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铁腕天使 Hoodlum Priest(1961)

铁腕天使 Hoodlum Priest(1961)

又名: 强盗神父

导演: 厄文·克什纳

编剧: 唐·默里 Joseph Landon

主演: 唐·默里 拉里·盖茨 辛迪·伍德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61-03-26

片长: 101 分钟 IMDb: tt0054991 豆瓣评分:0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一个天主教神父将全身心投入到帮助青年刑满人员回归社会的事业之中的故事。是不是听起来就不想看了?是的。我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感觉,但是很神奇的,越往后看越体现了导演在电影中的力量——他将这个故事逐渐推升到了前所有未有的高度。

    首先是救赎。故事本身的救赎是神父在帮助这些刑满的青年完成他们和自己的救赎。但导演用镜头提出了进一步的探讨:到底什么是救赎。

    类似的结构主义的镜头有很多,用符号化的方式体现着神父角色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不只来源于他个人情感的复杂性,也来自于他不顾一切帮助这些人的目的的复杂性,更是来自于他人对他角色的复杂性的解读。也因此,这个角色也成为了“神”复杂性的诠释。

    这很有趣在于,剧本本身主题却是个社会主义的议题。揭露的是刑满人员回归社会的困难与社会机器对人的异化——坦白说,这在60年代的美国敢拍摄,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可由于导演发挥的能动性,这个故事变成了本身就充满复杂性的神父和有道德困惑的帅气青年之间的故事。我甚至可以说,导演为达到这个目的,使用了一些性的暗示。这也为神父身份的复杂性提供了更进一步的情感因素。

    有一段戏可以表现这种复杂性:帅气的被救赎者和一个美丽的富家女相爱了,富家女将这个消息告知神父,想要得到神父的意见。导演此时给了神父完全的特写,不给女孩一个镜头。神父在叙述这种内心感受时仿佛是在说出自己的情感。他没有谈任何可能的未来,他只说,女孩是他生命中唯一的亮点,他会尽力去保护,因为他的人生中肯定没有人曾这样对他,如果失去这一切,他必然走向毁灭。这到底是神父在说女孩和男孩的情感,还是自己和女孩的情感,还是自己和男孩的情感呢?因为导演拒绝给女孩镜头而让人无法判断。这到底是神父一厢情愿的解读还是他曾经的经历呢?都未可知。

    全片最好的部分就是最后的死刑。虽然全片都有着浓重的法国电影的影子,但这部分却格外的有好莱坞的特色。既有法国的现实主义的特写又有好莱坞的快剪辑。同时,神父与被救赎者的羁绊也达到了顶峰。神父的角色迅速从拯救者变成了抚慰者,甚至是欺骗者。他把处决包装成了一次治疗,并坚持和青年一起赴死。然而在剧本有明确反死刑台词的情况下,导演却坚持没有给死刑过程一点镜头,而是把镜头推到了神父的脸上。巨大的角色变化、情感冲击,神父前一分钟还在和州长据理力争,用尽诅咒甚至恐吓仍未能挽回青年的生命,后一分钟就要亲自哄骗青年走向死亡,并且同他四目相对,感受死亡来临时的一切痛苦。

    这种克制蕴含了巨大的张力,这是我们现在电影已经失去的功能。一切深刻的表达都要从画面上立刻给到观众,而一些需要详实、缓慢、烘托气氛的过场却被无情剪去。使得电影失去了他本来的厚重感和仪式感甚至是主题。

    让我想起《奥本海默》里的一个豆瓣评语,里面为什么没有提到xx科学家,xx历史,这也是研发原子弹的重要历史环节,为什么故意抹去。因为这部电影叫《奥本海默》。电影的精髓就是向观众传递一个人或一群人在一瞬间发生的事。就像时间里的微缩模型。他改变不了世界,也改变不了人们的观念,他无法创造什么产品,他只是想告诉你在某个时候某个地方某个人他有一个想法一种情绪。

    正如本片一个桥段:神父支持者,反对死刑的人举个牌子在州长门前走来走去。门卫警员对他说,你知道举个破牌子是无法改变世界的吧。那个人说,我知道,我没想改变世界,我只是希望这个世界不会改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