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查理班克斯的教育 The Education of Charlie Banks(2007)

简介:

    米克(杰森·雷特 Jason Ritter 饰)和查理(杰西·艾森伯格 Jesse Eisenberg 饰)是曾在同一所高中就读的校友,如今,双双毕业的两人升上了同一所大学。在学校里,查理邂逅了名为玛丽(伊娃·阿穆里 Eva Amurri 饰)的女生,后者的美丽的温柔让查理很快就坠入了情网。

演员:



影评:

  1. 我们奋力划桨 逆流而行 不断地被浪头打回原地


    被警察评价为“生而为败类”的街头小混混米克在一次酒会上结识了住在上东区家境优渥的少年查理班克斯。事实上他们自小便有过些许接触,被社区福利和政府救济金养大的米克横行霸道,既是少年们惧怕的对象又是少年们内心对放荡不羁的向往。

    米克在酒会上因与其他人产生口角而险些打死两位无辜的青年,暴力的行为冲击了查理的道德底线,他选择向警察们指认米克的暴力行径,如果指正成立米克将因谋杀未遂的罪名锒铛入狱。但终究因查理惧怕被米克发现自己的行径而撤销指认,以求相安无事地度过高中生涯。

    然而在与考入布朗大学后不久,米克出现在查理的宿舍,以来探望好友的名义强势入住,插科打诨又歪打正着地闯进查理的大学生活。查理在校的好友皆是出身名门的富家子女,他们沉迷赌博,性爱、学习与各类聚会,对于荡而洒脱豪放的米克自然欢迎,而查理因当年意图指认米克的行为而惴惴不安,只能任由米克为所欲为。

    剧情的发展一直旋扣着米克是否会发现抑或戳穿查理曾举报背叛他的事实,但这是一个如此绝妙的故事,它绝不单薄。

    课堂上,教授向学生提问“汉娜·阿伦特提到的“恶之平庸”是指代什么?”

    查理说大多数的恶都是由那些一直未决定要从善或从恶的人犯下的。汉娜·阿伦特认为纳粹高层官僚艾希曼并不是什么恶魔,尽管他犯下了无数暴行,他其实是一个可怜的混球。他的人性和本能都被纳粹庞大的官僚机构蒙蔽了。

    教授又问,邪恶最真实的形式是什么,那些形式永远会引发死亡吗?

    作为旁听生,米克回答,比如背叛,因为叛徒会把一件简单的事弄复杂。

    这真是神来一笔。查理因为背叛米克而把整个故事弄复杂了吗?事实上本不学无术的米克在学校当旁听生,展现出某种脆弱与格格不入,而噤若寒蝉的查理却反常地站在了主导的地位。布朗大学,米克是绝对的另类,张扬却又羞耻。他无知而赤城地问查理,注脚是什么意思?他本该在一群优越的知识分子间显得滑稽而低俗,可他和富家公子小姐玩得及其融洽,他穿着富家公子赠予的华服,配着草帽与丝巾白裤,瞬间显得雍容华贵,米克说,他觉得自己像一个全新的人。

    可鸿沟从不在纸醉金迷间显山露水,鸿沟与差异渗透日常无孔不入。大哥做派又浪荡不羁的米克吸引了查理的心上人,一位家世显赫的独立女性玛丽。当玛丽整理自己的摄影作品时,米克问这些照片能值几个钱,玛丽和查理说这些只是作业是记录。坦白来讲,米克不学无术,崇尚暴力,因为他的出身没有给他学习的可能性,若不以暴制暴身为弱势群体的米克只能任人鱼肉。但接触到查理,接触到上层文明社会,他有机会做旁听生,有机会接触到菲兹杰拉德的名作,有机会乘着富家公子的私人飞机前往海边别墅度假,打槌球喝香槟参加一场舞会。

    米克本有可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他并不是生而为败类。

    “今晚夜色真美啊!我几乎整晚都盯着窗户看。”

    “因为你害怕一旦闭上眼睛,当你醒来时一切美好都不复存在。”

    “进退两难啊查理,我猜只有我才会把事情搞砸,是吗? ”

    “是啊....”

