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星运里的错 The Fault in Our Stars(2014)

简介:

    海泽尔(谢琳·伍德蕾 Shailene Woodley 饰)是一名十六岁的美丽少女,正处在黄金年代的她本该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尽情享受生命和青春带来的快乐与希望,但无情的病魔找上了海泽尔,她是一名肺癌患者。

演员:



影评:

  1. >>>一个我自言自语唠里唠叨的公众微信号:JovialX,多谢支持>>>>>>>>




    The fault in our stars(星运里的错)是一个新出的癌症爱情剧。(我觉得星运里的错翻得挺失败的,但是我个人反正也想不出更好的翻译)
    我不喜欢悲剧,书也好电影也好,一旦知道是悲剧,我就坚决不看。就像我的电脑里有爱情喜剧动画片柯南校园喜剧等等电影文件夹,可就是没有悲剧。愚蠢的喜剧我都能看的津津乐道,我打发时间嘛,不就为了图个开心,看个悲剧给自己找罪受何必呢。我还记得前年看的那个泰坦尼克号,尽管有了心理准备看完之后还是觉得很悲伤,一晚上翻来覆去的难以入睡。我本来入睡就有问题,小心脏消受不起死去回来的忧桑。但是悲剧也是要分情况,有一种叫虐心,另一种叫悲伤。虐心就是那种怎么说呢,爱了一大堆最后大家不爱了,或者因为误会而错过的,从此老死不相往来之类的,就像致青春里面的陈孝正和郑微,阮莞和小白脸。悲伤的电影对于我来说,是遇到了对的人,有了很愉快的相处,但是最后因为生老病死事故意外不得不分开,阴阳两隔什么的,比如安住啦北鼻主演的第一次和这部The fault in our stars. 这回给我们挑电影的是酷爱one day 和 the notebook的浪漫爱情李女士,果然不出所料又是一部这种小清新的伤感电影,不出所料李女士看完之后哭泣了,坐在我们后面的大龄单身女青年整场看下来都在吸鼻子,让人难以辨别是重感冒后期还是沦陷在了绝症剧营造的泡沫般的浮华感。
    剧中谢琳伍德利扮演的角色HazelGraceLancaster十三岁诊断出来肺癌,现在十八岁已经是肺癌晚期,有严重的肺积水,常年要背着一个氧气罐子带着软管才能呼吸,在一个癌症康复中心遇到了一个为了防止癌细胞扩散而锯了一条小腿的少年AgustusWaters,摩擦出了一段火花。为了不要剧透,接下来的故事我就不说了,但是癌症剧,你总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虽然这部已经算是有点翻转的了。(顺便说一句男主角真的特别迷人,有着特别的青春活力)
    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的爱情讲述的诚然感人,但更让我感动的是影片对生死的处理。影片里有一句常见的对白,来自女主最喜欢的一本书:That's the thing about pain. It demands to be
    felt.你的痛苦就是要被感知,被所有人爱你的人感知。所以女主说话就是大大咧咧,她说我其实并不抑郁,但是我妈总觉得我是抑郁症,因为抑郁是癌症常见的并发症。但抑郁不是癌症的并发症,抑郁是将死之人的并发症(Depression is a side effect of dying). 影片中的痛苦都是清楚可见的,女主的绝望,女主病发时狠命的蹂躏肺部,爸爸妈妈痛苦的目送她进急救室,男主的好朋友失去双眼后果断被女友抛弃,愤怒的砸烂了男主所有的奖杯,男主深夜去买烟透析针感染他低哑的嘶吼。他们有时因为病痛互相伤害着,但又因为无限的爱所以互相感知对方的疼痛而彼此包容。
    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触动是,疾病和死亡都不意味着终结。男主曾经是运动全才,篮球健将,却不得不因病锯掉小腿,装上假肢,与运动无缘。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在他好朋友生气的想要砸东西的时候他轻松地说那你砸掉我所有的篮球奖杯把,随便砸。疾病只是意味着和过去挥挥手,虽然说来轻松,可能过去你爱的事情你都再也干不成了,但是疾病他不是死刑,生命中还有更多美好的事物。同理,死亡也不是。当女主的妈妈劝女主多吃点晚饭保持健康的时候,女主嘲讽的喊着:保持健康?你让一个肺癌晚期保持健康?意义何在?我马上就要死了,到那时你就再也不是我的妈妈,你也不再拥有你的生活,你只能对着一个充满回忆的房子呆坐一整天怀念我。一般电视剧里遇到这种情节妈妈都会无话可说默默流泪,试图逃避现实,但是这里女主的妈妈毫不退让的说:“不,我们的确知道你的病情,可是在你死之后,我依然是你的妈妈,永远是你的妈妈,而我的生活在你死之后不仅不会停止,而且会有不同的意义。你爸爸和我都在上一些社会学的课,这样将来我们作为经历过的过来人,可以帮助开导更多像我们这样的家庭。” 你看,一个人的死亡,为他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但并不是终结,反而是活着的人的新的开始。
    影片中女主也说过,葬礼不是为了那个死去的人,相反是为还活着的人准备的。葬礼给活着的人一个机会,刻骨铭心的记住那个棺材里已经逝去的生命,然后带着天堂的爱重新开始。影片中男主最害怕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然后被世人遗忘,女主说,我爱你,你的家庭也爱你,我们记得你就好。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只需要被我们爱的和爱我们的人记得,这就已经足够了。
    比起影片的爱情,我觉得影片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探究疾病与死亡的新视角,所以很推荐大家去看看。随着我们渐渐长大,亲人的离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作为生者,我们也要做好我们能做的那一部分。
    最后,我之所以讨厌悲剧,是因为我会想,这么悲伤的故事,其实只发生在影视里还好,但要是真的发生了,那可真的太惨了,对这部影片也是一样,我一直希望他不是由真实故事改编的。可是很不幸,从电影院回家后查了一下,这个肺癌晚期的女主是有原型的,女主的原型就是这样一个说话直白的少女,被诊断出了甲状腺癌,甚至女主的名字也是根据原型改编的。更不幸的是,这个原型已经在10年去世了。
    但不管怎么说,死生病患,我们都要为爱而活,被爱铭记,而死亡只是一个人的终点,在他的身后,有着无数可能,有着新的起点,值得我们将悲伤放在一边,以爱的名义,开始新的生活。
  2. PS:想用影片名当评论名,是因为这个名字太妙了,并且也很好听。

