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天堂陌影 Stranger Than Paradise(1984)

演员:



影评:

  1. 这个片里的年轻人,半大不小了,没有正事干,有了也不当成正事看。从没有成功,也没有成功的企图,没有性,没有表现出性的兴趣,没有成就,或者说连希望成就的想法都没有了。它所描述的青春不是常常被伪青春片描述的那种,我们想过而没有过上的生活,而恰恰是很多人当时并不想过,却实实在在给过了的生活。他们不是波澜不惊,是没有波澜,他们当然也需要处理各种兵临城下的事情,早一点晚一点就要出事,但这些事对他们本身影响不大,还总是卡不准点。贾木许不拿这种错位做噱头,他就是喜欢尴尬,冷场,喜欢主动或者被迫的跟自己待着,遇到谁也交流不起来。这种不以制幻为目的的还原,现在已经很常见了,但是想不到几个比这部二十多年前的片子做得好。
    青春故事有两个脱不开的套路,一是迷茫,一是找乐。(当然也有些人早早的就开始了与责任和实力并不相称的奋斗,但我以为这种所谓奋斗也应归为迷茫之类,姑且称之为后迷)。这两个主题其实是同一回事的两个方向。
    现在独立写小说的人,谈起文本来喜欢用的那些大词,像轻盈、丰沛、像泥沙俱下,在这个片里难以找到支持。这里的人物,顽固偏执,闭塞狭隘。情节单调反复,反馈加强。没有世说中的雪夜命舟之流,也没有塞林格要营造的那种阅世无常的玄虚感。每样事件都更简单直接,每个反应都尽量对应更简单的结果。贾木许的人物从没有超越自己的能力,甚至也没有总结自己的迹象。他们就在自己的轨迹里做些无伤大雅的小动作。
    因为足够了。
  2. 全片的闷是来自人物的虚无感。

    在片中,生活是没有目的的。三个人物甚至包括姨妈都处于游离的生活状态,这个状态是被动的,消极的,无力的。对于初遇,两人的态度是心不在焉甚至刚开始是敌对的。三言两语的交谈,不着边际,充满淡漠的自我中心。后来女人主动给男人买了速食套餐,让观者以为人物在试图努力改变互相的关系,但是这种假想在女人扔掉男人送的裙子时破灭了,归根到底,人与人的关系还是停留在女人在男人家借宿然后离开这样的基本层面上。

    对于男人和他的朋友,这种关系仍然存在。合伙赌钱,一起喝啤酒,除此外几乎找不到什么说的。两人尴尬地静坐在灰暗的光线中,时不时靠咂啤酒发出一点声响。

    后来两人又去克利夫兰找女人,这个情节于之前的事件仍然是同一性质的,这只是一种消磨时光的方法,是从自我出发的,毕竟两人生活的空间只有如此逼仄,而克利夫兰便是男人口中唯一可以“看看别的东西”的地方。而朋友站在克利夫兰的雪地里仅仅一句话就道出了更深层次的悲哀:我们本来想看看别的东西,可我怎么觉得还是一样?

    在后来的佛罗里达之行,三人各自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切同样漫无目的,一样不值得努力改善——或者更糟——根本无法改善。最后的佛罗里达可悲的简化到抽烟,赛狗,还有路边的一张welcome to Florida的海报。

    因此结局就再妙不过了。三人阴差阳错,分道扬镳。可是这个误会是谁造成的呢?虚无主义的贾木许告诉我们:男人想上飞机找女人,而实际上一个人无力改变另一个人的轨迹——女人早已回到旅店,呆滞的坐在沙发上;而男人此时能做的只有被动地接受这飞往布达佩斯的航班,而留下他的伙伴望着起飞的飞机心不在焉地说出一句:哦,威力,你飞去布达佩斯干嘛。

