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月里嫦娥 Frau im Mond(1929)

月里嫦娥 Frau im Mond(1929)

又名: 月亮中的女人 / 月中女 / Woman in the Moon

导演: 弗里茨·朗

编剧: 弗里茨·朗 Hermann Oberth

主演: 维利·弗里奇 Gerda Maurus 克劳斯·波尔

类型: 剧情 喜剧 爱情 科幻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上映日期: 1929-10-15

片长: 156 分钟 IMDb: tt0019901 豆瓣评分:7.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几位研究人员及淘金者抱着各自的目的乘宇宙飞船去月球探险。他们猜测那儿黄金蕴藏丰富。发现黄金后他出现争论而导致致命的枪战。子弹击中了宇宙飞船的氧气罐。因此剩余的氧气不能让所有人都能够平安返回,其中一人最终自愿留在了月球上。女天文学者出于对他的爱也愿意留下来。

演员:



影评:

  1. 欢迎关注未来规划局: 带来更多经典科幻电影回顾
    ————————————————————————————————————

    1903年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制造大型液体火箭的设想和设计原理(必须多级火箭才有可能),1926年美国物理学家戈达德试飞了第一枚无控液体火箭,1929年弗里茨·朗拍摄了堪与其《大都会》齐名的《月里嫦娥》(Frau im Mond),1944年德国首次将有控的、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的V—2导弹用于战争,20世纪中叶太空竞赛开始,人造卫星、载人飞船、阿波罗登月相继实现。
    是的,我在中间插入了一部科幻电影,这部无声科幻电影由赫尔曼奥伯特(与齐奥尔科夫斯基、戈达德齐名的火箭专家)参与科幻创作,弗里茨·朗与特娅·冯·哈堡(著名作者,《大都会》编剧)再度合作,幻想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场景,如果说《月球旅行记》仍是幻想成分偏多,此片则是不可不扣的硬科幻。多级火箭、导流槽、失重的奇观、太空中回望地球,太阳恰好升起宛如一颗珍珠、登陆月球,其精彩和预言堪比地心引力直追克拉克。当然,由于时代的限制,那时人们认为月球上有生命,有金子,有氧气,展示的月球和之后发现的现实不一样,但我们不必苛求,正如之后月球拍完继续拍火星一样,我们需要关心的是拍摄完登月后三四十年间就实现了,但拍完火星早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人们仍未真正踏上火星,也许我们应该思考由此反映出来的社会观念的改变。
    这也是本片的另一个价值,一种科技史研究(包括科技考古)价值,比如从此片我们可以证实彼时人们对科学的态度,电影中展示的各项发明可推断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
    说回故事本身,这个故事本身包含的母题之后也是被无数次再现:两个科技青年为了科学成就和爱情斗智斗勇,谁能俘获美人心?个人英雄对抗组织暴政,胜利属于谁?探索未知处女地,未知星球有何诱惑与险阻?
    如果有人看过1936年的《Things to come》,会发现那部电影的后半部分飞向太空基本就是此片的缩略版,此片也不仅一次展示了科学引领人们探索太空的愿望和危险,片头一出来就是“For human mind there is no NEVER,only a NOT yet.”,在影片中多次讽刺了那些顽固的科学家思维僵化,有一种《伤心者》的味道。同时又表达了对那些有去无回的宇航员的敬意,他们的付出使得后人从中受益,人类将永远铭记他们。(HI,你们想到最近的月兔了没~~~~(>_<)~~~~ )
  2. 重看本片,让人想起朗的代表杰作《Liliom》。

    期待有朝一日能在大银幕上重看《Liliom》,也期待有朝一日能同时献映《Liliom》、《天上人间Carousel》两部电影,外加《Liliom》和《天上人间》的舞台版本。

    Well, if you don’t have a dream, how are you gonna make your dream come true?
  3. (一些联想,短评写不下,随手记在这里了)