    多年前,第N次刷完《大话西游》后特别有感觉地浓重忧伤了几日,并写下了一篇名叫“爱情故事”的影评,那篇评些什么内容我现在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结尾处我对为此伤心了几日的自己写下了:从未谈过恋爱的人反而最喜欢对恋爱指手画脚。看来,我又要忍不住指手画脚一次了 。
     
    传说中死亡和爱情是艺术创作永恒不灭的母题,又有传说,一流的电影是由二流的剧本三流的故事产生的,剧本太好的话留给导演和演员的空间就不太多了。那么,这个让我“哭晕在办公室”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构成的呢:
     
    癌症女孩A生活在一个由药物和医院组成的世界中,但除去这点致命伤,她有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以及比很多同龄女孩更聪慧敏锐的头脑,她对世界没有人云亦云的想法,爱看书爱思考,喜欢独处,但没有文艺青年的酸腐味道,其实她的生活在我这个外人看来已经好过世上千千万万身体健康的行尸走肉了。过于理性的头脑使她随时处于迎接死亡的戒备状态。直到某一天她在很不情愿参加的癌症互助会上邂逅阳光男孩B。男孩崇拜英雄,害怕死后被遗忘,有着干净的笑容,看见A的第一眼就朝A放电,但看电影时不用任何暗示作为观众你明白这个人绝对不是谁都放电的,他有点喜欢她,第一眼就有点喜欢。
    一向孤冷的A还以少有的微笑,这时你会明白貌似A也不反感B,甚至偏好感,这对于没有打算向外界敞开心胸的A而言很难得。在互助会上B讲述了自己害怕死后被遗忘的忧虑,A从未在互助会上发言,但为了回应B她第一次开口了:总有一天谁都会消失,每个人都会被遗忘,哪怕是伟大如莫扎特,若干年后也没有人会专门留下来为了记住他,更别说在座的各位了,所以如果恐惧这点,最好趁早将其抛之脑后,因为其余人都是这么做的。
     
