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莲花楼(2023)

简介:

    该剧改编自藤萍的小说《吉祥纹莲花楼》。讲述了闻名武林的四顾门门主李相夷(成毅 饰)在一次大战后身受重伤,从此退隐江湖成为淡泊名利的“假神医”李莲花,在遇到新交方多病与旧敌笛飞声后重新卷入江湖的故事。江湖暗流涌动,疑团扑朔迷离,抽丝剥茧方能断出真相,一段荡气回肠的侠义情即将热血展开。

演员:



影评:

  1. 《莲花楼》前六集看完,探案悬疑节奏快而酣畅,立在眼前的是立体而饱满的人物。

    剧以东海之战作为开篇,便不像是徐徐拉开的帷幕,而是一把掀开的晃眼日曜,惊为天人,一如李相夷这个人。

    有李相夷在的那几年的江湖都像是醉过一场,而之后繁华盛景不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他在红尘里走过一遭,东海里也滚过一遭,之后方才洗萃出了李莲花来。

    从李相夷看李莲花,是「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从李莲花看李相夷,是「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但李莲花自己大概是不会有此番感慨的。

    他会说当年岂知如今,如今又岂知以后,会说以前那样很好,现在这样也不错。不是放下后的怅然,而是畅快一笑地告诉你,去去重去去,来时是来时,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人生之乐趣,不正是每时与每时之不同么。

    李莲花的魅力就在于这个人物命运的起与落,既有起,又有落,二者少了哪一个,都不会有李莲花。

    李莲花就像翻山的人,所谓翻山并非是一直立于山顶,有的人一辈子都在攀登李相夷十六岁就已经登上的顶峰,而有的人放不下功名利禄,又自以为看破世俗,站在顶峰不肯下来,实际反被困住了一生。

    所谓翻山越岭,是要有时上山,有时下山。下山了之后,再站在另一边的山脚回头看,在回头看的这个瞬间,这座山才算真的翻过去了。而李莲花就是站在山下回头看一看山,然后笑着摆摆手,接着走向山野走向林间走向自由和无边无际的人。

    原先江湖盟主,风光无两又如何,如今住在莲花楼里,房前是种着的青菜,床头摆着多肉,养着一只名字叫做狐狸精的狗。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又何尝不安逸洒脱。

    前十几年的人生如同醉过一场大梦,而今的李莲花也依然会醉,他醉后舞剑,饮酒仰卧于竹枝,从前是繁花似锦下酒,如今是清风明月相伴,长风吹月渡海来,半梦半醒半醉间,遥劝仙人一杯酒。

    李莲花在剧与原著中亦有了一些改编,书中的李莲花是三清佛陀,早已不在世俗里,渡己之后再渡人,莫问苍茫一何去,独向轻舟泛晚天。

    剧里的李莲花有了牵挂,有了师门,有了找寻师兄尸骨的执念,他真真切切的脚踩在了红尘里,如佛子脱胎落成了人,长出一副血肉皮囊来,生动而鲜活。

    原著的李莲花出尘,剧中的李莲花绝世。一个是真佛,一个是谪仙,哪一个都很好。

    所以,世人看莲花楼,看的便是李莲花的一生了。

    李相夷惊鸿一瞥,红绸舞剑,万人空巷,惊艳如羲和凿日时为世人窥探到的一抹天光,而今李莲花劫灰飞尽,渡厄孽了,终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2. 去年有个词条“天选李莲花”,我还奇怪,一个大男人叫什么莲花,怪得很。

    去看了原著,发现这作者真的很有意思,整个故事的核心是反高潮的。人家的武侠都是讲草根逆袭成盟主,藤萍写的是盟主堕入一地鸡毛的凡尘,他不是东山再起的爽文男主,他竟然接受了自己的普通,甚至反过来去点化那些一直生活在盟主营造的往日光环中的江湖人士。所以这个“李莲花”,名字还真不是乱起的。

    李莲花怎么演?他不热血、不奋发、不激烈,没有梦想、没有执着、没有坚持……他有的是另外一种魅力,这魅力不在于锐意进取,而在于得体而温柔地退出。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有一句台词:人生就是不断的放下,但是最让我们遗憾的是,没有来得及好好告别。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忌讳谈死亡,但每天的新闻都在告诉我们,人生有太多的突如其来,很多人在离开这个世界之际都是仓促的、匆忙的。

    在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如果没有去好好告别,人会很难释怀,因而极其容易困在那个时空,留下难以平复的遗憾和悲伤。很多经典作品都塑造过困在某个时空中的角色:《远大前程》中在新婚之夜被未婚夫抛弃的郝薇香小姐,把家里所有的钟摆停留在自己被遗弃的那一刻,企图让时光停滞;《恐怖游轮》中的单亲母亲杰西,因为无法接受儿子的死,试图一遍又一遍登上邮轮,改写过去;中国鬼故事里面还常常出现的一些心怀执念、飘荡零落、无法投胎的孤魂野鬼……

    好好地、郑重地告别,是我们很多人从来没有学过的人生课题,它如此重要,却一直被逃避。

    李莲花是有大智慧的,他在即将离别这个世界的时候,用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耐心恳切的方法,解开与自己相关的每一个人的心结,与他们郑重告别。能够温柔坦然地与这个世界告别,就是这个角色最有意味的地方。

    这样一个通透的人,确实很难演绎,多一分显得消极,少一分显得轻佻。故事中的哲理和人生观,如果编剧导演演员理解不深,作品极可能流于表面,让人感觉说教啰嗦枯燥。

    《莲花楼》虽然以武侠探案为噱头(对比原著,一个个探案的小故事被简化,逻辑推理不如原著复杂,血腥恐怖伦理等维度都砍半,可能是为了推广和过审),但目的不在于武侠,也不在于江湖之情,而在于“告别”这一人生主题。

    到第十集为止,我确实看到了整个作品的深度,李莲花人物内核很精准,他确实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个个告别曾经的部下、曾经的恋人、曾经的敌人,无论是戏谑、调侃、满口跑火车,还是真情流露、温语劝解,都那么熨贴自然,不仅抚慰了剧中人的心结,也让屏幕外的我心安神宁,在这个炎炎夏日如坐冰席凉簟,清凉宜人。

