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美国内战 The Civil War(1990)

美国内战 The Civil War(1990)

又名: 纪录片-美国内战

导演: 肯·伯恩斯

编剧: 杰弗里·沃德 里克·伯恩斯

主演: 萨姆·沃特森 杰森·罗巴兹 朱丽·哈里斯 摩根·弗里曼 加里森·凯勒尔 阿瑟·米勒 乔治·普林普顿 大卫·麦卡洛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90-09-23

集数: 9 单集片长: 60分钟 IMDb: tt0098769 豆瓣评分:8.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特利安评伯恩斯的内战(1)总论

    越了解历史真相的人,对本片评价也就越低。

    事实上,这个片子只是重复了大量历史修正主义的说法,而这些毫无新意的叙事包含了许多错误和谎言。战争于1861年在他的后院开始,1865年在他的客厅结束——从一开头对麦克林(Wilmer McLean)的神话的复述就是错的。就算是目前的主流说法,也认为这场战争始于萨姆特要塞(1861年4月);而第一次陆地战役是大伯特利之战(1861年6月);还有人认为老布朗在哈珀斯渡口的起义(1859年)才是这场战争的第一枪;更严格来说,我认为这场战争始于奴隶制势力对堪萨斯的侵略(1854年)。不论哪一个都比麦克林家附近的布尔河之战(1861年7月)要早。

    麦克林的神话听起来也许很有趣,可是并非历史的真相。

    我为伯恩斯的《内战史》做字幕大概是国内最早的,现在听说出了个《内战史25周年高清版》,浏览了一下网上已有中文字幕的,说实话,错漏比较多。原因呢,一方面是文本量巨大难免出错,另一方面是字幕作者们相关知识缺乏。所以我最近打算把以前的字幕再弄一遍。结果由于条件所限,不论如何都没有找到小体积并且无字幕的资源。

    我转念一想,伯恩斯的《内战史》本身三观不正,还流水账,我本人现在是没兴致单纯为了看而看那种水平的片子了(不可否认对于其他人来说也还有一定存在意义),既然物力不足,不做就不做吧,这十几年来我已经在这个领域奉献过太多了。

    更新:目前所有精力已经全部投入到的开发中,请支持这个史无前例的作品!


    豆瓣写简介的人是有混账妄想吧

    这部片子几年前我翻译了字幕,今天偶然看到豆瓣评论区,三分之一的人说所有的战争都是经济决定政治这种屁话,三分之一的人抨击这是主旋律片没干货、美化的很好之类,剩下的三分之一我也不知道他们扯的什么鬼话。

    我一直以为能认真看这部片子的人,看完一定会有长进,今天才知道,我想错了。每次遇到这种不公正的事儿,我就有种极其后悔的感觉。

    当然,我并不是说这个片子完美无缺。实际上,这个片子非但不是完美无缺,反而有很多缺点,但毛病并不是你们想象中的那般扭曲和肤浅。只能说这个片子的糟糕之处,相较于评论区狗屁不通的言论来说还算轻的。

    首先,不谈作品,得说说豆瓣,这影片简介也是够可以的。第一句就是北方抢南方的奴隶充当发展其资本主义的劳动力(现在又改成“急需劳动力,奴隶制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障碍”了,急需你大爷呢)。这是伯恩斯的纪录片,不是中国的纪录片,且不说简介的这个表达本身就是错的,全片也根本就没这么表达,或有一丝令人有这种感觉的表达。一个作品的简介是为了介绍作品或作者的观点,而不是介绍任何写简介的人自身的混账妄想,这是道德底线!

    退一步说,如果作品或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应当加一些批判性描述以正视听,而不应该容忍写简介的人把本身就错到极端离谱的混账妄想加进简介。

    经济决定论实在是蠢的发指,坏到极致。事实上,这种理论本身就把自己否定掉了,它证明它自身也局限于一个阶段,它的种种荒谬结论则是由这种可悲的阶段得出的。

    更糟糕的是,它否定道德对历史的作用,进而否定历史的道德性。

    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深受道德影响,都有其道德性。忽视,更糟的是抹杀,拒绝道德激励和道德裁决,对公众是一种犯罪,对人类理性是一种犯罪。这样的行为削弱了人的善良天性,降低了人的理解能力,并增加了恶人的傲慢。道德标准是绝对的,应该无条件地适用于所有历史事件。

