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猜火车 Trainspotting(1996)

演员:



影评:

  1. 《猜火车》是英国一部倍受争意的片子——有人说它“引人吸毒”。大约这片子中没有苦口婆心的家长式人物在里面,没有道德的矛盾冲突,没有世纪末的大审判,而是零观点的方式记述,在一个阴暗的公寓里一群这样的青年,你清楚的看到毒品是怎样溶解,加热,吸嗜,他们做AI脱衣,全裸,高潮,一下子拉近了你和他的距离,直视,直视!也许你还耽心背后突然出现你的班主任指责你,而他们却在一种无政府状态下享受极乐世界。他们吸毒,他们滥交,他们暴力,他们打劫,一点掩饰也没有的堕落,一种非常灰暗的生活,在导演黑色的幽默中,变得如同怪味豆一样,说不出的滋味。你可以直接对他们说:不!视其为异类。你也可以满怀理解,关注他们,因为他们做了你没做的事——彻底叛逆!

    “世界在变,音乐在变,毒品也在变,你不能在海洛英中逃避太久!”猜火车的青春,终会完结。我们的青春是怎样结束的?还没有吗?你仍在选择不选择吗?
    同事说过完二十岁生日那天开始就觉得自己老了,以此为标准,我早已失去了青春很久了。不过我总觉得自己还是青黄不接。我搞不清楚自己是固执幼稚还是通透清高。每一天醒来都听到,时间在外敲打我的窗户,我似乎欠了一些债,虽然把帐单扫进抽屉,视而不见,但内心知道,赖不掉的……

    “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可恶的大彩电,选择洗衣机、汽车、雷射碟机,选择健康、低胆固醇和牙医保险,选择楼宇按揭,选择你的朋友,选择套装、便服和行李,选择分期付款和三件套西装,选择收看无聊的游戏节目,边看边吃零食......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生命……太多选择,你选择什么,我选择不选择。”

    我一定活得比我的父母高明,选择不选择他们给我的生活;我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选择不选择适时出现在我周围的伴侣;我不要因一个月几百块向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媚笑,选择不选择工作,这个世界常态是虚伪无耻,那我选择不选择常态的生活——如果颓废有理由的话,这便是理由。

    然后,一天你发现,就算你拒绝,你放弃,世界还是没心没肺的存在,而你却被抛弃,不会因为你不承认改变你的失败,如同瑞奇一样,你要再次背叛,背叛叛逆的生活,重归正路,要去接受虚妄,接受平凡,你不可以不选,因为你不可能永的青春,你不可能不长大,只有死去的,才永远十八岁。活着的,是要选择——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可恶的大彩电,选择洗衣机、汽车、雷射碟机,选择健康、低胆固醇和牙医保险,选择楼宇按揭,选择你的朋友,选择套装、便服和行李,选择分期付款和三件套西装,选择收看无聊的游戏节目,边看边吃零食......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生命——归类起来就是要被这个社会接受,肯定!

    青春的意义就是一种虚掷,一种否定,
    而圆熟的过程是一种务实,一种修正。

    否定的否定却不是肯定,生活不是数学
    背叛的背叛也不是回归,什么都会变,包括结论。
    因为什么都会变,所以一切置疑都有意义
    一切置疑后人们都会找到他们的真理,也许不是真理,而是近似真理。
    真理让人安宁,不是吗?如同坟墓。每个人都奔向它。
  2. 如果一部耗时仅45天的电影,就能奇迹般地和英伦音乐的精髓乳交,实属不易。这样说吧,如果说这部电影是一剂很high的迷幻药,那么它的原声音乐就是将这剂药缓缓送入你血液里的针管。

     

    1.《Lust For Life》——Iggy Pop

     

    片头狂奔的Mark Renton念叨着:

     

    我干嘛要做选择?我选择不要生活,我选择其他。理由呢?没有理由。只要有海洛因,还要什么理由?

     

    同时Iggy Pop也在歌里吼道:

     

    I'm worth a million in prizes

    With my torture film

    Drive a GTO

    Wear a uniform

    On a government loan.

