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钢琴课 The Piano(1993)

钢琴课 The Piano(1993)

又名: 钢琴别恋(港) / 钢琴师和她的情人(台) / 奇情孽恋 / Piano

导演: 简·坎皮恩

编剧: 简·坎皮恩

主演: 霍利·亨特 哈威·凯特尔 山姆·尼尔 安娜·帕奎因 克利夫·柯蒂斯 克里·沃克 吉娜维夫·莱蒙 伊恩·穆内 佩特·史密斯 布鲁克·奥佩斯 罗丝·麦克莱弗

类型: 剧情 爱情 音乐

制片国家/地区: 新西兰 澳大利亚 法国

上映日期: 1993-05-17(戛纳电影节) 1993-05-19(法国) 1993-08-05(澳大利亚)

片长: 121分钟 IMDb: tt0107822 豆瓣评分:8.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苏格兰单身母亲艾达·麦格拉斯(霍利·亨特 饰)自六岁起就放弃了讲话,只通过钢琴倾诉满腔情感。1852年,麦格拉斯远嫁新西兰的斯图尔特(山姆·尼尔 饰),将钢琴也一并带了去。可是斯图尔特人手不够,只得将笨重的钢琴遗弃海滩。斯图尔特之友乔治·贝恩斯(哈维·凯特尔 饰)爱上了麦格拉斯,用八十英亩土地与斯图尔特交易。斯图尔特转让了钢琴,并命麦格拉斯教贝恩斯奏琴。钢琴课上,贝恩斯提议,如果麦格拉斯在教琴的时候允许某些出格的事情发生,一次课便可换回一个琴键……

演员:



影评:

  1. 长久以来,我的审美总是趋于两极,喜欢的东西要不就灿烂如花,要不就清冷似水,《钢琴课》给我的感觉明显趋于后者,看的时候身子微微发冷,眼到之处总是凄清而萧瑟,像是下不完的雨。天空一片冰冷,海水好像从来没有这么灰过,海滩空而寂静,艾达穿着黑色衣裙,一个细木架子撑起肥大的裙摆,像被打起来的伞。她轻轻抬起琴盖,一只细手缓缓伸入,仿佛进到一片幽深的国度。琴声如诉,那首曲子叫the promise,承诺,让人惶然无措却又有不禁期许的东西。这个叫艾达女人,冷峻默然,自觉地避开语言,避开可能的一切交流,用倔强的姿态独立于世,却有着近似哀求的渴望。这种强烈的矛盾感,清冽而荒凉。

    《钢琴课》确实是一部女性电影,它表达了女性所有的渴求,诉说了女性所有的希冀,同时也暴露了女性所有的内在矛盾。女性——艾达,一个会弹奏钢琴的哑女,用她特殊的方式,在世界这个巨大的帷幕之下演出她作为一个女人,可能被理解被诠释的一切。

    导演没有回避任何问题,细节处的雅致做得让人叹服。坎皮恩是个善于勾勒女性心理的导演,对气氛的掌握也恰到好处。她直面一个女人一生可能面临的所有选题,包括婚姻,爱,自由,情欲等等。她对待婚姻的矛盾心态,在依赖与反抗间分裂;对灵魂与自我近似执拗的尊重,用钢琴来维护唯一健全的自己;还有对男人,对爱,对原始冲动之下的欲望的唤起,统统处理得典雅庄重,表现出一位女性导演难得的自信与真诚。《钢琴课》没有宏大的叙事,甚至本身就是对叙事的扬弃,倒反而有了诗一般委婉的抒情,朦胧含蓄之下炽热的欲望,充满原始张力的爱的迸发,在缱绻的淡淡描述间,散发出更奇异的魅力。