    感谢成毅老师敢于接下这个不那么讨巧的角色(相比起来,方多病年轻热血单纯,是一个非常讨巧的角色,李莲花的人格魅力如果彰显不出来,这个人物高光很容易被方多病压下去。目前看起来,李莲花稳稳拿捏)。成毅真的读懂了李莲花,演活了李莲花,果然是“天选李莲花”。

  3. 可以忽略的前言

    最近播出的电视剧《莲花楼》是根据小说《吉祥纹莲花楼》改编的,作者是藤萍。

    2014年,我看完《琅琊榜》的小说后,沉迷其中,听说《吉祥纹莲花楼》是一个与《琅琊榜》相似的故事,甚至能与之齐名,我就找来看。

    不过当时,并不觉得莲花楼能与琅琊榜媲美。

    莲花楼的故事太散、故事氛围营造地太过诡异,对案情本身的刻画压过了对人物的刻画,所以人物形象反而不那么突出。

    但将近10年过去,我还是关注了莲花楼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的消息,还有一些期待。因为一般情况下,一篇长篇小说要改剧,编剧的过程中会是提炼升华的过程。如果把《吉祥纹莲花楼》的主线、精华提炼出来,把人物立住,应该是个不错的剧。

    (前几年有些小说改剧简直就是魔改,被网友狂吐槽;不过,也有一大批尊重原著的改编剧大获成功,所以这几年的改编好像更倾向于尊重原著了。)

    电视剧《莲花楼》开播后,我连续看了4集,感觉有些平淡,演员总体上偏向年轻化,在表演上算不上成熟。20岁的李相夷和30岁的李莲花虽然在服装、发型上有所不同,但面容上看不出来什么差别,在化妆上就是一个败笔。

    但我并没有因此失望而弃剧,一般来说,电视剧前几集基本就是交待人物、故事背景,很难做到惊心动魄、高潮迭起,怎么也要十集左右才能精彩起来,最精彩的部分肯定在最后十来集。

    看电视剧,我习惯于一口气看完,所以打算养一养再看。

    这周,《莲花楼》已经播完了,于是周末我用了一天多的时间追完了全剧。事实证明《莲花楼》符合我的先前的预期,电视剧的改编果然是取小说精华,在人物塑造上下了更大功夫,随着剧情的推进,剧情的精彩程度直线上升,人物的形象也越来越丰富、饱满。

    我认为,剧超越了原著,是一个不错的电视剧。

    -------以下才是正文--------

    还是忍不住把《莲花楼》与《琅琊榜》放在一起比较,把李莲花与梅长苏放在一起比较。

    因为李莲花与梅长苏的人生相似之处实在太多了,但又决然不同,两人就像是走了同一根命运的线,中途分了叉,走向两种不同轨道,最后,却又重合在了一起。

    先来说相似之处。

    李莲花与梅长苏二人,都曾经是鲜衣怒马、天赋绝伦、惊才绝艳、武功高强的少年郎。少年成名,年少轻狂。

    心比天高,然而,命比纸薄。

    二人都在人生光辉灿烂的时刻,突逢重大变故,从高峰一下子跌入低谷,身中难解的天下第一奇毒,身体奇差,病病歪歪,命不长久,最终变成了容貌、性格、人生道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人。

    他们都经历了恋人的背叛,而且是与原本忠心于自己的下属。他们都选择了成全。

    他们一直在查那个重大变故的真相,最终真相大白天下……

    下面,重点来了,本文的重点自是同中的不同。

    1.论钱的重要性

    林殊中毒之后,得遇人生知己蔺晨,可以说蔺晨对梅长苏的人生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有蔺晨这个超强外挂,梅长苏虽然也经历了解毒后卧床一年的窘迫,但毒是可解的,梅长苏的吃喝拉撒都是有人照顾的,并且他找回了以前忠心耿耿的旧部卫峥、黎纲等人,很快梅长苏就掌控了江左盟,登上了琅琊公子榜,成为江湖传奇。

    李相夷中毒之后,虽然也被老和尚所救,但他毒未解,只能靠自身内力压制。老和尚没有给他提供更多的帮助(或者说他拒绝了),他靠自己重生为李莲花。李莲花跌入尘埃是真的跌,如何养活自己长期困扰着他。

    梅与莲在我国传统文化基因里,都是高洁的象征。

    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一个钱字,是把梅长苏和李莲花推向不同人生的重要因素。

    因为有钱,梅长苏没有零落成泥碾作尘,仍是那傲雪的梅;因为没钱,李莲花只能混迹于市井,借“神医”之名谋生,成为落水的莲。

    跌落神坛后,梅长苏活成了一个更高层次的神,而李莲花活成了一个人。

    所以梅长苏一出场一身仙气飘飘,凌驾于众生之上;李莲花一出场却是一身烟火气,苟活于尘世间。

    从此,他们的人生轨迹走上了不同的轨道。

    在这种背景下,梅长苏与李莲花的心境自然完全不同。

    2.知交故旧的对待

    梅长苏虽然也经历过背叛,但多数旧交对他忠心未改,并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与帮助,包括财物与精神等各方面的。比如他曾经的下属,以前在京中的静妃、言侯、蒙挚等。无论林殊是变了模样还是改了性情,这些人都是心疼他的。这些人的忠心与帮助,不仅是他坚强的后盾,而且能给他心灵的温暖。

    他们暖了长苏的心,他们一起成全、成就了梅长苏。

    李莲花虽然也收获了新的朋友,但多数旧交各怀心思,有人甚至得知他没有死,首先不是高兴、庆幸,而是想隐瞒真相甚至是有害他之心。当年,他们也曾经是最好的伙伴啊,曾一起出生入死、创造武林辉煌啊,但大家所追逐的只是他天下第一的光环,而不是卸下那种种光环之后他的自身。

