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绿野仙踪 The Wizard of Oz(1939)

绿野仙踪 The Wizard of Oz(1939)

又名: OZ国历险记 / Wizard of Oz / The Wizard of Oz 3D/IMAX

导演: 维克多·弗莱明

编剧: 诺埃尔·兰利 弗洛伦斯·赖尔森 埃德加·艾伦·伍尔夫

主演: 朱迪·加兰 弗兰克·摩根 雷·博尔格 伯特·拉尔 杰克·黑利 碧莉·伯克 玛格丽特·哈米尔顿

类型: 歌舞 奇幻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39-08-12(威斯康星首映) 1939-08-25(美国)

片长: 101分钟 IMDb: tt0032138 豆瓣评分:8.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小女孩桃乐丝·盖尔(Judy Garland 饰)随叔叔、婶婶住在堪萨斯州中部的农场。某天,龙卷风袭来,为找到心爱的小狗,桃乐丝没能及时躲藏。强大的龙卷风将桃乐丝藏身的小木屋卷入空中。不知经过多久,小木屋终于落到地面,而且把一个邪恶的女巫也给压死了。在善良的北方女巫的指点下,桃乐丝和小狗启程前往魔法师奥兹(Frank Morgan 饰)所居住的翡翠城,祈求他能帮助自己回家。路上,桃乐丝遇见了没有脑子的稻草人(Ray Bolger 饰)、缺少心脏的铁皮人(Jack Haley 饰)以及胆小如鼠的狮子(Bert Lahr 饰),为了实现各自的愿望,他们随桃乐丝一同前行。一路上经历千难万险,更有邪恶的西方女巫处处阻挠,他们的愿望最终能否实现呢?

演员:



影评:

  1. 说到构思严密,这部童话堪比侦探小说。仔细去看你会发现这里的人物语言、性格前后呼应,严丝合缝。

    没有勇气的小狮子,对应现实中那个受到惊吓的大叔。桃乐丝从猪栏上掉下来,大叔吓得直喘气,桃乐丝还在笑话他:你怎么和我一样吓得半死。

    那个没脑袋的稻草人呢,就是现实中那个叫桃乐丝要开动脑筋,不要脑袋塞稻草的叔叔1。

    那个没勇气的铁皮人,就是现实中吹牛说以后城市会为他立铜像的叔叔2。

    现实中叔叔1叫桃乐丝开动脑筋,不要走那个花园小狗托托就不会进里面抓鸡,而到仙境里时,对应的稻草人出现在岔口上,为桃乐丝指路。

    还有那个魔术师变成了仙境中的魔法师,还有水晶球,还有要夺走小狗托托的坏女人。

    ……

    电影中还有很多这样前后呼应的例子,这使得这个故事很具有真实性,它实在像桃乐丝的一个梦,梦中将现实中的人一一代入,与她一同寻找回家的路。我不得不怀疑作者一定熟识心理学,懂得暗示、潜意识,甚至读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要不然它怎么会把这个梦写得如此真实。

    许多写童话的名著不乏有童真意趣,想像力丰富的作品,但我看过的作品里,只有绿野仙仙踪能在此基础上写得前后照应,不是只为了奇而奇,而是在奇趣的基础上呈现出真实有逻辑性,给想像力拴上智慧,不是任由其天马行空。

    一群人寻找勇气、爱、智慧的回归之旅。观影时,自己真得就像个孩子一样,感受着这份天真与单纯。

    稻草人最后有了智慧,其实他一直都有,他会出谋划策营救桃乐丝,只是他没有意识到他的智慧。

    小狮子在去找魔法师的路途中也不断收获勇气;而铁皮人同样是自己给自己安上了心,当他知道评价一颗心的依据是,不是你多么爱别人,而是别人多么爱你时,他也意识到他的心了。

    所以,其实不是魔法师给他们智慧、勇气和爱,而是他们在寻找的途中,自己收获到了这些。多么有启迪意义:那些力量不是别人赋予你的,而是你自己通过寻找,通过挣扎,通过考验……困难赋予你的!

    我还能怎么赞美这个故事呢?

