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小美人 Bellissima(1951)

简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罗马,一位非常有名的导演打算为自己的新电影招募一名小演员,玛达莱娜(安娜·玛格纳妮 Anna Magnani 饰)得知了此消息决定带自己的女儿玛利亚(Tina Apicella 饰)前去试镜。玛达莱娜一家人的经济条件非常的拮据,因此她将这次试镜视作是一次能够让全家人飞黄腾达的难能可贵的机会。

演员:



影评:

  1.       费里尼和玛妮雅妮(又译作麦兰妮)在1943年相识,当时费里尼是《小贩与小姐》一片的编剧,而她则和罗西里尼较为要好。
       费里尼听说玛妮雅妮性欲很强,但从未看到过她向谁投怀送抱,所以不知道这传闻是真是假。她常提到性方面的事,而且用语粗俗,因为这符合她的角色性格。她话中充满男性幽默,所以听起来并不那么吓人,费里尼觉得有趣而不低级。
       她是唱黄色歌曲起家的,是个才艺齐备的表演者,随时可以用任何的招数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她私下跳过一小段舞,她在舞里扮演一个勃起的男人,她会就地取材随便拿样可以充数的东西塞在裙子或裤子里头。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点惊讶;但多看几次以后,就根本不去注意了,甚至还会觉得无聊。
       她会在费里尼正在为新片选角时让他知道她有空在片中演个角色,这是她的作风。据说,她会像男人一样采取主动,对她想得到的男人提出那种要求;还说,她懂得如何去提出要求,而且也跟男人一样对被拒绝这事有所准备。费里尼说她从未对自己提出过要求,也许是因为除了朱丽叶塔之外,费里尼那时再也容不下其他的女人了。(= =。。。)
       她真是一位奇女子。她去世的时候,所有罗马街头的流浪猫都来吊祭她。她是它们最好的朋友,深夜的时候,她会从罗马最棒的餐馆里带东西来给它们吃。
       她最后的演出是费里尼的《罗马风情画》,当时她已经生病了。
       她过世以后,费里尼有时候会代她去喂街上的猫。
  2. 一、 两种意象:窗户和镜子

    镜子是电影中非常重要的意象,有时候它甚至可以成为表情达意的关键细节。在让·科克多(Jean Cocteau)的“奥菲斯三部曲”中,镜子是生死两个世界的交汇点,是死神进出之门。在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的《世界旦夕之间》(Welt am Draht)中,不断出现的镜子也是虚拟世界的隐喻。

    而在维斯康蒂的《小美人》中,镜子映照着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影片二十五分钟左右,美达琳娜出门之前在镜子前戴耳环,并自言自语“你该不会是对演戏有兴趣吧?”此处一高一低摆着两面镜子,仿佛照射着美达琳娜的理想和现实——一面是做一个著名的演员,站在社会金字塔顶尖俯视一切,另一面是巨大的现实之镜,让人不得不直面苍白的人生。

    美达琳娜对着镜子梳头

    此外,在技术层面,镜子的使用还有加强纵深感的作用。比如理发店这一片段,镜子的使用让镜头在非常拥挤狭小的理发店内同时看到美达琳娜以及镜子里的玛丽亚和安诺瓦兹。

    延展空间的镜子

    窗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在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的《偷自行车的人》(Ladri di Biciclette)中,三次关窗的动作是电影的节拍器。在奉俊昊(Joon-ho Bong)的《寄生虫》(Parasite)和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中,窗户是一个取景框,框住景观和社会。而在《小美人》中,窗户直接揭示了赛康尼一家的经济状况。

    暗示赛康尼一家经济状况的窗户

    美达琳娜打开窗子让外面的光线照进来这一动作,让赛康尼家的居住情况一览无余。从外面的车辆和行人来看,他们住在一个类似半地下室的环境里,采光极差,连墙面也是残破的。一个小孩路过,自然地成为了一个窥视者,一个俯视的窥视者——更显赛康尼一家的困窘。

    二、 两个视点:母亲和女儿

    在维斯康蒂的创作生涯前期,他的镜头总是关切地跟着底层人家。在《小美人》中,维斯康蒂将母亲和女儿作为两个视点,勾勒出了赛康尼一家不停与悲惨现实抗争但又十分无望的生活图景。