     

    I'm worth a million in prizes

    Yeah, I'm through with sleeping on the sidewalk

    No more beating my brains

    No more beating my brains

    With liquor and drugs

    With liquor and drugs.

     

    这首歌选自punk老祖Iggy Pop在1977年发行的《Lust For Life》。70年代正是以Sex Pistol为代表的punk流最为嚣张的时期。但是来自美国的Iggy Pop则比同时期的Sex Pistol等英国punk来的温和的多。如果把Sex Pistol比作70年代的South Park,那Iggy Pop就是和它同年Monty Python了。

     

     

    2.《Deep Blue Day》——Brian Eno

     

    眼看着苏格兰最脏的厕所活活的被嗑成了瓦尔登湖,就会明白为什么有人猥琐到收集塑料袋和502了。。。

     

     

    3.《Transpotting》——Primal Scream

     

    一看见这个乐队名字,就总是触发性的联想到惊声尖叫。。。。话说Primal Scream这只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乐队,“主要是以电声和舞曲风格为主,并在将这些元素成功的引入Britpop方面功不可没”,当然这都是专栏老师们说的,不管我事。不过他们开创的这种风格的影响力,从其独霸EA的模拟城市系列的背景音乐这点,也可见一斑。

     

     

    4.《Atomic》——Sleeper

     

    提起90年代的英伦帮,估计9成的同学第一反应就是Suede,Oasis,Coldpaly,blur,Pulp,Muse,Echobelly…

     

    但其中往往不会涉及到一个的异数。说其异数,主要是因为圈内对其评价一直非常之高,但唱片销量却一直不太理想。《Atomic》这首歌曾被收入到了《GTA VC》里的电台原声中。出现在游戏中一个广播电台里,为一个名为“love first”的乐队演唱,效果非常之惊艳。

    把这首歌放在描述Mark第一次戒毒成功后性能力恢复时出现,估计是想暗示着此时的精力旺盛的Mark就像一颗锁定了目标的核弹一样蓄势待发吧,可见博伊尔老师也是用心良苦啊呵呵。

     

     

    5.《Temptation》——New Order

     

    Oh, you've got green eyes

    Oh, you've got blue eyes

    Oh, you've got gray eyes

    Oh, you've got green eyes

    Oh, you've got blue eyes

    Oh, you've got gray eyes

    And I've never seen anyone quite like you before

     

    这首歌在片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Mark被Diane赶到了过道上睡觉,Diane在屋里唱的。第二次是Mark二次戒毒时,出现了Diane坐在床上唱这首歌的幻觉。正如歌名,每次出现都伴随着一种诱惑——性和药。

     

    如果一支乐队若缺少了灵魂人物,那么几乎就决定它以后必将无所作为了,但是New Order这支神奇的乐队却是个例外。它的前身便是著名的后朋克乐队Joy Division ,当1980年乐队灵魂人物主唱 Ian Curtis 自杀身亡后,剩下的成员又组成了现在的New Order。并成功的把风格由Post-Punk(后朋克)转为Synth Pop(合成器流行乐)。如果对JD有兴趣,可以找下《Control》这部关于他们的传记影片。

     

     

    6.《Nightclubbing》——Iggy Pop

     

    这首歌出现在Mark戒毒失败,重嗑旧药之时。把音乐做的猥琐,傻逼也能。但能把音乐做的如此猥琐,不牛逼绝对不能。Iggy Pop的这首《Nightclubbing》就是这么牛逼。当然这就有同学会问啦,到底要猥琐到啥程度才算牛逼呢?简单点这样说吧,就是猥琐到唱小调都能和像背语录一样能吐音成药。

     

     

    7.《Sing》——Blur

     

    到了影片的半截腰处,又切回到了片头Mark在街头狂奔的镜头。不过背景音乐由Iggy Pop的《Lust For Life》换成了Blur的《Sing》。
     

    “I can't feel

    Cos I am numb

    So what's the worth in all of this

    What's the worth in all of this”

     
    呃,领导发话了,关于此歌,有两点值得注意地方:

    1.尾部那段如《Queen Jean Approximitely》里那坨尖锐了人民群众的划玻璃声。

    2.齐老师关于本段的那句:“通过强迫意志的价值虚无化复兴了意识形态概念的伟大艺术作品。”又一个颇具娱乐性的悖论般无意识崇拜的小段子新鲜出炉。。。
     

     

    8.《Perfect Day》——Lou Reed

    主题一旦涉及到那根长达20公分的上翘型疑似大香蕉。。。不多说了,由Lou Reed为各位带来红遍西洋的《夕阳红》~

     

     

     

    9.《Mile End》——Pulp

     

    词如其名,确实很俗。单身公寓里宅男的平静生活,波澜不惊。。。

     

     

    10.《2-1》——Elastica

     

    Elastica乐队女主唱Justine原来是Suede的吉他手,还和Suede主唱Brett好过一阵。然后借着个名声独立了出去,别以为她是单纯的傍名人,当初可是Brett主动示好的。

     

    正如片中Diane所说:药在变,乐在变,世界也在变。融合了复兴朋克和电子风格的Elastica之崛,也算起给英伦摇滚界带来了一股新的风气吧。CCAV6一把吧:音乐风格的转变,也暗示了Mark片尾的背叛伙计们的结局。

     

     

    11.《A Final Hit》

     

    这是片子后期Mark搞到货后,决定给自己来的最后一针,但事实往往是,每一针都曾是或将是所谓的“最后一针”,因此逻辑一下,还是《Every Final Hit》显得比较严谨。话说回来,要是音响环绕效果好,曲子还是很有迷幻效果的。

     

     

    12.《Born Slippy》——Underground

     

    没药无聊,嗑药;嗑药无聊,戒药——如果把剧本交给蒙蒂派松,真不知会不会出现一大坨垃青宅在pub里边吹瓶边打针边聚众研讨如何通过合理应用边际效应理论,去有效的延长每个嗑药周期中所获得快感的惊天动地哭鬼泣神的壮观场面。


    这里还要恭喜从这首《Born Slippy》(生来势利)里成功的解构出本片中那深藏不露的所谓工业时代焦虑和后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冲突等重口味限制级内容的同学们,你们的滑稽无论怎样量化都将得到比此更多的幽默。
     

     


    Diane说的没错,音乐在变,世界也在变。在这个整日浸淫在合成器和磨胶碟拼凑出的愚蠢节奏里的、芭乐充斥的傻逼时代,谨以此文借花献佛的纪念一下那些如疾走在泰晤士河桥上的Mark一般,逐渐模糊,渐行渐远的英伦摇滚吧。So,lookin ahead to the day I die。
  3. <Trainspotting> 1997年 丹尼·保尔

    原声音乐: 五颗星
    高潮: 结尾,马克背着包走在清晨、伦敦、川流不息的大桥上。音乐响起,underworld的born slippy——如果你去下载了电影音乐,又恰恰是在清晨的人流中听到这首歌,你应该就能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感动和振奋——电声的魅力就在于此。
    _________________

        我一直觉得最好看的电影不能没有音乐,甚至应该有很多音乐——那种能够把电影的主题透露给你的音乐。那种简单到极致、悲情却热烈、迷幻又纯洁的音乐——比如《最后的日子》,比如《猜火车》。

        所以有时候我在博客上会痛恨一些很扯淡的论断。有些人根本不会认真地倾听镜头后面的声音,不会仔细观看演员在镜头前的表情——甚至连电影本身他们都没有耐心看完。可是往往这类人最喜欢夸夸其谈、最喜欢把某部片子先入为主地占为己有。

        比如最近看到,有个小姑娘口沫横飞地谈论〈猜火车〉,谈论电影里的“寓意”、“追求”等等,而且还摆出一副“见仁见智”的沉醉在小圈子里不屑于和人讨论的姿态。

        于是我跟她说:“如果真的是“见仁见智”的问题——那我们就不需要影评,不需要电影杂志,不需要人和人在街边口沫横飞地讨论。当然,也不需要电影——如果百多年前卢米埃尔两兄弟就像你这么想的话,那就不可能有现在这些花样翻飞的、花花绿绿的、让人神婚颠倒的东西。”

