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混沌 Chaos(2013)

混沌 Chaos(2013)

又名: 混沌:数学冒险 / Chaos: A Mathematical Adventure

导演: Jos Leys Étienne Ghys Aurélien Alvarez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集数: 9 单集片长: 13分钟 豆瓣评分:9.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影评:

  1. 当海森伯(W.Heisenberg)第一次发现他的矩阵中所有项都满足能量守恒原理时,他陶醉了。他对爱因斯坦说:“当大自然把我们引向一个前所未见的和异常美丽的数学形式时,我们将不得不相信它是真的。”同样,当我看见分形图时,我陶醉了,因为这些复杂绚丽的分形图案来自简单数学关系的反复迭代,其感召力寓于无穷层次局部与整体的自相似。这种自相似如此精细而富于无穷,每个局部都是一个整体的相似,它们对立共生,叠加演化,让我想到一句话:“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还让我想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一句:“微尘中,各现无边刹海;刹海之中,复有微尘;彼诸微尘内,复有刹海;如是重重,不可穷尽。”这段经文讲的就是宇宙的无限层次。

     无限自相似性就是分形的精髓,而这确实太奇妙了。这也许可以让人们对我之为“我”的意义产生认识的突破,从“我”这一卑微的个体生命中我们也许可以看到整个物种的生命力,部分包含整体的信息(有点全息论的意味)。

    分形(fractal)是近年来在非线性科学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实际上,对于什么是分形,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正如生物学中对“生命”也没有严格明确的定义一样,人们通常是列出生命体的一系列特性来加以说明。对分形的定义也可同样的处理。
    (i)分形集都具有任意小尺度下的比例细节,或者说它具有精细的结构。
    (ii)分形集不能用传统的几何语言来描述,它既不是满足某些条件的点的轨迹,也不是某些简单方程的解集。
    (iii)分形集具有某种自相似形式,可能是近似的自相似或者统计的自相似。
    (iv)一般,分形集的“分形维数”,严格大于它相应的拓扑维数。
    (v)在大多数令人感兴趣的情形下,分形集由非常简单的方法定义,可能以变换的迭代产生。

    混沌与分形除了让我联想到宇宙全息论,还引起了我对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关注,改变了我对达尔文进化论和牛顿主义的看法,也改变了我对有效市场假说的看法。让我对自由意志和决定论以及一直以来参不透的禅学也有了新的认识。

    非线性复杂系统理论最早大概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它是一大批新兴学科的总称,包括“耗散结构”、“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论”、“混沌理论” 和“分形理论”等。它们的研究对象尽管不同,但有共同特征,即系统都是复杂非线性系统,或非线性复杂自组织过程。概括地说,“耗散结构”提供了研究非线性复杂系统的条件方法论;“协同学” 提供了其动力学方法论;“突变论”提供了其发展途径方法论;“超循环论”提供了非线性复杂系统的结合途径方法论; “混沌理论”提供了非线性复杂系统的动力过程、图景和状态方法论;而“分形理论”提供了其结构方法论。

    这种非线性复杂系统理论已被成功地运用到从激光物理、量子混沌、和气象学直到化学中的分子建模和生物学中细胞生长的计算机模拟。

    在社会科学方面,人们也认识到,人类面临的问题是全球性的、复杂的和非线性的。生态、经济或政治系统中的局部变化,都可能引起全球性的危机。(蝴蝶效应)

    一 反思进化论

    波普认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应该让其所有的假说都去经受实验的检验,因此科学构成的方式应该是,一旦与自然相矛盾,便能够立刻显露出来。科学假设是可以“证伪的”,而伪科学故意将陈述弄得模糊不清,这样便不能发现反证。 波普认为按照这个标准,达尔文主义无法检验,因此是不科学的。