    就着月光,米克如是对查理说到,这时他与查理的角色互换,米克充当了那个把事情搞得复杂的背叛者,他明知查理倾心于玛丽,却仍旧和玛丽睡到了一起。但那不是报复,也不是背叛,那或许只是米克看似全新的人生中再平常不过的一段感情,看似全新,看似平常。

    “独自坐在地上看着米克将自己融入进文学世界中,我意识到我已经不惧怕他了,我甚至觉得保护他是我的职责。”

    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叫做查理班克斯的教育,查理并没有真正教导米克什么,尽管米克从他这里获取了何为脚注何为解构主义谁又是菲兹杰拉德,可这太浅显,只够米克在旁人面前吹嘘卖弄。米克一直都知道,查理充当着自己的良知。查理有极高的道德感,聪颖且家境优渥,他曾针对米克也曾刻薄淡漠,但他终究正直善良,他愿意摈弃偏见,善意地对待米克,把他当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查理是米克的希望,是他的救赎,是他的良知。

    人只有在作恶后,才会面对自己的良知。

    查理向米克坦露了自己曾背叛他向警察检举他的事实,米克不以为意地说他早就知道了。可随后米克因看不惯富家子弟们的行事作风而把人暴揍一顿,他习以为常的惩戒手段震慑到了布朗大学一众友人。他们是高材生,身处社会上层,他们厌恶暴力崇尚文明,暴力是野蛮,是原始的恶。米克众叛亲离,面对查理对他的庇护,他终究摧毁辜负了。

    查理也从报纸上看到通缉米克的新闻,原来他杀了两个人,甚至被指控是暴力瘾者。他逃到了查理的学校躲避警察的追捕,他说谎成性还伤害了查理的朋友。他并不纯粹是查理认为的,因为社会的不利因素而迷惘无知被束缚人性的受害者,米克是彻彻底底的加害者,他是一名潜逃的凶手。

    当年查理撤销对米克的举证时,查理的父亲严肃地对他说无情的残暴行为没有值得任何辩护的地方,你从小接受的教育可不是让你支持和宽恕那种行为。或许你脑子里有无数绝妙的创意,但是如果你在世上无法做出正确的行动,那都是一文不值的。

    因查理当初的懦弱与胆怯,他对罪恶做出了退让,他让米克有机可乘间接杀害了两个人,他参与到了那场“恶之平庸”,他庇护了罪恶,以救赎的名义。

    故事的结尾已沙滩对峙结束,米克殴打了试图与他分手的玛丽与前来阻止他潜逃的查理。他绝望地对查理说“你是第一个出卖了我还能获得我原谅的人,第一个。想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让我感到希望,因为你们两个让我相信,我是能被原谅的。”

    这次查理没有做出让步,他无法因米克因命运所遭受的不公而赦免米克的恶行,他拒绝原谅。他被米克揪着头发殴打在地,奄奄一息之际仍旧试图拽着米克的裤子阻止他逃跑。

    查理清楚地明白,米克不是生而为败类,他同情过米克,共情过,在米克单纯地跟他说“如果我没来的话,根本不会知道这些.你知道这是第一本我从头到尾为读过的书吗?”的时候,他们或许是朋友,甚至米克也真心实意地充当过查理的兄长,这段因潜逃而存在的过往,裹着隐瞒的脆弱外壳,内里却是如此真挚纯粹而美好。

    那是米克真实的友爱,他努力地想成为一个好人,去读大学,去再读一本书,搞清楚谁是拉斯科尔尼科夫。(俄国文学罪与罚的主角)

    可他终究在沙滩上亲手打碎了他的良知,他的希望,他的救赎。

    米克还是逃走了,顺着水流,生死未卜。玛丽在歇斯底里地嚎哭,查理蜷缩在沙滩上被打的鼻青脸肿,故事的最后,查理如此总结:“我总觉得码头那晚,如同米克的毕业典礼。他手下留了情,那是他这辈子第一次,或许也是唯一一次。”

    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米克唯一读完的一本书,书中的最后一段描写也是这部电影最终的阐述。

    我们奋力划桨,逆流而行,不断地被浪头打回原地。

    这部电影几乎用一种刻意的视角让人不由自主地站在米克那一方,查理像是观众的代言人,观众带着善意和友爱来款待这位被社会所放弃的浪子。他尽管手段暴力拿着酒瓶敲碎了两个少年的脑袋,可当他羞涩无知的问着最浅显的常识,当他被官僚与社会阶层打压迫害,当他露出稚童般纯粹的微笑,当他陷入爱情,当他沉迷一本书,当他表现得与常人无异,人们很容易把他放在弱者的一方。如同查理,善良的人们愿意给米克改过自新的机会,人们也不断为他或大或小的不良行径寻找借口,比如他出身卑微是个孤儿,比如他没有机会得到良好正确的教育。

    查理父亲曾提到过何为正确,施暴者或者罪犯作恶的背后或许有不公正的待遇或令人同情的缘由,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并不是赦免罪行的万金油,罪恶没必要咬文嚼字地用人们的恻隐之心来宽恕,它只需被公正的审判。

