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天空 Воздух(2023)

简介:

    Young female fighter pilots arrive to the frontline. They have different stories and different fates. They are getting older, falling in love and lose their closest ones as well as take their place in the world of men. The air has become their home. However, at war no one knows whose fate is to live and who is doomed to die.

演员:



影评:

  1. 本届亚欧青年电影展将展映俄罗斯名导小阿列克谢·日尔曼(Alexey German Jr.)最新作品《天空》(Air 2023),影片将在2024年1月18日于俄罗斯国内上映,而本届展映将是东京电影节之后,这部作品难得的又一次国际观映机会。同时导演本人和《天空》的美术指导伊莱娜·奥克普那娅(Elena Okopnaya)亲临大师班讲座现场,分享他们关于“战争电影”的创作经验与感受。

    小阿列克谢·日耳曼

    (香港译名:小阿歷西謝曼)

    Alexey German Jr.

    本届电影展艺术总监马可·穆勒(Marco Müller)可以称作是小日尔曼的伯乐,他在威尼斯任职期间,推荐了多部日尔曼作品到电影节展映并获奖。

    导演第一次凭借《激情》(Garpastum,2005)获得欧洲节展平台的认可,正是马可·穆勒时任电影节主席,将影片选入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激情》是他最抒情最大众化的作品,也是他的第二部长片。

    以下是小阿列克谢·日尔曼大师班现场部分实录:

    小阿列克谢·日尔曼:感谢大家参加《天空》的首映。

    主持人:让我们欢迎小阿列克谢·日尔曼导演,导演是著名俄罗斯教父大咖阿列克谢的儿子,他也和父亲同名。这次播放这部最新作品,因为导演不会讲英语,所以采用俄语和大家进行分享。

    图为老阿列克谢·日尔曼

    导演特别想介绍左边的美术指导,伊莱娜·奥克普那娅女士(Elena Okopnaya,)同时也是日尔曼导演的妻子。她曾经获得戛纳艺术探索奖,《天空》中,她的工作依然完美。这部片子的画面复杂、道具精致、效果宏大,创作过程非常艰难,尤其是结合俄罗斯现今的情况。

    小阿列克谢·日尔曼:拍摄这部电影之前,我们的想法有过很多次反复,想了很多怎么做好这部电影。片中飞行员飞机里的场景,我们参考了很多美国中国电影,借助美术指导的创意,完成了作品。

    伊莱娜·奥克普那娅:最难的是还原当时德国飞机的真实样子,尤其是在战斗场景中。我们尤其怀着对斯大林格勒战斗中牺牲的战士的敬意,反复推敲,用了最大精力。

    主持人:导演如何评价这部电影?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相关题材的作品,甚至纪录片在俄罗斯都已经放映过了很多次,您是如何保持信念拍下来,接受和伟大电影比较的?片尾字幕说,您把影片献给自己曾经战争中牺牲的祖辈,所以我想问,您的初衷更多是对历史进行艺术加工,还是还原战争本身的残酷?

    小阿列克谢·日尔曼:我不认同我想做一部纪录性的电影。电影本身就是艺术还原,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做了艺术的加工。我的初衷只是想做还原苏联时代的俄罗斯电影,不想让前苏联电影只留下苦涩难看的名声,蒙羞。我只想非常自信地把这部前苏联风格的电影展示给世界各地。命题本身非常困难,但我想最后做到了。 主持人:电影中的战争场面和环境景观经过艺术加工色彩调和,和自然原貌有很大差距,这种效果是不是会比纪录片感觉更好?

    伊莱娜·奥克普那娅:和纪录片不一样,是因为电影从开始到最后,画面都要配合演员、台词,纪录片不用考虑这么多,拍到哪里是哪里。

    主持人:导演作为俄罗斯人,应该看过很多前苏联电影,尤其是黑白战争片,导演和美术在细节处比如演员服装上怎么做到精准?

    小阿列克谢·日尔曼:所有美国欧洲前苏联电影,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电影里的武器道具和真实时代背景还是难免有出入。

    伊莱娜·奥克普那娅:制作过程中,让整个电影具有连贯性,贴近艺术表达,是最重要的宗旨。

    主持人虚拟故事,再造现实,是电影中容易做到的。《天空》中大多数角色都牺牲了,但还是有人幸存,好像是一种单纯的希望。《纸士兵》里也有类似情节,是不是您在做战争电影时,都会保留这样一种希望?

    《纸士兵》海报

    小阿列克谢·日尔曼:战争发生了,无法评判对错,更多只是注入个人希望。我也受到父亲很多影响,从小看到父亲很多作品,会对战争作品有执念,能看到父亲的影子。

    伊莱娜·奥克普那娅:俄语一直在发展,影片中的对话也是尽量还原那个时代的样子。

    观众:您说在俄罗斯拍电影比以前困难,能否展开说说?俄罗斯政治环境对电影有什么影响?