    必须用事物和行为的真名来称呼它们。

    真正的高尚、纯洁、崇高属于为正义事业奋斗的人,并渗透在无名的千百万自由的民众之中。我认为真相必须被说出来,并与虚假、自负、谎言或假设区分开

    谁是这段历史的真正主角?他们的名字叫废奴主义者。


    该侧重什么

    对战前、战争、战后的描述应该是 5 : 3 : 2 ,而不是本片呈现的 0.1 : 8.9 : 0

    本片对最为关键的废奴运动和伟大的废奴主义者们描述太少,对奴隶制走狗爪牙的缅怀又太多。战前的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自由与奴役、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其中涉及的种种感人的事件和英雄的人物,作为清晰完整叙述历史的关键必要的起点,必须要占整个作品相当大的比例才行。

    然而,废奴主义者三十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被完全忽略了。在11个小时的全片中,废奴主义者的篇幅仅占2分钟。的确,这2分钟并没有辱骂攻击废奴主义者,然而与在长达11个小时中为奴隶主歌功颂德的篇幅相比,却是结结实实地把人类的道德与良知踹到了一边。

    十万人的战斗固然壮观,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军事行动并不是为了军事行动本身而存在的,如果叙述历史时执着于军事行动本身,而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为什么以及由其带来的结果,那么这种叙述等于什么都没有讲。

    关于第二次美利坚革命的历史,或者说任何历史,必须要用正确的历史观来看。要用什么历史观呢?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一个人们几乎从来没有意识到的答案:道德历史观。

    应该彻底摒弃对奴隶制势力的正面描写,奴隶制势力必须仅仅是背景声(一个好例子是《光荣》,尽管这个电影在其他方面还有不少好莱坞问题)。当然,这不是在说因为奴隶制势力万恶不赦,就应该避免提及。要精准展现历史,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全面和细节,问题在于侧重,如果搞错了该侧重什么,那就一定不是全面的,与真相和真理相背离的。

    我所说的战前,并非指战争之前的任何事物,而是指废奴主义者几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和英勇牺牲;同样,战后指的是废奴主义者继续与黑暗势力斗争,以及反动派KKK的血腥反扑,而不是堆砌遗老们一脸无辜的挥舞邦联旗的画面。

    距离最后一次看这个片子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了,之前没多想就写了“本片呈现的 0.5 : 8 : 0.5”。

    后来我仔细想了想,然后重新观看了本片,确认了一下,这片子对战前、战争、战后的描述实际上是 0.1 : 8.9 : 0 ——根本没有拍战后的任何实际情况,只是俗套的给一堆奴隶制走狗爪牙“安排后事”,并令人作呕的把“”贯彻到底。

    至于战前、战争、战后的描述的比例应该是什么样,我现在只有一个大概的 5 : 3 : 2 ,这个比例代表了什么,上面我已经解释过了。其实这是根据我自己正在创作的美利坚大革命长篇历史小说的经验来谈的。可以确定的是,当我把这本书写完了,会提供一个更理想和确切的比例。

    此外,我们有一个现成的参考——麦克弗森的《火的考验》,这个作品是 0.5 : 5.5 : 2 ,虽然对废奴主义者的描述还远远不够,但比伯恩斯的片子强了太多。值得注意的是,伯恩斯的片子比《火的考验》晚了十年,却丝毫没有吸取《火的考验》关于战后的叙述。


    本片缺失的那部分

    几天前看了一部重建时期纪录片,该纪录片一言难尽,依旧是选几个各方人物叙事的老一套,尤其是南方人要排第一个。

    演到最后,1913年葛底斯堡50周年纪念那段影像和旁白跟肯伯恩斯的美国内战纪录片一样,看到那里我差一点气得跳起来了。幸而后边不像肯伯恩斯那般令人作呕,而是意外的补充了一句:在北部与南部的老兵握手的时候,没人注意到没有黑人士兵在场。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那个令人憎恶的握手是对正义的亵渎,对革命成果的背叛,对历史意义的蔑视,把他们曾经牺牲的三十万联邦军战友给操翻在地。多么冠冕堂皇的握手!

    结尾的处理让那部重建纪录片和伯恩斯的片子的水准拉开了极大的距离。


    依旧是“失败的事业”

    我记得有个BBC的林肯纪录片,专门探讨林肯的阴暗面,没有涉及任何伟光正叙述,而是把所有关于林肯的最尖刻的问题(先不论是真的还是假的)都摆上台面,甚至请了奴隶制遗少(那种新纳粹都刻到额头上的法西斯三个字直接写在脸上的货色)出镜,他一脸认真大谈林肯是旷世魔头,理应为六十万人的死亡负责云云。就是那么个纪录片,结尾的总结却破除了上述所有颠三倒四的扯谎,让始作俑者的跳梁小丑本质暴露无遗,并且肯定了林肯的伟大。而伯恩斯的这个片子,虽然没有像上述林肯纪录片一样,让邪恶势力张牙舞爪公然说谎,实际结果却更加险恶。