    A说完后B还以难以捉摸的笑容,不一定是认同A的说法,要知道这样的恐惧并不是旁人三言两语就能够消除的。但B似乎很享受听A讲话,不管内容是什么。之后的故事,也许按照诸君的期望发展,只是置换到两具将死之躯上面,很多都进行得很缓慢或者根本无法顺利开展,他们当了很久的朋友才有一个非恋人式的拥抱,以及很久很久以后才有了第一个KISS。但是他们喜欢四目相对,喜欢对着对方的眼睛谈话,喜欢倾听对方的喜好和需求,把对方的兴趣爱好当做自己的一样对待。
     
    A的愿望在13岁那年为了迪斯尼被用掉,然而她现在有了更想要实现的愿望却没办法实现,B在与A交流的过程中熟知了A与那本爱不释手的小说的情缘,在鄙视A轻易用掉愿望的同时已经打定主意把自己的愿望送给A并陪同她去荷兰完成心愿,尽管中间因为身体缘故又出现一些波折,最终二人以及A的母亲三人一同前往荷兰,在见到作家的前一晚两人终于互诉衷肠决定以情侣身份相处并度过了心醉的一夜。
     
    无奈A见到向往已久的作家后与自己想象的大相径庭,颓废作家不肯告知故事的结局,并责怪A太过较真,说一本书完了故事也就完了,故事里的人物也不需要继续他们的命运,还抛出一个无限比另一个无限大这样的“谬论”惹恼了A,A失望而归,毕竟这是支撑一个绝症患者的故事,而她亲眼见证了这个故事的缔造者将它捏碎。B一路追赶,生怕A为此更难受一个劲儿地说:没关系没关系,我可以为你写一个更棒地故事,你不要难过。
     
    然后,二人走到一个廊椅上坐下,这时候A的情绪已然平复了许多,B在此之前都一直扮演着A的小太阳的角色,一直一直温暖着A,但是B选择在这个时候告诉A:我的腿又开始萎缩了,我只是一直没敢告诉你。这时候的B露出了片中第一次的绝望的神情,我猜,他起初只是单纯地想要借此来平衡A的失落,因为心细如他明白安慰一个人最好地办法不是一个劲儿的说不要难过不要难过没什么大不了的。而是告诉她我曾经或者现在比你的状况还要糟糕,也许世界对你不公平,但是我要让你感觉到我们俩是一样的,我对于你而言是公平的,如果我能有幸成为你的全世界,那世界的不公又有什么大不了的。想象一下中情花毒的小龙女,杨过的方法是我也中吧,想象一下大仇在胸无法释怀的不幸福的萧大哥吧,阿朱的方式是我死换你幸福。但是现实是B并没有他想象地那样强大,他还没来得及用自己的伤痛换取A的公平,他自己就已经开始倾斜了。
     
    电影也从这个时候开始转换角色,B的伤痛开始由A接管,因为他们已经正式相爱了,而A事实上远比B要强大,后面的故事有点悲伤了。A开始病发,住院,坐轮椅,又开始更加害怕被遗忘,B说:我知道这很幼稚,但我一直期待自己成为一个英雄,身负一个伟大的故事,会被刊登在报纸上,我本该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A告诉他:你本来就与众不同,你总是痴迷于让人们记住你。我觉得你很特别,难道这还不够吗。你认为要过有意义的人生,要每个人都记住你、爱你,但你猜怎么着,这就是你的人生,你只能得到这些,我、你的家人、你能面对的世界,就是这些。如果这些于你还不够,那我很抱歉,你至少不是两手空空。因为我爱你,我会记得你。
     
    这席话对B好像很受用,我猜依然不是这些话本身有多么能带给他力量,二是说这些话的人是A,这就能够带给他力量。他总是愿意聆听她的每一句话,愿意发自内心地崇拜她,一个少年他崇拜比自己还要小的少女。不是带着痴迷的崇拜,而是用爱她的方式来崇拜。很难想象的一种关系,我从未见识过的一种关系。据说,人在经历真正的爱情的时候整个灵魂会升得无限高,他会释放身体里所有的善意来对待他所面对的世界,并且心甘情愿。
     