    (题外话:这部电影竟然拍于1939年!要知道那时中国红军长征结束还没几年。可是你现在看那画面,看那特效……我真不敢想像他们在这些方面领先我们多少年。)
  2.        一场莫名其妙的飓风将桃乐丝和她的小狗从堪萨斯州吹到空中,落在遥远的美国东部。这个淳朴善良的农家小女孩踏上金砖铺就的道路,出发前往叫“Oz”即“盎司”(黄金的计量单位)的仙境。在途中,她遇到了代表美国农民的稻草人,代表美国工人的锡人,还有象征美国参议院的怯懦的狮子。故事中掌控翡翠城金融机制的是只崇拜黄金的魔法师和巫女。在翡翠城中,人民必须戴着系有黄金扣带的绿色眼镜。
           故事的结尾,所有善良的人民只需揭发魔法师和女巫的欺诈行径,在黄金和白银复本位货币制度世界中就可以天下太平,幸福繁荣。农民稻草人发现自己竟是那么的聪明;狮子找到了勇气;工人锡人也获得了新的力量来源,一把合金工具银刃金斧子,而且身上只要带有镶了黄金和珠宝的银质油罐,他就永远不会生锈。“没有什么地方能够像家一样!”桃乐丝的一句感叹感动了全世界的观众。——转载自《我的财智影院》

  3. 几乎所有电影故事的组成都要依赖故事的结构(框架)或者说叙事形式(Form),结构与内容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叙事系统,构成顺畅的叙事逻辑。以《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1939)为例,其故事的主要构架为桃乐丝(Dorothy)梦见自己被旋风卷到奥兹(Oz),在回家的路上结识许多小伙伴,解决掉一些困难并成功回到堪萨斯州(Kanasas)的家后,发现自己只是做了场梦而已。即故事是标准的A-B-A(堪萨斯州-奥兹-堪萨斯州)式结构,其中色彩的变化(黑白-彩色-黑白)也明示了这一结构——黑白(堪萨斯州)和彩色(奥兹),故事的具体内容被填充在这个大的框架之中,从而塑造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且,《绿野仙踪》的A-B-A结构也构成了《电影艺术》[1]中所说的该故事的第一层意义:
     
    指示性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在经济大恐慌时代,一场飓风将一个女孩从堪萨斯州的农庄家里,吹到一个叫做奥兹的神秘地方;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冒险后,她终于回到了家。(p73)
     
    这要求观众对该故事所发生的时间、当时美国社会的背景(经济大恐慌时代)以及美国地理(堪萨斯州)有所了解。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时代背景,很可能会错失电影更深层的意义(但观看外国电影和阅读外国文学多少都是一种误读的过程,这或许也是阅读的乐趣之一)。这部电影中的时代背景是要告诉我们桃乐丝生活在比较糟糕的时代下的一个比较糟糕的环境中(肯萨斯州具有美国中西部气候,常有飓风)。不那么喜欢这里的桃乐丝开始期待一个在“彩虹之上”的“没有任何麻烦的地方”。

    于是桃乐丝在梦境中逃离了这个荒凉的环境,到达草长莺飞的奥兹国之后开始了寻乡之旅,她渐渐意识到家的美好,最后得出“没有地方能跟家一样”的结论,这同时构成电影的第二层意义:
     
    外在意义(Explicit meaning):一个女孩梦想着能够离开家,远离她的烦恼;直到她经历了一些事,学到了经验,才了解家对她的意义。(p73)
     

    既然《绿野仙踪》的奇遇是桃乐丝做的一个梦,那么稍微用一些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的原理——生活中所见的人、事、物是梦的材料与来源,便可以解释很多电影中的具体内容。其实刚刚所说的桃乐丝期待离开家到一个没有烦恼的地方,就是一种心理暗示,梦中到达奥兹国是桃乐丝愿望的达成。
     
    电影语言中将重复出现的元素称之为“母题(motif)”,具体来说“只要是电影里任何有意义且重复出现的元素,都可称为母题”。一个在这部电影的影评中已经不新鲜的讨论,是桃乐丝在奥兹国遇到的稻草人、锡人、狮子和男女巫师其实是她生活中人物的改装。
    三伙伴的原型
    三伙伴的原型

    正因为梦中出现的人物和现实相关,所以电影中叠盖着多个母题。桃乐丝的小伙伴们:稻草人、锡人、狮子分别缺少头脑、心和勇气,这在电影开场人物亮相中已有暗示。上述三个人是同时出场的,通过他们的对话我们可以知道他们性格上的一些弱点。

