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严密监视的列车 Ostře sledované vlaky(1966)

简介: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将战火燃至捷克境内,一时间硝烟四起。然而,在捷克某个乡村火车站内,却生活着一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乐天派。谄媚且爱养鸽子的站长马克思(Vladimír Valenta 饰)、风流成性的胡比克(Josef Somr 饰)、成天想着与胡比克鬼混的女站员赞妮克(Vlastimil Brodský 饰)以及羞涩的见习员米罗(Václav Neckár 饰)。正因为有了他们,沉闷的乡间小站才充满着欢声笑语。

演员:



影评:

  1. 因为读过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突然很想看看改编自他的同名小说《严密监视下的列车》的电影是怎样的,碰巧朋友的电影收藏甚丰,让这个愿望得以实现。
        穿上工作服的米罗很瘦小,尽管他的家族有过传奇,他的心中始终想成为祖父那样的英雄,用魔法阻挡入侵的坦克——哪怕只是历史上的三分钟,这也有意义于提前退休的父亲几十年来的懒散生活。他的血管里一定有着混合的血质,以至于他显得轻快,又显得沉重,显得不安,又显得镇定。
        我很喜欢导演Jirí Menzel避重就轻的叙事方式,比如德军的轰炸,只是用了摄影师无奈的苦笑来表现,气氛还不如米罗初次性体验失败时无限的惨重和落寞,他在瓦砾之中的衣架上取下外套,做出比他父亲更遭人耻笑的事情:在妓院里为一单情事割腕自杀。
        如此荒谬,但是生活的挫败感那么深,顾得上国家的大事吗?在这一点上米罗显然是非常人性的,他急切要解决的问题是本身的缺陷,他勇敢地告诉所有认识的人他的早泄非常不幸,并寻求任何一个人的帮助。当然他得到了帮助,并且在站长的沙发上留下快乐的裂痕,第二天他学着比修卡的样子愉快地吹着口哨,天是蔚蓝蔚蓝的。满足了自己之后就想到了国家的危难,他说,他从来没有像这个时候这样镇定过。
        这是个很不起眼的车站,每天过站的列车稀少,米罗是否想过自己也能为国家出一份力?当他们得知德军有运送军火的车厢经过时,这个少不经事的年轻人感受到了力量,这种力量促使他可以毅然不顾马莎的爱情,随时准备爬上信号塔扔下炸弹。也许这是来自祖父的血缘,是现实的魔力?
        导演给我们安排了另一个避重就轻的故事,比修卡在女报务员臀部上敲官印调情罪名却被统治者冠以“破坏德文严肃性”的罪名,就在德军军火要到达的时刻,审判员们都还沉醉于女报务员细腻的案件描述中。所以米罗走了出去,对女友说等他一会儿,就爬上了显眼的信号塔,其实只有作为观众的我们看到了他扔下炸弹时有多么高兴,甚至比祖父当年更神奇,而在三秒钟之内他被击中,跌落在爆炸中。
        显然,只有我们,和他自己见证了这个英雄的时刻。
        庆幸米罗是在体验了世俗里的欢愉之后才为国家献身,如果他不是扫除了生活的忧虑,或许是难以稳当上阵的。这样,我们在这部电影里仿佛又体验到重与轻的平衡、世俗与理想的相融。那带着捷克民族分裂式的反讽式的情怀,把一个人短暂的一生所经受的精神冲击表现得从从容容。





        
        welcome to my paper:单向意识
  2.     前天和两个朋友聚会,漫无边际地聊着海阔天空,不知怎么,就聊到了一个话题:障碍。一个朋友说,他曾经非常惧怕与人交谈,这种交谈的恐惧会上升到生理的不适,如果在人群里,他会感到呼吸局促。另一个朋友说,她曾经非常敏感花粉,在软弱的成长阶段,花粉带来的皮肤的病灶曾经给她单薄的青春蒙上了厚重的阴霾。说到这里,她渐渐地高兴起来,那是因为她想到了早年一个有着“口吃”的同学,(这样的同学,大概我们每个人都在学生时代与他邻座过吧。)她告诉我们,他是如何地沮丧,然而又是如何地奋力,他每天坚持不懈地做着单调的下鄂运动,后来,终于在某一天的语文课上,他含着眼泪,顺利而流畅地读完了一整段的课文。讲到这里,朋友停下来,静静地看着我们,说,再后来,你们都知道了,你们一定知道的,是的,我们全班同学为他鼓掌……

        我竟然第一次发现,原来每一个人都是有障碍的。坐在我对面的两个朋友一个侃侃而谈,神色从容,张驰有度。另一个眉目清爽,面容恬净。如果他们不说,我永远不会知道那些只属于他们个人生活内部或者成长经历中的曲折事故。如果他们不说,我们永远不会知道那些障碍曾经对他们意味着什么而越过障碍又对他们一整个人生有着怎样的意义。

        障碍,尤如我们在急切地眺望远方的时候横亘在目前的一座山峰。我们的视野因为那些参差错乱的山石而焦灼不安。障碍,又如同我们在行走的旅程中出现的另一条未知的道路,我们在茫然无措之中感受到终点的距离。