    当科学家们把非线性复杂系统理论与进化论的看法比较的时候,发现了许多冲突的地方。比如,超循环论专家、诺贝尔奖得主艾根从超循环论的角度把生命起源与信息起源的非线性关系联系了起来。他认为:生命的产生和进化(尽管我们还用“进化”一词,但却有不同的机制 )取决与循环反应系统的非线性关系。而循环反应系统的等级层次决定了生命信息复杂性的程度。他强烈批评了达尔文主义进化论。他认为在达尔文主义进化论中,反应系统的等级极低(偶然碰撞、试错机制),能够积累起来的最大信息量不足100个核(草) 甘酸,这种核(草)甘酸链是无酶RNA复制序列。其进化极其缓慢,随机性极大,信息量极小,且不能自催化而淘汰率极高,由之进到复杂结构及至人类几乎是不可能的。艾根认为,简单的超循环系统就可以把信息复杂性扩大到10的4次方个核(草)甘酸。更高层次的超循环过程,可以把信息量扩大到10的7次方个核(草)甘酸。自然过程的这种高层次的超循环系统,不但信息量极大,且可以建立翻译系统,提高复制精度,提高进化水平,并使循环获得“自主性”和“方向性”。在艾根解释超循环的应用时,我们看到了极其复杂的系统结构与原理。在讲到物种的多元化时,艾根引人了“拟种”的概念。在艾根看来,拟种就是指由许多同类的突变体构成的群体,而每个突变体就是一个具有超循环结构和功能的分子系统,具有新陈代谢、自复制和突变的能力。只要条件合适,具有自复制能力的这些循环变体总是会自然地形成群体,不断进化。艾根论及达尔文主义“适者生存”的理念时认为:一方面,它是生存者生存的同语反复,信息量很低,对说明生命起源没有帮助;另一方面,它不能说明生命起源的机制。比如,它不能说明,为什么所有生命进化都形成了DNA 大分子,这些大分子构成了任何生命的基础,细胞的基础,无论是强大的生命还是弱小的生命都是如此。而且,这些相同的大分子却构成了完全不同的的生物类型,其中包括弱小的生命物种,它们并没有在竞争的斗争中被淘汰。而按照达尔文主义的进化思想,能够存活在地球上的物种将十分稀少,且种类将十分单一。然而,现实世界却不是这样,这是由于非线性的结果。

    达尔文主义进化论极力强调物种的竞争斗争,认为那是进化的动力。而新种是替代旧物种的胜利者,旧物种在进化中被淘汰,被消灭。然而一个复杂的系统中,竞争与合作是同时存在的,趋向于动态平衡。序列并不代表等级,这种类似量子能级的等级结构让世界走向衰落。

    混沌学家将整个地球看作一种自组织生命形式。组织是一个复杂结构,而我们发现,任何组织都会解体,而是什么维系着组织呢?当你和一个人争论时,也许你并非真正明白他的意思而只是对固有的词汇作出反应,还有另一种状态是,你的话影响到了对方,而你也被对方所影响,以便修善自己原先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在彼此影响。但这不代表妥协与服从,妥协是等级结构滋生的,它不可能成为协调组织的一部分,一个有效的组织者与团体之间必须合作,而不是企图控制,只有组织出现韧性时,组织者才能获得创造力。

    二 决定论和可预测性的瓦解

    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一方面推倒了天与地之间的壁垒,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另一方面它也建立了机械决定论的一统天下。拉普拉斯设计了一个全能智者,它能够格宇宙最庞大的物体的运动以及最微小的原子的运动都归并为一个单一的因式。其结果,自然成了一个僵死的、被动的世界,一切都按部就班,任何“自然发生”或“自动发展”都不见了。热力学通过涨落的发生而引入了一种新的决定论,即统计决定论。涨落是对系统平均值的偏离,它总是无法完全排除的。应该说,从决定性的牛顿力学发展到非决定性的统计力学,是一次重要的科学进步。特别是量子力学的创立和发展,一种新的统计规律为人们所认识,薛定谔波函数的统计解释,抛弃了传统的轨道概念,清楚地反映了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统计性质。但是在混沌理论问世之前,物理学中确定论和概率论两套基本描述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单个事件服从决定性的牛顿定律,大量事件则服从统计性的大数定律。

    “混沌理论”是在数学和物理学中,研究非线性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的现象的理论。1963年洛伦茨(Edward Lorenz)在研究天气预报中大气流动问题时,揭示出混沌现象具有不可预言性和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依赖性这两个基本特点,以图解释非线性系统具有的多样性和多尺度性。混沌理论用简单的模型来推出明确的非周期性结果。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例如马蹄铁上的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所谓“蝴蝶效应”。

    混沌理论之前的牛顿主义相信自然是有序、有规则以及可预测的而且也是可以决定的。然而,黑洞、旋转的介子、自我复制的DNA则表现出复杂性、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相对论消除了关于绝对空间和时间的幻想;量子力学则消除了关于可控测量过程的牛顿式的梦;而混沌则消除了拉普拉斯关于决定论式可预测的幻想。洛伦茨的发现结束了笛卡尔宇宙观......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开启了20世纪第三次科学革命。

    什么模型可以预见到世界范围内每天都在发生的动荡?或者预见到2001 年9月11 日的那场恐怖袭击,以及它带来的深远影响?又或者预见到因特网从研究者专用的一个不起眼的网络,变身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工具,催生或颠覆了整个行业?纳西姆• 尼古拉斯•塔勒布 (Nassim Nicholas Taleb )在他2007 年的畅销书《黑天鹅》(The Black Swan )中阐述道,这就是通俗化的“黑天鹅问题”(black swan problem)。“这个世界总会比模型更加复杂”。