    他们寒了李莲花的心,他们一起杀死了李莲花。

    琅琊榜,是梅长苏与新伙伴(蔺晨、飞流)及曾经的兄弟(景琰、蒙挚等)一起对抗曾经的敌人(夏江、谢玉等)。

    莲花楼,是李莲花与新伙伴(方多病)及曾经的对手(笛飞声)一起对抗曾经最要好的兄弟(单孤刀)。

    梅长苏不断地被来自朋友兄弟的温柔的包容与爱,忠诚与理解安抚着。

    李莲花不停地被来自朋友兄弟过去的、现在的背叛扎刀。

    队友与对手的不同对待,也是造成梅长苏与李莲花心境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

    3.拨开迷雾,寻求真相

    梅长苏用了10年的时间,去查梅岭一战的真相。琅琊榜的故事不是探查真相,而是冲破重重阻碍,把真相公布于众,还赤焰军一个清白。

    李莲花用了10年的时间,找寻师兄的遗骨却不得。莲花楼的故事仍然是找寻师兄遗骨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太过扎心,原以为是最好的兄弟,没想到是幕后的凶手。

    琅琊榜的故事虽然越来越虐心,但随着真相逐渐揭开,都是梅长苏明里暗里捅反派刀子,反派逐一领盒饭,真是越来越爽。

    莲花楼的故事也是越来越虐心,但随着真相逐渐揭开,伪君子们面目也逐一显露出来,都是李莲花被兄弟朋友出卖捅刀子,最终李莲花被捅的领了盒饭,真是越来越扎心。

    不断揭开的真相,也是造成梅长苏与李莲花心境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

    等等等等吧。

    总之,所有的一切造成虽然梅长苏与李莲花都是涅槃重生,但二人心境却完全不同。

    林殊从来都是梅长苏心中白月光。梅长苏始终没有与现在的自己和解,他唾弃现在的自己,成为林殊是他心中不变的执念,那难以回去的曾经只能成为追忆,这是梅长苏一生最大的虐点之一,虐得人肝肠寸断。

    李相夷却被李莲花唾弃。李莲花反思了李相夷人性的弱点、悲剧的根源,他在审视、审判李相夷,他在尽力与过去的自己、与现实的世界达成和解,他在不断的放下执念,一人一狗,淡泊求生,面朝菜园,春暖花开。没有大悲大虐,却有淡淡的忧伤。

    梅长苏虽然武功尽失、容貌尽改,但始终是“梅皮林骨”,里子还是林殊;

    李莲花虽然还有一成内力,武功与容貌都有李相夷的底子,但他是真正的脱胎换骨,里子完全不是李相夷了。

    梅长苏一直在和命运抗争,逆势而上;

    李莲花则选择顺从命运,顺势而为。

    梅长苏可说是人生赢家,他赢在人心所向,他真心以待,别人也回应他以真心;

    李莲花最终却几乎输了所有,他输在看不懂人心(包括师兄、乔婉婉等旧人),他真心以待,别人回应他的却是伤害与背叛。

    赤焰旧人都接纳了梅长苏,并没有让梅长苏变成林殊的意愿。然而最终,梅长苏放弃了寿命,成全自己最后两个月成为林殊。

    四顾门旧人盼着李相夷回归吗?他们盼着的那个门主是武功天下第一、能成为别人依靠的李相夷,但他们又不希望李相夷的光芒太盛,让其他所有人都黯淡无光。至于李莲花,似乎并没有人真心接纳,甚至并不希望他的真实身份曝光。然而最终,李莲花宽宥了所有人,包括背叛他的人,但惟独没有宽宥李相夷。

    梅长苏表面看起来总是一幅淡然的样子,但他体内的热血从来都没有冷。

    李莲花表面看起来总是一幅看透世事沧桑的模样,但他一直在努力地活着。

    梅长苏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是一个成人童话,非常理想化,和现在流行的爽文一样。

    李莲花的一生更平民化、更接地气。有一句评价说得好:李莲花看见众生,懂得众生,成为众生。

    梅长苏最终没有失去林殊那颗赤子之心,而是变得更加火热,更加博大,更加仁爱。林殊在梅长苏身上获得了更高的升华,他把自己活成一个英雄!

    李相夷从英雄的高位上跌落尘埃,李莲花否定了原来的李相夷,变得更加平凡、泯然众人,成为芸芸众生,看似消极避世,实则大智若愚,他把自己活成一个凡人。

    这里无意比较两个人的高下,只是因为种种原因,两人从相似的起点,走向了绝然不同的人生。

    两条路,都虐点满满,令人心痛。

    有人觉得《莲花楼》剧烂尾了,但我觉得还好,与我的期待大致相同。怎样才算好结局呢,难道王子与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才叫HE吗?人生哪有那么圆满,李莲花的人生本就充满着悲剧,他的死亡也是全剧贯穿始终的伏笔,没有让观众直面李莲花的离世,已经是导演对观众的仁慈了。就让李莲花成为传说,让一切都随风吧。

    总体上,《莲花楼》还是挺好看的,目前已完结,还没看的小伙伴,刷起来吧~

  4. 24年1月16日,更新:

    打开豆瓣,大大的震惊我,有点惶恐,但也好开心,因为演员成毅,这么多人开始关注到演技,关注到演员这个职业真正需要投入到事业上的东西。

    评论一下子太多,没法一一回复,这里一起感谢。另外,有豆友在找那篇关于层次和节奏的帖子,不要找啦,我在这里重新写一个就是了。

    @-17(不知道豆瓣咋艾特,哎呀),你关于天赋的问题,激起了我的表达欲,恐怕评论区回复放不下,所以结合成毅表演的层次与节奏,一并回答你。

    为了不影响阅读次序,我把更新放在文末,不好意思,得让大家向下滑动了。

    ————————————————————————

    2023年下半年,我遇到了一个难题,这个难题让我辗转反侧,思考了好久。

    我看了一部电视剧,叫做《莲花楼》,经历了几次弃剧、重开、再弃、再重开,直到看完,念念不忘,再到终于走出了电视剧,却移情演员,莫名其妙的关注起了演员成毅,这个过程其实让我非常费解。

    其实喜欢或是不喜欢,是一件很感性的事,享受过程就好,不必追根溯源。但问题是,我是个相信“外在的一切,都是内在投射”这一点的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必然在我的潜意识里自有缘由,因此我其实相信,如果一件事让我觉得念念不忘、甚至感觉反常,那探究这件事,就一定会让我更清晰我自己。所以,我花时间想了想这件事。