    电影名与钢琴有关,很多人,包括我,都认为这是一部以钢琴为主线展开的电影,其实并不然。对钢琴的设置与其说是主题,不如说是作者要表达的一种态度。当一个女人没有爱情,并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时,钢琴成了她唯一的慰藉。艾达凝视暴风雨中遗留在海滩上的钢琴时,眼神里流露出的渴望有一种孤僻与倔强,这显然不是爱,而是一种近似偏执的依赖。这依赖不同于她与斯图尔特的婚姻,后者是世俗强加给她的,她可以借用强大的内心与自我去对抗它。但失去了钢琴却意味着这种强大的自我也将随之逝去,这对于一个力求精神独立与完整的女人来说,比失去身体更难以忍受。事实上,斯图尔特才是艾达真正的统治者,虽然他看似虚弱、麻木。

    而贝因之于艾达,与斯图尔特正相反,恰恰是建立在这种自我的被认同之上。贝因粗犷、野蛮儿霸道,却反而激发起外表冷漠的艾达内心从未有过的激情。也许女人的矛盾就在于,其内心渴望的东西往往是其在外表上极力避免被察觉的,于是才要通过弹琴这个隐秘的手段委婉得表达出来,让表达的过程与效果显得如此绵长而缓慢。贝因指挥下人驮着钢琴走在崎岖泥泞小路上的那组长镜头拍得动人,他的沉默坚定之下是对艾达温柔的慰藉,他本能地通过琴声了解了艾达内心的一切。导演把艾达设置成一个哑女,目的或许正在于要表达出这种“穿越式”理解的难能可贵。影片中,艾达在弹琴,贝因钻入她宽大的裙摆,手指慢慢张开,细细触摸她的身体,躲在漆黑的裙子里,幽暗的光线弥散开来,暧昧而唯美。琴声流淌,情欲与音乐,爱与灵魂犹如两股细水流淌在一起,如此完美,让人不由叹喟。

    虽然结局并不是我一贯喜欢的风格,但我尊重坎皮恩对于女性重生问题的思考。艾达抛掉了钢琴,努力地挣扎着活下去,并开始练习说话。在爱的作用下,她终于放弃与世界接触的一贯方式——钢琴,一种独立而孤僻的人格消失了,另一种健康而向上的人格形成了,是爱拯救了她,导演把一切归功于爱。其实爱的力量令人怀疑,爱的确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式,可这却是所有女人都渴望得到的方法,无论是坎皮恩、艾达还是我,或是其他的女性观众,难道就没有人寻求过,或者仍在寻求这种方式吗?也许正因为爱并不可靠,把爱与情欲联系在一起更不可靠,所以这种寻求才会更显示出其悲剧的意义来。钢琴不能拯救女人,爱情也不能拯救女人,这是双重的悲剧,只是坎皮恩于心不忍,她是女人,女人应该疼惜自己的同胞,于是多了份柔弱,少了份决绝。
  2. 早就听说the Piano这部电影,找了来看,开头很不错,虽然也是画外音交待情节,但画面
    清澈灵动,女子的声音也宛如童稚,怯弱的优雅。

    其实情节很简单,1912年,自六岁起自愿失语的美国女子Ada携女Flora坐船远嫁新西兰,
    随身带着一架上等钢琴和一堆行李。风暴延缓了她们的到达,行李也被海风吹的七零八落
    。丈夫Stewart带来的人手不够,不能将行李全部运回家。Stewart拒绝将衣服和厨房用具
    扔在海滩上,而宁愿将Ada深爱的钢琴留在海滩上。显然,这个丈夫虽然外貌尚佳,但被设
    定为庸俗、势利、不懂音乐,不能懂得Ada对钢琴的执著和深爱。我对这个设定没有意见,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懂得音乐的力量和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里所
    有犯人听到蝴蝶夫人的咏叹调都停止干活,仰起头,一脸圣洁地追寻着音乐出现的方向的
    镜头,毕竟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表达形式。

    Ada央求邻居Baines带她们去海滩找钢琴。这一段拍得很美,Ada沉醉地弹琴,Flora在海边
    翩翩起舞,Baines在一边凝神看着她们。

    后来Bains出资运回了钢琴,用土地作交换得到了钢琴,并要求Ada日日去教他弹琴。不过
    其实Bains并不喜欢学弹琴,只是爱看她弹琴,或者说爱她弹琴的模样,来自异域的娇小、
    苍白、冷漠、激情和投入。影片在这里开始走向了庸俗和肤浅。我原以为Bains这样未开化
    的土著人只是仰慕于Ada、Ada的钢琴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和文明,他其实也不懂得艺术,但
    相比Stewart,他天然地向往和尊重艺术,哪怕只是艺术的形式,一个异域女子弹琴的模样
    。结果全然不是这么回事,他对她,连尊重都没有,只有情欲。他用抚摸作为交换,抚摸
    一次,换回一个黑琴键。而Ada居然同意了,这显然出乎观众的意料。难道一定要用卑贱肮
    脏的形式得到自己最深爱的东西才显得情深意重?