    社会、政治以及经济系统,绝非复杂二字就能形容,而是具有混沌的特性。它们中的每一个都依赖于成百上千个独特因素,相互间的关系非常复杂,而且还深受初始状态影响。

    如果说预测15天后的天气是一件不可能精准的事情,那么复杂的金融市场运作也许比天气的可预测性更低。汇集了金融系统、社会行为、政治运动、气象学以及地理学的交叉口,其复杂程度远非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进的三车道交通能够比拟。

    《黑天鹅》于2007年5月出版,在此书中塔勒布警告说,“美国的银行系统坐在火药桶上”。两个月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塔勒布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对眼前的繁荣感到放心,是出于对预测的盲信。预测权掌握在不受塔勒布待见的经济学家和分析员们手中,他们建立各种复杂高深的数学模型,广泛收集数据进行模拟、演绎和论证,给出一个令所有人心安的结果。但是在塔勒布看来,这群研究人员所用的数学模型不是太复杂,而是太简单了。

    在自述中,塔勒布着重描述了1987年的10月19日。那一天是全球主要股市的“黑色星期一”。这次事件满足“黑天鹅”的一切要素,事前没有任何人会对繁荣的市场做出悲观的预测,甚至连引起一点点苗头的新闻都没有一条,但是灾难却突然降临。这次事件让一直看跌不看涨的塔勒布获利巨大,也令他开始从数学模型计算的樊笼中跳脱出来,开始关注突发事件和随机性的研究。研究的结果即是今日的黑天鹅理论。

    市场不可预测,再复杂的工具再细致的计算也只是浮云一缕。按照混沌理论的观点,一个确定性理论描述的系统,其行为却表现为不确定性。事物之间也许存在着必然的关联,但往往非人力所能理解。在自己的著述中,塔勒布举了这样一个犹如冷笑话般的例子:

    2003年12月的一天,萨达姆·侯赛因被捕,彭博社在13:01打出了这样的头条:《美国国债上涨:侯赛因被捕可能不会抑制恐怖主义》。然而半小时后,他们不得不打出一个新的头条,因为美国国债下跌了。尴尬的彭博社于13:31发出的新消息是《美国国债价格下跌:侯赛因被捕刺激了风险资产的吸引力》。

    找出事物背后的关联,这是分析师们通常的举动。但是在塔勒布看来,这样做毫无意义。因为各种分析工具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将非线性的世界线性化,用塔勒布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柏拉图化”。在一个理想化的系统里进行模拟和预测,得出来的结论便很难反映出事实真相。以上面彭博社自摆乌龙的故事为例,我们得到的一些看似精确的关联,其实只是出于人类爱好秩序的天性而已。

    毫无疑问,对于这样一种颇具颠覆性的理论,自然有多方面的质疑。诸多质疑中最大的一点,即是塔勒布只用“黑天鹅”来解释和预测了一些事情,却从未给出任何答案。在我们这个被金融危机深刻折磨的时代,“答案”才是人们最想要的东西。

    对此,塔勒布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回答:“我不是大师。我只是提出问题,处理问题是你的事!”

    无论如何,“黑天鹅”给这个容易盲从和迷信的时代指出了一条特别的道路。有些时候,这个理论对人类理性的奚落简直带有反智的倾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也未必不是对人类自负的纠偏。“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犹太人的这句古谚在当下尤其具有启发的意味。而事实上塔勒布本人也是一名虔诚的东正教基督徒,他信仰上帝,声称:“宗教作为一种对傲慢的驯服,我支持它。”

    三、有效市场是分形市场的特例

    在资本投资学中,“有效市场”是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是数量化资本市场理论的基石。有效市场假说(EMH)起始于本世纪初,它使我们能借助于概率和微积分来分析资本市场。在有效市场假说中,有关投资的信息都已分开,每个投资者是理性的,并且对资本市场的各个影响因素服从IID分布(independent,idencally distributed)。EMH是一个线性范式,线性范式基本上是说,投资者以线性方式对信息作出反应。也就是说,在接到信息时立刻作出反应,而不以累积的方式对一个事件序列作出反应。同时,线性范式暗示收益率应该有近似正态的分布,应该是独立的。

