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007之金手指 Goldfinger(1964)

简介:

    世界各国突然出现黄金大量流失的现象,而黄金的黑市交易却十分兴盛。英国情报部怀疑世界巨富金手指参与了黑市黄金交易,他在日内瓦拥有一座大银行,各国都有大量黄金储备在那里。007邦德(肖恩•康纳利 Sean Connery 饰)开始展开对金手指的调查。

演员:



影评:

  1.     007系列是迄今为止最长盛不衰的电影,金手指这一部的大名更是如雷贯耳。春节无事看来消遣,看着50年前的街景,还有那个时代的服装道具,真真很怀旧的感觉呀。刚刚从波黑出差回来,想起萨拉热窝的建筑,就如同走进了这些老电影里。但是看到最后,越来越不对劲,原来007不是只有香车美女大帅哥……
        话说美国人的商业头脑和操控经济的能力,还真是世界第一。1964年,离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解体还有9年,国际金融还是以黄金固定兑换美元,所有货币汇率与美元挂钩的金本位的体制。倘若金手指真的成功毁掉美国的黄金储备,世界的货币都要乱得不成样子,想必西方社会的经济真的会输个低调了吧,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恐怕从那时起就要变成8刀换一个毛老头了……能这样利用国际金融手段当武器的,恐怕也只有美国人能琢磨出来了吧,当时的中国没有外汇市场,不参与国际金融,这样的计划还真是利用资本主义打败了资本主义呢。但是这样的手段,恐怕现在的中国也是想不到的……
        美国是唯一一个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但是好像世界上最怕原子弹的就是美国人……1964年10月,就在这部影片公映后的几个月,中国真的搞出了个蘑菇云,而看看电影里的中国间谍企图用类核武器污染黄金的企图,就知道西方社会当时是多么怕红色中国,怕中国人搞核武器了。好好的娱乐片,连香车美女都陪着意识形态瑟瑟发抖,真真不好玩……
        从这部电影里,最突出的就是东西方误会、猜疑、排斥。不伦不类的中式打扮,除了丑化对手外,还体现了东西方信息严重的不流通……这部电影的种种如此在现在看来,可能只会让国人付诸一笑, 但是也告诫着我们,用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放下自己的本位主义和大国意识,这是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以往还是未来,都要铭记于心的。
        世上本无大杀器,猜疑的人多了,也就有了。邦德先生,请你收起你的新式武器,我们握握手喝杯Martini吧……
        
  2. 这阵子跟着C先生看了好几部007的老电影。从第一代007肖恩康纳利作为主演的开始,看了四五部,然后是第四任007提摩西道尔顿,只看了一部。所以时间上来说,我经过了60年代,掠过了70年代,踏入80年代一下下。

    枪支与美女总是让人肾上腺素升高,虽然作为女性很难理解,但是007长盛不衰,可见男性至少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并没有进化多少。枪支与特工的技术我并不懂,只好谈谈美女:邦女郎。

    不像邦德本人,邦女郎不一定非得是大英帝国的公民。但是无论出身何处,60年代的邦女郎造型,辨识度很高,正好作为现在艺术青年追求的vintage风格的一个重要参考。蓬松的卷发,露出额头,浓重的眼影,强化嘴唇轮廓的唇妆,强调立体感的阴影和腮红,在任何场所都可能出现的比基尼与比基尼包裹着的丰腴的女性躯体,种种种种,与现在审美所追求的相当不同。显现身体曲线的各种礼服和外套,出现频率也相当高,十分女性化。波普艺术对女性服饰与家居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前一阵子刚参观过mulhouse的汽车博物馆,还记得里面60年代的古董车,车头造型大多相当长而圆润,线条非常华丽,车尾小巧而紧凑,后备箱容量显而易见非常小,单看侧面,与80、90的方正冷硬的工业线条感不同,与现在的车型区别更是很大的。无论如何,与当时女性的女性化一致,当时的车也是艳丽丰满而性感的感觉。007里面的豪车与警车的追逐战,看着各种复古的车型在大街上飞驰,会让人生出今夕何夕之感。

    那时的街道,与现在电影里感受到的也完全不同。那时的霓虹灯现在看来太朴实,各种招牌都用鲜艳的色彩勾勒出字样,在大街上闪动着,让人觉得像80、90年代的上海或者广州。大楼在胶片里,也没有那么光彩流丽的外型。与现在追求的生活化现实化充满了人气的影像相比,当时的大街上往往显得空旷。在西方世界,那正是动荡喧嚣、反主流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披头士,嬉皮士,迷幻剂,摇滚乐……灰暗的现实下是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激流。年轻人追求盈满、过度来对抗精神的空虚与乏力,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审美的源头。