    而情欲走向深入,他要求与她裸体同眠。但也只是单纯的抚摸。

    第二日,Brains叫人将钢琴抬了送给她。Ada感动之下,主动找他去了,于是一段激情戏上
    演。Ada不再是导演着力刻画的,懂得人生的真谛而选择缄默,醉心于音乐在琴键上舞蹈的
    冷漠游离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情欲迸发如火如荼的女人,而此前的她带有清教徒的色彩,
    总是黑帽黑衣黑裙,面色苍白,表情克制,自律自爱,沉默矜持。

    不幸的是,Stewart正好在窗外目睹了这段激情戏,在此之前,出于对Ada的尊重,他们连
    睡前吻别都没有。

    Stewart非常苦闷,将Ada关在家里,企图感化她。

    我实在不耐烦讲这个无趣的故事了,总之Ada思念Brains,卸下了一个琴键,要女儿Flora
    送给Brains。女儿却交给了Stewart,Stewart暴怒之下,砍下了她右手食指。

    我总记得Stewart狂怒地用斧子砍着钢琴,摇晃着Ada,怒极而哀地质问她:我如此信任你
    ,我如此信任你!

    这段实在悲怆。当然导演未必觉得,不然就不会设定接下来所谓的高潮,让Stewart砍下了
    Ada的右手食指,让Stewart彻底沦为不受欢迎的角色,让观众彻底同情和怜悯女主角。

    最后,Stewart无奈地认输,要Brains带着她们和钢琴一起离开。

    于是影片又回到了开头。还是阴云密布的海滩,还是灰蓝墨黑交织的画面,不同的是,上
    一次是到达,这一次是离开。在海上航行的时候,Ada突然要求划船的土著人将钢琴抛向大
    海。她本打算跟着一起沉没,后来却又突然挣脱了绳索,浮上了海面。

    最后,Ada、Brains和Flora过着幸福的生活。Ada以教学生弹琴为生,并努力开始学习说话
    ,她的右手食指上套着一个假指套。

    这绝对是一部平庸而无聊的电影。不知道为什么有人称之为女性主义的电影。我不敢自称
    对女性主义理论颇有了解,但在这样肤浅造作的影片里,居然能看到女性解放和女性自我
    的实现,并能解构出一大套理论,实在匪夷所思。

    我得承认,有几段音乐很不错,明快清新。也有一些很不错的镜头,例如Ada远远回望留在
    海滩上的钢琴,潮水一遍遍地冲刷着那架怡然自立的钢琴,天空暗沉隐晦,镜头渐渐拉远
    ,钢琴依旧孤独的立在海滩上,而乌云越来越低,暴雨即将来临。饰演女儿Flora的小演员
    演的很不错,早慧的狡猾。

    当然,我绝不承认音乐和画面的优秀就意味着逻辑的缺席可以忽略不计。电影的灵魂决不
    仅仅在画面和配乐,更在于这些画面所营造的意境,所传达的讯息。关于人性,关于他人
    ,这些探索原是永无止境的。从此意义上来说,这部片子里的人物内心和情节走向缺乏逻
    辑,只是导演自作主张自以为是的设定,无视观众的智慧,无视人性的真实和真诚,更没
    有任何的时代背景作为烘托和限制。