    正是如此,生活是虚无的,是没有目的的,是无法人力干涉的。

    导演贾木许用黑白画面来处理这种虚无状态是很巧妙的。只有纯粹的黑白能够表现生活的本质,即贾木许眼里虚无主义的本质。而片中人物之间一直横着的交流障碍把这种虚无主义的悲观投射到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来。
  3. 吉姆•贾姆什向来是嘎纳电影节的宠儿,从影25年,共有五部影片入围金棕榈,包括:《法外之徒》(1986),《神秘列车》(1989),《离魂异客》(1995),《鬼狗杀手》(1999),还有今年获得评审团大奖的《破碎之花》。然而,最初让吉姆•贾姆什在嘎纳电影节上获得荣誉的是他1983年的作品《天堂异客》,当年他凭这部成本仅为7000美元的电影获得了嘎纳金摄影机奖。这部电影可以当作极简主义的范例,有人评价说,这部影片最神奇的地方就是用这么简单的电影语言传达了这么多的东西。

    作为美国独立电影的宗师,吉姆•贾姆什没有遵循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模式,《天堂异客》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和跌宕起伏的故事,一切都平淡无奇而无迹可寻,正如吉姆自己说的:如果在影片的任何一个地方暂停,问观众下面会发生什么,他们都会说不知道。

    还是先让我们来看看影片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影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叫做“新世界”,威利的匈牙利表妹伊娃来美国纽约,跟他同住了10天。这十天基本上什么都没有发生,当然这句话也可以用来形容整部电影。他们就是吃饭,聊一点天,看电视。十天后,伊娃去了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和姑妈一起生活。第二部分发生在克利夫兰。威利和自己的同伴埃迪赌博出老千挣了一笔钱,到克利夫兰去看伊娃。他们在那儿的生活就是看电视,和姑妈打扑克,与伊娃及其男友看了一场电影,看伊利湖,然后离开。第三部分发生在佛罗里达,威利、埃迪和伊娃住在一家汽车旅馆,威利和埃迪在赛狗赛中输了几乎所有的钱,伊娃被留在旅馆里无聊,出去闲逛,发了一笔意外之财,准备乘飞机离开美国。最后威利为了追伊娃上了去布达佩斯的飞机,伊娃反倒回到了旅馆。影片就此结束。

    在我看来,《天堂异客》用五个字就可以概括出主题:哪儿都一样。不管是纽约,克利夫兰,还是佛罗里达,甚至是布达佩斯(虽然这个城市没有出现在镜头中,但这可以从最后的结局看出。伊娃没有回布达佩斯,因为那里和美国也不会有根本的区别)全是一片荒芜、了无生气的景象,你走到哪里都没有用,永远的娱乐活动就是电视,吃东西,还有无话可说。

    影片的出色之处就在于用朴实的黑白影像营造了一种茫然感和空虚感。第一个镜头是伊娃的背影,一架飞机降落,她站在布满粗糙砂石的地上,放眼望去,机场不像机场,倒像片草不生的荒地。伊娃走在去威利家的路上,我边看就边想这到底是哪个城市,后来才知道这个废纸遍地,凄凄冷冷的城市竟然是纽约。那个街区没有高楼大厦,没有人声鼎沸,和其他小城镇并无二致。而克利夫兰最有名的伊利湖在镜头里就是白茫茫的一片,时值冬季,湖面结冰,我们什么也没有看到,只看见威利、埃迪和伊娃耸着脑袋,瑟瑟地站在栏杆边,风呼呼地刮着。等到他们到了佛罗里达,那里也好不到哪去,唯一能显示这里和北方不一样的东西就是棕榈树,它们孤零零得立着,一棵和另一棵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关系。那里的海也是白茫茫一片,只听见海浪声,海鸟叫,三个人相看无语,一副漠然无奈的表情。

     这些场景的选择其实是和人物内心相对应的。威利和埃迪除了以赌博来维持生计之外,他们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其他活动了。威利在去克利夫兰之前说:“我们可以去见识点不同的东西。”结果什么也没见识到,生活仍旧无聊。当这两个人站在被雪覆盖的铁轨上时,埃迪说:“奇怪,我们到了一个新地方,怎么什么都看上去一样呢?”这句话可谓是点睛之笔。他们讨厌克利夫兰的严寒,决定去阳光明媚的佛罗里达。车子开到佛罗里达,停在一面写上“欢迎来到佛罗里达”的墙前,威利买了三副太阳眼镜,大家戴上后,威利说:“这样我们看上去就像游客了。”这句话一是让人觉得好笑,另一方面墨镜却掩饰不住大家的疲惫和无聊,眼前的景色也不可能和一个旅游胜地联系起来。