    之后,B想出了一个他能够接受死亡的最不坏的方法——预演葬礼,他要求A和好朋友C分别写悼词给他,然后他们三在教堂里一起出席了有当事人参加的葬礼。眼盲的C笑嘻嘻说了一大堆损友的话最后严肃地说道:如果未来的某天我能够安装电子眼重见光明,我一定会拒绝,因为我不想看到一个没有你的世界。
     
    A的悼词:B是我此生灾星下的恋人,我们的爱情故事如史诗般荡气回肠。我没有办法开口诉说,只要讲起,我便要被淹没在泪水之中……
     
    八天之后,B走了,A在葬礼上没有念此前准备好的话,而是说了许许多多安慰活人的假话,因为A渐渐明白,葬礼不是办给死人的,是用来安慰活人的,B坚持要预演葬礼,是因为真正的葬礼根本不属于他。作家突然出现在B的葬礼上,并试图解释A此前对小说的疑问,无奈A此刻沉浸在B的离去的巨大悲痛之中,加之本身厌恶作家,不留情面地把作家赶走了。C来找A,二人相互安慰,C告诉A,B真的很在乎她,每次一提起她就一个劲儿地说个没完。这个片段让我想起知乎的一个问答,问:一个男生什么时候才算真正喜欢上一个女生。最好的一个答案是:他做任何事都会想起要是她在就好了。
     
    C还问A见到作家没有,说B曾给作家写了一封信,这时A才想起早已经把作家试图给她的信揉碎。A回到车里找到褶皱的信纸,打开读到B写给作家求助的信:我是如此好的人却写不好字,你是如此糟糕的人却能写出好句子。我要求你帮我写一封悼词给A,因为我文笔不好……你不必担心她是否比你聪明,因为你清楚她就是。她风趣而不刻薄,我爱她.这世上你没办法选择不受伤害,但你可以选择被谁伤害。
     
    最后,故事在B的信中结束了,B直到死后都还依然在给A力量,给她延续生命一个最好的理由,那就是:不要忘记他,不要忘记他们的岁月,那里尽是美好。
     
    这大概印证了福克纳的《野棕榈》里的那句话“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已不存在。如果我不在了,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将不在了。是的,他想,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
     
     
    我从小迷恋各种故事,正如直到现在号称喜欢电影的我也仍然停留在它是否是一个好故事的层面。我想我能与故事们相处自如,如同活生生的人一样,我与它们分别相处之后,它们之中有些能伤害我,有些能给我力量,有些让我大开眼界,有些让我很快遗忘。而我发现我喜欢的是那些不一定有完美的结局却一定能在很多很多细节上面触动我灵魂的真善美的故事。A和B的故事讲完了,现在我想谈谈它。谈谈我得到的,或者说我想得到的。
     
    如果把这个故事定性成一个典型的爱情故事,那它是合格的,作为由大银幕来讲述的爱情故事,它更是做足了全套功夫。男女主角爱情角逐的时空都是被设定好的:泰坦尼克只有三天,空间只在一艘船上;都敏俊离开地球只剩下一个月的时日,空间只在俩人的家中。同理A和B亦是如此,同样的境遇很容易心心相惜,这样的恋爱很水到渠成,或者说很容易上手。相对封闭的空间+极其有限的倒数的时间+全心全意为对方着想的男女主=合格的浪漫爱情。
     