    现在女性讲求妆容的清淡雅致,中性化,有时候突然回头去看,60年代的浓艳如同突然给人一剂强心针。现在的女性一方面取得了比当时多得多的权利和独立性,一方面又有在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压力下对于男权社会的审美的屈服。所以就有了非常丰富的女性形象和造型,可以中性化,又可以非常女性化非常性感。不过,就算是性感,也没有半个多世纪前那么咄咄逼人。

    去影院看电影,在网上看图片,在书店里看杂志,影像中的人类社会越来越精细, 现实生活确实也越来越精细,给人一种我们在不停进步的错觉。也许真的在进步吧,只是不知道方向如何,这是人类自己把握不了的了——这是我自己看多科幻小说的后遗症了。

    往前看看不清楚,大家只好就回头往后看,那时候的我们是这个样子的,哦,那我现在这么捯饬自己就不是师出无名了。说起来,青少年或者固执的造型师,才会孜孜不倦追求自己理想中的某个形象,时髦的标杆就这么一再被竖立。

    无论如何,说回007,这个军情六处的特工相当与时俱进,虽然仍是英国背景,却已然是美国制造了。丹尼尔克莱格化身新世纪007,仍然是女性的梦中情人。而美女们也是无所畏惧,前赴后继。那,就请继续为我们造梦吧。
  3. 全片看罢,以下是对此片的观影感受:

    1,作为007系列的第三部作品,这一部007可谓为后面的007所有作品定下了不少标准套路,比如:美女和007沾上非死即伤(这一部死了两个),最后关头007拯救全世界(最后7秒拆弹),不可思议的超级大场面(攻克诺克斯堡),有趣又邪恶的反派(金手指),开头主题曲之前播一段动作戏但很可能与正片关系不大,尽可能在紧张剧情中插入幽默情节(本部中的美国情报人员),超级拉风的座驾(弹射椅阿斯顿·马丁)等等,在全系列中,本部可谓意义重大。

    2,本部是唯一一部肖恩·康纳利主演007电影中未出现幽灵党的。但剧情紧扣邦德与金手指的对决,最后金手指攻克诺里斯堡的剧情虽然很天马行空,但又足够有趣,毕竟,现实版的谍战剧情不是007系列的考虑因素,对于史迈利系列才是。

    3,主要出现三位邦女郎,第一个因其死法夸张成了这一部的标志性情节,和邦德上床后就死于金手指(无语)。第二个是第一个邦女郎的妹妹,目的是为了向金手指复仇。可惜出场没多久就被杀了。第三个邦女郎本来是金手指的手下,与邦德上床后(还是谷仓被霸王硬上弓)就痛改前非,关键时刻坑死了可怜的反派金手指(邦德玩女人竟然比打BOSS有能力)。完全一个莫名其妙的角色,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狠狠摔了邦德一下。

    4,反派上是金手指与用飞出的帽子杀人且血高防厚的“怪客”。一主一仆,一动一静相得益彰。尤其是怪客,全片无一台词,但威慑力足够大,对金手指更是死心塌地忠心无二。更像是超级英雄电影里面的超级反派,最后与邦德的打斗戏甚至充满喜感(邦德从头到尾就像小学生对付大学生一般无力)。

    5,在个人心目中,这部和《生死关头》,《最高机密》属于同一级别,剧情,反派,邦德塑造,动作戏上完成度都相当高。十分难定出优劣,但考虑到《生死关头》的邦女郎充满神秘感,也比这一部更漂亮,故把《金手指》排在《生死关头》之下。本片的历史意义远大于《最高机密》,故排在《最高机密》之前,位列心目中第八位。

  4. 很少人會否認,上個月(10月)底離世的辛·康納利(Sean Connery),是最好的007扮演者。他身型厚實,並且集幽默、堅毅、以及優雅等氣質於一身,在往後的007扮演者,例如羅渣·摩亞(Roger Moore)、鐵摩·達頓(Timothy Dalton)、丹尼爾·基克(Daniel Craig)等人,他們當中或有的顯得疲弱、令007系列電影就快變為了cult片、喜劇片(像《鐵金剛勇破太空城》),或有的就顯得過於正經、少了親切之感。只有辛·康納利依然沒什麼爭議,他飾演的007,代表了最優秀的特工形象,也代表了近乎完美的男性形象。

