人物关系处理得非常真实,情节既有戏剧性又不夸张。最经典的台词出现在最后一次火箭发射前霍默在矿井前找到父亲的时候,霍默对父亲说自己和他的选择如此相异并不是由于他们不同,而是因为他太像父亲了,那种对自己认定的事情的执着和热爱。这话代表了霍默的成熟,也道出了本片的主旨,可以说在这样的对话之后父亲不去发射场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不仅是对儿子同样也是对自己的肯定。在不利的局面下,我们是否有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勇气,我想,这才是衡量做人成败的标准。生活中的伟大,往往很平凡。我更想说的是,并不是每件事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现,可以这么清晰,它们可能被日常琐碎的灰尘掩盖着,然而,精神永存。
  3. 01

    有人问我:“一部电影几乎都要两个小时,而你每个月看那么多电影,不觉得是对时间的浪费吗?”

    我说,“浪费时间”这四个字,本身就是主观唯心的,就算你不把它浪费在看电影上,把它用来跟朋友聚会、聊天,用来洗衣做饭、睡觉,用来梳妆打扮、购物逛街,那就不是浪费了吗?就比看电影更有意义吗?

    读一本好书,看一个好电影,对我而言,是一种丰富生命的方式,我不能时刻让身体走在路上,但我可以如杨绛先生所说,让灵魂去做“隐身的串门儿”,在书中可以穿越上下五千年去参见国内、国外、古代、现代的学者,而在电影里,就如穿越一般,身临其境的去观一观,我生活的时代之外,我生活的世界之外的,别人的时代,别人的世界,别人的人生。

    不管去哪里,包里永远装着一本书,手机里必须存着二十部以上的电影,为什么存这么多?原因好像有点傻气,就像别人存钱一样,兜里有钱出门有安全感!

    至于怎么找电影,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在豆瓣里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电影,然后将后面“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那里推荐的电影一个个看下去,当然了,评分很重要,7分甚至7.5分以下的基本不看,不过如果是我喜欢的演员或者有特殊情怀的也会例外。

    02

    《十月的天空》这部电影,是四个月前看的,一直留在手机里没有删除,总觉得我要为它写点什么。

    它几乎是我看过的所有追梦、励志电影里最触动的一部,并不是说它最优秀,而是它的真实,它太像我们自己的人生了。

    从懵懂无知的井底之外,渐渐懂得梦想与追求,然后奋力去战斗,遇到挫折和阻挠,后来怀疑甚至放弃,但最终还是凭着强悍的执着证明了自己,冲出生命的局限,为自己创造出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明天。

    在一个叫“煤林”的闭塞煤矿小镇,几乎所有的男人都是矿工,男孩们唯一能够走出煤林的出路就是获得足球奖学金,去上大学,而本片的主角Homer,却是一个运动上的菜鸟。

    他们从出生就在这个小镇,没看过外面的世界,大部分孩子都认了命,挖矿似乎是他们祖祖辈辈的宿命。

    可是主角Homer,一个原本没有追求,整天和小伙伴鬼混的无知少年,却在第一次见过夜空中的苏联卫星Sputnik之后,被震惊的目瞪口呆,并大言不惭的对全家人宣布:我要建造一个火箭。

    这种宣言,任何人听来都会觉得是痴人说梦,整个美国都还没人造出进入外层空间的火箭,你一个注定要挖矿的高中生,说出这种话实在可笑。

    而他真的去行动了,与两个小伙伴Roy和O'Dell一起用火箭炸毁了妈妈的篱笆,冒着失去朋友的危险向全班公认的畸形Quentin求助,父亲丢了他制作火箭的材料,他冒雨捡回来,父亲禁止他在煤林造火箭,他就步行到十多公里以外的地方去发射。

    03

    但无论如何,生活在煤林小镇的孩子是没有眼界的,他们只会用自己狭隘的眼光去理解世界,是Riley老师的鼓励和帮助,让他们心中最初那点发着微光,若隐若现的幻想,慢慢的变大、变真实,直至最后触手可及。

    当Roy带着一脸的不屑说:“只有书呆子才参加科学展。”的时候,Riley告诉他:“真可惜你有这样的偏见,科学展获奖者可晋级到国家科学展,全国的大学都抢着提供奖学金。”

    这才是真正成熟的永恒的酷呀!