    EMH建立在线性范式基础之上,然而,EMH经常不能解释市场行为,以EMH为基础的模型,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同样表现出严重缺陷。线性范式有效性的失灵的原因深藏于对资本市场缺乏非线性化的认识。资本投资市场实质上是一个非线性系统,资本投资的收益率不象EMH中那样严格服从高斯随机正态分布,特纳(Turner)和魏格尔(Weigel)(1990)使用1928-1989年的S&P指数的日收益率分析了收益率频数分布,提供了足够的证据说明美国的股票市场收益率不是正态分布的。在另一个对于长期国库券、短期国库券和欧洲美元合约的期货价格的研究中,斯特耶(Sterge)(1989)发现了同样的尖峰态分布。因此,在资本投资市场中,普遍存在着收益率的概率的线性范式和EMH的失灵。

    EMH认为,投资者对信息反应是迅速的,也就是未来价格只能由新的信息决定。然而,大多数人会等着确认信息,并且不等到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就不作出反应。证实一个趋势所需的确认信息的时间不同,可能会导致一个有偏的正态分布,使得在资本市场中的投资收益率的时间序列不是二维的,而是存在分数维。例如E.Peters利用RS分析方法(重标极差分析法),得出S&P月收益率的时间序列的维数是D0=1.29。资本投资市场的混沌特性起源于资本市场投资信息的不对称性、各投资者对信息反应的不同敏捷度和投资者总体上对信息作出反应的时滞性。

    对于信息的不均等的消化可能会导致一个有偏的随机游走。赫斯特在20世纪40年代全面地研究了有偏随机游走,芒德勃罗在60年代和70年代再次作了全面研究。芒德勃罗把它们称为分数布朗运动。我们现在叫它们分形时间序列。赫斯特通过用观测值的标准差去除极差(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来建立一个无量纲的比率。由此,这种分析方法被叫做重标极差分析法7(R/S分析法)。赫斯特发现,大多数自然现象,包括河水外流、温度、降雨、太阳黑子等,都遵循一种有偏随机游走(一个趋势加上噪音)。

    一般情况下很容易得到某项投资收益率的一组时间序列值,即系统的一维信息,而这种维信息包含子系统的所有特征量,但由于这种一维表示方式使系统的动态和多维特征未能体现出来。一些多维信息因之被损失。Packard提出的相空间重构的思想以及Taken研究的嵌入定理,很好地解决了混沌时间序列的关联维和嵌入维数的确定。投资收益率的混沌时间序列的关联维能让投资者判别投资项目混沌吸引子是否存在,进一步分析有多大的自由度来表述该投资项目。而嵌入维数的确定能描述投资收益率变动的动力系统的变量的个数。在具体进行投资可行性分析和进行投资控制时,可以先用以上方法分析混沌时间序列,找出关联维和嵌入维数,了解有多少因素影响资本投资收益率,再结合别的方法(如因素对比法)确定是什么影响因素。

    混沌系统的重要特性在于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由于混沌资本投资环境的客观存在性,因而在进行初始投资值对投资收益率的灵敏度分析时,不能采用传统的灵敏度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在混沌系统中,敏感度的变量常用Lyapunov指数 (λi)给予表征。投资收益率时间序列的Lyapunov指数表示重构的投资时间序列相空间中相邻两点随时间的演化的分离程度,它能判断资本投资系统是否具有混沌性。

    分形形状在空间方面显示出了自相似性,这就是说,历史的股价走势形态会在未来重现;而分形时间序列也在时间方面显示出了自相似性,这无疑肯定了股价变动的时间周期理论。混沌和分形能使你更易理解大师们终生的感悟。如道氏眼中永恒的5-3波浪态、江恩《时空隧道》轮中之轮的循环的描述、其及对书中之书《圣经》的解读,谭健飞《操盘》:“好的操盘手是没有观点的操盘手。”爱德华的“顺势而为”《交易与禅宗》:“让市场而非自我去做决策——我不做技术分析、基本分析,我仅仅随市场波动。”具备混沌基础后,再读巴菲特、索罗斯、李佛莫尔、各种各样的华尔街股谚等,会有全新的认知与感悟,你会看见他们多年的理念与见识,多方面的认证了混沌世界所认可的规律。更有助于理解均线系统或MACD等的价值与重点所在,以及RSI、KDJ等技术指标之无价值。宫本武藏在其传世兵书的序中写到:“终于在55岁时,我悟到了所谓兵法的精髓,至此所有的修炼方式对我都失去了意义。我懂得了做一切事情的至高无上的方法,乃是仿效自然。”



    四、我们习惯于将“不确定”变为“确定”

    我一直在寻找一些哲学问题的答案,比如什么是自由?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矛盾,以及探讨唯心唯物,主观客观的分立,当我开始反思决定论的时候,却发现混沌虽然无序、随机,但却是由确定的方程推演出来的。混沌是“完全由定律支配的无定律性态”。这令人困惑。