    善,不代表正义。往往善,是放任恶的同谋。

    查理班克斯的教育,我们总要学会上这一课。
  2. 有一度我会看变形记,那时候真人秀还不多,它的题材能让人哭得好像圣母。 现在还记得第一集,网瘾少年跟农村孩子的交换。贫困山区出来的孩子这辈子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坐车,车子开去理发店,他躺在椅子上,有人给他洗头发。被抹上洗发露打圈按摩,一切都很好,那孩子突然止不住地往脸颊两边淌泪。 还没到大都市的时候,导播问他最想去干吗呀,他说,想走遍那里的图书馆。可是真正来了,每一处繁华,每一个便利,对他都是大大的刺激,大得简直变成了打击,没两天,他居然把自己的心愿给忘了,几乎要变成了网瘾少年。

    只是这孩子在城里呆的时间不够长,他年纪小,接受度快,一直生活在那个家庭,时间久了,外表也能像一个公子哥。跟Mick一样。这是个符合城里人胃口的节目,挺残酷的,唯一不残酷的地方是限定了一周的交换时间,让这些孩子不至于分辨不清自己在哪里。

    米克不行。米克在原来的世界里生活的游刃有余,又具人格魅力,在他自己看来应该能hold住全场。如果之前没有出事。

    但出事的原因又偏偏是他在原来世界的立足点,米克的结局是他所处的阶层造成的。而谁又不是呢?我们其实都在被我们的世界困住。

    变形记里对有钱人的生活形容得太肤浅,查理班克斯里倒说得明白。 Nea不如意地被指腹为婚,对她而言钱反而代表了不自由。 Leo获得欢愉的源泉恐怕不光是买买买,有时候偷摸比正大光明来得有趣。太容易得到反而丧失了追求,自我努力的方向也不那么清晰了。对他来说,钱代表了无法自发地(而是要从外界)获取快乐。 而一旦谈及中产阶级,令人突然想到平庸之恶。这个词似乎只约束中产,因为另外两个阶层不会令它。。。更平庸。教授说恶的终极是造成死亡,直指独裁引导的各种运动、战争,它们像常亮的警灯,在一众人生中闪烁不停。经历过这些,中产似乎天生就有保存善之果的义务:制止恶,不然就是助长恶!两面的是,善也令中产成为了最无足轻重、最没有创意、最束手无策的人(but运气也许在你们这边)好像Charlie。 在变形记的结尾,城里的孩子有的成了偶像,有的做了微商,有的整了形,没有人关心乡下的孩子去哪儿了,有没有回到城市,能不能改变生活。他们就像米克一样,即便对新世界再向往再眷恋,也,不得不,退出了舞台。

  3. 看完已经有两个月了,一直想为这部电影写点影评,结果拖延到了2015年的最后一天,有些剧情可能不是那么清晰了,感情也不如当时浓烈,但还是想写一写。

    首先我是为了看384才来看的,所以真的是抱着#那些年为了384看的烂片#的心态来的,结果意外发现卷毛居然是主角,内心瞬间就开出了一朵小烟花,这电影看的值了,一下看了俩男神!更加值的是,我就这么看了下去,居然觉得这不是一部烂片,心中的烟花已经开始飞翔!

    小混混小的时候就和卷毛有过眼神交流,两个人一个在车里,一个在混乱的运动广场,就像是两个阶级,有趣的是,两个人都在笼子里,一个是校车的笼子,一个是运动场周围的围栏,这就是他俩最初的羁绊吧。本来是两条平行线,没想到后来就有了焦点。

    卷毛有个竹马,竹马和小混混是朋友,有一天两人就在party上见面了,小混混蛮喜欢卷毛这种乖乖仔(不知道是羡慕还是想保护),但是卷毛却有点避之不及,这种感觉在小混混给人打了之后,更加明显,他举报了小混混。卷毛的父母和警官都为卷毛感到骄傲,觉得明辨是非,将坏人绳之以法。

    但是竹马显然不这么认为,竹马觉得

    TBC
  4. 面对Mick,Charlie的行为自始至终都是基本正确且理智的,毕竟Mick这样的人确实就像定时炸弹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带来了危险,怎么能对他不防备?Charlie是一个有着人性闪光的角色,坚守原则和正义,不漠视生命,这真的是很难得的。只是Mick何尝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呢?原生家庭注定了他的人生轨迹,从没有人教导他怎么做人,不能被滥用的暴力是他赖以生存的手段。他曾经短暂触碰到过不属于他的光明,可是阴暗的角落才是他最终的归宿。Danny谈论起Mick的时候曾说过:“他真的可以成为一个好人的,但他现在已经变成这样了。”在电影的第一幕里,孩子们带着好奇崇拜的眼神凝望着Mick的时候,其实Mick也在回望着他们,羡慕着他们吧。假如Mick拥有一个正常的家庭,他大概率会是一个好人(毕竟就算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之下他仍然成为一个算是“有情义”的人),但是现实是,从他出生的一刻起他就从来没有过选择成为好人的权利。“我们奋力地划桨,逆流而行,不断地被海浪打回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