    当然,我知道开头和结尾对寂静与喧嚣的阐释会深得一些人的好评。事实上,我们都知道
    ,这些只不过是西方影片里常有的多此一举的自以为深刻的台词,就像The Legend of 19
    00里结尾时,1900阐述“轮船有限,陆地无限”的滔滔废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实际
    上只不过是导演藐视众人智慧,自以为是的发挥而已。西方人说Less is more,中国国画
    讲究留白,可惜这些导演并不懂。1900的那段长篇大论看的我几乎崩溃,这部片子在我心
    目中得分原就不高,这段废话又使之降低了几个等级。

    失语只不过是影片的噱头,因为Ada并不拒绝与人交流,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而已。并且,
    在与情人做爱时一样可以打破禁忌,贴在耳边说悄悄话。关于这两个人为什么相爱,而且
    看上去还很痛苦很真挚的样子,我始终不明白。

    Ada不爱Stewart,我能理解。因为他不懂音乐,不懂钢琴,势利,平庸,尽管他很爱她,
    很尊重她。但Brains就懂得她的琴声和内心了吗?他其实也不耐烦于听她弹琴,仅仅着迷
    于她的外表,那黑衣黑裙下的来自文明世界的诱惑,所以他才用抚摸肉体作为交换。后来
    他又痛苦了,因为觉得她不喜欢他,不关心他,于是主动结束了课程,送出了钢琴。Brai
    ns颓废地躺在床上,看起来似乎在为爱情痛苦,导演也是这样设定的吧。可惜在我看来,
    这种所谓的痛苦,不过是情欲得不到满足的痛苦。而世间大多数的恋之辛苦,不过如此。


    当然,我相信导演是要我相信,这两人之间产生了某种爱情,只不过我领会不了。我并不
    否认在一位沉溺音乐、内心寂静的女子和一个粗俗苍老的文盲农夫之间也会产生爱情,但
    那未必是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爱情,可能更多会是相濡以沫互敬互让的爱情。可惜导演像
    是高高在上的神,不肯提供任何具体的可供理解的细节,只是高傲的设定,就是这样,不
    必问为什么这样。我只能认为Ada只不过被Brains粗糙的抚摸激发了情欲,因为我不明白这
    种简单的交易缘何会产生爱情,而爱情就一定幻化为情欲的满足,满足之后就不再痛苦,
    痛苦的是无法继续得到满足。这很荒唐,是不是?

    整部片子也没看出Ada特别热爱音乐,除了开头死活要取回那架钢琴。虽然她很喜欢弹琴,
    但这也不过是凡俗爱好之一种。并且一开始都不许当地人碰她的钢琴,也不愿教别人学弹
    琴,这其实是自私冷漠的表现,迫不及待地要将自己和众人区别开来,而并非出于对钢琴
    的钟爱,否则她就不会为了向情人表达思念而卸下琴键了。我总以为艺术创作是孤独静谧
    的,而艺术的交流则是快乐急迫的,像这种自以为是的洁癖和傲慢根本不是一个艺术爱好
    者的所作所为。

    爱意味着什么?

    可能导演要说,意味着一个女子追求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自由,所以她开口说话了,所以她
    和情人快乐厮守了。

    这就是所谓的女性主义的表达和解构?
    我怀疑自己和这个导演及其拥护者赞叹者所使用、理解、阐释的不是同一个英文单词,Fe
    minism。

    我总以为爱首先意味着诚实。

    Ada 看起来喜欢音乐,关注自我,实际上也不过忙着偷情,享受肉体的欢愉,并且本不打
    算诚实地告知忠实地爱她、尊敬她的丈夫,这也算具有独立精神的女性,这也算值得赞美
    的爱情?

    女性的解放和自立意味着她可以诚实地面对这个世界,包括她的内心,她的情欲,她的音
    乐,她的理念,以及她对时代的认识,时代对她的影响。

    而这些我们所期望看到的东西在这部影片统统缺失,钢琴、女子、失语、大海、爱情,这
    些孤立的意象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没有内在的逻辑支撑,也不过是一地碎片。

    所谓经典,往往不过如此。
    对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的智慧,不必过于信任和推崇。

