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夏日时光 Summertime(1955)

夏日时光 Summertime(1955)

又名: 春心托杜鹃(港) / 艳阳天(台) / Summer Madness

导演: 大卫·里恩

编剧: 赫伯特·欧内斯特·贝茨 大卫·里恩

主演: 凯瑟琳·赫本 罗萨诺·布拉齐 伊莎·米兰达 达伦·麦克加文 玛瑞·奥登 麦克唐纳·帕克 杰瑞米·斯宾塞 Jane Rose Gaetano Autiero Virginia Simeon

类型: 剧情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美国

上映日期: 1955-06-21

片长: UK: 99 分钟 IMDb: tt0048673 豆瓣评分:7.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为了追寻“生命中缺少的东西”,美国人Jane Hudson(凯瑟琳·赫本 Katharine Hepburn 饰)从美国来到威尼斯旅行。当她一个人在圣马可广场喝咖啡的时候,一位意大利先生帮助了这位不会讲意大利语的美国女士。后来,Jane又在一间古董店遇到了这位意大利先生Renato de Rossi (罗萨诺·布拉兹 Rossano Brazzi 饰),原来他是古董店的老板。后来两人情愫暗生,心心相印。然而不久,Jane却发现Renato已经结了婚。争吵过后,Jane发现Renato对她是真爱,两人坠入爱河,共同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但Jane最后还是得离开威尼斯.....

演员:



影评:

  1.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黄金时代,在嘉宝,梦露,褒曼等各具风情的尤物包围中,凯瑟琳·赫本显得并不那么突出,作为女演员,她尚未美艳到惊为天人,也不够性感,身材高大,骨架也突出,性情更是与温婉可人相去甚远,而趋向坚毅刚烈。

    在凯瑟琳·赫本早期的电影里,她多半饰演着有些男子气的女性,英姿飒爽,脸上点点的雀斑像是带着飞扬的自信,一言一行充满着新女性的光芒,追求精神的平等与自由。她将自己的性情融入角色,在荧幕外的她也如电影中一般穿着随意,随性不羁。在她1935年的电影《塞莉娅·斯卡利特(Sylvia Scarlett)》中,她甚至彻底地玩起了“女扮男装”,但在当时却不为观众所接受。1935—1938年间,多部电影的不卖座,使得凯瑟琳·赫本被贴上了“票房毒药”的标签,陷入在转型的尴尬中一度十分失落。直到《费城故事》的成功,好莱坞才再次向凯瑟琳·赫本伸出橄榄枝,她开始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角色,尽可能地维持着如《费城故事》中一般独立而颇具深度的女性形象,自信骄傲,甚至有些不可一世,但内心依然充满寂寞与深情。

    刚毅性格的女性几乎成为赫本早期电影中一个符号化的形象,而这倒也与她硬朗的面部轮廓及个人性格十分吻合,在观众的视角中并不觉得突兀。在她电影中强势的姿态下,男人们生命的重头戏不过是她的惊鸿一瞥,男人是她生活中的一个点缀,一段音符,她永远只有成全自我的可能。这样的女性角色在当时的电影中几乎是可喜的,她既有男性的英姿飒爽也不乏女性的柔美,坚毅自主,与同时代的女星们比起来,凯瑟琳·赫本可以说,完美贴合了男人和女人的双重审美。

    反而在凯瑟琳·赫本1955年的电影《夏日时光》中,她扮演的女主角在强势中透漏出寂寞,欲拒还迎的姿态,怨妇般的扭捏,着实不讨喜。在这样一个《罗马假日》式的爱情故事中,在威尼斯这般美丽风光面前,内心虽然充满渴望,却总是摆着一副正襟危坐的状态,让人直为她的不解风情愠怒。