    第一次弃剧,是开头动画,我可以接受以旁白描述故事背景,甚至很喜欢这种设计,这个喜好来自于八九十年代香港武侠剧,到现在我都记得《龙门客栈》开头有力的男声,加上铿锵的配乐,金戈铁马的音效,迅速把我带入电影的情境之中。

    但是《莲花楼》繁复了。除了背景,它还讲述了李相夷武功如何高强,有名有姓的介绍了几位当世高手。其实创作人都会知道一个常识:不要依靠旁白讲故事。把这一点延伸一下:不要通过主要人物的台词推动情节。

    作为一个对剧本专业性和逻辑有点要求的观众,被这个有点偷懒的设计劝退了。

    第二次弃剧,是东海大战的特效。这好像是很多人弃剧的点。但事实上,特效是一个方面,如果演员很吸引我,我会留下;如果武打场面好看,我会留下;如果配乐吸引人,我会留下;如果剧情足够有悬念,我也会留下。所以,在这个场景中,特效劝退仅仅是一个大家都能看到的点而已,《莲花楼》这部剧其实一开头就是有瑕疵的,我估计这也是很多业内人士并未预计到它会成为爆剧的原因。

    这里需要说明,演员其实是上述“留不下”原因中,最不重要的一点。因为此处剧情尚未打开,演员还没机会去展开人物,所以开头劝退这口锅,如何论,都落不到演员头上。如果说,把东海大战放在全剧的三分之一处,李莲花、方多病、笛飞声三个主要人物都已立住之后,应该不会有人会被所谓特效劝退的。

    第三次弃剧,是方多病考入百川院,被石水摘掉面具的时候。我被这个人物违和到了。

    从方多病的武打动作设计(直接飞起跪压对手),以及他搞笑的化名,甩头发摆手手的设计,我认为这个人物应该是聪明任性、可爱顽劣、骄傲到有些自负、没吃过亏的小公子。然而,面具摘下,方多病的大眼睛,让我立刻出戏了。

    其实我很看好曾舜晞。他整部剧的演绎都超出我的预期,作为非科班演员(这是我估计的,应该没错,后面会说理由),他具备成长为一个好演员的潜力。

    为什么这里被劝退,因为曾舜晞的肢体语言很到位了,给到观众一个人物形象的预期,但是他的眼神没跟上肢体。当撤下面具,我在他的眼睛里并没有看到方多病,他的眼神要更成熟更谨慎,我猜这大概是演员本人了。

    其实,大眼睛在演技上很吃亏,打个比方,长胳膊长腿在舞蹈上就很吃亏,需要把动作做的更到位才能看起来好看些。

    大眼睛的演员,因为能够被看到眼睛里的更多细节,所以需要更加细腻的眼神演绎。比方说安妮海瑟薇《公主日记》《穿普拉达的女王》演的很好,因为是本色出演,眼神不出戏,可到了《成为简》眼神就不稳定了,但是白皇后又很好,因为白皇后偏向于舞台剧的演绎方式,她从肢体到眼神,都可以更加夸张,蒂姆伯顿的风格又赋予她一种木偶似的机械感,那么眼神给的慢一点,甚至跟不上肢体,就成了一种独到的特色。再比如费雯丽,在《乱世佳人》中并不能说十分出色,但到了《欲望号街车》,她采用了舞台剧式略带夸张的表演方式,在节奏上就有了更多空间去完成眼神,简直封神,向每一个人安利《欲望号街车》!!

    一次次弃剧之后,再次打开《莲花楼》并看下去,不是因为过了这几个片段就没有劝退的点了,我其实无法接受靠机关让死人睁眼写字、方多病手下小厮的身世太巧合、白磷燃烧的点子太古早、妙手空空给金渊盟的线索太突兀、死者身上的证据太明显等等等等,当时让我看下去的原因,仅仅是十一放假,我在拼乐高,需要一个背景音。

    真正开始关注这部剧,是第六集时李莲花在师父墓前的那段独白。这部剧李莲花有很多高光时刻,比如“我找了你十年”,比如种萝卜(我甚至因为很喜欢李莲花,而买了个萝卜转运珠串在手串上),但唯独这段,我反反复复拉回来看了好几遍。

    为什么呢?就像我前面说的,一切对外界的感受,都来源于内在的自我。

    我是怕死的。李莲花如此平静的对一座象征死亡的坟墓说,我把师兄带回来,一个埋在你的左边,一个埋在你的右边——他说这句话时,就好像死亡,不过是一场循环,借此我们又回到了小时候,虽然那时的回忆已经七零八落,但我们仍记得美好;死亡也是一场回归,经历了人间的巅峰快意、磨难痛苦,终于可以安安全全、开开心心的回家了。

    表演,其实是一场能量的共振。演员负责输出,观众负责接收。这一点其实在剧场里更有直观的感受,特别是浸入式剧场,你甚至可以感受到这间屋子里,有一种演员能量营造出的场域,表面上,你的情绪随之起伏;而深层里,你的心会与场域中的能量共振,它把你潜在的情绪,失意、孤独、失控、恐惧、焦虑;你承受过的、却被深深压抑的往事;那些你没有实现的梦想;想被看见,却总是被忽略的小小心事;那些让你在夜深人静时哭泣的、在众人狂欢时独自落寞的、在一句随口的言语之后突然觉得委屈的……通通带出来。这个,我想大概就是所谓戏剧的张力。

    我想,也大概因此,有人说,戏剧是通神的。也有人说,戏剧具有治愈人心的力量。

    我看过一些关于成毅的评论,很多人说他的演技令人共情。当时我在想,这个“共情”直观上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是否能够用文字来描述这种共情的感受。

    现在想来,所谓“共情”,大概就是因为成毅的表演是有能量的,这能量激起了观众的某种情绪,而与他想要表现的人物产生了共振。

    因为他这里的独白,触动了我的恐惧,所以我从积木里抬起头,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去看他的这段戏。他眼角眉梢的细微表情、语气的抑扬顿挫,抚慰到了我的焦虑、释放了我的恐惧。这段结束,我又把进度条拉回去,打开音响,放大声音,身临其境去听他说、看他的神情。说到“老头”他是亲昵可爱的;说到“师兄”他是想念抱歉的;说到“方小宝”他是操心欣慰的;说到“笛飞声还活着”他是隐忍思虑的;说到“哪儿也不去,就在这里陪着你”他是平静期待的……

    一段台词,八百种心思,每一种心思都如此鲜明,又极为难得的不着痕迹、行云流水——这是我关注这部戏,关注成毅的开始。

    写到这里,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成毅的表演是有能量的,这能量来自于哪里?

