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书店里的影像诗 書店里的影像詩(2014)

简介:

    导演侯季然以《书店里的影像诗》记录全台湾共40家独立书店样貌,今年8月将出版成书《书店本事》。

演员:



影评:

  1. 记得若干年前,是一次大学期间的活动,活动内容是大声在所有人面前说出自己的梦想。我还记得当时羞涩的我(呵呵)说的是“我要开一家书店。” 现在想来,我当时要么被主持人的热情感化了吐露了心声,要么就是早在脑子里yy过自己心目中完美的书店。

    如今像这部纪录片里的经营者开开书店最大的困难就是,盈利。他们中的大多数,到最后都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了,而是完成自己的心愿。每一集虽只有三分钟,但40多集下来就非常的过瘾看别人的故事非常激动,因为他们各个都是梦想家和把梦想付出行动的人。

    如今电子书的盛行极其方便很大程度上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一是方便,二是…免费…自己也用各种app,kindle,也下载盗版电子书,但对于一个极度收藏癖和恋物癖的人来说,远远不能满足的。比如,看了一本觉得不错的书,是电子版的,就会去网上淘一本纸质书,买好就搁在书架上,心里非常惬意…(病入膏肓)既然无法改变时下的境况,那还不如像他们这些生活在台湾的普通人一样,立自己的牌,做自己的坊。

    其中有一集一个戴眼镜的店主讲到他小时候班长还是学习委员演讲:“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感觉很有道理的样子。

























    <图片24>






    <图片31>



    <图片35>

  2. 按照个人的不同理念,开一家独立书店,传递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官,贩卖一场人文情怀,是一件很浪漫,浪漫又幸福的事。或者因为书店经营理念,或者因为拍摄手法,或者因为遇见的一些合心意的句子,摘记如下:

    【第九集】新手书店(生·活的书店)
    只有一百本书,每周替换二十至三十本书的任性小书店,只卖“好卖跟难卖中间的那部分 ,所以它叫begineers”。老板说"这里的东西不会让你有答案,但是会让你有更多问题”,“文学不应该存在书里面,存在学校里面,存在图书馆里面,存在阅读写作里面,我觉得它应该走出来,它应该走到一个繁华热闹的地方”。因此,这家书店也更像是一个与城市share、互动、对话的空间。很喜欢老板开放式的经营方式以及所持有的理念。

    【第十四集】伊圣诗私房书柜(拯救老树的书店)
    为了保护一颗柠檬树,而租下老房子开起书店,正如老板所说“开店就已经够浪漫了,浪漫的不切实际。”而如果在开店的同时可以救一颗老树,“你不知道它还可以再生长多久,可是你至少可以确定,从现在开始会有人好好照顾它,我觉得那会是一件很幸福,浪漫得很幸福的事。”想起在《乌托有个邦》的序里,史航老师定义的“浪漫”:“本来可以不做,觉得有意思,还是付出代价去做的,就是浪漫。”

    【第十一集】晃晃二手书店(想念一只猫的书店)
    “晃”字拆开看似日光在摇摆,而晃晃是一只失聪的猫,晃晃二手书店是一家带着书旅行的背包客可以用二手书交换住宿的书店,而且常常会有猫猫狗狗进到书店吃饭,有缘分的便会留下来。猫咪晃晃离世后,店家拜托途经的旅人寄回关于晃晃的照片,办了一期主题摄影展,而猫咪的铃铛至今仍挂在窗户上。觉得这已然是一个极好的剧本,想起也是来自台湾的文艺清新小电影《第36个故事》,也联想到《咕咕是一只猫》、《面包、汤、猫咪和好天气》,诸如此类的治愈系。

    【第十集】时光二手书店(巷弄与时光中的书店)
    全片只有一个展示书店外观的固定长镜头,画面里是离开、经过与走入书店中的人,天色从黄昏直至夜晚,没有台词,没有配乐,只有车辆来往发出的自然声,如此书店主题“巷弄与时光中的书店”已被阐释的淋漓尽致。不知全貌却已被吸引,是拍摄手法上最喜欢的一集。