    腾纳先生看到Riley送Homer的《导弹火箭设计原理》,对Riley老师说:“我们该提供教育,而不是白日梦。走运的人能靠足球奖学金改变命运,其余的就留在矿场上班。”而Riley说:“你指望我坐看他们一辈子跟煤渣为伍?我就是对不走运的有信心。”

    孩子们需要这样的引导,让他们通过大人的眼睛看到更深邃辽阔的世界,看到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可能,也让他们相信“别人的人生,不是你的宿命”。

    而在追梦的路上,给予最多阻力的,可能恰恰是自己最亲的人。

    因为亲近,所以他自以为了解你,Homer的父亲认定Homer天生就是挖矿的料,也因为亲近,他敢于肆无忌惮的表现自己的鄙视、不满,甚至百般阻扰。

    Homer的父亲太强势了,对自己的人生和处世哲学也太自信,矿坑的工作证明了他的能力,给了他自信,甚至让他有种自豪感,所以他试图让Homer了解矿坑,像他一样热爱矿坑。但Homer的眼光总是与父亲不同,他看到的,是煤林的煤矿即将枯竭,无数人因为矿难死去,父亲也因常年的工作而得了肺病,越是了解的多,他便越不想这样过一生。

    他对父亲说:“矿场是你的生命,不是我的,我要上太空去。”对于儿子的“叛逆”,父亲毫无疑问是失望的,他的拒绝几乎等于否定了父亲的热爱,看不起父亲的人生。

    我不能说见过,但是听到太多这样的父母,他们因为对自己能力、人生的自信,便要强行安排孩子的人生,以为在自己细致入微的安排下,孩子便能有一个光明、可靠的前程,但他们总是忽略孩子本身人格的独立性。父母的安排对孩子而言,其实也等于否定了孩子的一切热爱与追求,那对他们同样是巨大的伤害。

    04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的,不是一个现成的人生,而是乐观的人生态度,不畏艰难的勇气,在挫折中坚持的毅力,敢于突破人生局限的自信,正直顽强的人格……是能够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的种种优秀品质。

    电影最后,Homer对父亲说:“我知道我们对某些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但我相信我会有一番成就,并不是因为我和你不同,而是因为我和你相同,我和你一样固执,一样强悍,我只祈求我能成为像你这样好的人。”

    他没有继承父亲对矿场的热爱,却继承了他的执着、强悍、自信和勇气,是父亲给予他的这些品质,让他最后终于用自己的成就征服了父亲,赢得了父亲信任而自豪的目光。

    这是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四个“火箭小子”后来全部走出煤林,Quentin成为化学工程师,Roy成为汽车代理商和银行家,O'Dell做了牧场主还拥有自己的保险公司,而主角Homer最后成为NASA工程师,为航天任务训练航天员。

    人生有多容易改变?就像蝴蝶效应,翅膀的微小振动,便可能形成龙卷风,而四个“火箭小子”后来的人生转变,或许都因为当初Homer对Sputnik多看了一眼。

    所以,哪里有什么“宿命”,我们走过的路,才叫命运,而在走过之前,未来永远都是未知,我们依然有数不清的机会去改造它。

    作者简介:柒月暖阳,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穿越季节轮回,在无声中不颓废,不失色,花开成景,花落成诗,已出版《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微博@柒月暖阳,个人公众号:柒月暖阳,私人微信qyny0704