    《夏日时光》以威尼斯美丽的风光打底,观者跟着美国女人哈德森·简的旅行足迹和摄影镜头,一路来到了水城。卡尔维诺曾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由差异点组合的城,没有形貌也没有轮廓,要靠个别城市把它填满。”对于简来说,威尼斯便是这样一座能填满她内心期待的城,新奇、浪漫、异国情调,乘坐着贡多拉游荡在威尼斯以水铺就的道路上,无论是圣马可广场的建筑还是小岛上的夕阳水色,哪怕是旅馆的客房,推开窗户便可见海景,美轮美奂的异乡风情促使我们的女主角一次又一次地举起她留存记忆的媒介:相机,将威尼斯的美丽风光一并写入她的旅行行迹。《罗马假日》早已成为旅行艳遇的经典,安妮公主说她最爱的城市是罗马,因为罗马有她一生难忘的旅行经历及爱情记忆。而旅行中的艳遇已经变成了极其俗套的电影情节,但在威尼斯如此的梦幻盛景下,如果不发生点爱情,似乎颇有些辜负良辰美景。

    与女主角简同住在一幢旅馆的住客中,一对呱噪的中老年夫妇总是热络地游逛街市购物、女孩与画家男友夜游船河,而我们的女主角简的身边却空无他人,与喧嚣、热闹的威尼斯相比,即便她身在其中,依然显得寂寞寥落,只好一个人闲散地端着相机穿梭街道四处拍照,走累了便坐在午后的露天咖啡馆,晒太阳喝咖啡打发着时光,这一切都被身后的男人——雷纳多看在了眼里,他们第一次的邂逅因为她的慌乱失措导致无疾而终。直到再次在一家古董店彼此遇见才仿佛有一种威尼斯的魔力将他们推近。

    凯瑟琳·赫本将简这个美国女性刻画地尤为到位,她虽有寂寞失落,却又表现地矜持、拘谨,小心翼翼试探、查究,当得知雷纳多已婚有子并且在之前的交往中亦有谎言,她的保护壳战胜了他们那些快乐的花前月下、罗曼蒂克的情景。欺骗而致的愤怒,失落与伤感让她好不容易敞开的心扉又回到了先前的闭合状态。倒是雷纳多一席话惊醒了她:“你期待的是一个英俊、富有、最好还未婚的男人,但可惜你失望了,我只是一个做生意的小商人,并不英俊、富有,而且还结婚了。但我是个男人,你是个女人……你头脑中有个声音,安静点,让它发生,我想让它发生。”面对雷纳多的直白,简反而无措起来,她的保护壳慢慢褪去,她的倔强也慢慢缴械投降。不知道是威尼斯的风光催生这一切,还是电光火石般的一见钟情。何必苦苦追索呢?威尼斯这么迷人,旅行的艳遇也很美好吧。

    最美好的时光总是不知不觉就过去的,她是威尼斯的过客,而非归人,在已经渐渐开动的回程火车上,她看见远处的他正飞奔而来。他追着火车跑,试图将手中她最爱栀子花交至她手中,火车驶离,他们伸向对方的手在空中打了一个恍然的折又回到了自己。没有再见的告别,保留着爱情的余香。

    旅行中的爱情与威尼斯的风景一起留在记忆里,成为了威尼斯行记中最为生动、最鲜活深刻的注脚。

    演出《夏日时光》时,凯瑟琳·赫本已是中年,面容上清晰呈现出岁月的痕迹,这张并不风情万种的脸在青春过境后反而因时光的沉淀而仿佛充满了未尽的故事。

    《夏日时光》虽有威尼斯的美丽风光打底,但因为这不讨喜的女性角色,她成为凯瑟琳·赫本的表演中寡淡的一笔。

    在之后的演艺生涯中,她恢复到继续在荧幕上奉献如《费城故事》般坚毅自主的女性的角色,多次获得奥斯卡提名,并因为电影《猜猜谁来赴晚宴》和《冬狮》而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

    1982年的《金色池塘》几乎可算是凯瑟琳·赫本对演艺生涯的一次回眸,在夕阳下的湖面上,相濡以沫的两位老年人,与彼此一起慢慢老,温柔的凝视让一切语言都失色。

    从自由不羁到独立自信,寂寞彷徨中又有期待与渴望,凯瑟琳·赫本的荧幕角色在四五十年代时走在一种稳固的路数上,到了晚年的《金色池塘》中温和沉淀的女性角色让人印象深刻,这样看似淡然的收尾,却将温情脉脉的情绪沿袭在观者的情感里。但她自30年代后期的低潮期始,再未敢于做其他出位角色的尝试,也许对于她的影迷来说,不能不算是一种遗憾。

