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诺桑觉寺 Northanger Abbey(2007)

简介:

    根据奥斯丁同名小说《诺桑觉寺》改编而成。

演员:



影评:

  1. Northanger Abbey (1986) (2007)

    Apr 16th 2009newlightBBC & 电视观感

    先看了ITV 2007年的《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然后才看BBC 1986年的版本,发现把这两个相差21年的版本放在一起看,还能看出改编年代的许多文化特征。两个版本有许多共同之处,就连两位女主角,1986版的 Katharine Schlesinger 和 2007年的Felicity Jones,长得都有几分相像。Schlesinger 的 Catherine 更成熟些,而且她的一头卷发让她显得更有异国风情一些。

    两个版本在剧情安排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在直线叙事中插入了女主角的梦境,1986年版侧重女主角把外部世界想像成哥特小说,2007年版则更多地挖掘了性觉醒和被压抑的情欲,把对未知的恐惧和兴奋交织在一起。这当然是2007年版编剧 Andrew Davies 在往剧情中加料了。在1986年版和简•奥斯汀的小说原著中,女主角 Catherine 读的小说是 Rodolpho,说的是小说女主角经历种种磨难终于成功战胜了恶魔,还属于青春期女性成长的经历,这和 Catherine 初见世面的成长经历有相似之处。但是 Andrew Davies 却让她从故事中间开始阅读色情小说 The Monk,于是女主角Catherine 的梦境和想像顺理成章地更接近于情窦初开的性幻想。

    2007年版本的成功之处,是演女主角的选择,Felicity Jones 的 Catherine 纯真懂事,但在内心却对禁忌充满好奇。在1986年版本中,就没有向这方面深入,只是个想像力丰富的懂事女孩。

    有些情节,两个版本甚至是互补的,也可以看出不同年代对原著小说中不同主题的侧重。比如在Catherine 离开 Northanger Abbey 这段,2007年版本中,花了不少篇幅描写女主角突然被男主角父亲驱逐,不得不长途单身坐公共交通工具返回家中的片段,是对她性格中顽强一面的补充,符合现代女性勇于独立处事的特点。但在1986年的版本中,则基本省略了两人的对峙和女主角单身回家这一段,而是加入了Catherine走后 Tilney 家父子之间的交锋,不仅突出了父亲的势利,还交代了儿子对待Catherine并不是一味地冲动,已经了解了她的不少背景,不仅说明男主角的稳重,而且同时突出了当时的社会阶层和收入对婚姻的影响。

    可以说1986年版的Northanger Abbey更加尊重当时的历史背景,到了2007年就更象是现代爱情故事了。

    从观赏角度看,1986年的 Northanger Abbey有着双重怀旧的意味。我们不仅在看古装剧,而且还在看80年代是如何表现古装剧中的浪漫爱情的。特别是其中的配乐,电子音乐加上女声的哼唱,有着那个时代的奇特的梦幻浪漫感。到了2007年,配乐就回归管弦乐了。

    在男主角的选角上也反映了两个时代的不同标准。现在的爱情片比较倾向选择扮相年轻漂亮的男主角,过去则喜欢用显得成熟的男演员。Peter Firth 不算英俊但比较稳重,与2007年的 JJ Field 相比,有点成熟的“黑马王子”的感觉。

    Northanger Abbey 本身,在1986年版本中在片头中已经出现。这是座四面高墙,墙外环水,好像是处于湖中的城堡,让令人印象深刻。这座非常上镜的城堡,我第一次在电影中看到是2007年的 Joe’s Palace。这是英格兰南部的 Bodiam Castle,现在是National Trust 的产业。

    至少在1986年版本中,除了 Northanger Abbey,Bath 这个城市本身也在外景中出现,剧中的一幕当时人们“泡澡”的镜头,很有意思。男男女女同处一池,穿着整整齐齐的橙黄“浴衣”,女人头上依然戴着夸张的帽子,在四周是罗马厅柱的“池子”里,没至胸口的水中走来走去。同时男男女女都可以与人对话,所以还是社交场合。每个女人脖子上都挂着一个盘子,漂浮在水面,上面放得似乎是香油和石榴之类的东西――据说当时的Bath Spa风俗就是如此。到了2007年,ITV重拍 Northanger Abby时,为了节省成本,就全部搬到爱尔兰去拍摄了。

