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时代,计划生育,那会儿大学生的工作还是国家分配的,婚姻也是半包办的。对于丁宝这样的青年才俊,对自己的未来也是没有筹划的,之所以甘愿来到北京郊外的农村,在县文化馆谋到一个清闲的职位,完全是因为想留在北京,但是城乡巨大的差异也通过影片像日记片段一样的叙述一一折射出来。
像小春这样温柔贤惠的女孩,即便是放在今天,也是再合适不过结婚对象,给丁宝做饭织毛衣,像照顾一个孩子一样照顾她未来的丈夫,无不令人心生艳羡。可是有多少人愿意回到小城市回到家乡,通过媒妁之言,娶一个这样的姑娘,过完一眼可以望到头的后半生?小城市不能乐业,大城市无法安居,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朝着自己的理想挥洒着热血,甚至着手准备向加拿大澳大利亚移民,这对于丁宝来说,无疑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然这种踌躇满志不是来自外部的,而是自己心高气傲不甘平庸的秉性带来的,如果他甘于接受这种安贫乐道的普通日子,和小春的的结合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女婿家的光景殷实,小春这样的媳妇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可以说是他小子的福气了。那会儿的李亚鹏皮肤嫩得可以挤出水来,不笑的时候有几分酷似金城武,而小春这样的女子也满足了我对邻家女孩和未来媳妇所有的幻想,但是小县城的市井生活终究容不下少年的理想,所以作出考研的选择也是无奈之举。
可当今的研究生已经满大街都是,大城市的竞争日益残酷激烈,创业的那些小鱼小虾们还会时不时被资本巨头侵吞掉。可即便是时代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丁宝所面临的选择我们在外打拼的人照样会遇上,现实和理想横亘在每一个心气儿高不甘平凡的外乡人身上,丁宝的校友姜文巩俐早已功成名就,混得次一些的可能已经是坐拥千万粉丝的公众号大V,也有借共享经济的兴起发了大财的,无论是同窗还是老乡,你身边总有很多凭借时代的开放而抛弃你的那些人,不再有共同的话题,只有一点共同的记忆,情怀也显得尤为可怜,就像我搜到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上次打动我的那部《不再等待》里龚蓓苾的表现,也很少有人现在会回过头来看这样的电影,可能打开朋友圈大部分都在捧着喜茶丧茶在五星级商场里转悠,在各种网红店里吃着鸳鸯锅吧。
一个时代被另一个时代覆盖掉的时候,身处其中的人们往往是不容易察觉的,一个抖音短视频会无意间剥削掉转瞬即逝的几个小时,而八九十年代的电影也不再被人提起,那时候相亲是骑着自行车去的。影片结尾镜头停留在去往北京的一块路牌上,上面赫然印着15KM的距离,这段距离,看似很短,在当时就是城乡之间的一道墙,穿过这15公里就是另外一片天地,这边有贤惠的对象给你送腊肠,那边是NYC的繁华,还有你的梦想,即便是你身在北京,去上海出差复兴号也可以让你四个半小时就能抵达,但是一转眼,我们就轻易被时代抛弃了,你根本反应不过来,尤其是这样一个狼性的社会,文化馆里喝茶看报纸的一上午,下班后拿着秤买菜议价的一下午,可能NYC的一家创业公司已经上市了。
所以,现在看来,这样的电影显得弥足珍贵,哪怕只是一个彷徨少年经过的街景,也是那个年代留给现在唯一的影像了。
第二次看了。
片中的丁宝的状态,很写实。我也差不多经历过那样的状态。
刚毕业,走向社会,发现其实和原先自己想的不一样。我毕业的时候到了一个制造厂,工厂区离市区有一定距离,工作生活感觉单调无趣。后来因为一些原因离开,找工作不顺利。后来听说一个以前的同事去了一个广东的厂,我就跑过去看一下。也在远离市区的工业园,吃住都在厂里。住的还是多人间,上下铺。一想到又是回归以前的生活工作状态,心里彻底不想在制造行业做了。
心里有想法,中间经历了许多,现在做了当初想做的行业。
但其实那些留在原先行业的同学同事们过得都不错。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反而自己,蹉跎几年岁月,什么也没积累下来。
几年前看,肯定会觉得丁宝的选择是对的,年轻要有梦想,要去实现,不能困在一个小地方。
现在反而不会这么看了。在哪里,其实都差不多。或许是我自己的能力不够,有能力的人当然鼓励去闯荡。没多大能力的人,心又大的人,比如我,现在的我,可能会倾向于安定吧。片中丁宝去的是北京郊区一个县,当时看不怎么好。但现在呢,如果留下来,估计房地产早就已经开发到那了吧。
曾经雄心勃勃,幻想仗剑走天涯,如今,反而羡慕起平平淡淡地生活。
这也许就是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