    但是,母亲和女儿作为影片的两个视点的这个事实,在中译名中被削弱了。这部影片的意大利语原名叫“Bellissima”。这个词汇的意思是“特别美丽的”(阴性),并没有突出“小”这个概念。中译名上加了一个“小”字,可能是基于对贯穿影片的线索——玛丽亚的试镜的把握。但是这样翻译存在着对主题的曲解,因为它有抹去美达琳娜和其他女人的倾向,影片的视点不止玛丽亚一人,美达琳娜的存在也同样重要。母女关系是其他一切关系的根源,母女两人的冲突是情节的助推器。玛丽亚在影片中六次哭泣就是冲突的标志,她的泪水是儿童强烈的抗议。被成人夺走话语权之后,儿童只能通过提高分贝,来换取成人片刻的妥协。

    玛丽亚第一次号啕大哭是在影片的开始,母亲美达琳娜和玛丽亚去罗马电影城(Cinecittà)试镜,关键时刻玛丽亚却走丢了。美达琳娜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她,急得打了她一巴掌,玛丽亚当场大哭。这个片段让观众从一开始就有了一个意识:母亲可能是一个望女成凤的人物,逼迫女儿进入电影界。在此处母女关系已经有了一个母亲完全占据主导地位的基调。这是母亲的威权和女儿的被动之间的冲突。

    第二次的泪水在拍摄写真时出现。在取景框中,美达琳娜摆弄女儿玛丽亚的下巴,玛丽亚突然大哭。这里的哭泣看上去毫无理由,但是这却契合了孩童天性。任何成人的“理性”说辞在这里都无效了,玛丽亚只是为哭而哭——这也说明了母女两人至始至终都不存在有效的沟通,不管是拍摄写真,还是之后的舞蹈课,还是去试镜,都是母亲单方面的望女成凤的意愿。

    此外,美达琳娜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她曾告诉过别人玛丽亚今年五岁,但是在影片的开始,播音员就说明了演员的年龄需要在6岁到8岁之间。观众由此可知美达琳娜实际上是为了试镜,谎报了女儿的年龄。而当美达琳娜听说演员要会跳舞时,瞬间变得面色凝重,这种思绪万千的样子又和玛丽亚的与任何利益无涉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成人的利益趋向和儿童的无辜单纯之间的冲突。

    也有发生在家中的哭泣。父母亲发生了争执,父亲说明天不用上课,要带玛丽亚去吃冰淇淋,做出承诺之后他离开了,灯光随即变暗,房间外的光源照到玛丽亚脸上,她委屈地哭了。这次流泪的场景在剧中比较特殊,因为这是唯一一次玛丽亚的独处时刻,在这个片段中玛丽亚非常成熟懂事,在大人走后,她才默默流泪。在这个片段中,镜头非常缓慢地靠近,怜悯地俯视着小女孩,随后灯被关掉,仅留下一丝微弱的光线,反射着玛丽亚眼睛里的泪光。夜晚的宁静反衬着小女孩的伤心和害怕,安详的小提琴为这次冲突做着悲剧性的伴唱。

    哭泣的玛丽亚

    最后一次哭泣回到了罗马电影城,不过这次是通过电影这一媒介出现的。玛丽亚念着诗歌,突然大哭。是玛丽亚的哭泣和观看者肆无忌惮的大笑之间的冲突。观看者都是掌握选角权力的人,坐在暗室里,好像在审判这个年仅5岁的小女孩。镜头不断地在玛丽亚和观看者之间切换,从玛丽亚孤独地站在桌边大哭切换到观看者大笑的群像,从安诺瓦兹的中景迅速切换到玛丽亚泪流满面的特写,用强烈的对比突显出观看者的残酷冷血。

    但哭泣不仅是冲突的象征,也是冲突化解的原因。在影片的最后,母亲带着女儿在长椅上坐下。意识到女儿成为了别人嘲笑的对象,母亲终于有所醒悟。周遭却是喜气洋洋的管弦乐队,乐景衬托着哀情,美达琳娜再也没能止住自己的泪水。美达琳娜态度的转变,使该人物有了弧光。但是讽刺的是,美达琳娜的态度转变的完成依旧是靠自己的醒悟,玛丽亚本人的作用依旧非常少。这次以母亲最后的妥协和对女儿的维护结束,但是只要沟通和理解的桥梁没有落成,以爱之名的绑架依旧会发生。