                                         (《看电影》第410期)
  2. 看旅游帖子,罗马总是提起《罗马假日》,游人也必去奥黛丽赫本去的西班牙大台阶坐着吃冰淇淋。我不由想起另一个赫本另一个意大利名城威尼斯作背景的另一部电影:《SUMMERTIME》(艳阳天/夏日时光/春心托杜鹃),最喜欢《艳阳天》这个译名,虽然同名的中文电影有很多部,多是港片。《艳阳天》对比《罗马假日》,中年人的含蓄蕴藉隐而不彰对比青年的浪漫,大体就是英国电影与美国电影的区别。第一次看是在十六年前,说不出的喜欢,接连看了两遍,除了《色戒》为写论文需要看了一二十遍,印象中连看两遍以上的片子好像就这一部,其他看两遍的是相隔多年。不是最大师的,不是最艺术的,却有种特别的吸引,是大卫里恩导演的电影里最喜欢的一部,是凯瑟琳赫本出演的电影里最喜欢的一部,也许,这样的组合产生了1加1大于2的效果,也许,英国电影的特色就是吸收融合了美国的天真通俗和欧陆的晦涩艺术。看来,意大利应该是常规城市景点最多的欧洲国家,法国只有巴黎一个,意大利却有罗马、威尼斯、米兰、比萨、佛罗伦萨。于是,为了威尼斯,我第三遍的看起了《艳阳天》。仍不胜唏嘘,她年华老去,青春不再,明知他骗财骗色,但如亦舒所说:“如果假的能够做的与真的一样,又何必认定它是假的。”就当真的好了,明知这是一个不太可能再来的地方,明知这是一个不太可能再见到的人,权当是自己送给自己生命午后的礼物,有一场艳遇才对得起这个城市,来到这个城市已经实现了梦想,再苛求完美的人就有点过分。心爱的栀子花终究不能被他所赠,最爱的东西永远只能留给自己。50岁的文艺女,刚中带柔的凯瑟琳,那个时代好莱坞女星中少有的特立独行,生活中的凯瑟琳大概会羡慕电影中自己能有如此决绝吧。很高兴看到大卫里恩说此片也是他最为用心最喜爱的片。
  3. 短评写不下,就随便哼两句吧。
      
    此片乃大龄女青年艳遇指南,南欧已婚男泡妞范本。这么多年不知道鼓舞了多少剩男剩女。
      
    这是我最喜欢的英国导演David Lean的中期作品,与《相见恨晚》相比,又是另一番味道。凯瑟琳赫本的表演还是可圈可点的。
      
    很喜欢这部电影里面雷的那些话,他说,你们美国人对性总是这么敏感,简说,我们和你们想的不一样,雷接着说,何不去做,而不只是说呢?
      
    这就是意大利人对性的态度,洒脱。既然两人都感觉到了性的冲动,而彼此又不会有什么损失,为何不让这一切发生呢?
      
    紧接着雷又接着说,简,你想要的太多,你希望我是白马王子,又有钱又帅还未婚。可我不是,你就像个饥饿的孩子,想要的不只是面包而是牛排,可现在你只有面包,为什么不吃面包呢?
      
    一个人旅行的简,带着泪痕,却又若有所思。
      
    当我们独自旅行,期待一场风花雪月,我们总会描摹出各种丰富绚烂的场景:对方一定会在某个浪漫的瞬间出现,带着无与伦比的曼妙登场,以极其惊艳的方式敲开自己的心房,让自己的灵魂得到触电般的快感,而之后,性事也甜蜜热烈,甘醇回味。
      
    可是现实哪里会这般眷顾我们百般挑剔的幻想,白马王子/白雪公主又怎么会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埋伏守候,当我们感受到火花四溅的时刻,为何不让自己放下那些所谓的矜持与梦幻,跟着自己的感觉去体验那么一场疯狂呢?
      
    就像你好不容易进了过山车主题公园,看到那些大型项目吓得腿发软,可是好不容易排到了位子,为什么不上去坐一把,感受一下那天旋地转,感受一下那放肆的快感呢?
      
