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以帆船为名的少年 / 帆之乐 / 帆船男孩 / 有個男孩叫薩波(台)
导演: Cameron Nugent
编剧: Cameron Nugent
主演: J·K·西蒙斯 杰克·布塞 诺尔·古格雷米 卢·坦普尔 丽莎·德·拉佐 伯纳德·库里 Patricia Kalis Jamille James 尼克·法内尔 Julian Atocani Sanchez Addam Bramich Miranda Skerman Keanu Wilson Zeyah Pearson 杰西卡佩斯
上映日期: 2018-04-29(纽波特海滩电影节)
片长: 92分钟 IMDb: tt2201211 豆瓣评分: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一个叫小小船的男孩》是我最近看过最“单调”的电影,但同时,它也我最近看过最可爱动人的电影。
电影的主角是个名叫“小小船”(Sailboat)的拉美裔小男孩,有天,他捡到了一把尤克里里,重病垂危的奶奶告诉他,要用这把“小吉他”创作一首曲子,唱给她听。小小船谱出曲子并弹奏它的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这不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也并非一个聚焦成长的故事。它更像是纪录片——一卷由小小船记录下的怪异好玩又洒满阳光的录影带。小小船身边那些古怪又平凡的亲友、伙伴依次出场,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有些魔幻又不失真实的世界:
臭屁又爱逞英雄的直男老师每天都要在小朋友们面前表演斗蛇大法,但是每天都有不同的翻车方式:
被咬的部位贴了创可贴,但是这次把蛇放进筒筒里依然翻车……
可是后来,在听过小小船那首直击心灵的歌谣之后,我们才发现,老师原来是个秃头,他有个爱人,她只有一条腿。姑娘断腿的缘由电影中未作详述,但应该是一段伤心的往事,老师哭着给姑娘打电话,请求她来跟自己一起听那首触动心灵的歌。
她来了,两个人,三只脚,紧紧贴在一起。
小小船最好的朋友皮蒂患有一种无法眨眼的病,因为家里太穷支付不起手术费用,只能随身携带人工泪液,每隔一会儿就要滴一下眼药水。皮蒂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加入学校的“响尾蛇”球队,去踢一场比赛,为此他日复一日的练球,还把小小船家的房子踢塌了一次……
最后小小船弹唱的大雨中,作为替补的皮蒂终于获得机会上场。暴雨让所有人都睁不开眼,他却像个小英雄一样勇往直前,拿下了全场最佳。
电影里的人物乍一看都有点无厘头,但细细看来又都能触及到人内心的柔软。加之电影的视听语言营造出一种活泼明媚的基调,给整个故事蒙上了有趣的超现实色彩。画面构图简洁、色彩鲜艳,配乐轻快流畅,与间杂的生动音效相得益彰。场景切换时的剪辑,更是恍然给人一种在看古早动画片的错觉。小演员质朴的表演和成年演员拿捏有度的“抖包袱”常常会带来猝不及防的笑点,即便是偶尔闪过尴尬甚至伤感的情节,也会因为小小船稚气的旁白而变得蠢萌可爱起来。
电影最早在2018纽波特海滩电影节展映,获得了当年的观众选择家庭片奖。有些严苛的影评人对它大加批判,认为它“言之无物”“似乎想要用歪斜的房子传达隐喻,但实际上没人能读懂它”……
不过,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本就像是小小船唱出的歌,观众就像电影里的那些成年人一样,听得懂也好、听不懂也罢,为它哭泣也好、痴迷也好,在小小船的眼里,都是不重要的。歌曲,本来就是他写给那个特定的人的心声,其他人喜欢或不喜欢,只是顺带的事,他并不在乎。
2010年,导演纽金特和新婚妻子斯凯前往墨西哥东海岸一个小镇度蜜月。由于预定酒店时的失误,他们未能正常入住。在当地就餐时,一个当地家庭好心为他们提供了住宿,那家看起来很“坏”的男主人和可爱的女主人给二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纽金特后来萌生了拍一部电影的想法,想要展现记录那种“美好的、家的感觉——在很不怎么样的地方,却有很特别的事发生。”
可惜,婚后一年,斯凯被诊断出乳腺癌晚期。纽金特陪伴妻子在美国银城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斯凯爱上了这个城市,认为这里充满了魔力。2015年,斯凯去世后,纽金特开始在银城选角,着手拍摄这部献给亡妻的电影。