  2. (芷宁写于2009年5月21日)
       重温了07年由ITV(隶属于BBC)改编自奥斯汀三部著作的电视电影《劝导》、《曼斯菲尔德庄园》和《诺桑觉寺》后,不由得再次感叹这三部于其本土电视台播放次序的安排,实在太有才了,先《曼》、中《诺》,最后《劝导》,完全代表了影片整体呈现水平的递增。
       由于观众先被有将现代青春爱情戏搁置到18世纪之嫌的《曼》和壮硕版的范妮打了预防针,《诺桑觉寺》尽管在表现手法上稍有夸大和欠缺,部分情节还有仓促之嫌,但观众已经可以接受了,当然,之后播出的情愫绵延、耐人寻味的《劝导》是此次三部光影再现中最具奥斯汀神韵的。
       在简·奥斯汀的六部作品中,《诺桑觉寺》的写作手法略不同于其它,在《诺》中,读者可以隐约见到作者的身影参与,或以旁述或以点评的方式进入视线,而非其它作品中完全以人物塑造和精妙对话来提点观点、品评人性、再现时代风貌。而且,显而易见的是,《诺》有两个突出的主题,一个关乎财产、权势和爱情,这是奥斯汀的老生常谈,另一个以相关人物的癖好、经历以及故事的走向映射出彼时风光一时的“哥特小说”的于身心无益性。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文坛盛行着矫揉造作、庸俗无聊的“哥特小说”、“感伤小说”,和奥斯汀的理性睿智、清新细腻在境界上相去甚远,在这样的文字环境下,奥斯汀的作品更显其时代意义和文学价值,而逝于1817年的她俨然是英国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小说高潮来临前的重要里程,其文字的妙趣与光芒常被评论家拿来和莎翁并提。
       《诺桑觉寺》中17岁的凯瑟琳的性格要比奥斯汀笔下其它女主人公都来得活络新鲜,首先“待字闺中”的她是哥特小说的盲目拥趸,同时和睦的家庭和无害的成长环境,促成了她涉世未深、心地纯良、尚未形成主见的特点。她有着“那个年龄的少女普遍的蒙昧无知”,常常会表现出急躁鲁莽和孩子气,如生怕蒂尔尼兄妹误解时的焦急解释和认真神情(顺便说一句,菲丽希缇·琼斯演出了那种纯真的急切),并对爱情充满着天真而危险的幻想,于是她的初次远行、巴斯之旅便成了一次“冒险”和认知的过程,以纯真的眼看百态,从而牵引出诸多充满特色的人和事,带来丝丝幽默嘲讽的意味。
       影片再现出了原著所示的在财富面前人性所暴露出的荒谬感,角色拿捏虽粗浅但也较符合原著精神,如想攀高枝的伊沙贝尔口口声声宣称不看重财产,可又句句离不开英镑;又如,伊沙贝尔的哥哥约翰·索普以为凯瑟琳富有而追求她,并虚荣地向询问的将军夸大其词;再如,已是财富权势象征的蒂尔尼将军依旧看重财富和权势,他不许女儿嫁给没有继承权的贵族次子,起先因索普的大嘴,他误以为凯瑟琳是个富有的继承人,便鼓动倾心于凯瑟琳的次子亨利去追求她,甚至邀请凯瑟琳到私宅诺桑觉寺做客,可在得知凯瑟琳的境况后,甚至不顾体面地连夜赶走了她。
       通常,奥斯汀作品的妙处体现在对时代画卷、风土人情的描摹,对各色人物栩栩如生的塑造,特别是对话的生动幽默、风趣个性,可谓“最精湛的语言,对人性最透彻的理解。”因这部影版《诺桑觉寺》在表现凯瑟琳的幻想或恶梦方面做了太多不必要的耗费(这部分完全丢掉了奥斯汀的含蓄内敛),从而使得影片呈现出分配上的偏失,令很多情节突兀而仓促,而很多原著中的个性谈话、观点交汇则被大段大段的略去,令人有隔靴搔痒之感。
       或许,对于正在成长的一代而言,如此再现是必须的,有了可爱版的女主角,微笑版的男主角(JJ·菲尔德饰演),略带惊险的旅程,绿意盎然的风光,适宜氛围的配乐,暖暖的田园之家……或者,这样的呈现已经可以交差了,何况,它更有可能是普及版,而非探研版。