    三、 泪光中的新电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意大利带来了残酷的打击。连年的战争让国内的工业生产几乎停摆,巨额的战争赔款更是让意大利原本脆弱的经济更加不堪一击,大量的工人失业,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与此同时,由于受到了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意大利的经济又开始在短时间腾飞。到了1950年,意大利的经济基本恢复至战前水平。这种民生凋敝但工业化又在不断加速发展的奇特场景,落在人民的生活上,就表现在贫富差距的扩大——最先从战争的经济打击中走出来的总是特权者。这是同期的意大利电影不断刻画的现实。1948年的电影《偷自行车的人》(Ladri di Biciclette)和1952年的电影《罗马十一时》(Roma Ore 11)中,很多人为找到一个工作费劲心思,但也有一些人过着无比优渥的生活。对这种状况的刻画也处处体现在《小美人》中:罗马电影城前挤满了来试镜的人,有些人穿着华丽的演出服,但有些人连买件像样的衣服的钱都没有。到处都是脚手架,工厂烟囱冒着黑烟,一切都百废待兴。

    远处的工厂排放着黑烟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人们的心理是复杂的。既需要医治战争创伤,又需要向前看并解决当下的生存问题。但是繁荣的经济前景总是能给人希望,人们辛勤工作,攒钱买衣买房,因为他们看得到陆续开工的工厂和商店,这些都是未来美好图景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之下,在废墟中兴建家园,人们总是悲喜交集的。

    这种情绪也体现在了这部影片中。在苦涩、无奈的基调之下,也不乏温情。意大利人似乎是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就算在逆境中,也要念诗、看电影。美达琳娜就算生活再艰难也要想着攒钱给女儿买一条好看的裙子,就算是知道安诺瓦兹在欺骗她,也只是爽朗一笑。处在困窘之中的赛康尼一家,不会总是去追问“怎么办”,而是在不停地说“总是会有办法的”。这也是导演维斯康蒂对战后人民的关怀和赞美。

    整部影片几乎都浸没在晶莹的泪水里,但在美达琳娜岳母家吃饭的场景,是整个电影的绿洲。在这一幕,几个主角坐在一起,母亲暂时放下对女儿的要求,也对安诺瓦兹的欺骗行为释然,他们甚至忘记了种种烦恼,开始谈论起足球。但是这个绿洲只是海市蜃楼,回到了罗马电影城之后,影片又回归了悲伤和无奈的主旋律。

    作为维斯康蒂创作前期的重要作品之一,《小美人》有非常明显的新现实主义特征。如非职业演员的启用、长镜头的大量使用、对底层人物悲欢的细致刻画等。但是《小美人》这部影片其实也存在着很多传统的新现实主义之外的东西。这部影片以玛丽亚的试镜为主要情节,在描绘赛康尼一家的挣扎的同时,也将镜头对准了当时的电影工业,无不讽刺地展现了商业与娱乐的虚妄、浮躁和危险的本质。维斯康蒂开始将镜头对准被异化的人,开始关注人类的精神的困境。他《小美人》这部影片中饱含热泪凝视着人类的生存困境,新现实主义在这片泪光中逐渐模糊、远去,大幕落下。

    参考文献:

    [1]戎殿新.评战后意大利的“经济奇迹”[J].西欧研究,1989(02):20-28+63.

    [2]张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废墟美学[D].吉林大学,2015.

    《诗人之血》(Le Sang d'un Poète)、《奥菲斯》(Orphée)、《奥菲斯的遗嘱》(Le testament d'Orphée, ou ne me demandez pas pourquoi!

    此外,玛丽亚背诵的诗歌来自一个19世纪的意大利诗人阿尔纳多(Arnaldo Fusinato)的《威尼斯的最后时刻》(L’ultima ora a Venezia),这首诗写于1849年,本身反映的就是一个冲突——威尼斯人对奥地利帝国入侵的抵制。这首诗在影片中不断出现,也是导演维斯康蒂左翼立场的一个展现。

    比如送衣服女工就是由非职业演员诺拉·里奇(Nora Ricci)饰演的。

  3. #BFI 现实主义作品,除了结尾有些俗套,整部电影从故事,角色,内核看均是无懈可击的,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讽刺是到位的,钱是可以再挣的,生活是要继续的。导演对于整个环境和角色的塑造堪称完美,非常喜欢邻里关系呈现出的市井质感。女主的演绎堪称精彩,让人不得不信服这“虚假的世界”,她的台词,神态和动作足以撑起整部电影,尤其是那股女性在男性社会扎挣扎而出的生命力和对待事物的热情,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骚扰和阻碍也表现的很有力量,这也是在结尾处让我不会感觉很不舒服的原因。影片是可以把电影产业看做社会的一角,社会的批判性还是很强的,小女孩的表演也不用多言,银幕上看银幕中的演绎感觉讽刺得还是很大胆。