纽金特把悲伤化作温柔注入电影里,正如一开篇,清新的豆沙绿背景中缓缓凸显出漂亮的花体字“献给斯凯”。面对生活中的无奈与逝去,他选择以孩童般真挚的情感凝视世界:或许这房子歪斜破旧,或许这离别难以避免,但家和爱永存,我依然可以为你唱歌。
一个人如果曾经读过泰戈尔的《吉檀迦利》,读过纪伯伦的《先知》,读过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一个人如果曾经思考故事与象征,文化与传承,传统与现代,教育与影响……
那么她在看《一个小小船的男孩》时,注定会有不一样的眼光,不一样的感受。
就像这部电影的主角,那个叫小小船的男孩,曾经有过那样的奶奶,他的人生便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这里,最近的水域也在一千公里外。连走南闯北的二手商人都没见过海。
几乎没有人见过船。
小男孩却被取名为sailboat。因为他小时候刚会握笔时,竟然能画出一艘帆船,不曾见过的帆船。
小小船的家,是一座倾斜的木屋,用一根木棍支撑着。
小小船的父亲,一个五大三粗的光头,身上有大面积的刺青,脖子上脸上也有一些。去学校接送孩子的时候,他会用创可贴盖住脸上的刺青。他有一辆老爷车,缺了一个门。他想要一匹马,却只能在图画里看,或者自己填色。
小小船的母亲,一个身材肥胖的女子,总是穿得严严实实,在家里做肉丸。因为被人嘲笑身材像肉丸,不愿意走出家门、与人交往。
小小船的朋友皮提,不能眨眼睛,永远带着人工泪液。他热爱足球,却从来不能上场,只能当茶水男孩。
即便是一头金发、活力充沛的宾老师,他的热情也显得过犹不及,学生们觉得他很无聊、很神经。
二手商人摆着三辆车、一艘船,除了小小船无人光临。
可以说,小小船身边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残缺的。即使我们不了解。
因为这个炎热干旱的小镇,已经九年没有下过一滴雨。
这是所有人共有的残缺。
直到有一天,小小船在旧物堆发现了一把小吉他(尤克里里)。
他去哪里都带着小吉他。
就像奶奶说的,一件事情发生了,导致另一些事情发生。
当他们去城里看望病重的奶奶时,她说,小小船,用你的小吉他为我写首歌吧!
一个抢他肉丸的橄榄球小男孩,剪断了他的琴弦。但小小船的父亲教训了他,让他赔偿最好的琴弦,并且以后见到小小船必须露齿笑。
一个总是戴着耳机、用光盘播放器听音乐的小女孩接近了他,并把设备借给他播放小吉他教学光盘。
最后,小小船写出了那首歌。
小女孩听了,说歌词就像是我自己的回忆,旋律比著名乐手还好。
妈妈听了,走出自卑;爸爸听了,梦见骑马;宾老师听了,摘掉假发,勇敢追求独脚的姑娘……
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听这首心灵之歌,治愈残缺的现实。
当小男孩在电台唱起这首歌,通过电波把它传遍小镇的那个下午,天空落下了雨水。
久旱的大地,终于迎来了一场甘霖。
这场干旱,何尝不是心田的饥渴;这场甘霖,又何尝不是每个心灵的渴盼!
电影没有说,他们是在美国,还是墨西哥?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处在墨西哥和美国的文化夹缝中,处在传统与现代的更迭中。或许是墨西哥人移民在美国,又或许是美国殖民了墨西哥的地区。从学校和师生来看,我推测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而且小小船说,“爸爸来这里,过平静的生活。我喜欢这种平静的生活。”也许他们在墨西哥,饱受战乱之苦,因而背井离乡来到美国。
然而,他们的房子,一直是歪的。支撑房子的木棍,刷着绿白红——墨西哥国旗的颜色。小小船的摇篮,也同样是这种颜色。
这座匪夷所思的房子,在父母第一次听完那首歌时,发生了更大的倾塌。然后,由小小船操方向盘,用汽车把房子拉起,重新稳固。
很难说这不是一种象征:离开墨西哥的人们,在美国文化的冲击下,价值观倾斜、摇摆,又用墨西哥文化支撑着,勉力平衡;可是夹在两种文化之间非常辛苦,非常别扭;最后的解决办法,是从墨西哥文化中汲取心灵养分,治愈残缺。
他们的语言行为细节也证实了这一点。一家人去看奶奶的时候,对话是这样的:
爸爸:他们说你病得很重。 奶奶:我来自蒂华纳(墨西哥城市),疾病不能把我怎么样。 爸爸:但他们是医生。 奶奶:那些坏医生,都是从说人们病重开始的。 爸爸:嗯,我也不相信他们。
爸爸是个硬汉,教训起霸凌妻儿的人来也毫不手软,然而,他的价值观是摇摆的!
奶奶,则代表着墨西哥传统文化。
解决办法,是重建稳固的价值观。这就是小小船的心灵之歌带来的力量。
小小船的心灵之歌又是怎么来的呢?
