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绿野仙踪彩色有声电影。米高梅率先打开了绿野仙踪彩色有声影视史的大门。国内90年代就已引进,并且译制过国语配音,以DVD、VCD的形式发行。2000年后央视CCTV-6电影频道也曾播出过。
鲍姆曾说:"伟大的作家总是要传播思想,而我只是传播思想的工具。”《绿野仙踪》是鲍姆生命旅程的写照,当制作人向其家庭支付4万美元购买《绿野仙踪》的版权之时,他们实际购买的是鲍姆的生命哲学。好莱坞尽其所能传递了原著精神,在人们最需要它的时候。这部电影是冒险奇观喜剧元素、情节戏剧性的精彩融合,善与恶的力量对峙在剧中进行了精彩诠释,众多戏剧天才式的人物都参与其中。
这部电影成为了美国电影业的转折点,正如原著曾在1900年在出版业引发的轰动一般,如同鲍姆与丹斯洛使用彩版印刷作为故事的载体,米高梅使用了彩色胶片,用染印法彩色胶片新技术拍摄。米高梅使用了9台35mm的摄影机,那是一种同时使用三条黑白胶片的分光改良型摄影机,三色带胶片中的每一条,要穿过红绿蓝三种不同颜色的滤光镜,后期制作再将颜色合并为鲜艳的彩色胶片。而这种技术的最大弊端在于它需要明暗对比度强烈的光线环境,以保证三条胶片上的图像在经过滤光镜时保持一致,因此摄影过程需要碳弧灯,它能提供这样的光线,但十分昂贵,照明设备成本猛增4倍,其他制作成本也直线上升,耗资巨大,作为彩色染印法制作的典范,该片自有其值得追忆之处。而也恰恰体现了米高梅一往无前的干劲和创新力,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也不足为奇了。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很多元素只能依靠美工们的想象力去创造,你所看到的剧中的黄砖路,因为无法在胶片中呈现颜色,人们想尽办法,尝试过黏色、染色、灯光照射的方法,都不尽人意,最后突然有人提出,“一桶黄油漆就搞定了嘛”,黄砖路便是那样呈现的。
又如为了制造出剧中声势浩大的龙卷风,美工们动用了10台鼓风机,尘土机、还制作了一只长达10米的棉袜,最后把棉袜上方绑在摄影棚上,底端绑在车子上,随着车子的开动,栩栩如生的龙卷风就出现了!此外,在服装设计、布景设计,为追求最鲜明耀眼的颜色,也费尽心思,只为其在电影拍摄中充分发挥最完美的作用。
不仅有好技术的支持,更有将电影演活的演员们。演员们似乎沉浸在了那个人造的幻想世界中,因此他们的出演并不浮于表面,而是将自己的性格融入于角色中。剧中饰演小胆狮的演员伯特•拉罕,将早年歌舞剧的经验融于角色中,他的舞蹈都出自演警察歌舞剧的经历。电影中的打斗场面,他都手到擒来,将积累的所有表演经验都汇集于此。
电影剧本初稿完成时,剧情与鲍姆原著关联无几,无论那一版剧本出了什么问题,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回到原著中,体会鲍姆写作的原意。但电影与原著还是有显著的不同,其中的显要一处便是他们将鲍姆的作品进行了谱曲配乐,鲍姆的原著中也没提到彩虹,这是米高梅的又一创造,E.Y.哈伯格为《绿野仙踪》的配乐填词,他想“好吧,什么能为多萝西的生活带来色彩?那个小女孩会在一片灰茫当中,见到何种色彩?”于是他想到了彩虹,因此彩虹成为了提示从现实进入幻想世界中的象征性意象。
电影首映后3周,德国突袭波兰,1941年,美国加入战事,剧中的《彩虹之上》(Over the rainbow)一时广为传唱。透过歌曲,指向的是雨后美丽的彩虹之乡,象征性着和平的希翼,成为了人们对现实的美好祝愿。二战期间,朱迪嘉兰为军队巡回演唱,她发现点击率最高的便是彩虹曲了。而像剧中其他插曲,如《我们拜访巫师去》(we're off to see the wizard)也在军队里集结,在鼓舞军心的时候演唱。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回忆录中提到,剧中的歌曲红遍澳大利亚,军士们一边唱着插曲,一边走向战场。