    视觉上,大量的户外场景自然光效果极佳,城市的塑造也是美轮美奂。镜头运动非常流畅,这次看新现实的作品发现长镜头都好多呀。第一场戏印象很深,从演奏到播报讽刺力度很强,后续试镜时的拍摄效果也很好。镜子使用很多,拍照时利用镜子替换角色的梦想,后续内心纠葛的时候也是利用镜子呈现内心。

    听觉上,印象最深的依然是那超脱出画面的声音呈现,想起了意大利疫情期间邻里之间在阳台的演奏。片中女主的台词太厉害了,我感觉英语字幕可能很难全部理解她的表达,但从影片整体的节奏看还是非常的贴近于现实。

    折页上说萧伯纳曾经说过,极度幸福使人流泪,极度不幸使人发笑。而影评人认为维斯康蒂的电影中眼泪是极端情感的产物,本片中的笑声更是极端的残忍的,与喜剧和讽刺无关。由于这句话也让我回想影片结尾时想到了齐泽克对爱的看法,他说爱是极端暴力的,影片看起来也确是如此。

  4. 1、几乎是从影片开头(唱歌那段不算,从有情节算起)我就在心理默念:阳光小美女阳光小美女阳光小美女阳光小美女……所以说那是翻拍的么?好吧我当然知道即使同是小美人同是选秀还是有很多不一样,比如一个彩色一个黑白啦,一个据说公路片一个据说新现实主义啦,一个人多一个人少啦,一个选上了一个没选上啦。但是当玛利亚笨拙地念着诗,当放映室里的电影人们看着屏幕上哭泣的小女孩笑得东倒西歪,我还是不可避免地看到了OLIVE的影子,浑圆的身材,走样的台风,跳着跳着就成了脱衣舞,跳着跳着就成了众人的笑柄。

    2、恐怕在我看来最不同的一点就是选上和没选上的问题。记得当初看到OLIVE终于还是离开了舞台,我赞叹这结局脱了俗套。而小美人毕竟比较年轻,又是领头人,没能做到这一点。而且在导演在众人的笑声中说出第一句:“不要吵,我不能工作了”的时候其实已经可以猜到这样的结局了,悬念也丧失掉。不过当老妈横抱着小女孩以有点恐怖的姿态回到家的时候,我看她那表情,还有说:“不要碰她!她睡着了”的口气,我真的全身心以为她极度崩溃之下把小女孩杀了再带回来,还惊诧这电影没这么阴暗吧,天啊不知道真相暴露后是什么样的局面。总之揪了半天心才发现,靠,她原来真的只是睡着了。所以说,该悬念的地方没悬念到,不该悬念的地方悬死我了。

    3、看到豆瓣上有评论说河边女主和男配(其实我觉得他算男主)那场戏太过冗长。天啊,我看到那里的时候已经暗暗在心里将之评为本片中我最爱的一场戏。因为本来对那男配的印象蛮不好,骗穷人的钱去买摩托,不要脸。可是他说那一段话堪称情真意切,诚诚恳恳,入情入理,娓娓道来。显然强势的主妇也有点动摇了,我觉得换做是我我都要动摇了。是嘛,美好的时刻就是要拿来享受的,拒什么绝啊,思什么考啊,这才是人生啊。可是即使如此,老妈子还是推开了他的手,而且走的时候话语和笑声还是那么豪迈。啊,简直给我上了一小课。人毕竟有别于动物,除了感情,欲望,还有种东西叫责任要负的。

    4、男主(按情节来讲是真正的男主)虽然动手打了自己的妻子,很不好,很暴力,让大家都觉得这男人实在不是东西。但是结尾的时候深情回归,妻子叫打的时候反而不打了在那里温柔起来,又让人感叹这男人还可以在大变过后成为老婆最坚实的后盾。不管怎样都好,一切都过去以后,还有个人帮你把闲杂人等赶走,不问你的荒唐,不问你的过错,只是把你抱在怀里。不可谓不是不幸中的大幸。也许可以得出一个不完全结论就是:打女人的男人,也可以是好男人。

    5、我有那么点不理解为什么主妇知道了男配是骗她的钱去买摩托仍能不生气,原谅他,甚至当不知道一样感谢他。

    6、ANY WAY,我还是那句话,老妈子演得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