  3. 有一个形容,说简·奥斯汀的作品就是茶杯里的风波,我想最贴切不过了。讲述的故事跟男人之间血雨腥风的政治、权位斗争无关,却让那些优雅得体的贵族小姐心生涟漪,暗潮涌动。从奥斯汀的6本小说当中不同类型的女性,总有一种类型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很具有代表性。所以,奥斯汀的小说和电影,可以说是专门写给(拍给)同样细腻而敏感的女性读者(观众),让人产生一种温暖的共鸣。奥斯汀已经在她的小说当中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虽说这些风波和挫折可以说是小到不足挂齿的程度,但对于奥斯汀本人和她小说中的女性,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帮助她们在依然保持单纯美好的同时,逐步成长和成熟起来。
    《劝导》:有时候我们很容易因别人的“劝导”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当然,别人从旁观者的角度给予客观的评价不无道理。但在婚姻大事上若是被以门第和财富来衡量的“劝导”左右,不听从自己的声音,就会像Anne那样萌生后悔之意。按理说拒绝对方,不会那么深地伤及自己,但事实是,Anne对于自己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始终抱有歉疚和自责,以至于那么多年一直待字闺中。直至那个曾经为自己所拒绝的人再次出现,紧张、不安、不知所措,希望面对,又害怕面对。幸亏有这么一次重逢让Anne能够有机会去弥补过去所犯下的过失,只不过相对于初投爱河的投入,眼下的双方都会显得更加谨慎和小心,互相以礼相待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似乎在英国传统的爱情观念里,女性始终处于等待、隐忍的被动局面,就算是暗生情愫,也只能耐心地等待对方的表白。而这样的等待又通常伴随着各种闲言碎语和谣言,让女性备受心灵的煎熬。这种时候,唯有书信才是最好的表达方式,解除一切的误会,让Anne抛却英国贵族小姐应有的端庄和矜持,一路飞奔向爱人的怀抱。
    《诺桑觉寺》:天真烂漫的乡村女孩Catharine,拥有美好的童年和兄弟姐妹的玩伴,也许是小说看多了,会经常做一些诡异的梦。当这样一个不十分漂亮的单纯女孩进入上流社会,很是捏一把汗,怕是被那些无所事事的公子哥儿骗了。起初很担心那个诺桑觉寺的继承人是否对Catharine出于真心,一位足够英俊富有的绅士对Catharine表现出的kind是否只是止乎于礼?当有绅士邀请女子跳舞,那是出于礼貌和礼仪;当他邀请女子一起散步,享受阳光和田园风光,那应该说明他是有进一步深入了解的愿望的吧。充满好奇和幻想的女孩,很想窥探诺桑觉寺的秘密,未经允许闯入禁区是对主人家的失礼。Catharine之所以在诺桑觉寺得到周到的款待,是因为她是一个他们的朋友,半夜三更被赶出来,仅仅因为Catharine并不富有,无法与诺桑觉寺的继承人门当户对,这绝非是诺桑觉寺继承人本人的意愿,他是出于真心才同乡村女孩Catharine交往,为了爱,甚至可以放弃继承权,这样的选择已经表明了坚定的立场。我很愿意看到这样童话式的喜剧结局:乡村女孩Catharine和她的兄弟姐妹们在草坪上自在地聊着天,突然其中的一个看到有个骑着白马的王子飞奔着出现在眼前,孩子们欢呼雀跃,Catharine羞涩却掩藏不住兴奋和期待。
  4. 奥斯丁和英国电影很有治愈作用,专门治愈情绪低沉,郁闷无聊。风景优美,人物端庄可爱,德才兼备,而且他们总是得到应得的幸福。最大的罪恶也不是罪恶。you deserve it,当然不要消极理解这句话,这也是对一个人最大的赞扬和认可。听了以后心里十分安定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