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浮生若舞 The Company(2003)

简介:

    从小时候起,蕾(内芙·坎贝尔 Neve Campbell 饰)就展现出了在舞蹈方面的过人天赋,长大之后,蕾如愿成为了一名芭蕾舞者,并且加入了著名的芝加哥芭蕾舞团。然而,想在这一行业里出人头地,光有技术还远远不够。没过多久,锋芒毕露的蕾就遭到了同行的排挤,与此同时,蕾对于芭蕾艺术的探索亦走入了瓶颈。

演员:



影评:

  1.     “生活就是干扰”——这不是一句抱怨。多年以后,我终于不再是愤青,于是当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没有丝毫的愠怒、无奈疑惑传说中的“绝望”。
        生活是一种看似无序的状态,作为一个现实的参与者,理应承受它带给你“追求秩序”的一系列阻挠,也正是在与这些阻挠的抗争中,你获得了秩序,获得了美。正如行走在海滩,看到一个贝壳上的花纹,我们说它如此曼妙,是因为它竟然在幽深混乱的大海中生成如此规整的图案,我们喜爱它惊叹它的美,其实我们喜爱的、惊叹的,是一种力量,一种在纷乱中提取秩序的力量。
        电影就是对生活中秩序性的抽取,它给生活一次誊写的机会,告诉我们那些想不通的、受不了的、荒谬的事实背后的因果。有的电影抽离得很赤裸,把对生活的拉抻做极致,淋漓酣畅地让生活在电影中面目全非;有的电影却小心翼翼地按图索骥,最大程度地还原着生活的本质,却掩藏不了脉脉关怀之下,曲笔示人的真相。
        现实,它不是《猫》中那些可以扭转剧情的慷慨陈词的独唱,而是每当你说话的时候,其他的人也都在说;现实是,回应你邀请的不是冷漠拒绝或欣然接受,而是在嘈杂中的淹没;现实是一个没有听见你热情问候的男人,一个在圣诞节让你空守烛光晚餐的女人,一个爱你却不被你察觉的母亲;现实是一张最最漂亮的却永远被其他人肩膀遮蔽在后面的半张脸,最最美妙却会被火车的声音干扰的一段音乐,最最精彩却赶上暴风雨的露天芭蕾……在你看第一遍的时候,阿尔特曼的电影,像生活一样暧昧而微妙,让你隐约觉得他和她,他和他,她和她好像是这么那么一回事儿,但不确定;而在你看第二遍时,阿尔特曼的电影同样像生活一样坚实而明确,因为你发现他其实早就已经用极端精细巧妙的细节设计站出来告诉你,故事的因果原本确实如此,让你觉得对一切印象的暧昧不清,都只能怪我们看第一遍时的粗心,就像生活中,对于那些图穷匕首见的事实,我们所能做的只有追悔当初疏忽罢了。
        在我21岁那一年,终于学会了不再追问“现实”这玩意儿的来历,因为终于知道它正因终极的存在而让我们无法拒绝。你唾弃它它也不动摇,你赞美它它也不理会,这就是为什么阿尔特曼要把《芭蕾团》中这些训练的场面拍得如此优美而又绝对写实、不加渲染——不以自己为美才有可能成为大美。正如至今我仍然认为最美丽的女人应该像《百年孤独》中的“俏姑娘雷梅苔丝”,那个整天衣冠不整不拘小节的美丽少女,无数男人在看到她一眼之后都一命呜呼了,她自己这边还浑然不觉呢。然而故事的结局是,她被一块飞毯带走了,我想那是因为马尔克斯相信这样的美,人间不配拥有,人间的美女往往是千呼万唤始出来,自以为一笑倾城,却让人无甚惊艳。
        在所有彩色的故事当中,现实永远是灰色的那一个,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誓和奇迹,黑白分明的爱与死,只有无可无不可的徘徊和隐忍,欲说还休,欲言又止。《裸岛》中,两口子死了儿子,丈夫面对妻子悲痛的歇斯底里一言不发,认她拔掉一家人赖以生存的庄稼,等她哭够了继续耕作;《因父之名》中,在已经一同服刑了15年的监狱牢房里,儿子给父亲擦药,他说,记得小时候我常常抓住你,那里有烟草的味道,它让我觉得安全。这时候,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父亲看着他说:来抓住我的手吧!儿子还是会大笑着说:“少来吧!我求你了!”《钢琴师》里面,每一个段落都在煽情之前戛然而止,让人生出许多深切的悲怆,正如生活那些热泪盈眶之时转过头的瞬间……
        阿尔特曼的电影就像生活——这与“模仿真实”无关,与“道格玛”不“道格玛”无关。“尊重现实”远不等于晃来晃去、粗糙剪辑。阿尔特曼虽然在《芭蕾团》中刻意追求纪实风格,很多镜头中都有人在前景走来走去遮挡视觉主体,但即使是在这种时候,他都还是会让摄影机保持着优雅的横移(为两秒钟的横移镜头铺设轨道、调试机位和角度,花掉两个小时也不算久)它们亲近生活不是在画面的形式上,而是在故事内核上与生活保持着深层的默契和运作规律的契合。我想这才更接近电影的本质,即从生活抽取秩序——既尊重生活,又富于秩序。
        创造生活的是上帝,创造契合生活的电影的,叫做大师。大师就是大格局、大宇宙,大象无形,大音息声,说的是万物通晓于心却不动声色,动动指头就可点到,点到即止。让一切看似生活一样风平浪静而又玄机暗藏。对现实的最高尊重,即尊重一切喜悦中蕴含那淡淡的忧伤,绝境中石缝里的那棵绿色小草,尊重一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效应与感悟,尊重一切符合这洪大宇宙古老而绝对的规律和法则。常常被人说得神乎其神的所谓“意境”,实际上讲的就是这个。
  2. 又是因为硬盘空间告急才坐下来仔细看片子。
    整个片子里,很多场景都是夜晚或是室内,很昏暗,在阳光明媚的办公室里,午后,实在是看得很痛苦。