    伯恩斯的片子从一开始出镜的就是那个鼓吹“失败的事业”的谢尔比·福特,他贯穿全片,出镜远远多于其他人。他提出了各种“失败的事业”的经典说法, 什么这场战争无关奴隶制,南方很少有人是奴隶主云云。然而他的这些谎言却从未被本片驳斥和拆穿,因为最后出镜的还是他,他的谎言做了结尾的总结。伯恩斯的这个片子不是为了探究真相,而是为了继续制造谎言。

    美利坚大革命的核心人物之一的说得好,不能通过一个人的名字或肤色来判断是非——伯恩斯确实是很厉害的导演,他确实有名,但这不代表他对历史的认知也同样厉害。

    这个片子里的罗伯特·李,依旧是一百多年来塑造出来的那个虚假的伟光正的形象,伯恩斯当然不知道零八年伊丽莎白·普莱尔会写《人:罗伯特·李》这本书,该书一层层撕开过去几代人虚构的假象 ,包括伯恩斯的这个片子虚构的假象。但这并不代表伯恩斯不该知道,或该书的出版是世人知道真相的唯一必要条件——真相其实早在历史还未远去时就为人所知,只是随着时间被蓄意扭曲了,伯恩斯所做的工作只是帮着歪曲真相而已。

    交战双方都正气凛然,或者说无所谓正义,片名叫“内战”,因此这个片子从头到尾拍的十分贴切主题,可是这不是真相。真相必须被说出来,黑暗的时代,有人鞭打奴隶往伤口上撒盐水,有人为解放奴隶抛头颅洒热血,愚蠢的人连这两者有何区别都看不出来。


    究竟在宽容什么

    近来由所谓“公知”如林达、袁腾飞等广为传播的说法,称联邦政府宽容叛乱分子,曾经的敌人握手言和,“一笑泯恩仇”,不像其他国家一样清算敌人云云。并盛赞其为普世价值的体现。这种说法引起了国内的极大反弹,评论区那些抨击本片“美化历史”,本质上是在针对这种所谓的“西方的普世价值”。

    评论区的这种着眼点令人匪夷所思。

    这个片子也许确实美化了历史,但是首先应该看到的是,这种对敌人“海一般广阔的宽容”,更是对奴役人类的罪行的宽容。这种宽容实在是太过无耻和可怕,其直接后果就是KKK四处虐杀被解放的奴隶和想要帮助这些被解放的奴隶的好人,还有现代每隔一段时间就出现的用机关枪扫射黑人教堂的大屠杀。而赞赏这种美化,似乎就是在变相支持“失败的事业”以及那些大屠杀。把这种跟普世价值完全相反的东西认为是“西方的普世价值”或称之为普世价值,更为无知、无耻和可怕。

    当然,评论区那些反对“美化历史”的人从来都不是在反对本文提到的本片的种种谬误,因为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历史上发生了什么,这些人的反对本身也是另一种谬误。

    不,这不是美化历史,这是赤裸裸的污化历史。历史的真相在本片从未被提及。


    真正揭示真相的作品呢?

    目前所有精力已经全部投入到的开发中,请支持这个史无前例的揭示真相的作品!

    【OP】美利坚英雄传说:第二次革命战争(先行版)_哔哩哔哩bilibili

  2. 看完这部著名的纪录片《南北战争》,我有了一种奇怪的感觉:
    它既真实又不那么真实!
    全片融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形式:一种是历史学家的陈述和
    今人旁白,另一种是老照片、写实画作与引述当事人留存的文字。
    由此,战争得以全景式但又不失细节的再现。
    观众不难从中窥见这场战争的真实面目与本质,
    但与此同时也很容易察觉到美国人在此时彼时对于这场战争美化的痕迹。

    众所周知,南北内战的根源是奴隶制,但这个奴隶制其实根源在经济上,
    战争在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自我进化过程。
    但无论片中的古人还是今人,在谈及“经济”这个根源问题上总是蜻蜓
    点水。相反倒是更愿意浓墨重彩的讲述战争的另一面:比如废奴的民主
    自由意义,敌对双方的相互尊重和大度,对战争残酷性的认识等等.......