    那么除此之外这个故事也具备了太多非典型的因素。我想这些才是创作者想要与观众互动和摩擦的焦点,爱情,只是一种载体。玄机隐藏在其中。
     
     
    被遗忘
    记得谁曾经说过:人们在惧怕死亡的成分中至少有一半是恐惧被世界彻底遗忘。在A与B第一次碰面的时候,B就很坦然地说出了自己的恐惧,可以还原一下B当时的话:我十八岁成了半机械人,半条退没了,但我一直想成为不平凡的人,我想要很多人记住我,我不想被遗忘。
    很轻松地语调讲述沉重的经历,越是满不在乎其实越在乎。我想他当时主要是想说给A听,让A第一时间了解他,对他也产生一点兴趣。很顺利地,A对此作出了回应。告知他不必自寻烦恼,因为每个人都会被遗忘,这是全人类共同地命运,并不只是针对他个人。这是他们第一次交流。
    但是通过这次交流,银幕外的我们能够思考的就太多了,因为我坚信这是个普适的并且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它并不会因为导演借着A的三言两语就能够让所有和B有一样恐惧的观众释怀。A的答案只是千万种之一,或许我们跟B一样爱听她讲,但并不能轻易地被它说服。B在留给A的信中说他在A生病进入IUC的时候偷偷潜入病房望着虽然病重却仍然活生生的A,想象了一下没有他们俩的世界。他觉得是没有办法接受的。
     
    其实这一点上,我比较倾向于B的感受,我觉得害怕被遗忘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恐惧,尤其是当你知道死神随时都会将自己带走的时候。走后的世界是你没有办法知晓的。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谁的消失都是微不足道的。而存在唯有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才是有意义的。我们消失了,我们的意义也就消失了,就像我们从来没有来过一样。正是因为如此,某种意义上,所有的苟延馋喘都好过于彻底消失。
     
    公平
    如果你是这样想的:我不认为爱情里面有绝对的公平,如果真的爱,就不会计较谁付出得更多。这话我耳朵都要起茧子了,也不知道是谁发明的。是啊,谈恋爱的时候不计较,分手后慢慢算账。总觉得,一份有诚意的恋爱关系中,公平也许是最必不可缺的一环了,它是保证二人能走多远的基石。如果恋爱关系中长期存在不公,这份感情到崩盘时大多会酿成惨剧或者永远不能磨灭的伤害。

    如果你没办法界定什么是公平,那我想也许你会明白什么是不公平。豆瓣上曾有这样一条广播大概能浇我心中之块垒:

    “ 中国情侣没有交流,有的是听和服从、哄和被哄、发嗲和撒娇、指责或批评、抱怨与开解、倾听和安慰。没有交流,没有两个对等的人深度地对话,不,连浅显的对话都没有。因为除了琐碎,没什么可聊的。”
     