    在二十多部007系列電影之中,辛·康納利主演的《鐵金剛大戰金手指》(Goldfinger, 1964),是被公認為最佳之一。於經歷了前兩部的磨合和探索之後,《鐵金剛大戰金手指》顯得更加成熟、吸引,它不僅是整體上的一次升級,也是重新的「定調」;儘管它並不能被歸入為「母體」式的作品,但為接下來的007電影、乃至《奪寶奇兵》等現代的動作冒險電影,提供了一個範本。直到21世紀的今天,《Goldfinger》內的套路或模式——片頭的爆炸場面、多位邦女郎輪番上陣、還有追車/追逐元素、令人覺得新奇的跑車(Aston Martin)、再來是接近結尾的大場面、及最後猶如encore般的動作戲,都依然繼續被沿用。

    而除了上述的「定調」意義之外,《Goldfinger》還有著頗多讓人難忘的畫面。縱使現在的觀眾對威脅著007的敵人,從副座駕中被彈出車外的一幕,可能已經「無感」,但當全身被塗上了黃金漆而令皮膚「窒息」致死的「黃金女郎」現於大家眼前(這情節靈感源自1946年的恐怖片《Bedlam》),或是那道鐳射光線不斷地接近007的下體,又或是金手指向全美黑道頭目展示他計劃的那幕——一幅超大的空拍照片出現,show出了Fort Knox的位置,之後巨型的3D模型地圖從地板下緩緩升上來,而於Fort Knox的模型中卻露出了從囚室內偷走出來、並在偷看他們計劃的James Bond雙眼;又或是片頭歌曲中,那個投影於女性身體上的富有創意/超屌的畫面——高爾夫球從女性手部,一直滑落到她的乳溝處,都足以令到第一次觀看此片的觀眾,驚歎連連!

    而首次由女性演唱007電影主題曲的《Goldfinger》,亦將女角色的地位或重要性有所提高了。在本片中,巾幗不讓鬚眉,反派有一支極其重要的空中部隊,全是由女性所組成!於第二次女權主義浪潮還未進入高峰的1964年(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在2年後才成立),本片內出現的女性機師,具征服感地用迷藥迷倒地面上一隊隊象徵男權的男性軍隊畫面,是頗有衝擊力的;且解救他們的,又是一位女性(沒有幫女郎Pussy 的提前通風報信,扮暈扮倒地的男性軍隊根本沒可能作出任何還擊)。而對男人原本不感興趣、並在原著小說內是女同性戀者的Pussy,展現了女強人般的形象,在往後的二十多部007系列電影中,也只有Wai Lin(由楊紫瓊飾演)等極少數較強勢的幫女郎,可以與她媲美。

    遠赴多地拍攝的《Goldfinger》,其中有一幕發生於瑞士的山路上。當金手指停車稍作休息並向路邊小販買食物之時,一直追蹤著金手指的James Bond站在高處監視著他;而電影的鏡頭卻置於James Bond的背後更高處,且不斷地拉遠俯拍,原來是為了將James Bond身後的女狙擊手,「囊括」進去同一個畫面之中(如上圖)。這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式的構圖,仿佛為本片埋下了伏筆,就像很多觀眾可能以為一號邦女郎於此時正式登場(且還以為她是反派,將會叛變),原來她仍是個「幌子」,真正的一號邦女郎在更後的時段才會出現。另外,本片的反派除了「金手指集團」之外,原來幕後主使還有中國人!而我們應該不止一次地以為James Bond能逃出生天(一次是他動用Aston Martin的多種特殊功能或武器,暫時佔據上風;另一次是他從囚室中逃了出來),但其實並不如是,「黃雀」原來在後,危險並未被他所擺脫。

    James Bond在《Goldfinger》中,有時去解救對自己有致命威脅的方式,也是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當他被金手指制服,一束激光正對著他下體,就快把他割開兩邊的時候,我們還以為007會趁著敵人不留意之時,將用到身上藏著的厲害物品(例如手錶),來令到自己得以逃脫;誰知他沒有這後著,而是靠自己的急智,使對方竟不想殺他(007欺騙金手指說到008或英國政府已經知道他的計劃,令金手指難辨真假、半信半疑、不敢冒險,所以覺得留著007,可能對自己更加有用)。這幕於今天看來,仍是有其顛覆性,本片並沒一味地依賴那些屬於當時高科技的武器來讓James Bond不斷過關斬將,在前面Aston Martin炫耀式的「表演」之後,卻有種回歸到「人」、回歸到「自己」的感覺——007他自己的頭腦、智慧,本身也是厲害的「武器」;又或是他的吸引力、他的性能力,也可以令到金手指的得力幫手叛變,促成了最後007的勝利。