    【第十六集】小间书店(拿书换菜的书店)
    最初的缘分是偶然看到这集《小间书菜》,才知道有这样一个很有诚意的纪录片,才得以遇见了这么多家书店里各色的影像诗。喜欢耕作的农夫称自己为“友善的小农“,也喜欢胖乎乎的老板娘亲切的和客人聊天贩卖书与菜。以物换物有一种不苛刻很本真的人情味,而书与菜的交换,也是精神食粮与物质劳动产出友善而又平等的交谈。如其所说,小小一间便足够,“物欲的最小量化”才可遇见“心里层面空间的最大量化”。

    【第十五集】古殿乐藏(每分钟33.3转的书店)
    “因为有店,就会有人,有人就会有缘分。”

    【第二十二集】草祭二手书店(以光写诗的书店)
    “于是玻璃透出一片光,你无法不直视,仿佛将有更深缓的逆行。”
    “在台北,风筝无天定,只有放在心里。”
    “音乐。起于静默,直视静默”

    【第二十三集】旅人书房(阅读旅行的书店)
    “我旅行出门,那些出走啊,那些流浪,最后,其实最开心的那个目的地的,永远诗回家。”
  3. 第四集:大手拉小手的书店——書酷二手英文書店

    这是一家二手英文童书书店。

    店主谈到引进二手英文童书,是因为美国童书比较多元,会鼓励小朋友学些有的没的,而这些书在台湾不会有。

    还考虑到价格要够低,父母才会让小朋友自己去挑喜欢的书。“价钱够便宜,才能快速传播出去,这是我们的目标。”

    “从小孩子开始学习,更需要的是机会而不是天分。”

    看到这里,慢慢感动。


    “一些人来到这里,会带几本书回去,因为那几本书对于他们而言,代表是他们生命中的某一段时间,他们觉得值得去纪念。其实像音乐一样,听到特定的音乐,你会想起特定的年代,特定的发生的事情,特定的人,童书也是这样。”
  4. 前不久,看到一则消息说,2020年台湾诚品书店(敦南店)就要停止营业了。

    想起了大学时,我一直和闺蜜念叨着好想去看看台湾的诚品书店,她也和我说过,将来想要开一家书店,书店的功能布局都想好了,希望自己可以在未来创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我笑着说,那到时候我去买书,你可要打折哦~

    那时的我们,对书店的设想充满着少女情怀,充满着浪漫的幻想,甚至有走遍全中国独立书店的雄心壮志...

    如今,毕业后的我们,都各自走向了人生的轨道,这个美好的梦想种子,就这样埋藏进了心底深处,期盼有日发芽成长。


    我是个喜欢安静的人,希望有自己的空间去做一些喜欢的事情,阅读就是其中之一,而与阅读相关的事情,就是去逛书店。光是逛逛,我是不满足的,我还会选择观看各地的书店纪录片。

    今天要讲的这部纪录片《书店里的影像诗》是由台湾导演侯季然记录拍摄的全台湾共40家独立书店的样貌, 以各3分钟呈现40家书店,全长120分钟。侯季然表示每家老板个性、风格都不同,他的拍摄手法也在拍摄过程中跟随着变动了,就好像是拍了40部不同的短片。

    台湾,对于我来说,从小到大一直是一个心神向往的地方。我总觉得,自己与它似乎冥冥中有种联系,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家乡话和台湾话都属于闽南语系,导致这个地方给我带来了一种莫名的远方熟悉感。又或者是因为,外婆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看台湾的温情家庭剧,导致我从小耳濡目染地觉得,这真是个温暖而又有人情味的地方。成长过程中,我越发得热爱台湾的作家和艺术家,比如三毛,比如蒋勋,以及当地的人文风情,是这样的熟悉而又陌生,迷人又富有个性。