    直到后来我放弃了任何二元论, 我同时放弃了对科学的盲从,因为科学只能处理可观察,可量化,可测量的并数值化的事物。我开始相信平行宇宙,并对宗教显示出兴趣。

    从维度诞生算起,所有变量(包括物质,意识)可被确定。所有物质的运动,力以及意识的输入及输出都存在普遍联系。若掌握维度内的所有变量,则未来与过去可被确定。(未来过去二者的存在相同)这就是决定论,即世界任一时刻的状态由其先前状态经由因果关系完全决定。

    许多人不接受决定论,一个原因是他们将它与宿命论(fatalism)混淆了,其实这两者是完全对立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觉得接受决定论就意味着否认自由意志,从而丧失道德责任的前提,然而哲学家指出,自由意志和决定论并非冲突。这也是困扰了我许久的一个问题。休谟在《人性论》(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1739)第二卷,第三章(论意志与直接情感),第一节(论自由与必然)和第二节(论自由与必然(续))中发出了对“自由意志”的如下诘问:

    我相信,我们可以给自由学说的流行提出下面三个理由,虽然这个学说不论在任何一个意义下都是荒谬和不可理解的。第一,当我们已经完成任何一种行动以后,虽然我们承认自己是被某些特殊观点和动机所影响,可是我们难以说服自己是被必然所支配的,是完全不可能作出另外一种行为的;必然观念似乎涵摄我们所知觉不到的某种力量、暴力和强制。很少有人能够区别自发的自由(如经院中所称)和中立的自由。很少有人能够区别与暴力对立的自由和意味着必然与原因的否定的那种自由。第一种意义甚至是这个名词的最常见的含义;我们所注意保存的既然只有那种自由,所以我们的思想主要就转向了它,而几乎普遍地把它与另一种自由混淆了。

    第二,甚至关于中立的自由,人们也有一种虚妄的感觉或经验,并把它作为自由真正存在的论证。不论是物质的或心灵的任何活动的必然性,严格地说,并不是主动因的一种性质,而是可以思考那种活动的任何有思想的或有理智的存在者的性质,并且就是人的思想由先前对象来推断那种活动的存在的一种确定的倾向:正像在另一方面,自由或机会只是那种确定倾向的不存在,只是我们感觉到的一种漠然,可以随意由一个对象的观念转到或不转到另一个对象的观念。现在我们可以说,在反省人类行为时,我们虽然很少感到那样一种漠然或中立,可是通常有这种事情发生就是在完成那些行为本身时,我们感觉到与此类似的某种状况:一切相关的或类似的对象既然都容易被互相混同,所以人们就以这一点作为关于人类自由的一种理证的证明,甚至作为一种直观的证明。我们感觉到,在多数场合下,我们的行动受我们意志的支配,并想像自己感觉到意志自身不受任何事物支配;因为当人们否认这点、因而我们被挑激起来亲自试验时,我们就感觉到意志容易地在每一方面活动,甚至在它原来不曾定下来的那一面产生了自己的意象。我们自己相信,这个意象或微弱的运动,原来可以成为事实自身;因为如果否认这一点,则我们在第二次试验时会发现它能够如此。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是无效的;不论我们所能完成的行为是怎样任意和不规则,由于证明我们自由的欲望是我们行动的惟一动机,所以我们就永远不能摆脱必然的束缚。我们可以想像自己感觉到自己心内有一种自由;但是一个旁观者通常能够从我们的动机和性格推断我们的行动;即使在他推断不出来的时候,他也一般地断言说,假如他完全熟悉了我们的处境和性情的每个情节,以及我们的天性和心情的最秘密的动力,他就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而依照前面的学说来说,这正是必然的本质。

    休谟这段话的结尾让我想起一句话:“在人观察的时候,系统就会“坍塌(Collapse)”。

    网文《量子物理学与佛道的必然联系》中指出:薛定鄂的猫的实验告诉我们一个悖论,那就是猫在没有被我们观察前出于非死即生,非生即死的状态,猫即活着又是死的,但当我这个观察者用意识介入时,我们会得到一个确切的结果,不是死亡就是活着,两种可能性在精神观察的一瞬间转变成一种实在,即我们在屏幕上看见的粒子,我们在电子运动时候,无法确定它的动量,它如同幽灵一般在我们周围生生灭灭,加上狭缝时干涉就形成了,这样干涉在狭缝中连绵不断,物理学家认为是我们的精神决定了粒子出现的地点,在概率与无数的可能性中,我们的意识寻找并选择到了一种可能性,这时函数波坍塌了,实在被显现出来。在他们看来,唯物主义已经面临破灭,实在究竟是虚幻的还是真实的呢?