        《严密监视的列车》,这是一部政治题材的电影。但是我认为它其实就是一部关于障碍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越过了障碍走向了终点的故事。

        我看这部电影,就像在听着一个平凡的小人物的故事。这个有着悲壮结局的故事里没有任何惊心动魂的非凡过程。没错,主人公卡洛斯最后是作为一个类似于反法西斯战士的角色英勇就义的。可是,在我眼里,他还是一个普通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是的,我的理由是,只有普通人,才是一个有障碍的人。

        我突然感到每个默默无闻的人都是这样的亲切和亲近。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譬如某个安静得只有慢车和货车才会停靠几分钟的小站上,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拿着交通旗,你还没有来得及看清他们的容貌,他们,连同他们生活的舞台都永远地掠出了你的视线。可是,就是这样的人,也有着自己的人生悲喜剧,他们过着和你一样的生活。一样的为工作为爱情为生活而烦恼焦虑,一样地有着自己笑的动机和哭的原因,一样地为某个障碍而绝望轻生,在僻静的角落血流汩汩,一样地为越过某一个障碍而义无反顾,在暗淡的早晨死得其所。一样的,在时代的牵引下,无所谓政治信仰和人生理想。一样的,在绳索般的命运里,无所谓沉寂或者升华。

        一样的,每一个人都会随着不可逆转的时代变迁和生活历练在障碍里最终触摸生命的表情。

        我还想说,这是一部非比寻常的电影。这部电影在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时有着一种非比寻常,然而又与它的神态完全吻合的干净与简洁。那是接近透明的质地。常常,镜头,通过了讯号间的门来看那遍地的雪,铺满了铁轨的雪,落在卡洛斯的肩头和棱角分明的制服帽上。一列不知名的火车从他背影前方有节奏地轰隆而来,卡洛斯站直了身子,伸长了手臂,用一个静止的动作配合完成了一次行走中的喧嚣。我觉得,只有那些非常达观和写意的捷克人才能够这样轻松自然地剥开生活坚硬冷峻的壳,向你呈现那厚厚的悲悯里温润的珍珠。只有一个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内涵,并且有着足够的坚定和信念的人才能够直接而温柔地迎着命运的凌厉和荒谬,发出一声含笑的唏嘘。

        障碍。谁说障碍只是一次偶然的局限?一如我面对着我的那两个朋友,听他们用平静的语调述说自己的感受,我从他们的目光中清楚地看到,对障碍的跨越不仅仅等同于一次对困难的克服,也不是一种绕过危险的庆幸,更是一种持续而勇敢的攀援。翻过这座山,谁说你看到的将是一丛灌木,而不是另一片天空?与卡洛斯一样,在障碍之外,生命的广角,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宽。

        我喜欢这个电影,喜欢这个电影的原著作者捷克作家赫拉巴尔,喜欢故事里的主人公卡洛斯。因为他是一个平凡人,因为他是一个有障碍的人。所以,这个平淡的故事,就此变得生动了起来。
                                                               
                                                               


  3. 题记
      丧钟为谁而鸣?!
        ――――海明威

    在德军占领捷克时期的一个火车小站米洛斯子随父业当上了见习报务员,虽然在占领期间这个山区小站倒没有什么大事,只有几个工作人员的车站最大的乐趣就是相互之间的打情骂俏,正逢青春的米洛斯爱上了列车员玛莎,但是,战争的让他们快乐的恋情蒙上了阴影。米洛斯的师父比修卡是个喜欢沾花惹草看上去卑微的中年人,一天,米洛斯却发现了师父的秘密,原来师父是抵抗运动战士,在师父的安排下米洛斯将定时炸弹抛到了装满军火的列车上,可是,这是响起了密集的枪声…
    影片改编自波修米·拉巴儿(Bohumile Hrabala)的小说。导演以喜剧的方式处理着战争题材,在一系列看似寻常、轻松的日常生活画面之后以一个悲壮的结局歌颂了捷克人民不屈的意志。这种含泪的喜剧让人内心沉重,并感到战争对于平民的伤害,
    电影一开始表现的是小站人物之间的日常图景,米洛斯闭着眼睛站在月台上等待列车员玛莎亲吻列车却启动了知道他的同事将哨子塞进他的嘴里他才如梦初醒,充满了喜剧感,电影是循序渐进发展的,捷克兵士对自己家乡姑娘的留恋这是表现了人对于和平的留恋。影片有两个关键设计:关于主人公的阳痿和他师父的性丑闻,导演伊利·曼佐没有刻意拔高人物,正是这些有着缺陷的小人物却在民族的危亡里表现出了男人的阳刚才显现人物性格的多样和真实。米洛斯师父因为在女报务员臀部上敲官印调情罪名却被统治者冠以“破坏德文严肃性”的罪名,这种看似荒唐的细节却真实反映了德国人对捷克的肆意践踏。导演正是以这种比较的手法表现战争的残酷和德寇的蛮横,优秀的电影总是在一系列的铺垫后产生给人灵魂的震颤。玛莎叔叔家的照相馆里乐滋滋拍着飞机照的人们和晚上照相馆被空袭一下子变成了废墟,这种极端的对比控诉了战争的暴力和人民真实的境遇。一个唯唯诺诺的孩子却在最后关头在占领者眼皮底下镇定地拿出定时炸弹,爬上信号台投掷到德军军列上,这又呼应了电影开始时对他们家族历史的回顾,只不过是从空想付诸了实践。
    塑造典型人物性格是优秀导演的必要质数,米洛斯父亲看到列车习惯性看表校对的细节很符合人物性格。导演安排了一场米洛斯因为觉得自己阳痿而割腕自杀的戏有着更深的意义,导演在呼唤人民起来行动,看似寻找感觉的米洛斯其实是在找回自己的阳刚以及男人的信心,这些细节丰满了人物的性格,为他最后的壮举埋下伏笔。一个有缺点的英雄比高大全的设计更加符合人性真实,也让观众更加容易接近。
    同样,几次钟声的出现都和剧情相关,特别是最后军列被炸钟声再次回荡,电影也至此达到了高潮。这是一部反映捷克二战时期普通人生活的电影,因为导演控制电影推进的能力,让影片回味无穷。影片获得了1968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年轻的导演也因此一举成名成为捷克电影的中坚力量,而他喜中含泪的风格成为了他显著的特点。