  4. 执着 《十月的天空》的最後,螢幕上出現的不是片尾曲,而是劇中角色真實原型的名字。那一刻,我決定,我要說說夢想。 這是一部典型的勵志片,根據美國太空總署科學家候麥自傳故事改編。述說了在蘇聯成功發射世界第一枚人造衛星的背景下,美國煤山鎮的一個連基本微積分都不懂得小屁孩,在看了衛星發射後,決定和小夥伴一起建造火箭,光復美國航太事業。劇情結局當然如你所料,他們必然經過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實現夢想,迎來光明未來,燦爛人生。 俗不可耐的劇情,可是我依然可以淚流滿面。 或許是因為它在用真實的故事說“夢想”。而我偏偏空有夢想,卻還沒有故事去填滿它。別人的執著依舊可以於年復一年中,輕而易舉地打動我,因為我未曾擁有過。但我其實不怎麼難過,因為我還年輕,還好一切還不算太晚。 我還可以來得及“執著”。 我曾經不止一次問過自己,你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說下標準配置版吧,這是大多數人的未來:大學畢業後憑著沒什麼分量的文憑,進了一間不好不壞的公司,拿著一份不高不低的工資,然後埋頭於工作數十年載,終於有一天,存夠了首期,背著厚重的房貸,買了部性能普通的大眾車,然後找了一個經濟條件差不多的伴侶,成了一個小家。每天都柴米油鹽醬醋茶,拖地洗衣倒垃圾,嗯,還有防狼防盜防小三。等有了孩子之後,就開始操心他的健康、他的成績、他的未來。叛逆期的時候時不時和你頂頂嘴,鬧鬧離家出走,青春期的時候你又要擔心他會不會早戀。40歲的時候,你要頂得住上有老下有少,而你漸漸力不從心,50歲的時候,你要扛得住更年期。再往後一點點,就操心小孩的工作、婚事、後代,再隨後至終,操心自己和老伴的健康,奢望再多一點點時間。 只是像以前一樣,你依舊每天還會上網。 看到桌面下角兒子或者女兒的檔夾的名字是“XX樂隊演唱會HD”的時候,你會有些愣,曾經你也以為你會組個像Westlife的樂隊,你會成為陳奕迅或者王菲那樣的巨星,但這麼多年過去了,你沒有那樣一個閃耀的舞臺,也沒有人為你揮舞螢光棒。 當你打開新聞網頁的時候,你會看到某個新崛起的公司正在開新產品的說明會,曾經你也以為你會成為像Steve Jobs或者Bill Gates那樣的風雲人物,但這麼多年過去了,你沒有能力去影響一個時代,甚至不足以影響一群人。 也許你會不小心瞟到右下角的汽車小廣告,突然發現童年時代就喜歡的名車和跑車在歲月裏不知不覺地就打了水漂。 打開了娛樂八卦專欄,裏面剛剛報導了某某一線演員出軌鬧離婚的消息。你啞然失笑,默默低語:“我早知道的”,然後不經意間回憶起年輕時候自己,憧憬着找一個和你兩心相知的人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 然後相濡以沫,一路到白頭。直到後來你頓悟,其實愛情很現實,婚姻不過那樣。 國內新聞的頭條擺在了網頁的最顯眼的位置,你像往常一樣點開,看到了青年學生運動的報導,看到了XX又獲得了世界冠軍。你曾堅信你會成為國家棟樑,可你只能自嘲報國無門, 壯志已難酬。 你的兒子這時候跑過來,對你說他的夢想是“環遊世界”,你有些激動,因為和你曾經的夢想如出一轍。但這麼多年過去了,你依舊沒有擁有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這時候你有些悵惘若失,突然覺得這些年來,辛辛苦苦操勞一輩子,好像什麼都有了,卻好像什麼都沒有。你輕輕地歎了口氣,拍了拍兒子的肩,轉身走進廚房,說要給他暖一杯牛奶。 午夜你在床上輾轉反側,覺得這一輩子過得太白目。在路上把夢想弄丟了,有那麼一瞬間你突然明白,原來你丟掉的東西,足以彌足珍貴。 寫到這裏,我覺得我再腦補下去對我自己都是種折磨。 我不願意這麼活著。我想過得不一樣。 我想要執著於夢想的最初動力,在於——我只能活一次。活法很多種,最安穩最“小確幸”的,我只能說,“that’s great,but no the good.” 執著於夢想最難的地方,是我們都太容易被世界改變。生活總會狡詐地一次又一次地拋出兩枚炸彈,一個叫做“現實”,一個叫做“夢想”,由你親手去選擇一個來引爆。選擇的過程有太多人給你建議了,漫天充斥地都是社會喧囂的聲音。若你不能靜下來,聽見心底的聲音,一不小心,你就會把你的夢想炸得四分五裂。 以前我以為追逐夢想的路上,最難的是克服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其實真正難的是始終執著。總有那麼一瞬間,你會忍不住隨波逐流,向生活妥協,被周遭說服,邁著和大家一樣的單調步頻,忘了奔跑追逐的感覺。 追逐夢想,需要忍辱負重的能力。 “你不忍辱負重你就沒有時間,你就沒有空間,沒有走向未來的空間。如果你想走向未來,最後變得更加強大、更加繁榮,你就必須要做好給自己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輪到我們自己的生命要想成為一個偉大目標而奮鬥的時候,你排除也得必須排除你生命中一切瑣碎的干擾。”說這句話的人,是俞敏洪。 我們要留一個密閉空間,讓夢想不被打擾。每一個人生的當口,都要留一個孤獨的時刻,四顧無人,只有自己,然後看清自己的夢想。 夢想不會逃跑,會逃跑的永遠都是自己。 北島的《波蘭來客》中,有這麼一段話:“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那個破碎的聲音,我希望我這一輩子都聽不到。 我這個階段的夢想是擴寬自身的眼界和心界,它其實蠻抽象的,說得具象化一點,是我想要多讀點書,多到這個世界的角落去看看,多經歷一些,去感受每一處人或物不同的氣息與溫度,然後把一路上收穫溫暖與光明裝載於心,讓自己變得更淡然一些,更豁達一些,更強大一些。或許這是“環遊世界”的升級版,因為我還不想止步於風景,我貪心地想要武裝心靈。 其實已經沒有什麼來日方長,我要開始著手準備了。世上最愚不可及的事,莫過於胸有大志,卻又虛擲時光。一生其實不長,有時還沒等你活得透徹,青春難覓,垂暮已至,唯留一聲嗟歎。歲月難饒,光陰不逮,把握不好當下,未來必是一片虛無。 願我能一直讓心執著於夢,不被“安逸”拐跑,不被“困難”嚇哭。 因為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