    罗子俊在“读《量子物理史话》”里这样写道:

    《上帝掷骰子吗》一书。第六章,“量子物理”中涉及的最大的哲学问题,即对“决定论”的怀疑登场了。我们熟悉的牛顿所建立的经典力学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决定论的思想。在F=ma中,只要测量出其中两个变量的取值,我们就能正确无误地计算出第三个变量的值。但在量子物理的有关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则不然。即便抛开“不确定性原理”不说,实际上,对于像电子这么小的“量子”而言,所有可观察到的行为都只是一种概率分布。这一方面归因于当时(20世纪20年代)技术条件的匮乏,但即便到了现在,我们有了更好的实验条件进行更精确的观察,我们仍然无法完全地所有观察到的现象给予一个完整的解释。在那时候,上帝在我们面前掷骰子,耍宝;现在,上帝还在掷骰子,但他躲起来了!他居然在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地方掷骰子。

    摘录一句话是有意义的(P167):讨论哪个是“真实”毫无疑义。我们惟一能说的,是在某种观察方式确定的前提下,它呈现出什么样子来。是的,“讨论任何物理量都是没有意义的,除非你首先描述你测量这个物理量的方式”(P170)。更甚,在你进行“测量”之前,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但是在宏观上它有一个“概率分布”,只有在你“观察”的时候,微观个体才呈现出惟一的形式。用“哥本哈根”的解释来说,只有在你观察的时候,它才“坍塌”。

    这个描述其实在现在的经济学理论中并不会令我们感到陌生。这等同于说:当我们不观察的时候,人们(一群人)的行为可以由一个概率函数描述。但是我们如果观察,则我们观察到的每一个个体都会有一个固定的具体的行为模式。

     对于如何由“不确定”转化为“确定”,在“量子物理”发展史上有六种解释。经典的“哥本哈根”的解释认为,在人观察的时候,系统就会“坍塌(Collapse)”,从而由不确定变为确定。这个解释最大的问题是,对“坍塌”前的状态的描述将会变得很玄,并且按照这个解释的进一步推论,如果一个系统一直被观察,那么它将不会有任何的变化(或演进),这显然有点违背直观。另外一个解释是“多世界”解释。这个解释认为,事物发展的不同状态实际上存在于不同的“宇宙”中,只不过我们永远只能身处其中一个“宇宙”,所以我们只能“观察”到一个确定的状态。无需多说,“多宇宙”的说法并不令大多数人感到“舒服”。再有的解释是“隐变量”,这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实际上它认为,总有一些“隐变量”是我们没有观察和解释到的,所以我们其实只需要关注能够观察的,其他的事情就让它随风而去吧。这个理论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得益于“量子理论”在解释显示现象上的强有力。另外一种退而求其次的理论叫“系综”论,它认为,我们实际上无法真正了解单个微粒的“行为”,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只是某种“综合”的整体的现象。第五种的“退相干理论”则与“多宇宙”在哲学意义上完全相反。“多宇宙”认为,宇宙有多个,但对于观察者而言“历史”则是惟一的。“退相干”则认为,“宇宙”是惟一的,但“历史”不惟一。一般的概率方法在“量子”层面上并不成立,但是当回归到一个足够“粗糙”的历史分支上时,所有相扰的因素互相抵消,一般的概率方法又可以适用了,所以,实际上我们观察到的都是某种退化了的历史。

    无独有偶,《黑天鹅》的作者在第一章《自我欺骗的人类》中提到了对待历史问题的“三重迷雾”。它们是:1假想的理解,2反省的偏差,3高估事实性信息的价值。这令我对身边的大部分历史书产生了新的看法,我把这堆书称之为人类的扭曲性回忆。

    五、阿赖耶识甚微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禅宗六祖慧能在大庾上对惠明说法,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六祖坛经•自序品第一》)六祖认为,每个人都有本来面目,那就是人的童年时代,不思善,不思恶,与所处的世界浑然一体,该行则行,该说则说,举手投足,纯乎天籁,自由自在,这正是禅宗所追求和提倡的。但人不可能不成长,不可能不接触社会,不可能不受社会的影响,因此,人的成长过程就是迷失的过程。社会的真假、因果、是非、美丑、黑白、长短以及时空、色相、物我等等恰如混沌现象,从这种复杂的混沌现象中,如何归纳出解脱回归之道?经云:"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内心空间也是一组混沌现象,禅学的不二法门,是超越时空、非善非恶、无见无问、无言无说、泯灭一切对立。