    小阿列克谢·日尔曼:电影中涉及到很多道具,采购和运输很困难,技术层面上,我们会需要一些西方电影工作者参与,但邀请他们来俄罗斯本土也很困难。

    剧组工作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本来就非常微妙,民族之间的仇恨会导致很多问题很难交流。我做这个电影,可能就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我们观察到,对俄罗斯社会呈现分裂的状况,每个人都有不同看法。

    从历史来看,不是每场战争都有好的结果,只能通过电影让更多俄罗斯人保持思考。但当然,我还是希望通过飞行员的胜利鼓舞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度过这个困难时期。

    观众:您电影中的反战和歌颂女性倾向,是有意设置的吗?

    小阿列克谢·日尔曼:女性战争题材在俄罗斯不是偏门的题材,据统计女性参战超过八十万人。女飞行员在战争中牺牲是真实的,这只是还原了历史。

    我们只是最大成度还原历史真相,没有想通过加强女性色彩做艺术加工。战争发生了,每个人都会被影像,没办法控制。我们只是还原事件本身。

    速记:刘小黛

    审阅:金恒立

  2. 当剧变发生时,以极度平实的方式讲述,最真实也最残忍

    而在平实时刻,哲思和诗意不经意地流露出来

    好像参悟了小阿列克谢·日耳曼的艺术手法。

    西伯利亚的冷风吹进了俄罗斯人的灵魂,而“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俄罗斯的灵魂是冷的,血是热的。

    -----

    莱蒙托夫《星》

    天边有一颗星, 总是金光灿灿, 时时刻刻都在 把我心魂招唤, 还在我的心中, 勾起退思幻想, 从上倾泻欢乐, 注入我的心房。 她那脉脉秋波, 也如星光一般, 我竟爱那目光, 直把命运埋怨; 它对我的痛苦, 总是望而不见, 有如那一颗星, 离我十分遥远; 我倦极的眼皮, 久久不能合上, 眼里望这目光

  3. 电影风格:好几幕的缓慢运镜甚至让人有一种在看侯孝贤的电影的感觉。。。

    剧情处理上,几个主要角色死去的时候,往往都刻意避开了从生到死亡的那一瞬间的情节:比如第一个出现的被德军击落的男性飞行员(片中翻译为蒂莫菲,也就是之前和各个女飞行员一一握手自我介绍的那位),前面用了很长镜头展现坠机前他的绝望而恐惧的呻吟,但是画面一转,直接就是指挥塔上报告他被击落了,没有呈现坠机的直接镜头。后面多个角色也是类似,直接展现死亡之后的状态或者通过侧面人物对话的方式点明了其死亡,而没有刻意描写死亡过程。这种突然的转场,也是本片一个特点。

    中心思想:本片的核心主题在片中已通过角色的对话明确地表达出来了:一是两次问“个人重要还是国家重要?”而在片子临近结尾时,女主明确给出了回答:都重要,没有国家,我们就成为了其他人(或者是“他者”?);没有个人,就没有国家。算是回答了民族与个体这个大的课题;二是片中提到“我们的民族是这个世界的苦难,正是我们拯救了这个世界,承担了它的恐惧、错误和苦难”,算是回答了俄罗斯民族在世界上到底是如何认知自己的命运的。(以上评价的前提是字幕的准确性)

    服化道:很精致,画面风格很舒服,军衔和制服随着年代推进作出了符合史实的变化,出现了影视作品中罕见的苏军突击工兵的胸甲(上一部看到过的是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但那不是电影),以及德军的疑似flak38防空高射炮

    右一持冲锋枪男性步兵的胸前就是二战时期苏军突击工兵常用的防弹胸甲

    但是反而炮火爆炸特效有点粗糙,比较小打小闹,而且斯大林格勒战场那一幕的坦克感觉是粗制滥造的道具车,和精心准备的战机道具形成了鲜明反差

    个人观感:本片不仅仅是展现女性在战争中的贡献与抗争的主题,而且深刻展现了整个国家在战争中所受的苦难:战事前期德军飞机毫无顾忌地屠戮地面的平民,孩子只能在毫无遮掩的卡车上无助地抽泣,无处可躲;将孩子托付给女主请求其通过战斗机带走的无助的妈妈,以及最后埋葬的小小的躯体.....本片中充斥着类似无声的悲鸣,甚至背景音乐都很少见。当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消息传来,前期的情绪铺垫让你能够深刻体会到他们得到解脱的喜悦是由衷发自灵魂深处的,他们不但战胜了来犯之敌,也战胜了死神

  4. 女主比所有配角普遍白了两个色号,这太不公平了…… 这就是一部空战版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姑娘们一个一个从天空坠落,无人生还。 本片道具服装的复原是一流的,角色的制服和皮衣做旧都一丝不苟,轻重武器的声音层次分明。空战场面极其写实,飞机翻滚时舱内飞行员的面部受重力影响的变化都表现出来了,这在空战电影中很少见。写实和年代质感才是战争电影应有的基本素质。 部分镜头借鉴了《敦刻尔克》机身外固定摄影机的用法,冰冻的大地配上整个影片冷峻的调色,像真实的战争一样让人不寒而栗。 俄国人拍二战电影,天生有一种真的被狠揍过的实实在在的疼,比美式英雄主义更能刻入观众心里。但是既然被揍过,怎么不长记性呢?那些为寸土慨然赴死的年轻人,可曾想得到他们的后代竟会转换身份,枉死在别国的土地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