    当然,电影中母题的重复不仅仅是单纯的某一元素重复出现——那样无疑会引起观众的厌倦,而是同一元素变换不同方式出现。现实中的三伙伴从人类变身童话世界中的人物是其中一例,但电影中没有明确显示出这一变化过程,所以将现实和童话连接起来,需要电影语言中不断的暗示和观众的细心观察。人物变化中,唯一明显显示出变化过程的是现实中的喀尔胥小姐(Miss Gulch)变身奥兹国中恶毒的西方女巫(The Wicked Witch ofthe West)的过程。

    母题的变化形式多样,不仅有形象上的变化,位置、出场方式等都可以发生变化。比如现实生活中扎克(Zake)向众人说明他胆小的情景和奥兹国中狮子说自己毫无勇气的场景呈现的是镜面对称的效果。

    按照剧情片的惯例(冲突和冲突的解决)以及梦境中愿望的达成原则,稻草人、锡人和狮子最后分别获得了毕业证书、心形怀表和勋章来证明他们的成长,同时桃乐丝也因为懂得了家的珍贵而获得了回家的能力。“成长”的主题构成了该电影第三层意义;
     
    内在意义(Implicit meaning):一位很快将要面对成人世界的青春期少女,梦想着能够回到童年的单纯世界,但是最后,她终于接受了成为一个成人的考验。(p74)
     
    另外,就如同文章开头提到的需要美国的历史和地理知识才能了解的内在含义一样,影片的第四层意义需要对美国的思想史有一定的了解。第四层含义是最深层同时也是最一般性的意义,我想这也是该电影之所以能够成为电影史中经典篇目之一的题中之义:
     
    象征性意义(Symptomatic meaning):在一个以金钱衡量人性价值的社会里,家园与亲人可能是人性价值的最后避难所。在经济恐慌的年代,比如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这种信念非常盛行。
     
    综上所述,《绿野仙踪》影片中在A-B-A式的叙事架中通过对母题的重复,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同时做到了对电影主题的层层深化。至于我们读到了哪一层,要根据我们的知识和侧重点而定。母题的重复也可以是一个“猜谜”(或说“找茬”)游戏。

    当然这种“第一幕出现一把枪,第三幕就会听见枪声”的伏笔式叙述是一种非常经典的电影语言,但是我们也不会对所有电影都有此期待。比如王家卫的电影中,某个场景中出现的貌似比较重要的人物,在后文中可能根本就不会再出场,这是电影风格的问题(另一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谈。


    [1]大卫·波德维尔([美]David Bordwell)、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插图修订第8版)曾伟祯译.“电影学院”编委会校.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本文原载于徐栖和我的公众号:
  4. 这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绿野仙踪彩色有声电影。米高梅率先打开了绿野仙踪彩色有声影视史的大门。国内90年代就已引进,并且译制过国语配音,以DVD、VCD的形式发行。2000年后央视CCTV-6电影频道也曾播出过。

    鲍姆曾说:"伟大的作家总是要传播思想,而我只是传播思想的工具。”《绿野仙踪》是鲍姆生命旅程的写照,当制作人向其家庭支付4万美元购买《绿野仙踪》的版权之时,他们实际购买的是鲍姆的生命哲学。好莱坞尽其所能传递了原著精神,在人们最需要它的时候。这部电影是冒险奇观喜剧元素、情节戏剧性的精彩融合,善与恶的力量对峙在剧中进行了精彩诠释,众多戏剧天才式的人物都参与其中。

    剧照

    这部电影成为了美国电影业的转折点,正如原著曾在1900年在出版业引发的轰动一般,如同鲍姆与丹斯洛使用彩版印刷作为故事的载体,米高梅使用了彩色胶片,用染印法彩色胶片新技术拍摄。米高梅使用了9台35mm的摄影机,那是一种同时使用三条黑白胶片的分光改良型摄影机,三色带胶片中的每一条,要穿过红绿蓝三种不同颜色的滤光镜,后期制作再将颜色合并为鲜艳的彩色胶片。而这种技术的最大弊端在于它需要明暗对比度强烈的光线环境,以保证三条胶片上的图像在经过滤光镜时保持一致,因此摄影过程需要碳弧灯,它能提供这样的光线,但十分昂贵,照明设备成本猛增4倍,其他制作成本也直线上升,耗资巨大,作为彩色染印法制作的典范,该片自有其值得追忆之处。而也恰恰体现了米高梅一往无前的干劲和创新力,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也不足为奇了。

    幕后拍摄片场掠影
    工作人员在试片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很多元素只能依靠美工们的想象力去创造,你所看到的剧中的黄砖路,因为无法在胶片中呈现颜色,人们想尽办法,尝试过黏色、染色、灯光照射的方法,都不尽人意,最后突然有人提出,“一桶黄油漆就搞定了嘛”,黄砖路便是那样呈现的。