    也许很多观众都把这部片子或者这个故事当做千千万万小清新爱情故事一样一带而过,并没有认为它有多么特别。但它对我而言很有意义,是因为它呈现了我所能想象的最好的恋爱的模样。A和B的相处方式是我最向往的一种。在这种关系中我充分地体会到了怜悯、尊重、公平、理性和诗意。而这些往往在很多别的恋爱关系中是被遗忘或者舍弃了的。直到最后他们都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这段关系的平衡,仔细打理夹杂在其中的尘埃,他们仿佛是两个找到同一件绝世珍宝的收藏家。
    真正的爱情,不是相互占有,而是我能拿出多少东西给对方,而该自己保留的我绝对不会舍弃:自尊、独处的时光、及时表达意见的权利…..有了这些我才能继续更好地和你相爱。
    这里有一段A和B的对话时全片所有的我喜欢的片段中最最喜欢的一段,也是最能够表达这段关系中珍贵的地方。
    当A得知自己原本能够去荷兰却因为身体缘故只能被困在家中绝望时,她打给B说自己家的后花园有一座小时候爸爸搭给她的秋千,大概因为身体缘故她不能使用它。
    这时候B调笑说:那我要来看看这泪之秋千了。
    A苦笑
    B:我明白你的意思,这真是个悲伤的秋千架。我希望你明白,即使你跟我保持距离,我对你的深情也丝毫不减。一切试图让我幸免于你的努力都是白费。(这男的哪里文笔差,简直就是诗人)
    A:你看,我喜欢你,我喜欢和你一起度过的时光。但我不能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
    B:为什么?
    A:因为我不想伤害你。
    B:我不介意。
    A:你不明白的。
    B:我明白。我知道你在说什么。我说,我不在乎。能被你伤害是我的荣幸。
    A:嘿,B,我是颗手榴弹,有一天我会爆炸,当我醒来我会摧毁我周遭的一切。我觉得我有义务减少伤亡人数。
    B笑:你颗手榴弹。
    B知道无法用言语让A信服他的决心,那就行动好了,要知道“最好的告白是长久的陪伴。”
    看了片子的人会明白这段美妙在哪里,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死亡
    一直以来作家海明威给世人的印象随着他的“硬汉原型”深入人心,但他又被施泰因称作“迷惘的一代”的代表,在我眼中,迷惘跟某种柔软有关。至少是硬的反面。迷惘不是一种清闲的徜徉,而是一种焦虑的徘徊,它意味着灵魂的飘忽不定和一声叹息。海明威在目睹或者经历了一切人间悲惨剧之后在家书中写道:死亡,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最后,这位二十世纪爵士时代的经典硬汉用猎枪自绝于世了。
    想想无数场战争中、天灾人祸中,有多少死亡变成一件很简单的事。简单到他们只是数字中的一员,连代表他们的符号都是群体化的。
    说回影片,这部片子另一个让我欣赏之处,就在于,它所要讨论的问题在逐渐升级,由小到大。它始终在引导我们跟随这群患癌者一起思考用怎样的姿态来面对死亡会更好一点。如果说B是对于被遗忘的恐惧。那么A却是对于自己消失的影响的担忧,换句话说她更加恐惧被遗忘。A在13岁的时候差一点撒手人寰,她明白父母对自己的爱,但她和父母的关系仍然有些冷漠,因为妈妈说了一句:我从此就不再是母亲了。A一直耿耿于怀,她害怕母亲将自己遗忘,害怕自己的离去等于自己从未来过。当母亲告诉她,伤痛肯定是会有的,但是人能够带着伤痛活下去,并且自己永远是她的母亲。A才像小孩一样和妈妈真正讲和。
    常听人评价一次自杀事件都会以这样的语句:他就这样轻易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谎言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听我说,没有人能轻易地死亡。无论何时,死亡都是一件无比沉重的事件。它意味着我不再能够与这个世界互动,也不再有可能性。我爱的、我恨的、我不屑的、我参与的不参与的,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了。它是一场世界上最隆重的告别仪式。你说,死亡怎么可能是一件简单的事。
     
    “有些无穷比别的无穷更大”
    这是我还没想好的部分,不说了。在我这儿,这部片子的角色相当于《怦然心动》的续集,我承认我是在持续亢奋的状态下看完的,并且我很有很久没有这样和一部电影触电了,我很喜欢,不管你怎么想。
  3. 先定义一下我对“俗”的定义:已经听腻的正能量/人生道理。例子:勤劳才能致富;活在当下;Live your life to the fullest等crap。不是说他们不正确,而是实在是腻味了。

    其实电影就是个在俗中不断创新的东西。你把每个电影中心总结下,一定会有很多重复的东西,很多已经“腻”了的东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看电影,因为你怎样用不同包装表达这个中心同样重要(how>what)。虽然你可以一句话总结电影剧情,但是你代替不了体验。

    癌症剧我觉得可以算是最尴尬的一种电影类型,因为很难避免俗气。你知道这个电影是关于癌症的你基本就被剧透的差不多了,大不了就是死了呗,还能更惨?而且也玩不出什么新花样,因为给你的空间也不太多。无非是在癌症作用下:

    珍惜以前不珍惜的东西
    更珍惜以前本来就珍惜的东西
    更加向往并争取以前得不到的东西(=Live your life to the fullest)
    做以前一直想做但不敢做的事(=Live your life to the fullest)
    思考人生的意义,如人为什么活着(这谁TM能有标准答案??)
    伴随其他超级哲学的问题,如爱情是什么(这谁TM又能有标准答案??)

    差不多就这些。然后身患癌症少年的爱情故事?嗯,估计都是爱得死去活来然后最后一方或双方都死了呗。俗啊俗。这对观众和电影制作者都不容易。

    观众:你TM不就是想让我哭嘛,那也行,但咱能来点新鲜的喵?
    制作者:那咋能整出来点新鲜的喵?