    有意思的是,这世上,只要是活人,谁没有能量呢?

    我们会因为某人的一个抱抱而感动,会因为某人的一个眼神而深陷爱河,会因为某人的一句话而火冒三丈……这不都是人与人之间能量的互动?

    我对这一点感受最深刻的,是源自大学时隔壁宿舍的一个同学。我们是四人宿舍,开学没多久,隔壁宿舍的三个人就开始长期在我们屋扎根,问及原因,说是他们屋有个女生神经衰弱,睡不好觉时,就整个一个低气压云团。非常神奇的,她也不闹,甚至人还很好,就坐在那里或是看书、或是上网、或是发呆,并不打扰其他人,可你就是没法跟她同处一室。

    我好奇,假装过去找东西,一进去,窗帘也开着,外面大大的太阳,她就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打了个招呼就不再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觉得不舒服、压抑、难受,累……她的周围真的好像阴天,将要下雨的那种气氛。

    人好神奇,我好喜欢琢磨人,人类很伟大。

    说回成毅的表演。演员都是人,是人都有能量,可为什么我在其他一些演员身上感受不到能量?

    那是因为演员是人,角色却未必,角色的生命力和能量,需要演员去赋予。

    首先,成毅在学校时一定是个好学生。他有认认真真的去做人物小传。

    人物小传,是科班出身演员的必修课。因为只有了解一个人的出身、经历、性格,甚至更进一步,去了解他的父母,才能知道他做选择时的动机、他情绪的来源。

    举个例子,A和B是两个一样经常被父母叫“傻瓜”的孩子,A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里长大,父母喜欢叫他“傻瓜”,因为他总是一派天真,父母觉得他好可爱。B的父母则喜欢把他跟其他孩子相比,他稍差一点,就会被责骂“傻瓜”。那么,A、B长大以后,同样面对被他人称为“傻瓜”的情况,他们的反应肯定是不同的。

    成毅对李莲花这个人物的准备,必然是完整的。因为他的每一次情绪输出、与其他角色的互动都是逻辑自洽、润物无声的。

    说到这里,我知道,如果我想把这篇心得发布出去,就不可以捧一踩一。请各位,不管是谁的粉丝,相信我,我真的没有捧一踩一的意图,我只是想通过比较,把我想说的东西说清楚。

    这里,我想说曾舜晞,绝没有说他演技差的意思,我真的很喜欢他塑造的方小宝,只能说,他还年轻、经验不足,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方小宝经常会被李莲花气到无语。比方说,李莲花救走妙手空空,风火堂的人说,一定要向百川院讨个说法,小宝的反应是“哎……”; 泊蓝人头一案,第一次见到苏小慵,被苏小慵怼,小宝的反应是“你……”,这样的反应有很多处,说真的,每一次都让我如鲠在喉。这就好像,一个作者写到某个情节,突然不知道笔下角色该作何反应,于是写道:“他欲言又止”或者索性打下一串省略号。

    我有点印象,看到过一个访问,大概意思是让曾舜晞说说方小宝这个人物,曾舜晞当时的回答是——为寻找李相夷而生。(大概是这个意思吧,我也忘记是在哪里看到的,所以没法回去找了。)之所以印象很深,因为就是这句话,让我猜测曾舜晞并非科班出身。

    方小宝这个人物其实应该很出彩。因为戏剧中讲人物弧光,其实就是指人物精神层面的变化,可以成长也可以堕落。而在《莲花楼》三个主要角色中,方小宝是唯一拥有成长脉络的。同时,他也是身世最复杂,要做最多选择的一个。如果他不把自己定义为李相夷的伴生,或是李莲花的伙伴,而注重挖掘自身,这个人物一定会更加出色。

    相对比的,李莲花其实也有很多“欲言又止”的时刻。举个例子,寿尸村开大之后,方多病去找李莲花,拉着他的手看他有没有受伤。李莲花的状态是很无语,成毅没有选择“你……”或者“啊……”,在说完“你干嘛”之后,他选择了碎碎念,这就非常李莲花了。再比如,苏小慵告白,李莲花喷饭之后,也没有片刻停留,转头去问方多病,“你看什么看,吃什么吃?”我不否认,这些很有可能是剧本的问题,但另外一种可能,成毅太了解李莲花了,他知道李莲花在什么情况下,会做出怎样的反应。鉴于,李莲花在全剧中都没有过让我如鲠在喉的省略号或是“欲言又止”,我倾向于相信后者。

    对于人物的完整性,我还想拿师兄举个例子。是两场哭戏,第一场,李莲花和方多病挖了师兄的坟,再隐瞒不下去,师兄来见他们。李莲花说“我找了你十年”后,师兄落泪了。他为什么落泪?从小到大,师兄就没爱过李相夷,他一直把对方当对手,从那一箱子损毁的物件就能看出,他对李相夷给予的情谊没有一点点珍惜。

    他哭的,不是师兄弟此刻重逢,更不可能是李相夷哭了。而是这么多年的隐忍藏匿,终于眼看着师弟成了一个笑话,他该笑着哭,joker其实就是最好的模板,疯魔的师兄不仅更富层次,也会引来更多同情,让这个人物不止一面,毕竟师兄弟之间的嫌隙,师傅师娘也是有责任的。 却因为师兄略为平面化的演绎,让这个角色失去了悲剧性的一面。

    第二场,是方小宝敬酒,与他断绝父子关系。单孤刀当年抛妻弃子,后来见方小宝身体衰弱,就第二次抛下他,敬酒之后立刻痛下杀手。他爱方小宝吗?他不爱。他不会因为断绝父子关系就心痛落泪。并且,更极端的,他害死了救他性命的师父。按照人物逻辑,他冷漠一些可能更符合人物特点。

    这就是我想说的,人物的完整性,不夸张也不松弛,符合逻辑,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物脉络。

    所以,我觉得成毅是个好学生,他好好的做了人物小传,我找不到李莲花的任何违和之处。李莲花被他塑造成了一个活生生、有能量的人。

    我想,这大概就是很多人至少是我,很难走出李莲花的原因。我感受到了这个人物活生生的能量,与他同一场域共振良久,翻出了心底那些自己都不清楚的感受,某种程度上,这些感受受他照拂,蒙他治愈,怎么会舍得他就这样离开?