    通过倾听纪录片中,每个书店向我们传递的想法和信念,有时候,你会深深地觉得,在你珍视和热爱的事物面前,它就像个备受自己疼爱的小孩子。


    01 每分钟转33.3转的书店

    古殿乐藏书店的老板王信凯说:“ 因为有店,你就会有人。有人,你就会有缘分,那很多东西其实是...同好的意思就是说,就算我们之前不认识,可是只要你认真的去做一件事,或者这件事是你生命中很重要的东西,它就会有一些...冥冥中会有一些共同的想法,在这家店之后,我真的还认识了还蛮多不同的人,然后其实就..我觉得这是一个,就是我现在最重要的资产。其实,这个店赚不赚钱对我来讲,我可能实质上的压力很大,可是我会转换一个想法就是说,之后可能有更多人,我们可以共同去做什么样的事情,这是我现在就是比较重视的。”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得老板的话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心。可能或多或少,每个人内心都有一颗环游全世界的美好愿望。我也是其中一个爱幻想的人,不过,我想这么做的目的,不单单是去看看这个大世界的美景,更多的是,想遇见更多有趣的人,听听他们的故事,感受同一个时代下不同的灵魂世界。当你和他人对所做的所热爱的同一件事产生共鸣的那一刻,从双方内心迸射出来的那万丈光芒感是无可比拟的开心,也是我一直向往的隐形财富。我们要知道,社会上,还有这样一群为爱好而经营心灵的老板,期待着你,在某个夜晚,走进他的店,成为他精神世界的一份子。


    02 与回收场赛跑的书店

    “你看到很好的书,可是就被那个机器搅在里面,就准备做那个纸浆原料的时候,那是很揪心的”,老板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了两个画面,一个是高考后的那个疯狂的夜晚,从考场出来解放了的同学们,把这一年来积攒的厚厚的试卷,厚厚的练习册和课本,全都撕了,往楼下扔啊,尖叫啊,那一刻,书的精华,书的灵魂已经被我们的头脑吸收掉了,那是一张张飘扬着的白纸,那一刻,望着漫天纷纷扬扬的”雪花“,好像冬去春来之后,获得新生的前奏;另一个画面,就是大学毕业时,望着眼前堆得小山般的书,有大学四年的课本,作业本,试卷。有自己买的课外书,画画的,设计的 ,文学随笔的...这样带着记忆的物件,它们之中大部分却最终难以逃脱被回收绞碎的命运,就像青春一去不复返,然而那些带着笑和泪水的记忆已经永远定格在了记忆中。

    “我们书进来的话,都是要先去掉一些灰尘,然后再看书它本身是有胶膜还是没有胶膜,那有胶膜的话,我们就直接擦拭。”网友评论这个片段可以形容为《我在书店修旧书》,的确,这样细心认真对待旧物的画面,会让人联想到另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片段,这也充分让我感受到,这家店的老板是十分认真地在对待这些旧物,并想将其更好地传递给这本书的下一位主人。

    "书真的是有味道的,那个懂书的人,比如说,上海版的书,如果你不信,等一下我找一本上海版的书你问你自己闻闻看,那种特殊味道你闻了就忘不了,以后你拿到书,一闻到味道就知道这是上海版,上海版的代表比较珍贵。它的价值在这里,将来大家还要回忆说,书到底是什么,哪一天大家以为书就是,就是电脑上面那个书。"这家店的老板真的很可爱,因为他和我一样,都喜欢闻书香。读书时,我喜欢开学领新书时的那种新书的书香味。后来,我发现,大学图书馆里发黄的古书和被千千万万一代又一代学子翻阅过的书籍更富有一层迷人的书香,那是岁月积淀下的知识香~然而,他说的话,又是深刻的。随着时代和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从前我们人手一本的纸质书逐渐被手机里的电子书或者Kindle代替,实体书店的经营现状也是趋向没落,但还有类似于这样的小书店,依旧坚守在城市里的某个角落,为在现实世界里迷路的人,指引方向,填充勇气。