    单身的人们总是这样,保守地守着自己的私密幻梦,又彻头彻尾幻想那么一场风流韵事。意大利人懂得及时行乐的妙趣,威尼斯的水巷、彩璃岛的斑斓,都深深烙上了他们的不羁放浪。然而,又如雷所说,即便你明天要离开,这又如何呢?这一刻我是爱你的。
      
    电影如此美妙,跟着镜头,我惊叹近60年光阴荏苒,水城和现在似乎依然无异。喜欢威尼斯,喜欢意大利人,更喜欢一个人旅行,收藏不同的人和事。不论要不要分离,且珍惜这一刻的风景,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吧。
  4. 听到片头Jane和房东太太喝酒时toast: here‘s looking at you,估摸本片可能和《卡萨布兰卡》有什么联系,果不其然,Jane一样独独走进了Renato的店铺,就像卡萨布兰卡里“of all the gin joints in all the towns in all the world, she walks into mine”.

    Jane作为浪漫爱情喜剧女主角,有独特的硬朗气质,甚至偶尔表现得有些粗野,但道出自己前来寻找什么的内心企盼却用了“我有一个朋友”的口吻,她也有内敛细腻的一面。

    正如紧接着本片放映的《爱德华大夫》里的Constance和John聊天时打趣的,现实生活里的爱情和文学是不一样的,当人们发现这其中的差异又无法接受,就会精神失常,于是就要寻求治疗了。

    Renato也对Jane表达过类似的看法,Jane期待的是英俊多金又未婚的白马王子,但他只是个做小生意的商人,年纪大了,既不英俊,还结了婚。

    片尾Renato的栀子花并未送达,如同二人夜间散步时不慎落入水中的那朵,有几瞬触手可及,最终却没能够到。

    一下子想到奥菲尔斯。《欢愉》里,当美好时光告终,姑娘们在回程的路上被乡间盛开的野花打动,在山坡上唱歌采花的场景像是来自印象派的流动画作。临别时分,送别她们的木匠恋恋不舍地追着火车摇手大喊。黑色的礼帽上还缀着姑娘们采的几朵小花,有一朵甚至垂了下来,跟着他的步伐晃晃悠悠。

    《欢愉》的开头就说得明白。黑幕之中的画外音说,讲故事最好的方式还是由自己来说。他说,我喜欢黑暗,你也可以想象在黑暗中我就坐在你身旁。他还说,我为自己感到难堪,这些故事是如此陈旧,而你们来自现代...像不像旧时代的欧洲自述?身处黑暗中的欧洲讲述自己的故事,为陈旧落后的自己感到难堪。

    再听Renato的自述,他说的不仅是他自己,也不仅是威尼斯。而在Jane的国度,五十岁以下的未婚女性都被称为miss,Jane的面容有了岁月的痕迹,但对Renato来说,她年轻依旧,活力无限,几乎是surprises之源。

    Jane和Renato在圣马可广场偶遇,引起他的注意是因为她的视线,他注意到她在拍风中飘动的旗帜,心里可能想着这个游客看起来不大一样,继而生发出了欣赏的眼光,并把视线移向了她的腿和脚。大卫里恩对情感状态关键节点的处理独到又细致,无论是此处凝视的走向发展,还是几处冲突对话,多一点点就冒犯了,再多一点恐怕就厌女了。台词的处理更不必说,在Renato的店里,Jane慌张地要离开,把wrap up说成rarara…rack up,可爱地泄露了内心已然缴械的秘密。

    本片不仅是大卫李恩进入好莱坞的敲门砖,也是上佳的威尼斯旅游宣传片。威尼斯的魅力无限不容置疑,每个角落仿佛都在呼喊:看看我!再看看我!还没到达Jane就用完了五卷胶卷,怎么拍也拍不够,即使落地就看到垃圾从天而降也没减损它的魅力。在威尼斯发生的故事亦有其深邃。片中所有的威尼斯人都成熟有趣兼具穿透力,即使是街上流浪的小孩也是如此。那位前来火车站送行的小男孩甚至问她:你要去罗马吗?是啊,还有罗马呢。

    《卡萨布兰卡》中说,“We'll always have Paris. We didn't have. We'd lost it until you came to Casablanca. We got it back last night”, 同样是欧洲人拍的beautiful relationship between European and American, they will always have Venice.

    如果说末尾的快车也可以看作是大卫李恩搭上的开去好莱坞的那一班,那一小朵栀子花不也正是送给他自己的吗?据说本片是大卫里恩在自己拍摄的作品中最爱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