    而據我非很嚴謹的估算,James Bond逗留在敵方「陣地」的時間,可能是二十多部007系列電影中最長的之一。於其第二次被反派制服之後,James Bond就幾乎一直跟他們在一起:從金手指於瑞士的廠房,到他的私人飛機,再到他位於Kentucky的馬場……007和金手指的對立分明,但二人有時候又像老朋友那般,坐在一起交談(James Bond電影的「傳統」),金手指還不介意地把自己的計劃,透露給007知道,也許覺得他不會走出自己的「五指山」。可於此原因之外,著名影評人Roger Ebert,這亦可能是源自金手指的「展示」慾望!他對黃金的喜愛、他張揚的性格,甚至有意地為自己搭一個舞台(整個場景堪比同年上映的《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內的巨大圓形作戰室),並讓那些將會被他採用納粹集中營般的放毒氣方式去進行處決的黑道頭目,去看自己的表演。而類似的這種展示,貫穿於往後的多部007電影之中(直到最近的《Spectre》亦如此),並且和007這角色本身,對其身上武器或座駕、或他那「有魅力之男性形象」的展示,相互地呼應。

    全長110分鐘左右的本片,節奏張弛有度,而在某些段落中,我們明顯感覺到它們,被處理得比較利落、緊湊。於電影結尾只剩下幾分鐘的時間之內,卻仍有一場驚心動魄的、發生於飛機上的動作場面,且當中有對白,可以與本片前面建立到聯繫(現在的電影如果要拍一場類似的在飛機上壓軸式的動作戲,從鋪墊到完結最少起碼要十分鐘以上)。還有開頭的那場搏鬥,也是顯得緊張、不拖沓,短短的一分多鐘就表現了007的快速反應(由年輕女性的光滑眼珠中看到後面埋伏的人向自己襲擊時的迅速反抗動作)、以及他的不凡身手、和應急智慧——被搶指住的007靈機一觸,將身旁的電熱扇扔到去敵人所處的浴缸之中,將他活活地電死,而後來那如有鋼鐵之軀、很難被打倒的韓國殺手Oddjob,也是被電電死,足見本片的精心安排。

    前段和後段的反派都是被電電死

    傳統的英雄主義電影,總是突出主角的決定性作用,但《Goldfinger》並沒有完全按這個套路。於後段James Bond要去拆那個至關重要的小型核彈之時,顯得不知所措、手忙腳亂,最後真正解除危機的卻是一個「小角色」(順帶一提,影片的最初版本中,核彈計時器本來是停止在003秒,但後來被改在了007秒,可James Bond的台詞出現了漏洞,他說道:"Three more clicks")。而即使James Bond知道金手指的整個計劃(這個計劃還是金手指自己透露的),卻不能夠將此消息傳出去(James Bond嘗試過,但失敗了),如上面所述,若不是女主角肯叛變、若沒有軍隊的協助,金手指的計劃,應該能夠成功。

    由Ian Fleming所寫的原著小說,或007系列電影,給我們展示了一個發生於現實但又超越現實的世界,尤其在《Goldfinger》開始,007系列電影中的這種超現實性更加地明顯。我們從韓國殺手Oddjob或金手指的肥胖之形象(據說,製片方原本想找Orson Welles來扮演此角色),或是他與中x的「天馬行空」般的計劃,以及反派女機師投下毒氣時,地面軍人一個個倒地之畫面,都能夠感覺得到電影所帶著的荒誕氣息,或被「卡通化」。如此之「色調」,影響了往後的007系列電影(但像《鐵金剛勇破太空城》這樣的作品就有些over了),使它們與過往的懸疑、驚悚動作片不同,甚至因為它們本身有這「色調」存在,讓60年代多部模仿、調侃007電影的跟風片,或是《凸務之王》(Austin Powers)系列等惡搞電影,都可以從中汲取和加以發揮!

    透過Roger Ebert的,我才知道原來美國前總統甘迺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對Ian Fleming小說的喜愛。如果說「我們對JFK瞭解得愈多,才知道他與James Bond有多麼地相似」("Indeed, the more we learn about JFK, the more we see how he resembled Bond…"),那在《Goldfinger》中,大家也可能會發覺,原來顯得浮誇、喜愛金色、喜歡「展示」自己或有表演慾的金手指,其實與現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又何其地相似(連身型都有些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