米高梅公司创造了美国史上最伟大的传统制片体系,建立了宏伟的电影帝国,朱迪嘉兰则是美国最伟大的演员,将他们聚在一起,便有了传奇的《绿野仙踪》。
(2020.8.10)
然而,幸与不幸似乎总是相对的。尽管1939年版的《绿野仙踪》对于美国来说是无可争议的国宝级电影,但要知道的是,1930年代可是好莱坞不把演员当人——而是当成用坏了就换的道具——的恶劣作风最为严重的年代,本片拍摄过程中的黑历史自然多到不行。
比如说“铁皮人”这个角色本身是Buddy Ebsen扮演的,但他最后只剩一张试镜照就没有下文了。因为剧组给他化的妆里含有铝粉(一说因裸身穿着金属衣)对他身体造成严重过敏,事后引发肺萎缩和终身的呼吸问题。演员本人多次表示感到不适即被以“你忍一忍行不行?”为由诃责。甚至在此后,编剧乔治·麦当劳·菲斯特(George MacDonald Fraser)声称“他们强迫他刷上金属漆(全部或关节部位)”。得以侧证这一点的,是他的继任者杰克·海利(Jack Haley)因粉刷银漆(以前暖气用的那种)而导致眼部严重感染。要不是试镜期间刚好有医护工作者路过发现不妥,Ebsen很可能根本没命活到医院。于是剧组炒了他,让Jack Haley代替。
另外,含有石棉成分的道具几乎无处不在。“稻草人”Ray Bolger的戏服就含有石棉,罂粟花田降雪那一幕的“雪花”就全是石棉,加上本片很多“火焰特效”镜头,于是很多布景都在内层铺上石棉防火……Bolger后来死于肺癌,现在看回去他在“降雪”中欢呼雀跃的场景,有种格外可怕的诡异感觉。
至于其他诸如路人龙套自杀的传闻、制片人四次更换、火焰特效真的差点烧死演员之类的被诅咒般的拍摄意外,更值得一提的是扮演主角“桃乐西”的Judy Garland因这部电影身心蒙受伤害:首先是制作团队认为她“不够苗条”,勒令她一定要吃减肥药来“保持身材”;从电影开镜起,Judy就只能喝鸡汤、黑咖啡和抽烟来抑制胃口。每天下班后,剧组会跟着回家监视她,一旦发现后者偷偷进食便强行带到医生面前服用更多减肥药物;导演Viktor Fleming曾嫌弃Judy的演技没到位,索性上前就是狠狠地一巴掌,直到她终于“发挥良好”为止;而最过分的是,剧组里的一些男性演员(既有主演也有龙套)认为Judy太过“抛头露面”,因而在她被欺凌时从不为她作主,或者干脆在言语和肢体上骚扰她("They would make Judy’s life miserable on set by putting their hands under her dress …")讽刺的是,唯一会在目睹坏事发生时挺身而出保护她的,偏偏是扮演反派“巫婆”的Margaret Hamilton。
玛格丽特·汉密尔顿(Margaret Hamilton)所扮演的是女巫,因为其夸张的造型,以及妆容中的铜毒性,只能进食流质食物(这一点在今日也有人拿来洗地)。并且在拍摄中,剧组要求她徒手(存疑)使用焰火特效(应为白磷燃烧物),这导致了她的脸和手臂造成了三度烧伤,被迫退出拍摄长达数月(她的一名替身也因此重伤,有说因感染死亡)。电影上演后又真的被无知的观众当成巫婆,经常在自己住所收到不明骚扰和袭击。
后来跟Judy Garland结婚的演员Sid Luft在回忆录“Judy and I: My Life With Judy Garland”中提及,正是参演《绿野仙踪》的不幸经历导致Judy的下半生经常要与失眠、药物滥用和精神状况不稳定挣扎。(插一句,更多有关朱迪嘉兰的生平事迹,可选择参考下面这部影片)
此外,从记录上看,该片拍摄自1938年10月开始,直至1939年3月结束。但因为封闭式拍摄(棚内),导致室温最低时也有38度。绝大多数演员都需要连续拍摄六天,每天从凌晨4点左右开始,到19点或更晚后才能离开。虽然对比今日这微不足道,但在当时却又一次震动了相关行业,开始争议起普通演员和工作人员的片酬、福利和待遇。
(2021.2.13 & 202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