    法国电影资料馆弗里茨·朗回顾展映,现场配乐Nova Materia组合(Caroline Chaspoul et Eduardo Henriquez)。播放的是来自茂瑙基金会的170分钟修复版,现场配乐非常生动。这是朗的最后一部默片,也是UFA的最后一部默片大制作(30年就推出了《蓝天使》)。仍然是他和妻子Thea von Harbou的合作:后者是同名小说的原作者。

    飞到月球前的部分很迷人:一开头就用老教授在家门口墙上留下的巨大背影亮出表现主义底色,老教授喂老鼠的画面有些感人(而老鼠后来竟然也成了登月团队的一员);一小撮恶人试图秘密控制全世界的标准朗式故事设定没有缺席,大反派变装老头又变回原样的场景又在阴谋中插入了许多喜感;朗的构图朗的人脸特写依然给得非常精准可靠。而从火箭的出场开始,科幻特技效果就完全吸引了注意力,感觉制作水平不亚于《大都会》。一直到登上月球之前本片都算是优秀的科普作品:第一宇宙速度、三级火箭、登月轨道……算是展现了当时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认知水平吧。据说探空火箭发射前的倒计时就来自这部片。冯布劳恩们都看过本片印象深刻,于是后来德国的V2火箭外壳上还涂上了本片的小标记!

    但火箭在月球着陆后、老科学家跳下火箭点着火柴然后脱下宇航服活蹦乱跳开始,就变成有点像狗血剧了每个人参与登月其实都有自己的目的和情绪。几个男人很快就开始纠缠扭打:老科学家擅自离队自嗨结果在找到自己预言的金矿后掉进沟里死掉;大反派悄悄跟着老科学家找到金子后试图丢下其他人独自启动火箭回地球遭到顽强抵抗最后被干掉;两个中年男科学家为同一个女科学家明争暗斗,其中一个精神脆弱贪生怕死一心只想赶回地球……而女科学家则有情有义明事理顾大局,男人们勾心斗角的时候她认真搬出摄像设备在月球上开始考察的画面非常帅气……另一个美好的角色当然是偷偷混进飞船的小男孩,他的淘气和勇敢让足以几个成年男性角色汗颜。

    后半部分这些违背科学知识的场景大约也不能怪朗和Thea von Harbou:当时人类对月球的了解可能就那么多吧,剩下的就得靠编。回头来看,从1902年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到朗的这部,也才隔了不到30年。片中有一处明确展现了这种认知上的进步:小男孩拿出他收藏的关于月球的漫画时,观众都笑了。漫画里关于月球死亡射线、月球怪兽之类的想象,可能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水平,那种夸张的画风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月球旅行记》里的画面。但在1930的本片中,坐上火箭飞往月球的成人们已经都把这些当作笑话了。而再过不到40年,人类就真的登月了。本片之后4年,弗里茨·朗离开了纳粹德国,前往好莱坞发展。而设计V2的关键人物冯布劳恩则要等到德国战败后才被美国人挖走,此后他成了把阿波罗送上月球的土星5号的核心设计者……

  4. Siff第二天,长宁来福士百丽宫luxe,修复版,8.3分。 尽管此作中有不少搞笑和不符合实际的段落(月球表面不穿太空服轻松行走,月球抓阄三局两胜,男孩驾驶宇宙飞船……),尽管此作170分钟的时长(无法想象200分钟的版本是什么样的?!)确实冗余,尽管它与朗两年前的《大都会》质量相差不少;但客观而言,如果用20年代末的眼光(而非90年后我们的往前追溯),《月里嫦娥》的开创与先验性无疑是非常伟大的。 想象力与探索,不仅推动人类科技持续发展进步,也在不断牵引电影走向无比浩瀚的遥远宇宙。

    梅里爱向月球发射一枚火箭, 是朗让这枚火箭真正飞行了38.4万公里。 我愿和你一起做月球上幸福的亚当和夏娃。

    最升华动人的终章,德式个人英雄主义在魏玛年代的爆发,几乎预言了即将到来的第三帝国的摧枯拉朽,而那种由女性自我毁灭,来碾压一切阻碍的强大爱情力量,几乎贡献了电影史上无法再超越的浪漫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