        坦白说——

        一、我没觉得《猜火车》里面写了多么深刻的追求。这不是一部励志片,更不是一部烂俗言情片。迷幻药、酗酒、抢劫、斗殴、性……这5个元素就是那四个混混所有的生活。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把这5个元素理解成任何东西,理解成“主义”、理解成“学派”,甚至还可以像某些混帐学者一样把它理解成老庄思想什么的——不是么?毒品是不是注射到一定程度就不能注射了、再注射就要萎靡至死倒地而亡了?这和咱们的“中庸”是不是一个道理?这是不是挺他吗的“玄学”的?

        二、什么追求啊梦想啊那些大而化之的东西都是扯淡。并不是所有片子都和肖申克一样能把你救赎的——猜火车完全是另外一种片子——你要是完整地听过它的电影原声就能明白:那种迷幻沉醉、欲说还休的声线,那种不知不觉间弥漫开来的、像老酒一样醇香的味道。你得承认,在声色艺术的世界里,很多东西在理智的状态下根本解释不清楚。比如Iggy pop重型朋克的狂放,lou reed悲歌似的麻醉和迷幻。那些沉迷和躁动状态下的东西干那些世俗的追求鸟事——于是才有了中指,才有了朋克,才有了fuck,才有人想把理智和假装正经的世界撕个粉碎,才有人会讽刺那些伪善的理解,讽刺那些动辄就拿“追求”和“理想”说事儿的装逼范儿。

        原声音乐大概就是那样吧,和电影的风格差不多:都不是那种特别让人振奋的东西——我觉得,当然也许仅仅是我觉得,如果你从那片子里读出了“追求”、“梦想”等等等等,那么也许你应该抛开一些东西把这片子再仔细看几遍。如果还是不来状态,还是想着能弄出点“追求”什么的,那来听。就回去把lou reed和blur的歌翻几首出来听个几十遍,应该就差不多了。如果做了那么些准备工作,还是感觉不爽、还是不能把那些标签一样的东西从脑子里祛除,那我觉得可能你这个人本身就有问题——回家去关门一个星期,问问自己是不是平时装逼装出习惯了——

        其实在看电影的时候,有些感受根本就描述不出来:绝大部分一溜烟就飘走、一小部分潜藏在心里需要挖掘、剩下的那些,最最微小但却最最容易表达的、最最庸常而且最最感官化和最最浅薄无知的,就是平时我们挂在嘴边的,比如“寓意”,比喻“追求”。事实上,真正的“追求”应该是不可以在嘴里叨呗叨呗地谈论的,应该是欲说还休的、深藏在性格和本能底下、需要痛苦地提炼浓缩以及苦心孤诣地经营的……

        ——估计这就是我一直不敢写影评的原因:我总是觉得战战兢兢,我害怕不能把心里最真实最深刻最浓烈的感受完整地表达出来。

        最近读了几部片子。感受最深的不是情节,不是女人,不是性,不是谎言,更不是所谓视觉震撼——而是“真实”,是那种潜藏在每一个镜头背后的深情和热烈的眼睛。为什么有时候人家三两个字就能让你哭出声来;可另外的一些时候,人们缠绕在你身边絮絮叨叨地聒噪不停,可你就是不为所动。根本的原委就在于那些镜头背后的人是不是坦白、深情、以及饱含泪水,等等等等。

        继续说[猜火车]——看完片子我还真就没感觉自己受到多大触动,甚至还不如[最后的日子]给我的触动大。它描摹的只是苏格兰某城市某些年轻人的某些庸常生活情景(注:在英美小年轻圈子里,瞌药什么的都是挺普遍的事儿)。它告诉我说有那么一堆人,绰号分别叫做“屎霸”、“变态男”、“卑鄙”、“马克”——他们干了那么一堆挺狂燥挺冲动挺让人难受的事儿。然后其中有一个人(马克)因为种种原因,产生了“背离”的冲动:他可能是对枯燥的吸粉生活厌倦透顶;也可能是受自己身体里某种本能的驱动,反正不管怎么样,“背离”和“出走”应该是主题。