    然而,成毅功课的完整性并不止步于此。他演绎了当下的李莲花,他也时时刻刻在铺垫李莲花的最终走向。

    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砸碎给人看。(大概意思吧,我也忘了这句话是谁说的。)可是,很多剧本和演员,好像只把关注点放在“砸碎”上,酷刑折磨、生离死别、天人永隔,观众觉得好惨,可无法共情。

    这就很奇怪,成毅的仙侠剧我没看过,但关注他以后也看到一些评论,说他的应渊、司凤让人念念不忘。看了看b站剪辑,无非也是有情人难成眷属、酷刑吐血等等,为什么他的表演会让人觉得真实、觉得心有戚戚?

    答案是,成毅并没有刻意去“砸碎”,他在努力的“美好”。李莲花想好好的活下去;他待身边的人很温柔;他期盼着喝喝茶、钓钓鱼的简单生活;他想给狐狸精养老;他想看着爱的人幸福;知道方小宝的身世后,他想要保护他,当他的师父;他耐心的等萝卜露出肚子;他总是想着要修一修他的莲花楼;他会为了毒发时能好过些,要方小宝帮他准备被子和热酒;每一次毒发、受伤,成毅从未表演出任何“我很难受”“我很惨”的神色,第五集还是第六集我忘记了,他的第一次毒发,神色是“糟糕,怎么是这个时候”;骗方小宝去莲花楼找药,几乎没法起床时,他的神色是自嘲、咬牙坚持;被彼丘一剑刺心的时候,他的神色是不信和疑惑……

    成毅做的所有事,都不是“砸碎”,让观众觉得他好惨,可就是这些一点点积累起来的“美好”,让最后到来的破碎直接击穿了观众的心,让人无法接受、无法忘怀。

    哈姆雷特的悲剧,不是因为他死了,而是因为他对生与死的追问,对父母、奥菲利亚情感的表达,这让他的死不仅仅是“悲”,还有了“壮”;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不在于有情人难成眷属,而是他们的年轻和不顾一切、纯粹的爱最终都成为泡影。成毅的表演,是艺术性的创作,很高级。这也让他的剧,哪怕是低成本、小制作,都具备了一种用心打磨的高级感。

    梳理到这里,其实就是我喜欢《莲花楼》,并在很长时间里走不出《莲花楼》的原因。总结一句,是因为成毅的表演。这又成了我看完《莲花楼》移情,转而很喜欢这个演员的原因。

    我是一个很容易被天赋吸引的人。应该很多人都是如此。我总是觉得,这个世界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只有天才才能让它有所改变,变好或者变坏。我不想捧杀成毅,说天才有点过分,但他真的是一个极有天赋和潜力的演员。

    同样的题材,不同人来写,有的是网文,有的是名著;同样的角色,不同的人来演,有的就扑街,有的就成功。

    前面说成毅是一个好学生,这只是他努力的一面,但我不想他天赋的一面被努力掩盖。

    前几天被朋友推荐,看了下《天启异闻录》。我很喜欢黄轩,因为他,刷了两遍《芳华》。所以跟前面提到其他演员一样,我绝没有捧一踩一的意思。黄轩有演技吗?有的,很多。但天赋略略少了些,这样的演员,遇到好剧本、好导演,可以直接飞升,但如果剧本和导演略差,他的发挥就会略有逊色。

    《天启》我看了一集弃剧。因为黄轩表演的层次和节奏出了问题,搞的我很难受。从出场,他就把脸绷的紧紧的,整整一集,他的情绪、神情基本就不再有变化。这反而凸显了他身边张弛有度的吴樾出色夺目。

    其实关于成毅表演的节奏和层次,我在另一个平台写过了,不再重复,出于隐私考虑,不大想打通两个平台的账号,能不能看到随缘吧。(被人发现我也不会承认的,哈)。

    这里另外举一个例子,是笛飞声告诉李莲花,方多病其实是单孤刀的儿子。成毅的表演,是从坚信笛飞声没法强迫他,而得意洋洋转变为震惊,从震惊再到不信,又从不信转变为半信半疑,最后不得不相信,又突然想到笛飞声要用方多病威胁他,而变为愤怒和担心,而这其中又掺杂了对师兄还有一个儿子,这个孩子偏偏就是与他缘分匪浅的方多病的感慨和欣慰。

    这是一段很可怕的表演,内心起伏如此复杂而剧烈,成毅演出来了,他甚至在这首暗潮涌动的低音协奏中,制造了一个高潮,那就是,当笛飞声经过他的身边,他伸手去抓笛飞声的衣角。

    为什么有这个动作。我不知道。李莲花那么聪明,不可能不知道那种情况下,他根本留不住笛飞声,笛飞声也根本不会被他留住。我估计,成毅也不知道。但这又是必须的。我想,只能解释为天赋。

    艺术之所以能够直抵人心,我觉得,就在于节奏,哪怕是一幅静止的画,蒙娜丽莎,她是微笑的,但她的眼睛却是悲伤的,这是节奏;就算你不去看这个人物,平面的画作中,你却又看到透视的微妙起伏,这也是节奏。节奏营造了一种动态的频率,频率又制造了人与艺术之间的场域,能量在场域中产生震动。(完全是个人感受,没有理论依据)

    成毅在《莲花楼》中,很多地方都有这种对节奏的控制。说不出为什么,仿佛是天生的韵律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节奏,无论是台词、神态、情节,我相信,成毅的单人cut可以适配各种bgm。

    在《天启异闻录》中,黄轩和吴樾就形成了一种很明显的对比,吴樾的松弛灵活,让黄轩的表演显得格外紧绷而不够自然,打个比方就是,至少在第一集里,黄轩只发出了一个单调的音节。

