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男孩的誓言 Слово пацана. Кровь на асфальте(2023)

男孩的誓言 Слово пацана. Кровь на асфальте(2023)

又名: 男孩的话语 / 兄弟的誓言 / 霸灿一言 / Slovo patsana. Krov na asfalte / The Boy's Word: Blood on the Asphalt

导演: 若拉·克雷若夫尼科夫

编剧: 若拉·克雷若夫尼科夫 安德烈·佐洛塔廖夫

主演: 伊万·扬科夫斯基 鲁齐尔·米涅卡耶夫 莱昂·凯姆斯塔赫 阿纳斯塔西娅·克拉索夫斯卡娅 伊丽莎白·巴齐基娜 Elizaveta Bazykina 安娜·佩雷西尔德 Anna Peresild 谢尔盖·布鲁诺夫 尤莉娅·亚历山德罗娃 安东·瓦西利耶夫

类型: 剧情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俄罗斯

上映日期: 2023-11-09(俄罗斯)

集数: 8 单集片长: 50分钟 IMDb: tt28429213 豆瓣评分:9.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改革已经从克里姆林宫的看台走到了城镇的街头。苏联正在我们眼前消亡,伴随着变革的前兆,言论自由、音乐自由、价格自由、良心自由出现了,近乎无法无天。在父母为生存而战的同时,被大家遗弃的孩子们流落街头,成群结队地 "为沥青而战"。他们为了控制在自己土地上矗立或移动的一切而战。在成人一代普遍贫穷和迷失的情况下,青年群体却有明确的生活规则、支持和比誓言更有力的承诺。但是,友谊和正义观念越来越多地与暴力和犯罪混杂在一起。在这一重要的历史背景下,该剧展现了小学生安德烈从一个单纯的 "chushpan"(没有 "加入 "任何团体的青少年的称呼)成长为一个残忍的孩子的过程。

演员:



影评:

  1. 原剧名有点隔靴搔痒,也许《男儿有道》或《守义顽徒》更入味些?选角接近满分,除“大衣”外演技都在线。打戏自然浑成,设计感埋藏完好。作者性的表达欲收藏妥善,克制成就了本剧的“天成感”,一切着落确凿,据闻导演克雷佐夫尼科夫有尊重编剧的习气,看来确实没打算给自己留出矫造空间。运镜沉实,温度感恰到好处,松紧有致。相比于《鬼饲堂》等,也没有在意识形态解构上强行整活。总体上是可以当纪录片看的程度,惊喜之作。

    这里是八十年代末的帮派圣地,喀山,上有戈书记替国家改换思想轨道,下有影子经济蓬萌,卡在中间的是无所适从的社会架构和心魂流离的市民/群氓。在校生大量皈依帮派,街道就是道场,被奉上神坛的不是混混头子,而是“我们就是街道”之类的口号,彰显存在感和伸张主体性的诱惑无限大,而“无帮派人”的落寞无力,源于被剥夺了时代参与,深陷某种失声状态,被欺凌还是其次。安德烈和马拉特都体验过这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憋闷,而阿依古丽如此丝滑地完成身份转换,想必也系于此。

    大厦崩塌前的第一条裂缝出现在哪里难以分说,但在剧中的时点上,顶层的意识形态明显已经盘不动底层了(空留架构左支右绌),呈现出上层和底层的割裂,人民思想和行为的割裂,被系统化的个体意识和本我的割裂,而在混混这个社会断面上,这三重割裂尤为明显。在和帮派争夺年轻人的竞争中,共青团(具体名头为“少年部”)虽姿态主动,但已呈退守之势,剧中也含蓄地呈示了这一进程。再参考剧中混混对欧美事物的态度和反应,可以认为本剧描摹出了一部分光头党的孵化过程。

    【各角色耐玩味的方面】

    大衣(安德烈)最不像混混,最终却成了最死心塌地的一个,入伙时摘下红领巾的一瞬无有杂念,是真切割真放下,足见出其精纯的生命能量,是有能力自戕的那种人,放对位置光芒蔽日,放错则贻害家国。而马拉特/沃瓦兄弟始终心存杂念,故其施暴方式(尤其出拳)和安德烈有微妙之不同,拳里比后者多了东西(仁/恶念/算计/苟且等),严格说,这就证明了这两兄弟还真不是天造地设的混混。也即,安德烈给出的暴力是不带属性的,见空如空,这才是真混混体质。尾声处安德烈揍了马,乍看是惩罚叛徒,实为割席之宣告,毕竟,“吾道一以贯之”。安是唯一收获了inner peace的人。

    小阿迪达斯(马拉特)在阿依古丽事件中证得了生命之重,也由此参破了帮派组织名实难副的本质,只是手刃仇人又能如何呢,这生命之重并不会减轻分毫,而青春已逝。可以想见,他在未来的“正途”中还是逃不脱迷惘。帮派内含反社会,为女人出卖兄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反社会,以反社会修理反社会,至少在审美上是养眼的。个人很喜欢这样的安排。