        而上面所说的那些“种种原因”,在我狭隘的眼光看来,其实这是极少部分人人心里的一种类似“乡愁”和“本能”的东西,这也是性格的一部分:不论身处什么环境——肮脏恶劣,或者糜烂颓废,再或者淡如止水——可是那个若即若离欲说还休的声音总会像锈蚀的钢针一样戳进你的内心,说,你丫不能老这么肮脏下去、不能老这么颓废下去、更不能这么平平淡淡地老死一生……

        所以才会有马克的戒毒、出走、以及他义无返顾的再次出走。

        他那种性格的人天生就是为“出走”和“背离”准备的。他出走一千次都不会让人觉得离奇——片尾那段,马克像所有振奋青年一样大步走进英伦清爽的早晨,走在宽阔的车流不息的路上,音乐响起。是underworld的《生来伶俐》,充满感伤的清澈气质,一段孤单、躁动并且过瘾的旋律。在原声音乐碟里,仔细听甚至都能听到震响在耳边的心跳声……可是我没有太多振奋,我只是冷冷地盯着屏幕,听着他说他要“选择工作选择家庭,选择他吗的大电视,选择雷射唱盘,电动开罐器……“。我心说:这些都是他吗的屁话。我也是他那样的人,我明白那种本能的冲动是怎么一档子事儿,也明白那种心里堵成一团恨不得所有人都消失的感觉,我知道他不论在什么环境里长时间浸淫都会选择突然离开。我也知道他总有一天会选择再次逃离,逃离他的工作他的家人,逃离他花费不少银子购置的大电视、洗衣机、休闲服和搭配的行李箱、各种布料的西装以及房子、朋友、低利贷款——就像iggy pop这个老朋克所唱的一样:“我只是个过客,我——只是个过客”。

        突然想起一句话:“我们不能永远年轻,不能永远热泪盈眶,可我们却始终对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怀有乡愁”。

        这也许才是电影里这种情绪和状态最好的概括。这和追求、梦想无关,这只是本能而已。本能的冲动、本能的渴望、以及本能的对旧有秩序的“出走”和“背离”——信不信由你,某些人是天生就具有这种本能的。