    最后,我想聊聊成毅的打戏。成毅无法成为一个专业的武打演员,这是事实,但这不妨碍他拍出一部优秀的武侠剧。

    《莲花楼》最初吸引我,让我一次次放弃又打开,是因为它是豆瓣上近些年口碑最好的武侠剧。早几年就对内地爱情剧彻底绝望,《莲花楼》没有爱情戏这一点也很吸引我。

    我是武侠电影的狂热爱好者,我喜欢李连杰、吴京、甄子丹,8、90年代的武侠电影,我几乎看遍了,甚至甄子丹做武术指导的B级杀戮血腥片我都会翻出来看了一遍又一遍。

    成毅的打戏精彩吗?很精彩。达得到专业水准吗?并没有。喜欢吗?非常喜欢。

    中国的武侠电影,我觉得按照武打是否专业这一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硬武侠,很好理解,吴京、李连杰,拳拳到肉,飘逸潇洒。一类是软武侠,举个例子,著名的竹林戏,周润发和章子怡,他们专业吗?并不。竹林戏第一幕,我甚至被强烈的威亚感劝退,但两个人的表演又把我拉回来了,一动一静、一虚一实,这已经不仅仅是武,而是超脱于武之上的“道”。再比如,《一代宗师》,梁朝伟雨中那一场,姿势到位,力度不足,但这并不妨碍这场戏成为经典。再比如《东方不败》的林青霞。

    我想说的是,武侠的武,除了动作取胜,还有一种是以意境取胜。成毅达到了意境的要求,他作为一个非专业动作演员,在武打戏中吃的苦是值得的,《莲花楼》的打戏,不失为意境武侠中的经典。

    所以,需要去争论成毅的动作是否标准,是否已经达到动作明星的水平吗?不需要,那不是他的领域,作为演员,他已经在他的领域里做的非常好了。

    不知不觉,越写越多,时间太晚了,要不是实在困了,还真有点意犹未尽,就以此篇告别《莲花楼》吧,成毅的下部作品见。

    ——————

    2024年1月16日更新

    从天赋入手,简单说说我看到的,成毅表演的层次感与节奏感。(不完全准确,完全是个人看法)

    举个例子,课堂上老师讲了个公式,有的学生是背下来(就是我了,高考数学不及格,唉);有的是掌握公式的原理;有的是用已学知识自己去推导一遍公式;而有的是推导之后,一面想着是不是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去论证,一面又去验证公式是不是有并不适用的场景。

    从表面上看,后面三者的成绩都可能不错,后面两者更容易应对稍难一点的超纲题,而最后一种更具备深入学科的能力。

    透过现象看本质,天赋,其实是一种比普通人更开阔、更深入、更敏锐的思维逻辑和方式。

    就像评论区一位豆友提到的周迅,表面上看,是她灵光乍现,觉得某一处就该如何去演,但这是她对人物、剧本的敏锐洞察,只是天赋所至,其他人需要一个深思的过程,周迅直接抵达了核心。

    李莲花有这样几组很好玩的镜头:

    与方多病相遇在酒楼,被人一下子扔在桌上“唉哟唉哟”;悄悄并警觉的四下里观望,见到方多病的腰牌。

    被方多病“救”下,潇洒利落的靠边儿吃瓜;方多病打退风火堂众人,回到他身边,忙抱胳膊拍腿儿,假装虚弱。

    殷勤敬茶夸方多病有为少年;居高临下指出方多病初出茅庐犯下的错误。

    跟妙手空空逃跑,笨笨的好像乍着翅膀的小鸭子;带着妙手空空掠下悬崖。

    跟妙手空空说你不必探究我,我只是个普通人;听到妙手空空提起金渊盟,目光凌厉。

    “我那二两银子哪儿去了?”;宗政明珠挨揍。

    我得早睡,我身体不好;众武林高手挨揍。

    不一一罗列,这样的对比太多了。同一个场景、同一个对手戏演员、同一个事件,甚至是同一个心态下,成毅用前后矛盾却错落有致的表演方式,呈现了人物的多个面向。

    但是,如果要把表演的层次感放置在天赋的框架下,只呈现出“多个面向”这个要求就太低了。毕竟,在一场戏的悲欢离合中,表现出人物的情绪变化是对演员最基本的要求。

    我想说的是表现人物之外,更高一些的视野,就是前面所说的思维逻辑。这几组镜头,成毅达成的不仅是演员的功课,还包括了创作者的功课。

    如果你也在剧中注意到这些镜头,就会发现,在李莲花救下方小宝,身份暴露之后,基本就找不到这样的对比演绎了。

    当一部影视剧的开头,在剧情上悬念薄弱,而主要人物才刚刚出场,都来不及把形象立起来的时候,该怎么留住观众?

    有一本非常经典的编剧方法书,书名很直接,就叫做《救猫咪》。

    为什么救猫咪?因为一个硬汉人物,如果他一出场就在路边救下了一只与他身材、气质、氛围感都异常悬殊的猫咪,这个人物就有可能建立起吸引观众的故事感。

    成毅这几组镜头,很多人觉得好可爱,给《莲花楼》打下了轻喜剧的基础,但从创作上来讲,他在为李莲花这个人物树立悬念和故事感。让观众想要看下去,这样一个矛盾、反常,似乎藏着什么秘密的人物,究竟会展开一段什么样的故事。

    因为此,到了李莲花身份暴露,他所有的目的、动机、个性都展开以后,这样的表演就失去意义,也没必要再使用了。

    所以,成毅的表演逻辑不仅仅是表现人物,他也在宏观上考量了故事整体的结构与效果。

    再说节奏,节奏这东西本身就是天赋。毕竟表演,不可能有一个平仄平仄平平仄的韵律让演员去遵循。我很喜欢的几位话剧老师,还有我超爱的陈道明老师,至少都有一门乐器傍身,要么也是舞蹈科班出身。

    成毅表演的节奏感,除了山洞那幕,再说一个印象深刻的情节。是在方小宝面前暴露身份,刎颈出鞘之前,成毅有一个眼部特写,眼睛里倒映了小宝的危急。成毅可以什么都不做,睁着眼睛一直维持到镜头拉远,出剑、救人,结束。这个几秒钟的镜头如果出问题,首先是导演镜头感的锅,其次是配乐不到位的锅。