    03 洪雅书房--串联社会运动的书店

    这家书店的老板喜欢在自己的书店里办讲座,扮演讲,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台湾市井版的先锋书店”,印象比较深的是他还接纳有想法的人到他的店里去创作。于是,店里的天花板就有了一幅表现台湾四百年历史的艺术涂鸦作品,他诠释台湾的历史都是纷纷扰扰的,都在抗争,打来打去,所以就变成蓝绿各拿一支光剑,在厮杀的样子。”

    听完老板的解读,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欢这幅作品,除了造型和线条表现得很恰到很形象之外,色彩的搭配感也很出彩,最巧妙的就是将天花板上原有的两个灯管寓意为两支光剑,十分形象地诠释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句话。

    赞同老板的话,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容不得后悔的,不过,足够的热爱,是不会后悔的,不是吗?

    毕竟,我可是要把一生都奉献给艺术的小仙女呀~

    03 荒野梦二(市场边的书店)

    这是一家很贴近日常生活的书店,因为老板希望这家书店带给人一种私人书房的感觉,同时他还会在店门口摆放一些花,吸引一些爱花的女性,进而走到店里来。我对老板这样做的理解就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的人大多数是爱书的。就像店名的来由其实很浪漫,老板说:“梦二”这个名字其实会带给人很多的联想,每个人看到这两个字的想象都不同。而老板娘当初其实是想开一家文具店的,取名字的时候想到了自己很喜欢《霍尔的移动城堡》里面的荒野女巫,觉得荒野这个名字很有想象力,很有意象,每个人想象到的荒野冒出来的东西又会不一样,就觉得说,荒野可以看做是一个土壤一个环境,它可能什么都可以长得出来。所以两者结合,有了现在这个一听就很对我胃口的书店名。

    书店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老板自己创作发行的小杂志,这一幕突然让我意识到,生活中可能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有些事可能是某些行业的专利,去做这件事可能需要很专业的人员、技术或者是设备之类的。殊不知,也有属于我们平凡人的小巧思。乍一看很像我们小学那时的手抄报,突然思绪又飘飞,脑海里浮现以前小学时,就是外婆带着我去买图画本的文具店的感觉,市场边的书店是个很奇妙的地方。

    04 晃晃的书店

    我很喜欢这家书店老板说的话:猫猫狗狗随意进出,有缘分就留下,着简直就是贯彻我整个童年的美好设想,小时候不止一次想开一家这样的店,可以不断地治愈这个世界的生灵,并且和它们成为很好的朋友。里面老板谈到晃晃离开肩膀控制不住地抖动,我知道那种难过的心情。妈妈也和我不止一次说过,小时候最爱的狗狗叫做咪咪,很可惜,后来咪咪走了的那种感觉,当时的妈妈和老板的心情应该是一样的吧。 我们总是想去看这个世界,有时候转换角度,也可以是世界来看我,在一个地方,开一家店,接受世界各地的旅客寄回来的书,多好的想法。

    05 金万字书店

    老板说起他爸爸的事,让我想起阿公的生活小智慧,他也是喜欢用一些自己独特的记事方法去生活。我看着书店里挂着的鸟笼,那是属于老板爸爸的记忆。但是我的阿公如果开书店,应该会搞一个喝茶的地方,伴着茶香萦绕书店~多好~

    06 九份乐伯二手书店

    这一集并没有预想中店主的简介,只有一段段乐伯一个人游走在城市间挨家挨户去收二手书的画面,夜色下,小巷子里,路边,地铁上,乐伯压低帽沿吃着简单的盒饭,擦拭着收来的黑胶唱片,在拥挤的下班高峰期找到了座位翻阅收来的二手书却如获至宝的样子,让我十分动容:乐伯,忙碌的背影胜过千言万语。可能平时我们在街上看到那些收拾废品,拉着小推车的老人,会在心里暗暗指责他们的儿女不够孝顺,可是转念一想,其实,可能有时候,他们心里一直是坚守着一个信念的,这个信念让他们充满做这件事的动力,值得尊敬。