    链接:POGO。。。

  4.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接受着所谓健康的青春成长路线的教育,我知道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千金难买寸光阴”,我知道了在青春时,我像“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所以,我应该积极向上,我应该学习更多的知识,我应该养成更正派的道德。终于,我认为青春就该这样,其他的青春规矩都或多或少是畸形的。而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在《猜火车》中就向我展现了一群年轻人“畸形的”,怪诞的青春,而这样的青春轨迹无疑在我这样的“好孩子”看来是很具冲击力的。
        影片的开头是几个明显的“问题青年”的奔跑镜头,然后,是主人公一段在我看来冗长而又精辟的自述,那是一场段以“选择”开头的排比“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他妈的一个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雷射唱机,电动开罐机。选择健康,低卡里路,低糖。选择固定利率房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运动服和皮箱......”,主人公麦克将我们认为是正当的,理所当然的生活以琐碎的,无聊的片断体现,这无疑是一种令人沮丧的生活,一种令人无法甘心的生活,所以麦克决定“但我干嘛要做?我选择不要生活,我选择其他。”,而他的选择却是海洛因,并说“理由呢?没有理由。只要有海洛因,还要什么理由?”于是,他和他的狐朋狗友们为我们上演了一段放纵的青春。
        海洛因,酗酒,抢劫,斗殴,性,这就是他们的青春生活,他们放纵着,体会着其中的快感和痛苦。这部片子充满了迷幻色彩,尤其是麦克钻入马桶那一幕,本来我以为这样荒诞的镜头会以主人公从梦中醒来结束,但是导演让其很自然的过去了,这样的迷幻与现实的交织令人诧异。实际上,那个镜头似乎有着某种预示,麦克进入一个“苏格兰最烂厕所”,然后陷入一个肮脏无比的马桶,但是在马桶下竟然有一片迷幻甚至美丽的水下世界。或许在这个世界上许多某些人所谓肮脏的东西之下都有在另一群人看来神奇美妙的东西,对于麦克等人来说,海洛因就是这样一种矛盾的物品,在片中,麦克盛赞海洛因的美妙,极力体现着这白色的肮脏物给他带来的快乐。但是,影片更体现了这些白色粉末在后来给他带来的痛苦,海洛因使他没有了性欲,使他沉迷与那虚幻的快感而失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海洛因使他因一次吸食过量险些丧命;沉迷与海洛因的这群男女们无暇照顾一个他们烂性产生的婴儿,而使那个婴儿死去;海洛因使其中一人患上疾病,最终痛苦的死去;海洛因使他们在抢劫中被抓,陷入监牢。所以,放纵的青春永远是短暂的,麦克几次试图戒毒,试图回到主流的生活中,但是这不是个我们中国人喜欢的那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在他回家戒毒那次,他在迷幻中看到那个死去的明显有些畸形的婴儿从天花板上向他缓缓爬来,带着那令人恐惧的哭声,麦克发出的那种令人心悸的喊声似乎是一种对放浪形骸青春的影射,那放纵的青春就是一种让人嚎叫的青春。他们快乐时,肆意纵情的大叫;他们沮丧时,声嘶力竭的大叫。 渐渐的,麦克似乎走上了“正规”,他自食其力,他与那个最初昏头昏脑相识的小女生看起来要认真的恋爱。但是,如果影片就此结束,那么我只能说这又是一部烂俗的励志片。慢慢的,麦克的那些狐朋狗友们又走入了他的生活,他对此无从抗拒,他又慢慢的恢复到了故去的那种生活中,他试图消极的抵抗,但是那些昔日朋友们仿佛他昔日放纵青春的影子在他身旁挥之不去。直到最后,他们从一次毒品交易中赚到了一万六千英镑,正如麦克所说“那一刻感觉正好”。每个人在处于一种极度的亢奋之后,往往会很快陷入一种沉寂。就如麦克他们钟爱的海洛因带给他们的一样,这笔钱让麦克重新对那种放纵的青春产生了厌倦。于是,他选择了背叛,背叛了他的狐朋狗友们,背叛了他曾经热衷的放纵青春。片末,他再次做出了选择,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选择了片头他不屑的生活方式。是的,叛逆的青春总是短暂,就入当今欧美主流社会的那些中坚分子,当年也曾走上街头反战,酗酒,摇滚,乱性,而青春之后,他们还是走上了一条社会主流认可的道路,他们重新去做那些当初他们曾经厌恶的那些事情。这是不可抗拒的轮回,又几人能够放纵叛逆到底,这样的人只会被边缘化,甚至受到主流社会的惩处,他们的生活永远只能被描述成离经叛道。如果你年轻时还认为“离经叛道”很酷的化,那么或许当你人到中年后就不那么认为了,或许你也无法忍受你的孩子去离经叛道。是的,我们都要向主流的生活方式投降,即使如麦克那样选择了如吸毒这样生活方式的人也会如他最后所说,“我能改,我要改过自新”,最后是一个阳光的结尾,麦克面带阳光般的微笑行进在阳光中,他背叛了朋友,但是这是令我看来非常兴奋的背叛,或许因为我终究是一个一直受主流生活方式教育的中国人,我急切的希望看到一个跟我年纪相仿的青年“改过自新”。
        我的青春当然不能算是一种叛逆的,放纵的青春,我一直想当个“好孩子”,在我的青春期,我甚至没有穿过一件令我的父母暴跳如雷的衣服,没有弄一个令我的父母忧心忡忡的头式,更没有在身上打洞穿环之类,我好好学习,我天天向上,我艰难的熬到了大学,又艰难的熬到了研究生,痛苦吗?也痛苦,也快乐。没有多少人对自己的青春会是满意的,如麦克,他的青春也是充满了快乐,痛苦的紧张牵扯。或许,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去自虐般的去探讨什么青春的意义,干脆仅仅是回忆,回忆那段青春,然后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