    然而,成毅又给了这里一个节奏上的起伏,他微微垂目,复又抬起。他是犹豫了吗?他是想到什么了吗?其实在这里,原因都已经不重要了。像是一首节奏紧凑的歌,突然一顿一缓,听在耳朵里,却能感觉到心上微微的一颤。

    你可以再回头看看,感觉很微妙。

    容我酸一句,“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写着写着,突然又想到两个点。成毅的表演,真的有很多微妙、难以言说的东西,体验非常好,可要描述起来却非常困难。我一向不爱写字,可关于他的演技,却写了这么多,其实就是那些微妙的表演,从未离开过我的脑袋,我一直在有意无意的琢磨里面的逻辑,这个体验好好,但好累呀。感觉把我今后几年的字都给写完啦。

    第一个点,是觉察力。这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对他人,大多时候是对自己情绪、状态、感觉的一个深入洞察与觉知。听起来好像很容易,但拥有觉察力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有的人可能毕生都不会拥有觉察的体验。

    为了说明觉察力,还要解释两个词,一个是觉察力的羁绊——自我中心;一个是觉察力的必要条件——专注。

    写到这里,我就不管大家会不会嫌我啰嗦啦,因为不啰嗦,很难说清楚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天赋。

    自我中心,字面意义是做事、思维都围绕自我进行,以展示或者炫耀自我的各种优势。想到谁了吗?只提一句人间烟火吧,大家就可以意会自我中心的表演风格是什么样的。

    可是,不要笑,摒弃自我中心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自我中心呈现出的是执拗、骄傲、自信到有些傲慢,然而,它却来自于心理上对自我的负面审视。因为自我中心不是天生的,它来自于一个人,曾经经历过的负面对待与负面评价,心理上要寻找平衡与释放,这才表现出极端的另一个面向。

    举个常见的例子,你的父母、或者你本身就是父母,有没有对孩子打游戏玩pad充满莫名的愤怒。这来自于童年时,父母在游戏上对你造成的负面认知。你有没有突然对配偶或者男女朋友一句不经意的话,而愤怒异常?这来自于你曾经有过的不好的体验。

    而觉察,就是用来探索这些情绪、看法,进而识别出外界对你的塑造和影响,真正窥见真实的你自己的工具。

    很难吧?自我中心会时时刻刻出现,阻挡你的觉察,除非你有强大的心理,以及极强的专注力。而觉察的目的,并非一时一刻的觉察,而是时时刻刻的觉察,这就难上加难。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成毅打造人物的完整性与呈现的能量。那么,如果了解到“觉察”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你应该就不会简单的把这个过程形容为把角色的灵魂装到成毅的身体里。这需要演员时刻觉察角色的动机、情绪、过去与未来,识别自己,与角色共生,那么这个人物才是鲜活的,有力量的。

    通过成毅塑造的角色,其实是可以看见他本人的觉察力和专注力,进而看到他拥有一个顽强、强大且玲珑剔透的内心。我不会去评价一个陌生人的好坏,但这个层面,让我真的很钦佩、很喜欢。

    第二个点是连接感。这个词不属于心理学,大概从禅修领域出来的,我不大清楚。意思就是一个人与人、与事、与物,剔除自我中心,剔除先见的认知,剔除俗世及惯性的看法,真正的彼此相交。举个例子,哲学中的看山三层次,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第三重便是这里所说的连接感。

    这里借用连接这个词,不是为了说李莲花的佛性,而是为了解释一个场景。

    就是很多观众都愤愤不平、刻骨铭心的断少师。

    看了这么多年武侠片,从没有过因为折断一把剑而难过过,说真的,当年杨过断臂,我都没啥感觉。少师这里,着实让我难过并费解了好久。

    因为,成毅他故意的!

    少师剑在他的手中,其实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少师是把剑。少师第一次出场是东海大战吧?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只是李相夷手中的一把利器,包括后面,李相夷说,要用少师剑斩除宵小,少师仍是工具属性,不抢戏。

    第二阶段,少师不是剑。红绸舞剑,你还记得少师出鞘时李相夷看着它的目光吗?温柔、可爱、充满希望,像是看向一个朋友,甚至爱人。李莲花被笛飞声推上擂台,把少师握在手里,你还记得他看着少师的目光,和用手摩挲少师的怜惜吗?

    在这两个场景、以及李相夷、李莲花不同能量的加持下,少师已经不再是一把剑,它就是旧日的李相夷,是一份憧憬和期望,是憧憬和期望破灭后的遗憾和失落,是李莲花失去四顾门、失去乔婉娩,唯一见证过他旧日辉煌与梦想的旧友,而这旧友所经历的种种流离与沧桑,让他感同身受、心疼不已。

    第三阶段,少师还是少师。少师既是一把剑,也是李相夷,是李莲花,是一部《莲花楼》的见证和支撑。少师断,一切也都跟着它灰飞烟灭。怎么可能不让人心恸落泪。

    相对比的,刎颈其实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与少师一样的目光和对待,李相夷为它命名的时候,甚至立刻就把目光从它身上转移到师兄身上。

    因此,少师身上,有成毅为他赋予的灵魂和能量,因此,断少师,成了《莲花楼》以及武侠影视剧中一个非常经典的情节。但是,想要复刻这一幕, 就太难了。

    而从这个视角上来说,成毅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在塑造人物,他通篇考虑过全剧的效果,前面如何铺垫,才能让断少师令人震撼难忘。同时,他也很清晰这场戏的重要性,通过一点点的细节来营造氛围,把少师的悲剧融入了李莲花的命运与悲剧。

    这不是所有演员能够具备的思考能力和宏观逻辑,天赋呀,这东西,好喜欢,可是我没有,只能远远的欣赏,私下里慢慢的琢磨了。

    世界好不公平呀,不过好感恩,有成毅这样的演员。

    完蛋,我又意犹未尽了,不能再写了,我工作还没干呢。感谢大家,这么长的篇幅,能一直阅读到这里,真的要跟《莲花楼》说再见了,再写恐怕就都是我自己的感受,就没啥意义啦,再次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