    与禅的“本来面目”相类似的是庄子的“混沌”、存在主义的“存在”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庄子•应帝王》说,南海之帝暌,与北海之帝忽,曾受到中央之帝混沌的善遇。混沌没有七窍,暌、忽为了报答他,使混沌有七窍来吃饭呼吸,就在混沌身上凿起七窍。等凿好了七窍,混沌就死去了。在这个寓言里,混沌象征天地未开辟前浑整的元气状态,亦即相对认识还没有产生时的绝对本源性状态。当混沌被开凿,被强行安上了象征见取的七窍之后,其完整性、统一性被戕害,混沌不再是混沌,它的生命也就划上了句号。
     
    在《齐物论》里,庄子的这种思想表现得更为明显。《齐物论》说,古代的人认识的最高境界是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无;次一个境界,是承认世界有事物,但事物之间彼此没有界限;再次的境界,是认为事物间有界限,却没有是非;只有最次的人才认为事物既有界限又有是非。是非分明,导致了爱憎分明,这样一来,绝对的统一的道就被破坏了。

    存在主义认为人是分裂成本来的自我、单个人、自由和非本来的人家、大众、叛变自由两种人。后者是个人在社会和他人支配下的沉沦、异化状态,即不是真正的人;前者则是从那种状态解放出来的真正的人。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的社会存在就是异化,“社会的”就是“异化的”。人在社会中的异化是人注定的命运。雅斯贝斯认为,人在通常的“大众社会”里,是任人操纵的,像木偶似的受人摆布,像佣人一样顺从主人意志、权力和习惯,自己不能主宰自己。机器化、大众化的现代社会是使人丧失自我的根源。因此,他亟切地呼吁人们回到本来的自我中来。

    “从康德主义以来已提出而为现象学所倡导的口号‘回到事物本身’,正是要克服主体与客体的分立局面。黑格尔的‘绝对’,卡西尔的‘符号’,胡塞尔的‘体验’,海德格尔的‘Dase in’,都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而提出来的学说。”“现象学的基本原则,就是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原则”《思•史•诗》第115页。这也就是禅宗重现“本来面目”的要旨:泯灭对立,物我一如;不二法门,契证本来。

    唯识学虽然与现象学一样主张“内识有,外境无" , 但唯识学还进一步认为,如果始终执著於内识的存在,仍然是对唯识之理的 "迷谬" 。因此, "我执" 与 "法执" ,在唯识学看来最终都属於应破的"异执",即如《解深密经》中所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盘.。”在这一点上,唯识学已经开始与胡塞尔的现象学分道扬镳,因为后者始终主张存在消融在意识中,客体性消融在主体性中,并因此而把意识存在视为真正的存在,把超越论的(通过反思获得的)主体性视为真正的客体性,即所有认识的最终基础.。(倪梁康:最终意识与阿赖耶识——对现象学与唯识学所理解的深层心识结构的比较研究)

     “真心本体,超出因果,通贯古今,不立凡圣,无诸对待,如太虚空,遍一切处,妙体凝寂,绝诸戏论,不生不灭,非有非无,不动不摇,湛然常住。” 心体的本身不能见到自己,能够见到的,乃是轮回三界的妄心。故禅宗谓:“轮回三界皆为有心。何以故?心生则种种法生。若能一念不生,则永脱生死,不被生死缠缚。”

    心生种种法生,森罗万象纵横。信手拈来便用,日轮午后三更。心灭种种法灭,四句百非路绝。直饶达摩出头,也是眼中着屑。心生心灭是谁?木人携手同归。归到故乡田地,犹遭顶上一锤。(《五灯》卷20《文琏》 )
         
    心生种种法生,森罗万象都是一心的显现。大机大用之人,超越了对立分别,半夜日头明,日午打三更。心灭种种法灭,离四句绝百非,言语不到,心行处灭。纵是达摩西来,也是眼中着屑,无事生非。心生心灭的主体到底是谁?正是人人本具的真如自性。自性剿绝情识,枯木生花劫外春,显发活泼机用,与木人携手,一起归到心灵的故乡。禅宗运用金刚般若随说随扫:在禅悟之境里,连个空的心念、悟的心境都不复存在。如果存有任何悟的观念,都会招致师家为剿绝情识而施使的恶辣钳锤。

    过去我对宇宙本源的探索不出乎二种范围:一者唯物论,认为宇宙本来就是一个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二者唯心论,认为世界出现之前,就有一种神秘力量存在,是它创造了世界与人类。现在我从论说精妙,逻辑严密的唯识学派那里,找到了以阿赖耶识为中心来说明宇宙人生的一大法门。