    他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想象另外的地方会带来一些不同,但是不仅景色不悦目,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内心永远摆脱不了迷茫和无聊。就此发表一点自己的心得,如果一个人的心不变,看世界的方式不变,对他来讲,确实什么地方都没有两样。我记起关于实验音乐家John Cage的一件趣事。一次,他到台湾去演出,看着地上裂口的瓷砖,他说了句:“真美。”也许在内心充满美的人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和美联系起来。关键还是看一个人的心的怎样的,而非外在的事物有多么好。

    听我讲了这么多,你们是不是闷坏了,这样的大闷片有什么可看的?其实,虽然电影的主题是严肃的,甚至有些沉重,但是吉姆•贾姆什的电影并不沉闷,《天堂异客》里面充满各种小幽默,这种幽默并非求助于各种滑稽的动作来搞笑,影片中的幽默可以让你忍俊不禁,同时里面夹杂着一种荒谬感。虽然片中人本身并无幽默细胞,他们说话行事并不是故意逗人玩乐,但是他们的举动在一定的情景之下在观众眼中就变得有趣起来。我在这儿举出几处。片中连续用了三个静止的同机位的镜头拍伊娃和威利看电视的样子,三个简单的镜头就把白天黑夜的交替以及他们无聊的状态讲得明明白白,其中第二个镜头很有喜剧效果,电视里传出阴森恐怖的音乐,而由于只有电视银幕发出的光,威利和伊娃的头上有两团黑色影子,如果放在恐怖片里,这个镜头可能会让人吓得惊叫,但是放在此时此景,就只能让人笑了。威利、埃迪和伊娃及其男友比利去看电影,整场电影院的戏只用一个固定的正面镜头拍四人,威利和埃迪把伊娃夹在中间,比利被放在了埃迪旁,一看到这个镜头,我就忍不住笑了,这两个小子真不识趣,偏偏把两个恋人分开。威利和伊娃的阿姨是个顽固的匈牙利人,基本上只说匈牙利语。为了让埃迪听懂,她用英语来说谢谢,但是之后一定会用匈牙利语再说一遍谢谢,这也是一种很聪明的设计,一是让观众乐一下,二是表现了欧洲和美国两种不同的文化。关于文化差异这里就不多说了,这实际上也是影片内涵和趣味的一部分。我认为整部影片中最有趣的角色就数埃迪了。他看上去有点傻,总是很拘束,他最好笑的地方是他的客套话,比如他明明看见了伊娃把威利送给她的裙子扔了,威利问他那裙子好看吧,埃迪回答:“嗯,很漂亮。”他明明不喜欢阿姨做的汤和甜点,但还一直说美味。结冰的伊利湖并非美景,埃迪却说:“好大的雪,真美啊!”埃迪习惯了这样一种客套的说话方式,他并非有意,我们却不能无心,于是这样的语言就变得可笑起来。这种例子很多,大家在看的时候去找吧。