    不过这真让我伤感。
  3. 无论是看书还是看电影,我都不爱看到结局,总是到了高潮就罢手不看。我不喜欢大团圆的喜剧结尾,也不愿为凄惨的幸福来临之前却嘎然而止的悲剧结尾掉泪,更不愿去尝试高堂满座落幕后的失落惆怅。总之,我不喜欢结局控制在遍剧、导演的手里,我是把结局控制在我手中的遥控器上。
     对于THE PIANO的结局,我却非常欣赏。很多人总是认为THE PIANO的结尾是全剧的一个败笔,认为艾达就应该和那架钢琴一起长埋海底,这样才符合全剧的统一。我对这种说法却不以为然。原因在于。在众人眼里,艾达是个追求爱情,追求自由的女性,而这样的一个人物,她的结局必须是英雄式的,该可歌可泣,不管怎么样,至少不能象影片中那样和那个粗俗的男人终老。所以,她们认为,艾达最完美的归宿,该是在大海中陪伴着她的钢琴。可在我眼里,艾达并不是那么传奇,那么特别,她只是个平凡的女人。如果要说特别,也仅在于她的良好家庭背景、受过教育、会弹钢琴、和丧夫浪漫的爱情故事以及她不会说话。艾达的平凡,在于她即使有着音乐的天赋,可还得因为生活嫁给一个只想赚钱不懂生活情趣的陌生男人;她的平凡,在于她面对丈夫要求她去为别人教授钢琴,她只能妥协;她的平凡,在于那个男人提出的抚摩交换钢琴的要求她不能抗拒;她的平凡,在于她钢琴物归原主的时候,压抑不了心中的欲火,仍然冲向了那个男人家里;她的平凡,在于她只能被由一个男人被推向另一个男人,象一件货品;她的平凡,在于浸滞在冰冷的海水萌发的求生意志;她的平凡,缘于她是个女人。
     的确,艾达有着音乐的天赋,有着浪漫的过去,她不会说话,也不想说话,周围的人俗世凡音对她来说只是废话连篇,她只想沉浸在自己的钢琴,和女儿的相伴嬉戏。可是生活却总是带着戏谑的色彩,滑稽的协议铺承了她的故事,当她冲向木屋,直到被砍去手指的高潮终结,架着钢琴,跟着这个男人过海远去其实已经可以成为结局了。然而,钢琴被推进大海,绳索的缠绕使得艾达也被拖进了海中。而她在迷茫过后竟然挣拖了绳索浮向了海面,选择了求生,这样的结局触怒了大部分的观众,他们心里的女神就该有这样个凄美的归宿。可是,艾达毕竟是个平凡的女人,她向往生活。于是,她安逸的和这个男人生活了下去,虽然在梦幻中,她会幻想自己沉没在大海的寂静中陪伴着她的钢琴。
     艾达虽然是骄傲的,但是在情欲面前,她维持不了自己的骄傲。与其说她爱这个男人,不如说她更渴求这个男人原始的力量。这个男人不懂音乐,不能和她丧夫相比,他对于艾达的爱可能是缘于艺术平乏的自卑,所以他用计谋部下了局,用力量征服了艾达。而对于艾达呢,她的丈夫和那个男人其实都是一类人,区别之在于那个男人先开发了她潜在的情欲,接开了她内心中性的镣铐。所以也注定她的将来是跟这个男人在一起。这也是艾达作为女人所有的平凡。
     女人的平凡造就了结局的现实,所以艾达不可能与钢琴长埋深海,她只能在阳光下跟这个男人生活下去,只能在虚幻中幻想自己那架钢琴和她想要的寂静。
  4. 很多时候,我会突然回想起幼年时见到的天空。那时的天空总是高远而宁静,偶尔有飞鸟,掠过大朵大朵的白云。是那样纯美的场景,一如幼童天真的笑容,初秋月光下的微风。

    都过去了。
    C城的天空总是灰蒙蒙,钢筋混凝土在这样的空气里显得更为冷漠,几乎要令人窒息。据说,这是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
    总还有其它原因吧。
    天可以暗,心不能灰。