    阿迪达斯(沃瓦)家境不错,细琢磨家中陈设,似有祖荫加身,或为旧贵族之后。“不能随便出脚踹人”,“哪怕对敌人,也要尊重”,“马交就别看了,毕竟我们不是变态” ,他在乎的是人要像人,要有仰高之心。推翻上一任帮派头子的理由是“你不仗义,居然不守护自己人”,为保全弟弟牺牲尊严,为救回良家背上命案。这些扑面而来的彼岸作派和弥赛亚意识,只能推定,编剧是把他写成了俄民族重要柱石东正教的化身。既然是弥赛亚,怎能不死,必须写死。此间率兽食人,有彼岸之思掣肘,便注定了他这个老大无以为继,乃至无立锥之地。

    安德烈的母亲是被苏联惯坏的典型,邦邦硬的道德感,死守舒适区,选择性无视黑暗,但显然已无力应付“乖”儿子的变异和迭变中的现实,性格上也不是坚韧的主儿,终至心弦崩断。她从未发展出为儿子创造叙事的能力。

    冬天/管子从体貌到气质,简直是俄民族千年流寇/兵痞的范本,旋生旋灭的纯血混混,即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绑架,曳尾此岸涂中,彼岸与其无缘。

    女警官和沃瓦的金发女友证明了俄罗斯女人融通万有的同情心,也暗示了这片土地千年不变的调性。乐队男寓意俄罗斯的未来,女(旧)警(体)官(制)自己选择了这样的未来,这样的未来却把她推开了。

    【补充】

    当时街面上讲究点的帮派奉行的一些潜规则,包括但不限于:

    “多去剧院和古典音乐会,可提升灵魂”

    “如有陌生男子带着一个女孩途径你的地盘,那你不可以碰他:让这个男人处于尴尬境地,被认为是错误的”

    “禁止在战斗中携带玻璃和瓶子;已经被打垮的对手,禁止用脚‘补刀’”

    俄民族古来对“崇高”的顽固偏好,得见一斑了。

    ——————————————————

    我只信任灰色的夜,秘密也交托给她

    而她有自己的幽黑,无济于我的孤独

  2. 男主安德烈其实毫无担当,从他对待大姐姐伊琳娜的态度就看得出来,完全是有问题就依赖人家。另外,男主最后狂揍好友马拉提也很迷,是嫉妒他入团了?马拉提虽然很暴躁,动不动就挥舞拳头,但是有情有义,对待小女友阿依古丽也很钟情。马拉提的亲哥哥沃瓦本来以为可以成为三观正面的帮派头领的,只可惜被躁动的手下挤走了,最后悲剧收场。

    剧中的 miliciya以及团组织,都是正面的形象,当然也可能是出于今日俄罗斯的宣传需要而树立出来的。

  3. 安德烈这个人物很妙,剧集刚开始的时候,他沉默会让我以为他在思考眼前的局势,但越到后面我越发现其实他是一个很空的人。人活在世上,就是作为一种容器去吸收、释放万物,但是安德烈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内在完全空白的人,一切全凭运气,他吸收什么,就成为什么。有时候一张白纸才是最可怕的,纯善和纯恶在此时只是多一笔或者少一划的区别。我认为他是被一张编剧投入八十年代末的喀山的一张试纸,诚实反馈出一切,他吸收周遭的愤怒、悲伤、怨恨,然后面无表情得向地球吐一口痰,把所有一切都还给全世界。

    阿依古丽的演员选得太好了,是最贴切的。紧闭的双唇、紧紧直视你的三白眼,笑起来像花一样面孔,但是面无表情的时候透露出一种百无聊赖的死寂,她的脸上有一种时刻可以放弃一切的决心。但我不觉得沃瓦是为了阿依古丽而杀人,当他拿上枪出发的时候他并不知道那里发生的事情,他出门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杀人的决心。只是用阿依古丽给他的“英雄行为”再添上一抹柔情色彩罢了。

  4. 通过喀山一群少年街头混混的视角展现苏联末期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迷茫,他们是那么年轻,因为秩序的失控开始团聚在一起,把幼稚得可笑的誓言当作生活的准则,因为他们是那么年轻啊。故事的最后结合对每个“兄弟”命运的审判让人唏嘘,生活永远苦涩,而混乱的人继续混乱,罪恶的人继续罪恶,咽下一口冰冷的雪,倒在没有太阳的雪地中,与苟延残喘的祖国一起走向死亡。

    对于几个主要人物,首先男主安德烈冷漠自私没担当脑子也不清楚(虽然这部剧里没几个脑子清楚的)真的很难让人产生好感,把自己亲妈物理气疯属实legend,我要是他恨不能一枪毙了自己,结果人家毫不思悔改呢️;马拉特虽然也是个混小子,但好感度莫名高很多,对阿依古丽也是一片真心,最后转为共青团员也算给人增添了一丝希望,希望他以后能好好的;沃瓦……只能说我很难评,没怎么看出这人的逻辑,以及到最后我都很想吐槽,一直宣称自己杀人是为被欺凌的女孩复仇,可大哥你毙掉的根本不是犯罪者啊??

    最后,bgm真的很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