    07 车站旁的旧书柜

    这家书店,刚好在火车站旁边,就像机场书店的存在一样,是个很美好的存在,一个人在外搭车或者旅行,书店是最好的休息场所。里面画明信片的想法,和曾经的我不谋而合,我曾经希望可以一个个慢慢地把三亚的每一处风景画下来,做成一个系列明信片。


    08 旧书铺子(收集回忆的书店)

    这家书店充满历史感的回忆,不知不觉解读别人的过往。就像每个收藏癖,收集的一件件旧物都承载着别人的故事。想到了三毛的《我的宝贝》,那种淘到喜欢物品的感觉,很棒。就像小说《哑舍》里各个朝代的旧物那种历尽千帆,洗尽铅华的沧桑感。


    09 旧香居(恋物癖的书店)

    店主描绘她小时候看爸爸收书的场景会在旁边翻,会和爸爸要书,可能单纯是因为封面好看就得到了一种满足。我也是这样,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我真的很喜欢封面设计好看的书,即使不看,买回来摆在家里我心情也很好~如果不是有特定目标去逛书店,我其实逛的都会书本的装帧设计和与一本好书相逢的缘分。


    10 南坎1567小书店(社区里会发光的书店)

    常客诗人留下的小诗,常客艺术家和居民一同完成的南坎上河图,便签上记录的小事都被画进了画里,好有生活气息的一幅市井图啊~老板是个有浪漫情怀的人,就像夜里发光的那一盏知识之灯。


    11 女书店

    就像我们都会在一些城市的文具店或者书店,甚至是奶茶店留下自己的留言,当时身边的那个人,一起做的事以及什么样的心情,都化作了手里的文字,储存在了某一处,耳机里舒缓的背景音乐,窸窸窣窣听到仿佛有每个人或大或小地在你耳边诉说他们当时来到这家店的心情,其中可能有高中生羞涩的告白,留学回来,物是人非的怅然若失,以及某个下雨天进入躲雨遇见的惊喜。


    12 晴耕雨读小书店

    田中央的书店,喜欢这种被绿意包裹的,生机盎然的书店,书店的分类十分有主人的个性,“做木工是我先生的兴趣”一句甜甜的话,已经感受到他们夫妻俩经营书店的好心情。 最后几句话让我很有感触,很多东西,你放下了才能够拥有更多的,我想那是一种享受浇花的感觉吧~


    13 人文书舍(投注一生精力的书店)

    现在可能我们大多觉得旧书难读,因为那一份底蕴只有老一辈人才能感受深切,店主民国16年出生,参军,然后开了四十年书店,破旧的书他会自己用毛笔写上书脊,然后用浆糊粘好,你能够体会到他四十年如一日,用心对待他手里的每一本书,这是我们现在年轻人很难做到的一件事。


    14 水准书局(全台湾最爱聊天的书店)

    店主爷爷说的名言,永远不会凋谢的花朵就是知识的花朵。打折的书店会让人,尤其是书虫上瘾,可能只要想买书,就会立马想到这家店。就像我上学的时候,学校小西门的晨光文具店夫妻档就是这样做生意的,不仅文具质量好,还喜欢和你聊天,对你有印象,当时的我觉得,这大抵就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模样了吧~


    15 瓦当人文书屋

    老板说她不喜欢上下班打卡的制度,其实,出社会之后,我相信大多数人只是服从于这个制度而不是喜欢。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像我,就很喜欢自己待着做一些事情,放着喜欢的音乐,静静地放松,享受自己的时间。 “瓦当”这个建筑构件可能大家平时都会有看过,只是不知道叫什么而已。我也是从纪录片《故宫100》中才具体了解到的。老板说,瓦当承接雨水,她希望自己的书店可以作为一个承接和交流读书人想法的地方,这个书店理念真的很有人文情怀,非常赞同。