    【附录:影片资料】
    片名《严密监视的列车(Ostre sledované vlaky)》1966捷克
    导演:Jirí Menzel伊利·曼佐
    演员:Václav Neckár、Josef Somr
    片长:93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8.5,欣赏性7

    2005年11月3日 星期四 16时57分

    此文首发于《DVD银幕内外2005.11》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
    邮箱: [email protected]

  4.  捷克电影《严密监视的列车》本质是一部反映二战捷克地下反抗的主旋律电影,但正好碰上捷克的新浪潮运动,于是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一部包装成充满了无厘头黑色幽默的闹剧。

     

      只是这场闹剧的主线有些别扭,车站见习员米罗,有一个十分要好的女友玛莎,当两人有进一步的亲密关系时,米罗才发现自己有早泄的问题,他伤心欲绝地来到小旅馆决定用割腕了结自己的生命。被旅馆老板救起之后,他就寻求帮助,结果那个长得一副文艺青年腔调的医生给他的解决办法是找一个有性经验的女人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告诉他,早泄并不是说你不健康,相反,是因为太健康了所以才会早泄。于是米罗就四处找人看是否能够帮助自己,但是没有人愿意这样,哪怕是站长那五六十岁的老女人。就在这时,真实身份实际上是抵抗组织的车站调派员胡比克正好接到上级的指示,要求炸毁一列从小站经过的军列,他寻求米罗的帮助,而正好送炸药过来的是位女同志,胡比克把米罗的情况给同志说了后,她决定帮助米罗。

     

      于是第二天,精神抖擞的米罗把炸弹投进了纳粹军列的车厢上,但是戏剧性的结尾是,米罗也被打死了。

     

      这部6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如果剪掉后面所谓的炸军列的情节的话,完全是可以给它取其他的名字比如《小站狂想曲》或者《一个早泄男人的成长道路》《米罗之死》之类的,但是一旦把当时的背景,和其他元素拼凑在一起,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电影的创作者是用尽可能多的场景来给我们一个性暗示,然后再用这些性暗示来委婉的还原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米罗的早泄是在与女友的第一晚时发现的,但之前我们总是能够看到米罗那蔫蔫的脸色和机械的肢体动作以及内向的性格,这让观影人的心里产生无比压抑的心态,的确,这一切都给我们一种暗示,那就是压抑。没有丝毫关联的人物,乏味的工作,低沉的自白,这也许是纳粹统治下的捷克人一般的心态,但是联系到影片拍摄的背景是冷战,而在那个氛围中的叙事方式则带着晦涩和暧昧的字眼。

     

     而第一晚之后的米罗,心情已经沮丧到了极点,早上的那场轰炸,一片废墟中的米罗实际上是他内心的真实映像。他找到一个房间,然后躺在浴缸里,割腕。

     

     性压抑的米罗,就这样蜷缩在黑色的世界里,无法解脱。他的同事,那个风流的胡比克,实际上却是一个革命者,导演用性的放纵来暗示抵抗组织的解放行为,而在68年正值全球的学生运动、性解放运动、嬉皮士运动和垮掉一代如火如荼的时候,所以两个时代,导演用一幕幕场景来自由的来回穿梭。

     

      而当萎靡了整部影片的米罗,在一次成功的性经验后,第二天的米罗,大声说话,精神抖擞,他说,感觉从来没有这么好过。性就是革命,性就是政治,反之亦然。导演用闹剧来比拟二战,用早泄来比拟压抑的气氛,而这些占领区的空气,带到冷战时期,带到那个体制下去,没人能够幸免,而电影的真实内容实际上则是人人心领神会。

     

     米罗的死,是在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到来之前,灰色的屏幕,无法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