每次写歌,他都会安静下来。有两样东西可以让他安静:想一个人;看帆船。
他想的人,当然是奶奶;而帆船,所有人都以为小小船画出了他见所未见的事物,其实是奶奶在他摇篮上方贴了一张照片,那是年轻的奶奶在海边与帆船的合影——奶奶不止代表传统文化,她同时也为小小船埋下了大海的种子。
这张照片的存在,无人知晓,甚至小小船也意识不到它的影响。
他只是接受这一切,成为这一切,写出这首歌。
他只是在讲这些故事时,总是说,奶奶曾经说过……
这首歌,是奶奶叫他写的。
小小船说:有时你为别人做了一件事情,也可能是为大家做了一件事。但其实,那是为了特别的人做的事,只是,大家忘了。
尽管那么多人被他的歌治愈,那么多人来到房子旁边听他唱歌。他没有忘记奶奶。或许,奶奶也没有忘记这个约定。
昏迷了几天的奶奶听完这首歌,心电图变成了直线,安详地走了。
唱完了这首歌,小小船把小吉他留在奶奶身边。
他再没有唱过那首歌。
因为,他是孩子。一个约定,完成了就放下了。
这就是为什么,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认为孩子是精神的最高级变形。
因为他们纯洁,真诚,创造。而且,还以游戏心态对待自己的创造。
这一次是奶奶、帆船和音乐;也许,下一次是飞机……
不过,电影里并没有那首歌。导演处理成静音和耳鸣音。或许是因为,道可道,非常道。
每个人的歌都不一样。
生活在浮躁自媒体声音中的我们,在传统与现代、华夏与西方各种价值观夹击中的我们,尤其需要寻找自己的那首歌,稳固自己的那所房子。
在一段段生命旅程中,面对一次次的开始和结束,做一个游戏的孩子。
本文首发于「儿童电影之光」,每周五更新,欢迎关注!
我对这部电影的关注点侧重于里面几个关键人物的内心。影片一开始就通过一个小男孩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他周围的大人、同学,陌生人关注的世界——即每个人都在关注外部的事物,爸爸关注柱子(背负责任但自身缺乏安全感),妈妈关注爸爸在想什么(在意自己“胖胖的”外表,看不到自己身上优秀的特质),体育老师热情搞笑又无厘头(想要获得别人的关注和认可,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不敢为了爱情踏出那一步),同学不能闭眼睛(梦想着自己能够进入足球队),祖母是少有智慧的人,她更关注孩子的本身,也有一点播种者的意味(种下爱和希望)。在影片播放到一半的时候,我能感受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就像电影里描述的小社会一样:大部分人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向外寻求对于自我的认同,不论是工作、生活、家庭等等,仿佛想要依附于一件事、一个人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忘记了向内探索,对自我的探索。而小男孩的设定是片中唯一一个带着纯粹的心灵去感受和接纳自我的存在,最初他只是带着想要创作一首歌送给祖母的这个愿望,一点点在努力前行,并没有被身边的人事所影响,也没有被环境所制约,最后用他纯粹真挚的歌声感染了身边的人,慢慢的,他收获了“成功”(其实他并不在意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他只想单纯的唱给祖母听),而听完他的歌曲,爸爸不在只关注柱子了,开始向内探索自己曾经的梦想,妈妈开始欣赏起自己的价值并逐渐勇敢的走出了家门,因为夫妻双方都开始寻找自我,开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同时又包容和尊重对方,所以家庭里的氛围更温暖和谐了。其实我觉得导演刻意让歌曲静音是在告诉我们,艺术的表达形式有很多种,不仅仅限定在音乐上,当一个人发自内心的热爱并做着一件事物的时候,他的热情和勇气(真实的自我)不仅点亮了自己,还能照亮周围的人。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被外界影响,会被社会主流价值观驱使着去做一些符合大众标准的事物(外在物质的追求),这些物质维度的东西其实非常容易内耗掉自身的热情和动力,会有攀比、会有分别心,并让人逐渐迷失自我,忘记看到自己本身存在的价值。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想要更好的爱别人,首先要学会的是正确的爱自己,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自己。影片里还有一段比较打动我的是,小小船的父母虽然一开始是没有活出自我的,但是他们都对孩子给到了及时的回应,鼓励和支持孩子去成为他自己,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父母,所以小小船才能专心致志的做他自己喜爱的事物,最后影响到了他的父母,成功只是顺带的,因为他的力量是无限的!
愿我们此生都能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己,尊重自己,小男孩是人,大人也是人,人人都是平等的,本自具足,不是吗?
一切的一切,都藏在幽默中,和超级智慧的奶奶悠悠的话里,以及男孩无声的爱之曲。
哈哈哈 哈哈哈 哈 真好,我称之为“美利坚沙漠哲学”,基于此哲学诞生的极富魅力的电影小品。
You fin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when you’re not looking. That day I was not looking.
My Abuela one day said, Some things happen, so other things can happen.
My Abuela one day said, Things can change.
My Abuela one day said, It is important to sometimes see with other people’s eyes.
有时候当你想到一个人,整个世界都会安静下来。
My Abuela one day said I am lucky, because I have two things I can think of like this.
于是,当安静的时候,你就能够好好地为奶奶写歌。
Sometimes you can do something for someone, and it can be something for everyone. But really, it is something for someone. Everyone just forgot.
永远热爱生活,永远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