    16 小间书菜(以书换菜的书店)

    这家书店其实是田地附近的一家碾米厂改造的,老板娘解释说,当店开始在成形的时候,她有了个“以物换物”的想法,切合自己在农村开的书店这样一个营业环境,她希望,客人可以拿自己的二手书过来,换她店里的菜吃吃看,如果觉得不错的话,下次可以再来支持我们的店。看到这里,我才深刻地领悟到了这家书店的店名不单单是一开始我看到的那种小清新的表面,在这之下还包裹着一份浓浓的人情味。

    “小间”这个词,在日本就是六个榻榻米的大小叫做“一小间”,她觉得小小的一间只要一家人有在一起,就算是小小的一间,我觉得这样也OK。除此之外,她还把自己种的稻米和蔬菜做成了两个系列品牌,比如,“小间米”引申为物欲的最小量化,是心理的层面,而空间上却是一种最大量化。 这一番话听完,你会觉得,老板就像一位避世的文人。


    17 新手书店

    我们都觉得书店应该是一个安静的,文艺的地方。但是这家书店就像小时候邻居家开的杂货铺,夜里聊天的人,推娃娃的人,小孩子在店门口玩滑板车就是这家店的日常写照。这家书店是活的,是有人情味,富含生活气息的。而且时常更换一百本书,就像源源不断的活水,而不单单是固定死的摆设品。


    18 永乐座书店

    隔着屏幕,看着老板亲自上门到别人家里收旧书,一本本翻阅打包,抬上后车厢的样子。小小的女子背影,心里却有大大的力量。她说:我不会想要去占用我孩子的生命,同样的我也不会把自己的生命完全奉献给他们。作为一个女生,这样的性别决定了我们承担繁衍后代的使命,有时候也会在想,等到自己日后为人母亲,和孩子会是怎样的一种相处模式。我想,我的想法大抵和她一致,我会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平衡两者,而不是选择一生都被束缚在柴米油盐酱醋茶和相夫教子的生活里,任何事,总要有个阶段,给自己的生活充满呼吸感,是我向往的生活。就算为人母亲,也要有自己的空间和理想,而不是一辈子做个伺候儿女的家庭主妇。


    19 鱼丽人文主题书店(“每个人都有一本救命书”

    老板是个有故事的人,同时,她也无私地接受者着别人的故事。曾经那段艰难的日子,她依靠读书,找到了自己的救命书,从而走出心结,开启了自己崭新的生活。这个社会上,我相信有很多人未必能够在抑郁的迷宫里找到出路,找到自救的方法。但是老板却做到了,还帮助了其他人。她收留各种有心理创伤的人到书店工作,还给死刑犯送便当,她将这家书店营造成了一个避世的场所,收留迷途的行人和无助的灵魂。


    20 好样本事,好样思维

    跟随自己内心喜欢的东西,去进书的老板。

    这部纪录片里,大多数我们看到的可能是关于书店的来历以及在书店里发生的一些故事。但是,这家书店的介绍聚焦到了书,这个我们似乎遗忘了的主角身上,老板依据自己 内心,去呈现给客人她所热爱的领域的一些精挑细选的书。 设计,艺术,时尚,食物,摄影这些类别的书籍我也很喜欢,以及收集旧物。 《香港弹起》这本书很有意思。 这家书店,打破了我们以往对书店的认识,那种分类齐全,那种一板一眼的格局。这里,仿佛是,艺术爱好者的天堂,是属于某个群体的理想书店。


    我是一个很少会把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再看第二遍的人,但这部纪录片,我觉得,我会再看。其实,写这篇文章的我已经刷了第三遍,所以,我真诚地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们不要错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