    不过这不影响我欣赏片中的舞蹈。芭蕾的美,在于看似柔软的肢体语言下蕴含的力量和节制。控制和停顿在芭蕾中时时存在,那样的急停,仿佛急刹车一般,不得不惊叹力道的掌握。
    说实在的,看到后来我根本已经不在意这部纪录片似的片子要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只是想看一段又一段的舞蹈,沉醉在舒展的身体和宜景的音乐中去。

    最喜欢的一段舞是借助吊绳完成的那段女子的独舞。借助空中悬挂的绳索,舞者可以更大限度地完成一些匪夷所思的动作,可以依靠缠绕多圈的绳索的自然力自由旋转。在大步奔走之后,又被绳索无情地拽回,如此反复,无奈而莽撞被渲染得丰富且极具感染力。

    看罢片子后才看了已有的评论,感觉vivien评论中对Mr.A的解析很到位,回想片中的细节,不由得拍手称道。

    另外还要说,一直以为这部片子是讲述的一个芭蕾男孩的成长历程的,打开看时越看越纳闷。仔细研究了一下才发现,我记混了,那一部片子时叫做《跳出我天地/Billy Elliot》。呵呵~~~

    再有,中文的译名真是能增添无限诗意呀,尤其是《浮生若梦》,呵呵,确实是美了,但看完片子后,总觉得这个翻译有些太过。《The Company》,没有太多可渲染的,就是“a group of opera singers, dancers, or actors who work together”,这就是生活。
    想起马雪说她采访李俊基时,这个实在的孩子说,入行时确实是因为喜欢,可现在喜欢的成分已经不多了,现在是用来谋生。
    想想,确实如此呀……
  3. 喜欢这部电影的地方是:人物的背景介绍以及性格完全掩映在大的环境中,但言行,每句话,每个动作都是配合人物的性格塑造,都在不断的揭示这个人物内在的一些东西。影片很少有中近景,容易忽略一些东西,但如果留意的话,会觉得十分有意思。特别是片中那位艺术总监,我也只看了一遍,最吸引我的是这个人物。他十分专横、刻薄、自以为是但确实有实力的,排练时的若干场景,还有那把专有的椅子,在会议室里,让助手拿走东西时,把她吓得不知所措;那段获奖演说又说明他是在阻力中获得成功,意大利家庭出生,男孩学芭蕾;经过努力又处于成功颠峰的人在与人交际中的敷衍、手腕和圆滑,影片也通过一些大的场景反映了出来,往往是远景,但他的声音在其中十分清晰。他的生存哲学应该是十分残酷的,因为他就是那样过来的,但是这种残酷性并不影响他对于这一行的热爱。他了解、操纵这种残酷的规则,活得尽心尽力。人物的服饰也透露了这一点,黑色衣裤但总是围明黄色的丝巾。
    印象最深的场景:新年(还是圣诞)晚会上,团里的成员自编自演的对于自己和别人的讽刺剧。
  4. 巴兰钦曾说,“芭蕾是一种原始艺术,它是一种聚焦本质的东西。也许芭蕾就是把人内在的信息传达为外在的情绪,但在这个过程中,孤独如同护佑,时时让人从精神上丶肉体上,发掘自己”。

    慢慢地开始明白,英国的那句老话:“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

    今天晚上看了芭蕾电影《the company》,我觉得它更像是纪录片。
    心里暗暗赞佩,那些让我惊叹的同龄人,每一个人都为自己喜欢的事业所努力,生活地落落大方。

    看了谭元元的采访,想着在某些领域杰出的人确实是幸运的,尤其是艺术,是需要天赋的。
    同时她也会如此地孤独,就如the company里的蕾,演出完后躺在床上哭泣。
    我能了解,真的。
    偶尔会小小的感慨下,为什么我那么小的时候没有接触过比如芭蕾,比如音乐。遗憾的是自己擅长的却起步太迟。

    绚丽的东西给你想象的空间,艺术是要高于生活,才能让我们从中得到慰藉。
    而真实的一面却让我们无限感动。它拥有更强大的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