    阿赖耶识有三义:一者能藏,能摄藏一切有情的杂染法种子,即有情所造的业能为投生三界六道之因,在未受报前,阿赖耶能执持种子(因)不失,这是约其有执种之功能而得名;二者所藏,此识在接受现行熏习时,种子增长,能引向三界六道受善不善业之异熟果,这是约其受熏边安名;三者执藏,第七未那识以阿赖耶识为所缘,恒审思量,执为自我,故名执藏。

    阿赖耶识是宇宙的本源,但不是独立常存,不变之实体,其本身与自己变现的宇宙互为因果。宇宙间山高、水深、石怪等都是阿赖耶识种子生现行之表象。阿赖耶识与宇宙是非一非异的,表象依体而生,体依表象得显,这些表象之因就是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种子,而种子之因则是众生无始以来现行熏习而成,因缘成熟,又变现出宇宙万有。其实世间并没有万能的造物主,创造世间的正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那就得先改造、征服自己,特别是自心(阿赖耶识)。此识本身不能生起万法,生起万法的是它所含藏的染净种子。

    量子力学用波函数来形容光子(电子),双缝实验与薛定谔的猫悖论,在我们看来实象的出现只是意识在寻找偶然性(可能性)导致自己对客观世界形成固有的成见,而成见与自己的五蕴,即眼,耳,鼻,舌,身,意有关系,因此蚂蚁与爬行动物看到的不可能是一个世界,也就是说当物质形成时,那只是意识的作用,而不是真正有客观这个世界存在。而当人类拥有相同的五蕴时,就可能产生相同的共境,当超越五蕴时,又会形成新的共同境界。因此意识逃不出真如(本心) 。

    人类用有限来认识无限,认识的方法为定义和逻辑,可以通过逻辑方法自圆其说的理论实际上是一个封闭的同义反复,不能自圆的理论就是悖论。而宗教实际上是一种开放的无限的范畴,因此在解释无限方面非科学能及。
  2. 因为百度搜不到这段话。我摘抄下来。

    世界运转无止息
    因为万物都在时间的洪流中相遇
    在广袤无尽的空间中以及物换星移的接轨瞬间
    万物混成冥和
    不拘任何形体
    不拘任何被赋予的形象
    因此,万事万物
    或相近 或远离
    或合一 或分离
    或相容 或互斥
    或生 或灭
    恒久不变的只有交互作用的力
    恣意横行,却灵巧而不自戕
    为宇宙燃起生命气息
    让生命舞台上,无时无刻上演着新的戏码
    写下生生不息,永无止尽的诗篇
  3. 综述:
    观看的地址:
    这是由维度的三个作者做的新的视频
    维度的链接:
    三个人是: Jos Leys, Étienne Ghys 和 Aurélien Alvarez

    结构:
    前面的五章主要是引子,从决定论到向量场,到稳定吸引子,到极限环。
    中间的四章逐步的深入,从公牛(?)到马蹄铁到蝴蝶效应到洛伦兹环
    最后的一章作为总结,上升到统计上升到群体,上升到整体。

    音乐:
    三个部分的音乐也完全不同
    第一部分非常的静谧,第二部分相当的热烈,最后一部分又非常富有启迪。
    整体上非常富有工匠精神的动画。

    评价:
    不得不感叹这些人做出的这些努力,从易到难的解释本身就非常的不容易。
    还做出如此通俗易懂的三维动画来说明。
    用计算机做图的都知道其中的有些计算量其实还是挺大的。
    感谢他们的努力!

    EGO:
    最后是我的一点感觉,我们对混沌了解的其实是非常少的。
    在看维度的时候我是非常震撼的从来没想过可以那样从低维去窥探高维。
    但是看这个的时候没有觉得那么的震撼。
  4. 1. Panta Rhei
    2. 乐高人的赛跑
    3. 牛顿的苹果
    4. 摆动
    5. 迪昂的公牛
    6. 斯梅尔在科帕卡巴纳
    7. 蝴蝶效应
    洛伦兹:再小的物体对世界都有影响
    8. 洛伦兹的水车
    水车的旋转角速度,轨迹
    一定时间之后,事件发生的频率会趋于稳定
    9. 当今的研究

    世界运转无止息,因为万物都在事件的洪流中相遇,在广袤无尽的空间中,以及物换星移的接轨瞬间,万物混成冥河,不拘任何形体,不拘任何被赋予的形象,因此,万事万物或相近,或远离,或合一,或分离,或相容,或相斥,或生,或灭,恒久不变的,只有交互作用的力,恣意横行,却灵巧而不自伐,为宇宙燃起生命气息,让生命舞台上,无时无刻上演着新的戏码,写下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