    我至少很高兴的看到至少本片尝试着打破俗气。

    一、sassy的女主
    女主可能是得癌症的人物中最特别的一个人。有点愤世嫉俗,有点看破红尘,有点sassy,也很独立。“sassy”这个词我本来想放到题目里但是发现这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单词,我根本就不知道怎么翻译成中文,就好像“矫情”这个词你怎么也翻译不成英文一样。硬要解释就算是有自信,有特点,有点损,有点傲娇,又有点幽默的说话风格(你看就是完全没法解释的一个词)。比方说本片中女主站起来在互助团体会上反驳男主对遗忘的恐惧时的那段演讲就是完全的sassy。网上搜搜“sassy quotes”你大概就能知道sassy这个词大概是什么感觉了。女主的这种特质让她很特别,在众多忧郁/过度乐观的癌症患者中刮来清新之风。另外一个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她从小就知道自己活不久,和其他那些突然被诊断出癌症的人也不同,也影响了她人生观。

    二、一些探讨的新角度
    很多在片中闪过的小点我觉得很有意思,如
    1. 盲男配和前女友腻味的”always”。戏谑了承诺。
    2. 遗忘。女主自己也说了,到头来谁都会被忘记,所以关键不是你被多少人记住,而是你记住了多少你想记住的人。
    3. 我们可以选择被谁伤害。这看的我蛮感动的。女主保护男主说我要死,你不能太喜欢我,不然会伤到你。男主说我选择被谁伤害。我们平时为了保护自己不知道用了多少盔甲,放下盔甲是很难的。
    4. Closure和答案。人生或许本就没答案。
    5. 有限和无限。男主给女主在有限时间里带给她无限美好,和前面那个奇怪作家关于“有的无穷大于另外一些无穷”的言论互相呼应,很有感

    作为小成本影片,我深深体会到选角的重要性。如果不是女主这么高超的演技我是不会给四星的。特别是对于这种内容的片子,主角间的互动和化学反应非常重要。想要让我们观众关心主角真的只能靠演技。注意关心和同情不是一个级别,我们一开始就知道她要死,这是同情。但是想让我们关心主角的喜怒哀乐得与失就要看导演的功力了。

    说白了,我觉得导演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导演员。比方说《泰坦尼克》里两位在那个时代算是顶尖的两位演员演的这么一般,这就是导演的错。莱昂纳多在出演96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里之前就在很多独立制片里大放异彩,凯特95年的《理智与情感》也让她赢了不少提名和奖项。但演的好不一定是导演的功劳,所以导演也挺难做。我觉得本片导演高明的地方是特意把某个scene或beat放慢,给演员自由,给他们自然表演的空间。好处就是真的很自然(再次膜拜女主的演技,已成脑残粉虽然之前没怎么看过她的片子),坏处就是片子节奏会慢下来,变拖沓。不管怎样,it worked。真实的表演大大增加可看性,也让观众能关心人物。我唯一不满意的就是女主她娘,太做作,一脸假死了的关心/慈母表情。

    本文的对话中处处充满幽默和小哲理,我觉得这都是原著小说的功劳。可以看出作者不想让这变成俗气的癌症故事,因此下了很多心思,用不同元素带来新的体验。

    只可惜不知是故事本身所限还是导演的处理,本片依然落入了癌症剧的那些俗套,结尾尤甚。爱一回,死一回,哭好几回。还是个俗气的故事,不过是中间加了些小幽默调剂调剂罢了。我喜欢这种用欢乐手法讲悲伤故事的手法,因为能让人最后更悲痛,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最后男主死亡的处理总是让人感觉少了点火候,哭也没让人哭个够,鸡汤也没怎么鸡汤。中间若干新颖的角度都忽视掉了,最后回到了低级别的小幽默“okay”来结尾。这个结局让我心里很mixed,你说我是该感到伤感呢还是高兴呢。或许这是导演的意图吧。

