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人生七年2 7 Plus Seven(1970)

人生七年2 7 Plus Seven(1970)

又名: 人生七载之当我十四岁 / 14岁起 / 人生七年第二季 / 14 Up

导演: 迈克尔·艾普特

主演: Bruce Balden

类型: 纪录片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上映日期: 1970-12-15(英国)

片长: 52分钟 IMDb: tt0066356 豆瓣评分:9.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二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时隔七年,当年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刚刚长大。他们初见世界还是懵懂的,面对镜头仍然稚嫩青涩。这花季年华,才是漫漫人生的第一步。

演员:



影评:

  1. 看第一集的时候,分不太清楚谁是谁。
    这一集好好和第一集的孩子们做了对比,大致明白了有哪些人。

    富裕阶层
    约翰:帅气;从政兴趣;司法,国会
    查尔斯:
    安德鲁:
    苏西:富家庄园女;第二集话很少

    中产阶级
    布鲁斯:传教士理想;善良;去非洲帮助穷人
    尼尔:利物浦市区
    peter:利物浦市区;理想宇航员,旅游车司机
    (东部三女孩)
    jackey:卷发,善良
    林西
    Susan

    底层
    尼古拉斯:乡村,害羞
    保罗:少年之家;14岁去澳大利亚
    西蒙:少年之家;黑人
    托尼:外号猴子;骑师理想
  2. 比起上一集,时长多了一半,五十多分钟。7岁到14岁,从儿童到成人之间的青少年时期,富人阶级的孩子如愿以偿,按计划进行着人生的这一阶段,然而贫民窟的托尼也是按计划发展着人生的轨迹,莫名一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感觉,来自其他阶层的孩子则是在见一步走一步中迎接人生。

    写在开头,我评 9 分。1970年,纪录片由原来的黑白变成彩色画质,挺惊喜的。内容含严重剧透,谨慎点击!

    富家子

    安德鲁 如期进入切特豪斯学校。他上来就是道歉,认为7岁的自己口出狂言,出了不少丑,对于股票的爱好、上大学的计划表达偏差进行一次澄清,特别是处在一个容易反叛的时期,拥有知错能改的品质,仍能保持谦虚,十分难得。他表达寄宿学校能培养人的独立性、镇压罢工破坏了一部分民主等观点时,约翰都在一旁表达不同见解。安德鲁真是一个很温和的人。喜欢指数 ★★★★★

    约翰 如期进入西敏斯特学校,仰望名声和权力,平日里严格要求自己,瞧不起半桶水。问及寄宿这一看法时,他认为平时待在学校,周末回家,就能一边享受寄宿的好处一边感受家里的温暖。平等看待黑人与白人,但是不在乎人们去歧视一些下流或者自私的人。此外,认为工人罢工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情,人们不干活就想拿钱,这是很不负责任的。约翰还是一如既往地犀利。喜欢指数 ★★★★☆

    查尔斯 如期进入马尔堡读切特豪斯学校。他认为从小就开始寄宿生活,是一种很糟糕的体验,因为小孩离不开父母,等到年长一些表现得没那么依赖,再去上寄宿学校才是比较好的安排。不希望自己有很多钱,但是要足够,买得起不错的房子,送孩子上私立学校,这样很好;如果一个人活着只是为了钱,这样不好。喜欢指数 ★★★★☆

    富家女

    苏西 如期进入南越庄园学校,生活很富足。被父母逼迫参加了此次拍摄,内心是不情愿的,认为节目组的拍摄很荒唐。这一集苏西的镜头明显少了很多。喜欢指数 ★★☆☆☆

    工人阶级

    杰基 上了综合学校,喜欢学校的氛围,男生女生相处融洽,问及有无男朋友时,表现出这个年纪特有的娇羞,不愿回答,青春期的她变得平庸了。对出生于富人家庭的人,她疑惑,为什么有的人这么好命?未来想要有个快乐的家。喜欢指数 ★★☆☆☆

    琳赛 上了文法学校,认为文法学校是最好的,与两位朋友相比学习更认真些。喜欢指数 ★★☆☆☆

    苏珊 上了综合学校,性格温和友善,喜欢与爸妈一起看肥皂剧,也意识到东部比较落后的现实。她也疑惑,为什么有的人就该好命,别人同样也是辛辛苦苦,得到的却只有一半,这不公平。想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未来有明确的方向,对过去没有遗憾。比较下来,苏西是一位很有想法的女生。喜欢指数 ★★★★☆

