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挺好看的,从头哭到尾,可能因为看过小说,理解起来没问题,时间线串的也挺好的,小说里最戳人心的点原封不动都表达出来了,挺好。 很多人表示不理解男女主分手梗,初看小说我也不是很懂,但后来慢慢开始懂了,最初他们的恋爱像过家家,两个兴趣相投的年轻人就这么走到一起,见面时手足无措,电话联系时却口若悬河,让他们走到一起的也许是电影,也许是一个人的孤单,他们没有必要也没有情景去思考这些。 直到旅行中,遇到死在追梦旅途上的流浪友人,他们为了替友人完成未尽的梦想去到了瀑布,然后两个年轻人开始崩溃哭泣,第一次在他们的生命中离死亡那么近,个人的生命、人生、梦想等等,在宇宙的尺度下是那么微不足道,他们开始惊慌无措,开始困惑究竟什么是活着,为什么活着。 就像整本小说想讨论的,我们的短暂的人生在这个庞大而永恒的世界里,究竟算什么,也许在那个时候,他们可以退缩,假装分开就可以忘记这份惶恐与迷茫,但每个人都逃不过这份宿命的思考,当你的生命只有最后一天,你为自己即将离开,而这个世界却依旧如常运转感到愤恨恼怒,你开始觉得,既然我对这个世界那么无足轻重,那么这个世界对我也是无足轻重的。只要为了活下去,丢弃这个世界我也愿意。 书的最后,电影的最后,恶魔说,有趣,以说谢谢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就像才来到这个世界时,父亲说的谢谢,当新生命降临,不仅是父母,也许这个世界也在说着谢谢,谢谢你的降临,让你我的生命从此纠缠,从此平凡的一事一物都变的无可替代。 是啊,也许我的存在对这个世界来说就是可有可无的,但这个世界对我来说,一草一木却都是无可替代的,谢谢,让我来到这个世界,也谢谢你的招待,现在我要走了,感谢一直以来的照顾,给我留下了那么多独一无二的回忆,阿利亚多~~~
补充: Authentic——海德格尔 真诚性
最近在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于时间》,觉得用这段关于人的个体真诚性在死亡面前的显现解释这部电影所想传达的再适合不过了。
海德格尔深受中国老庄哲学的影响,从存在的本质入手,提出人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物,这一时间性一方面说明了人的存在是一个既客观又主观,即唯心又唯物,无法孤立抽取讨论的对象,另一方面也给与了讨论存在的重要维度,即时间。海德格尔很赞同老庄关于“向死而生”概念,认为时间性之于人的存在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死亡,人的个体性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不得不显现,因为死亡是属于每个人个体的关于存在的终结,对于人这一群体性动物唯有死亡这一终极个性化的体验是不能由集体所分担共享的。
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属己的而有待实现的潜能,并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死亡。作为海德格尔讲的“此有”(Dasein 英语be there),如果它(他或她)在面对这么一个孤独局面时采取决断的态度,并且敢于承担自己的唯一性和个体性,那么此人就可说是进入了“真诚”(authentic)生存状态,并意识到这个状态的含义。真诚性(authenticity)连通著个人的未来和过去,使自我具有连续性。它还要求在这种关系上接受自己的死亡。
海德格尔认为,当人与自己的死亡遭遇时,真实的属己的自我才会显露出来。在真正属已状态,“我”总是居先的,尽管这个“我”并不等同于一个传统哲学意义上的主体。如果一个人被畏惧压倒,通过没入于众人或匿名的“人们”[They,das Man]来保护自己,正如人们通常所做的那様,他就进入了“不真诚的”(inauthentic)生存状态。 在“不真诚的”(inauthenticity)状态中,“人”(They)居先,人失去了自己的存有意义。
这种态度或姿态就是 海德格尔所说的此有的“沉沦”[fallingness,Verfallen],即此有避开自身,让自身沉沦于日常的一般性事务中,与俗世共浮沉。
假如电话从世界上消失了, 距离能够肆意将我的声音掩埋。 假如电影从世界上消失了, 我的喜怒哀乐会随着枯燥的岁月日渐苍白。 假如钟表从世界上消失了, 时间会像玩弄傻子一样让我等待朝去夕来。 假如猫从世界上消失了, 那些泛滥的宠爱只能拥抱自己入怀。 假如我从世界上消失了, 世界只会冷眼旁观我一路走过的生之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