    我想懂美国历史的人应该清楚,黑人真正的民主自由大半是在战后的漫长
    岁月里黑人自己斗争得来的,而南北的相互尊重与迅速团结统一也并不全
    是因为这个民族自诩的文明,因为它本就是一场经济之战。至于战争的
    残酷性嘛.......美国人从此成为了热爱和平的民族?
    有人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那么在这部纪录片中,历史的真实也许可以理解为一个硬币的两个面。
  3. 小时候在CCTV9无意间瞥到这部纪录片。

    有两个画面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一位倒地,眼神黯淡,头发披散,已经死亡的联邦军士兵。他的嘴巴大张着,他胸前的破烂军服敞开着,露出白色肚皮。仰面躺倒在一片平坦开阔的草地中。他的姿态如此的自然,随意,甚至是慵懒。如果不是旁白残酷的提醒,我可能会误以为他在酣睡。接下来一幕是一位收尸的黑人士兵,一个白花花的骷髅头放在他的身旁,他的手推车上堆满了人类的骨骸。 (E006 莽原之战一节)

    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儿童而言,这象征着死亡和结束的图像极其的刺激,震撼。吸引我继续看了下去。那时我对美国历史知之甚少。很难用儿童惯常的黑白分明的角度去判断这些穿着浅灰色或深蓝色军服的士兵的好坏。国语配音的旁白部分则延续了原版那种单一、庄重的声调,不急不缓地讲述着,由一幅幅黑白照片或彩色油画构成的一场场残酷、煎熬的战役。偶有戏谑之处,也很快被悠扬但带有缓缓哀伤的小提琴声替代。

    通常来讲,这样的作品是很难吸引一个七八岁的孩童的。但是这部纪录片营造的氛围非常的“美妙”。让我在童年时期断断续续的“几瞥”之后魂牵梦绕了好几年。 (一位豆瓣网友说,这部纪录片构建起了他对美国的“几乎全部浪漫想象”,我深以为然。)

    今天我终于把这部纪录片看完了。

    长达700多分钟的影像充分传达了那个时代独有的气氛,身处其中的那一代人的喜怒哀乐。

    我想这是这部纪录片极其独特的优点。当然,物无尽美,对于一些抱着认真了解南北战争中某一场战役的念头,或是想要梳理战争中某些大人物的立场、观点、行动,或是对双方的建制、战略、战术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部纪录片或许会让他们略感失望。

    但我相信那些斑驳的影像会慢慢引导大多数人沉浸于北美大地的1860年代。

  4. Jennifer Latkiewicz,
    Documentary Enthusiast, Ken Burns Junkie Documentaries
    Documentary Enthusiast, Ken Burns Junkie
    Ken Burns' The Civil War -- Burns' 10-hour magnum opus.

    A documentary about The Battle of Gettysburg alone would have been a massive undertaking but Burns wanted to cover everything - every part, all of it. (It look him six years to finish the project -- two years longer than the actual war itself.) But even with such a staggering amount of subject matter, Burns was able to weave it together in a way that was so compelling, so riveting, that more than 40 million people tuned in during its initial broadcast. A 10-hour documentary on PBS captured the attention of 40 million Americans -- if that's not a major storytelling feat, I don't know what is.

    The series is considered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documentary TV & film -- it was honored with more than 40 major awards and critics hailed it as a masterpiece. It also introduced us to "Ashokan Farewell" as well as the "Ken Burns effect" we know and love so much as an option in iPhoto. More importantly, it was able to convey the magnitude of emotions felt by those who experienced it as well as the magnitude of the war itself... which makes for a pretty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Case in point: I was in 3rd grade when I watched The Civil War for the first time. My mom is a Civil War buff so she owned the entire series on VHS and lent it my teacher one day (which made my classmates pretty pissed off with me). We were a bunch of easily bored 8 year olds, after all. A 10-hour black and white movie that we'd be tested on later? We went into it preparing for major suckle but quickly found ourselves totally riveted by it. At that age we didn't understand the war's complexities but we definitely understood its impact because we felt it. I still remember how devastated I was to learn that some soldiers fought against their own brothers. You can't say people feel the same effect when watching "Baseball" or "Thomas Hart Benton."

    If I had to choose another one, it'd be The National Parks: America's Best Idea. I've never given National Parks much thought but to learn how they came to be and the people who made it happen, calling them "America's Best Idea" seems totally appropriate. You definitely gain an immense appreciation for the parks, as well as the kickass awesomeness of John Muir and Theodore RooseveltQuote by Shelby Foote : "Any understanding of this nation(USA) has to be based, and I mean really based on an understanding of civil war…… the civil war defined us as what we are and it opend us to being what we became, all good and bad things."

    像理解今天的中国大陆上的一切必须理解“饿怕了”的60年代,“搞政治”的70年代,“改革开发”的80年代,和今天对公共资源凿骨吸髓的“利益集团”一样。

    理解美国,唯一有能力隔着大洋搞他国政权更替的豪强,必须从她的独立,内战和民权运动开始入手。直到2008年奥巴马当选,都可以看作是民权运动的继续。

    北军的总司令,穷小子林肯(第16任民选总统),在打仗的同时立法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

    Chapter 1 1961 the cause

    1860年,战争前一年,每七个美国人就有一个是奴隶。共4百万。

      Are we free?

    A house divi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