    有时候能不能设身处地的为剧中人物着想的确是衡量一名观众能否欣赏这部电影的重要指标,但是如果我做不到,这也不一定就是我的错。我家里也不是没有癌症病人,我能体会到那种感觉,我甚至还可以吹毛求疵,说什么等待的滋味最难受,病人是绝症你要向他说谎隐瞒病情,说谎到底是为他好还是害了他等角度,然后说你这啥破电影啊,这些都没探讨到,明显你没有经历过癌症。我能这样做吗?不能。为什么?因为你电影制作者不可能面面俱到,既然选择了一个角度,那就把你选的角度说好就行了,旁的都不用管。Gus的悼词基本上就把本片选取的角度总结了一下,但仍有稍许做作之嫌,力度差一点。我当然是看哭了,但是过后没有在心里沉淀出什么东西。或许这便是本片症结所在:观众对影片影射的现实生活里的真人的感情掩盖了影片自己的问题。就像《为奴十二年》,我觉得挺一般的片子,不能因为是关于奴隶的,观众特别同情他们的苦痛,就默认所有关于奴隶的片子就都是好片子,你依然需要在剪辑,节奏,表演等方面有得当的处理,对主题有独特解读,不可以只是单独呈现苦痛来煽情。我不喜欢《为奴十二年》,并不代表我歧视奴隶,只是觉得拍奴隶的片子那么多,为什么你就要比别人好?本片也是一个道理,不能因为是关于癌症病人的,就自动把片子划为“好片”,你依然要下功夫,在角度上有新颖之处,在制作上不马虎。我可以非常同情并理解癌症病人,这依然可以是一部差强人意的片子,两者不矛盾。

    我觉得电影制作者还是要有一些自己的观点的,不然你去做纪录片好了,让观众绝对看的更心痛。观众明明知道银幕上的东西通通是假的,但你要让观众相信,这就是你的职责,观众要是没相信,双方都有责任。至少真实的表演让我相信了,一些暖心的细节让我相信了,但还是不够。或许都是我一厢情愿吧。

    癌症剧,别太认真,反正一开始就算没看剧透你就已经被剧透的差不多了。但是如果某句台词或者某个片段能击中你,我想某种意义上也算是成功的吧。
  4. 这种电影我无法评论,因为健康人无法体会癌症患者的内心,所以打星或推荐的都不是冲这故事,而是每个人就算你是星辰中的一个错误,也有对于美好的渴望。

    直接网页复制小说里的那一封信

    A letter Augustus wrote to Peter Van Houten

    Van Houten,
        "I'm a good person but a shitty writer. You're a shitty person but a good writer. We'd make a good team. I don't want to ask you for any favours, but if you have time- and from what I saw, you have plenty- 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write a eulogy for Hazel. I've got notes and everything, but if you could just make it into a coherent whole or whatever? Or even just tell me what I should say differently. Here's the thing about Hazel: Almost everyone is obsessed with leaving a mark upon the world. Bequeathing a legacy. Outlasting death. We all want to be remembered. I do, too. That's what bothers me most, is being another unremembered casualty in the ancient and inglorious war against disease. I want to leave a mark. But Van Houten: The marks humans leave are too often scars. (Okay maybe I'm not such a shitty writer. But I can't pull my ideas together, Van Houten. My thoughts are stars I cannot fathom into constellations.) Hazel is different. She walks lightly, old man. She walks lightly upon the earth. Hazel knows the truth: We're as likely to hurt the universe as we are to help it, and we are not likely to do either. People will say it's sad that she leaves a lesser scar, that fewer remember her, that she was loved deeply but not widely. But it's not sad, Van Houten it's triumphant. It's heroic. After my PET scan lit up, I snuck into the ICU and saw her while she was unconscious. I walked in behind the nurse and got to sit next to her for like ten minutes before I got caught. I really thought she was going to die before I could tell her that I was going to die, too. I just held her hand and tried to imagine a world without us and for about one second I was a good enough person to hope she died so she would never know that I was going, too. But then I wanted more time so we could fall in love. I got my wish, I suppose. I left my scar. What else? She is so beautiful. You don't get tired of looking at her. You never worry if she is smarter than you: You know she is. She is funny without ever being mean. I love her. I am so lucky to love her. You don't get to choose the ones you hurtin this world, but you do have some say in who hurrts you. I like my choices. I hope she likes hers.
    I do, Augustus
    I do." - page 3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