    哪儿都一样,这是电影告诉我们的。不过,我得加上一句,这些漂在路上的人如果不改变自己的心,恐怕难以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当然有些人会说本来就没有幸福和快乐,是啊,就看你怎么想了,你是想无聊地过一辈子,还是想快乐地过一辈子,就由你自己来做选择吧。建议所有想自己拍电影的朋友都去看看这部电影,它会让你知道如此低成本的电影,只要有好的想法和理念,也可以拍得如此有个性,有深度。
  4.     上午看《Snatch》,下午看《Stranger Than Paradise》。结果两部作品都比意料中好看,尤其是后者。两部作品的共性都是这种所有人都在忙但忙到最后却空忙一场的茫然感。前者花哨,后者朴实充满现实和生活味。当然,我也很喜欢《够僵四小强》。前者的配乐和剪辑很酷,但那些有趣都是外在的。而后者则是真正的打到你心里去。和《精疲力尽》一样,这些老将们的代表作品影响了现在那些花哨时髦的所谓新锐们。
      先说说前者,可能还是因为本人逻辑联系能力差,加上字幕翻译的关系。一开始看这那帮黑帮们絮絮叨叨的,不知所云。不过每次那个Tommy和三个黑人出场总是很搞笑。而其中摔出牛奶引发的一系列撞车和最后拳击比赛中两个不赖的比特横着摔出去的镜头都很有玩味,更别提那三个黑家伙被沙漠之鹰那把手枪吓走的场面了:三个黑人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一脸的紧张怀疑到最后确信无疑害怕的表情非常传神,尤其是那个最胖的表情搞死。
      再来说《Stranger Than Paradise》。
      一开始,表哥威利从冷漠的对待表妹伊娃态度到后来的转变刻画的很到位。其中大量镜头场面和对话都非常精彩,(可能是字幕翻译的还算可以关系?)几乎每句话都写的很到位,感觉现实里就是这样的,而不是之前看一些作品总觉得说话起来怎么如此别扭(还是字幕之前都确实翻译的不好?)。并且这其中还描述以匈牙利移民到美国为代表的欧洲人对待美国文化和美国人对待这些新移民的感觉。中国也有什么北京人在纽约之类电视剧,但看看人家贾木许早在1984年就很生动活泼地反映出来了。而且人家是用非常有趣活泼生动的形式来表现的,看的时候感觉很轻松不累,看完后慢慢就琢磨出味道来了,哪里象我们老是一种苦大仇深似乎去美国或日本的中国人都是被强迫逼不得以去那的其实还不是自愿去的呢而且用的演员都好傻要么年龄太老要么就这几张老脸怎么就不用用那些不出名的年轻人来表演呢得得再这样说下去就扯出去了。其中开始的镜头里,由于威利早些时候来到了美国,所以感觉自己已经融入了美国生活。当他一听到妹妹竟然要从布达佩斯搬过来和自己住一个星期,他非常反感。又如威利来和妹妹讨论关于橄榄球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妹妹问出了一个很滑稽的问题“那四分卫打后卫的话,球队该如何进攻?”伊娃一连问了两次,但他很不耐烦,直接驳斥到四分卫根本不可能打后卫,也以此来强调威利本身已经是个美国人了,另外还有后来伊娃脱掉了那件威利送给她的白色外套的这个细节也再次强调了伊娃终究是选择了自己国家的本土文化,而不愿意全盘接受美国文化。包括之前她说橄榄球比赛很枯燥。看到这里我就笑了,很有共鸣。这就好比当我们向来这里旅游的朋友介绍这里的小吃时,对方突然会问那如果把土豆和青菜再加辣椒一切烧会怎么样?然后我们可能会说根本没这种烧法一样。而其实当我们自以为是的驳斥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就算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但对方毕竟不了解。而且比赛规则本身就是人订的,或许我们可以回答“那四分卫打后卫的话,也许所有球队就成了助攻型的球队。”此外,还有个镜头是夜深了,威利已经在一旁的宽大的床上睡着了,而伊娃还在自己狭窄的床上蹲者继续看着电视节目,这个镜头的时候一直静止不动,看的也是很有感触。还有很多,如她安静地坐在床上抬着头无所事事地吸着烟,又如在威利和埃迪出去赌马时把报纸一扔一个侧卧撑着头无聊地看着前方,这个镜头虽然最多只有两秒但让我有强烈的共鸣。等等,类似的镜头太多了。