    贫民窟

    托尼 正在朝着目标前进,课余时间都会待在青少年赛马场,打算明年毕业后就在这里正式工作,其父母支持并希望托尼能成为一名骑师。陶立夏说:“赛马是苛刻、要求精确的竞技,所以对马匹的训练丝毫不可掉以轻心。” 可见,赛马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在英国,仍属于贵族运动。问及“你要当不了骑师怎么办?”托尼表示不知道,也没什么,可以去学出租车,当出租车司机。托尼没有上一次那么健谈了。喜欢指数 ★★★★☆

    福利院

    保罗 离开英国,回到澳大利亚开始新生活,内向,不擅表达,喜欢独处。想要做的事情很多,面对挑战都想要放弃,对未来依旧迷茫。喜欢指数 ★★☆☆☆

    赛蒙 被妈妈接回家,是那个年代没有爸爸的私生子,一遍一遍向他人解释“我没有爸爸”,遭受到许多流言蜚语的伤害。赛蒙的妈妈会带他去历史、地理、科学博物馆、杜莎夫人蜡像馆、天文馆等,说明妈妈有雅趣,也注重培养赛蒙的审美能力。谈论种族问题时,赛蒙有很深的见解“人们应该适应和有色人种相处,有色人种也要适应和白人相处。因为只要一方不好,大家就都不好。”喜欢指数 ★★★★☆

    农场主

    尼古拉斯 获得约克夏寄宿学校的奖学金,喜欢物理和化学,与小时候探索月球的目标没有偏离太多。问及有无女朋友时,与之前一样注重隐私。未来不会接管父亲手中的农场。喜欢指数 ★★★☆☆

    教师

    尼尔 在综合学校上学,一开始并不能适应,综合学校很大,也有各种各样的人,同学之间竞争很强烈。说话没有上一集那么欢快,声音沉闷,眼神耷拉,逼迫自己上进,紧紧地绷着弦,没有休息的时间。相信上帝,星期天与父母一起去教堂,只是说相信的时候,语气并不坚定。我强烈地感受到尼尔的不快乐,但是却不知道这七年发生了什么。喜欢指数 ★★★★☆

    警察

    皮特 与尼尔一起在综合学校上学,皮特比较乐观,觉得比赛有利于能力提升。不信教,不认为上帝的存在。喜欢指数 ★★★☆☆

    传教士

    布鲁斯 偶尔能够见到很是想念的爸爸,与继父也相处得很好,从小就住在寄宿学校,与身边的同学相处融洽。他以前喜欢看电视,现在不喜,认为电视使人愚蠢,六个电视频道的广告套路都能背下来,觉得毫无意义,可见天赋过人的苗头是在普通生活中悄悄展现的。同时,布鲁斯还是一如既往的大爱,谈论政治时,选择工党,不认可保守党对黑人的政策…种族政策,谈到钱时,会花点钱,做慈善、做赞助来帮助别人。这次拍摄,布鲁斯没有女朋友了。喜欢指数 ★★★★★

    青春期里的女孩,除了苏珊让人些许惊喜,其他三位表现平平,都变得不可爱。布鲁斯和尼古拉斯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安德鲁、约翰、查尔斯对未来更有把握,托尼当骑师很大程度会受限,赛蒙也许会变得更好。其他几位男孩也是表现平平,最让人难过的是,尼尔的星星眼消失了。

    最后,还是借用立夏的一句话结尾,“没有人能为你做决定。过去的经历只是经历,不是经验,找准自己的节奏走下去。”

    End.