    如果可以我宁愿选择沉默不语。孑然一身,遗世独立,与寂寞为邻。然后,隔岸观火,袖手旁观,处变不惊。我要看着繁盛烟火上演,瞳孔却始终冷冷清清。
    如同那个名叫艾达的女子。自六岁起她不再言语,从此她的天空蓝得不可思议,好比一个永远也醒不来的梦境。
    这女子,纯白如坠落凡间的精灵。她简单而直指人心的眼神,她提着长裙行走在泥淖里的姿势,她异常柔弱的苍白手指,我见尤怜。可是,她又从来没有找到过自己的方向,她迷失在那里,辗转彷徨。
    钢琴是唯一与外界交流的工具。那些优美的音符,据听的人说,好象要给你灌输某种感情。
    清冷的姿态背后,还是对寂寞的恐慌。
    任谁都一样。

    所以,当她碰到一个真正关心她呵护她照顾她的男人的时候,她就会飞蛾扑火地奔过去。尽管表面上还是欲迎还拒。
    贝因的手指在她柔软的身体上游走。她闭上眼睛。
    或者,两个人赤身裸体躺在床上,只是拥抱。
    你看见她眼里一闪即逝的笑容了吗?
    悲剧就从这里开始。

    你说,每一个人,都有他独特的美,只要用心去感受去发现。
    贝因和斯图尔特不同,他是个野蛮人,什么也不懂。但是,当钢琴被遗留在海边的时候,只有他发现了艾达的无比惆怅。
    艾达远远看着那架钢琴,潮起潮落,钢琴独自吟唱。寂寞在她眼中盛开了又熄灭了。
    贝因记住了这个瞬间,它从此成为永恒。

    用抚摩换取琴键。真荒诞。
    但彼时你情我愿,干柴烈火,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
    艾达想要回的当然不只是钢琴,她想要的,是那份久违了的感触。有人关心有人疼爱,可以毫不吝啬地释放掉所有寂寞。
    贝因也不会满足于肌肤的接触,他想进入这个从不开口的女子的内心,探寻从未体会过的刻骨铭心。
    两个同样寂寞的灵魂,可以在黑夜里相互慰藉。
    只是他们忘记了。艾达的丈夫另有其人。

    斯图尔特才是最可怜的吧。
    娶了一个不爱自己的女人。更可悲的是,他仅仅想要得到一个女人,即使只是行尸走肉。
    他连吻她的勇气都没有。
    艾达与贝因交合的时候,斯图尔特站在门外目睹了全过程。他还在等待,等待悔过等待重来等待奇迹发生。
    生活里没有奇迹。

    那时我对你说,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就好比艾达之于斯图尔特,她成了他的床前明月光,胸口朱砂痣。
    就好比你之于我。
    我多么希望在影片的结尾处,艾达能安静地坐在园子里弹她最心爱的钢琴,然后就有清凉的风突然吹过。
    而独自上路的贝因面对大海,略带哀伤。远处的天空还是一如既往的蓝。
    可是艾达没能弹琴,斯图尔特砍掉了她的一根手指。
    而接下来的天空,也狠狠地黯了下去。

    就是在这样的天空下,艾达和贝因上路了。斯图尔特其实早已绝望,他的疯狂举动,只是要在这个女子身上强加一些有关自己的记忆。悲哉莫过如此。
    后来呢?我不知道。
    艾达终于丢弃了那架钢琴,她自己也跟随钢琴沉入海中。她有没有死,谁也不清楚。结局的改变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如果她奋力游上来,其后的生活会很幸福;如果她选择了离开,就只能永享这百年孤寂。

    我不想妄自揣度了。
    因为在某个瞬间,我猛然发觉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欣赏第二个结局。失去了,不一定就会变成美好回忆,也许只会留下遗憾。
    你知道,我始终没有醒来。我情愿陷落在那些盛开的梦境里,即使它们最后只会凋零、幻灭、湮没。每当面对着那些欲盖弥彰的失落、担忧、痛苦,我只好沉默。
    伤心欲绝。

    其实,我只是害怕。
    怕你转身,怕你决绝,怕你忘记,怕你逃离。
    可是这一次,因着这悲剧赐予我的巨大力量,我不再害怕不再彷徨。
    下一秒我就要打开房门,迎接这个三月里的灿烂阳光。
    然后,找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