       同样,埃迪对威利的身份有感觉有些小小的诧异。在车上他问威利“去年我认识你表妹前,我还不知道你是匈牙利或布达佩斯人。我还以为你是美国人。”威利马上回答“我和你一样像美国人。”这时气氛有些尴尬,但不识趣的埃迪又冒出一句话来:“克利夫兰市有点象布达佩斯吗?”结果威利终于火了,“埃迪,闭嘴。”然后重新一起沉默。以及之后埃迪先是喝不习惯威利阿姨做的汤,后来又把一个甜点端在手里端详了一番但还是放下了,威利看在眼里终于忍不住悄悄提醒他“小伙子,把汤喝了”。这里还有个小细节,威利阿姨每次在说谢谢的时候总是先用标准的美国英语说“Thank you Very Much”,再接着用匈牙利话说一遍。
       片中有句很精彩的台词,由埃迪说出口的:“当你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可一切都好象一样。”。这句话是在一年后两个人赌钱出老千赢了600英镑借了辆车开到克利夫兰去找伊娃后却无奈的发现伊娃正在被一个同事追求着而接下来又不知道干什么时候两个人无所事事地在积雪很深的铁道上发出的感慨。只需这么一句话,已经将这种“不知道接下来做什么”的那种我们共用的茫然感给狠狠的刻画了出来,非常精彩。而且就是这个时候这个场景这个人来说,感觉是最最到位的。更别提之前两个人在车上一直反复相互说“我们要去哪里,我也不知道”这样的对话了。茫然啊,茫然,除此之外还是茫然。 包括之后的三个人一起看湖,既然来克利夫兰自然是要去看湖的可看了后又觉得不过如此虽然明知道很无聊很俗但终究还是去看了只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如何打发这个漫长的下午而去看湖的邀请也正好让伊娃终于尽到了地主之谊。还有两个傻瓜甘愿做大灯泡最后四个人一起看电影等场面,挥之不去的是这种茫然情绪。再补充一下,看湖的这个场景作为长期生活在远离市区的郊区这里却又有个海的我来说更是太有感触了。还有就是两个人计划好去佛罗里达后有句“下一个出口在哪里。”然后就是黑屏,只剩孤零零的一句字幕在屏幕上。
       再继续说说关于威利的这个美国朋友埃迪,埃迪一开始就对伊娃有好感,第一次见面时,他就反复问为什么不带伊娃一起去赌马,不断问为什么还有那种一开始试探着看着威利的表情,我忍不住就笑出声来。之后,他又在伊娃准备离开的时候只能目送她的离开,什么都无法说。一年后第三次见到伊娃时,她既然叫出了他的名字,这让埃迪非常惊喜,于是连连说“看!她还记得我的名字!”最后他和伊娃的告别依旧只能说出“再见,伊娃。再次见到你真高兴”这般规规矩矩而无奈的话。此外,他和威利的对话有趣极了,说话语调又非常可爱。随便举个例子,在他们离开伊娃的车上,威利问他还剩多少钱的时候,埃迪一边听话地掏钱一边无比委屈地说“威利,你为什么总是叫我做这样,做那样的。”仔细听他的开头的语调,活脱脱小女人一个,可爱死了,而且这句话用普通话来说就完全没味道了,就是要用英语加上埃迪那种有些尖尖的嗓音很委屈地说才有味道。而接下来威利的回答更是搞死:“好像是我不叫你干什么,你就什么都不干。”我每次看到这都忍不住还是要笑,这不是标准的情侣之间才有的对话吗?在外者看来是如此甜蜜。
       最后说一下这个电影中的一些场景。这个电影简直就是给我拍的,在两个家伙开车去克利夫兰的那段戏里,镜头给了一个加油站、两杆大烟囱、一堆破旧的厂房、伴随着蒸汽的许多原油管道等许多特写,一看就是80年代典型的国有化工企业面貌,怎么不叫人再次联想到我这的石油化工厂呢?
       忍不住还是要说配乐,《Stranger Than Paradise》里贾木许每每为进一步把一些茫然的情绪煽出来,老喜欢用小提琴,如果那个时候就用一些后摇该多好,这里用一些后摇再合适不过了。另外,《Snatch》里Tommy在游戏机房和几个家伙在打架的时候背景音乐选了Massive Attack的《Angel》前奏而不是唱的那段,实在太爽了。当然还有Oasis那段吉他狂扫的配上迷幻的镜头,那个爽啊。原来Oasis也是有那么好听的吉他作品的哦。
        至于这个作品的结尾更是爱死了,和《精疲力尽》一样让人回味无穷,说不出的憋闷但又不得不承认非常真实和现实。
       PS:可能是小成本制作,在那段让我一直想笑的埃迪问为什么不带伊娃一起去赌马的那段戏里,在荧幕的右侧始终有一些白光闪烁,似乎就是灯光师打的灯光,但贾木许在最后剪辑时发现已经来不及重拍了?还是片源本身问题?

        在网上找到一则评论,里面有这样一句:“看完片子我都快乐疯了。”这是一位朋友看过吉姆·贾姆什(Jim Jarmusch)的《STRANGER THAN PARADISE》后跟我说的第一句话,能够想象到她当时的笑容,

       另外一则评论里则提到“這部電影導演手法十分有趣,每場戲都只有一個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