  3. 14岁的时候较之7岁有了很多改变 有的实现了七岁时的所想,比如当年想当骑士的孩子,四个富人的孩子都去了他们想去的学校,有一些已经向现实妥协,修正自己的理想,有的甚至感到些许迷茫。 性格: 总体上从个人性格上保持着延续性,寡言少语的依旧寡言少语,健谈的依旧健谈。 富人的孩子更加自信,而穷人的孩子更向内秀的方向发展。 对待罢工的看法: 所处阶级跟他们对待罢工的看法有很大关系。 穷人的孩子趋向于支持。富人的孩子更趋向与反对镇压。 对于金钱的看法: 穷人的孩子普遍认为:钱够用就行,要能够维持生活。 富人的孩子普遍希望:不要迫于生计,要有足够的金钱,这样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共同的认识:都认为金钱太重要,都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 对未来的目标: 有的用了较为明确的字眼如约翰(想当政治家) 还有些用了较为模糊的观点 杰琦 苏珊 不知这些与未来的成就有没有一定关系! 约翰和布鲁斯更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我认为他两未来成就最大!不知我的判断是否能成立,静待以后!

  4.            时隔7年,这部纪录片如约有了第二部。说实话,这群孩子还是受第一部记录片的放映的影响。或多或少的,在放映之后,观众对影片中7岁孩子的评头品足还是让这些孩子承受了一定的人生压力。在这14个孩子中,这个阶段经历了迈入社会和家庭的第一步,开始更直面人生中的现实和矛盾,就像这本书名《少年维特的烦恼》一样,有了属于自己的欲言又止而又茫然无措的迷茫和叛逆。
             在这一季中,让观众首先注意到的是“家庭”的回归或分离。比如,苏西、安德鲁面临父母的离婚;布鲁斯在寄宿学校回家并开始与母亲的重组家庭相处;西蒙从保育员回家,与母亲相处。父母的原生家庭对处于敏感而渴望独立并寻求自我的14岁孩子来说,有一定的影响。就像安德鲁后来所说的,父母的离婚对他来说影响并不大,因为自己在14岁已经开始有一定的独立,在一定层面上能够理解父母的决定。而对于苏西来说,父母的分离显然让她迷茫了,她的叛逆和抵抗,使得看待生活的态度和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家庭的不稳定性是不是会影响到他们对婚姻以及家庭的影响?这群孩子身处其中是没有明确判断的,这个需要以后的反思和记录。
            第二个导演有意识引导的话题是对当下英国政治的态度。对14岁的孩子来说,这个话题还早太大。比如对于是否要通过罢工来争取增薪,富家小公子约翰和杰基是对立的双方。而同样是富家子弟,安德鲁和查尔斯一方面对阶级斗争并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保持中立,考虑到“禁止罢工无民主”的发展趋势。
           第三个方面,关于钱的问题。除了富家子弟没考虑过钱多钱少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大部分人都意识到金钱对生活的影响。野小子托尔直言“金钱把富人宠坏了”,而西蒙则清晰的明白金钱的缺失就是生活内容的缺失。安德鲁则点出了金钱的作为经济基础的意义“有钱才能独立”。在这里面,尼古拉斯可以看到他跨越阶级的强烈的愿望。从小他生活在农场,但并不打算长久扎根于农场的命运。他渴望去城市里生活,渴望脱离农场里的生物而去研究远不可及的月球,并且渴望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金钱。他是一个跨越的代表,一个奋斗的不甘自身处境的代表。但不得不说,他并不以自身的现状骄傲,在他放眼未来生活时,他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根基是无视的。所以在采访时,他并没有那么大的自信面对自己的现状,面对记录他生活的摄影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害羞的男孩,其实他只是对自己感到无助和自卑。在21岁的那次纪录片中,这位小伙突然之间像变了一个人一样的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只是因为作为脱离农场生活进入高等教育的他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资本可以自信。他的发展也显示了当下每个凤凰男女的现状。我们愿意看到这种人生的改变,但是对改变中的无奈和牺牲不觉得有些悲哀。
            对于自己的未来,这些14岁的孩子还处于受教育期。教育给人带来的影响并没有那么的昭显。但是在下一个阶段,21岁时,不同角色的人对教育的态度就有了明晰的态度。这个我们下一个纪录片再具体的聊。
           14岁的青少年,处在孩童到成人之间的过渡阶段。开始了他们自觉而茫然的人生之旅。接下来,很多人生的选择需要他们拿出自己的手。看到这些手的指向,仿佛也能看到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周围人的过去和未来。所以,有的观众说,希望也能给自己拍摄这样的人生纪录片,真是不错的建议。在此,向完成此宏达工程的导演迈克尔·艾普特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