    实景黄砖路VS剧中黄砖路

    又如为了制造出剧中声势浩大的龙卷风,美工们动用了10台鼓风机,尘土机、还制作了一只长达10米的棉袜,最后把棉袜上方绑在摄影棚上,底端绑在车子上,随着车子的开动,栩栩如生的龙卷风就出现了!此外,在服装设计、布景设计,为追求最鲜明耀眼的颜色,也费尽心思,只为其在电影拍摄中充分发挥最完美的作用。

    剧中逼真的龙卷风席卷场面

    不仅有好技术的支持,更有将电影演活的演员们。演员们似乎沉浸在了那个人造的幻想世界中,因此他们的出演并不浮于表面,而是将自己的性格融入于角色中。剧中饰演小胆狮的演员伯特•拉罕,将早年歌舞剧的经验融于角色中,他的舞蹈都出自演警察歌舞剧的经历。电影中的打斗场面,他都手到擒来,将积累的所有表演经验都汇集于此。

    电影剧本初稿完成时,剧情与鲍姆原著关联无几,无论那一版剧本出了什么问题,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回到原著中,体会鲍姆写作的原意。但电影与原著还是有显著的不同,其中的显要一处便是他们将鲍姆的作品进行了谱曲配乐,鲍姆的原著中也没提到彩虹,这是米高梅的又一创造,E.Y.哈伯格为《绿野仙踪》的配乐填词,他想“好吧,什么能为多萝西的生活带来色彩?那个小女孩会在一片灰茫当中,见到何种色彩?”于是他想到了彩虹,因此彩虹成为了提示从现实进入幻想世界中的象征性意象。

    电影首映后3周,德国突袭波兰,1941年,美国加入战事,剧中的《彩虹之上》(Over the rainbow)一时广为传唱。透过歌曲,指向的是雨后美丽的彩虹之乡,象征性着和平的希翼,成为了人们对现实的美好祝愿。二战期间,朱迪嘉兰为军队巡回演唱,她发现点击率最高的便是彩虹曲了。而像剧中其他插曲,如《我们拜访巫师去》(we're off to see the wizard)也在军队里集结,在鼓舞军心的时候演唱。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回忆录中提到,剧中的歌曲红遍澳大利亚,军士们一边唱着插曲,一边走向战场。

    1943年朱迪•嘉兰在御前演出上演唱彩虹曲

    米高梅公司创造了美国史上最伟大的传统制片体系,建立了宏伟的电影帝国,朱迪嘉兰则是美国最伟大的演员,将他们聚在一起,便有了传奇的《绿野仙踪》。

    (2020.8.10)

    然而,幸与不幸似乎总是相对的。尽管1939年版的《绿野仙踪》对于美国来说是无可争议的国宝级电影,但要知道的是,1930年代可是好莱坞不把演员当人——而是当成用坏了就换的道具——的恶劣作风最为严重的年代,本片拍摄过程中的黑历史自然多到不行。

    比如说“铁皮人”这个角色本身是Buddy Ebsen扮演的,但他最后只剩一张试镜照就没有下文了。因为剧组给他化的妆里含有铝粉(一说因裸身穿着金属衣)对他身体造成严重过敏,事后引发肺萎缩和终身的呼吸问题。演员本人多次表示感到不适即被以“你忍一忍行不行?”为由诃责。甚至在此后,编剧乔治·麦当劳·菲斯特(George MacDonald Fraser)声称“他们强迫他刷上金属漆(全部或关节部位)”。得以侧证这一点的,是他的继任者杰克·海利(Jack Haley)因粉刷银漆(以前暖气用的那种)而导致眼部严重感染。要不是试镜期间刚好有医护工作者路过发现不妥,Ebsen很可能根本没命活到医院。于是剧组炒了他,让Jack Haley代替。

    Buddy Ebsen扮演的铁皮人试镜照

    另外,含有石棉成分的道具几乎无处不在。“稻草人”Ray Bolger的戏服就含有石棉,罂粟花田降雪那一幕的“雪花”就全是石棉,加上本片很多“火焰特效”镜头,于是很多布景都在内层铺上石棉防火……Bolger后来死于肺癌,现在看回去他在“降雪”中欢呼雀跃的场景,有种格外可怕的诡异感觉。

    至于其他诸如路人龙套自杀的传闻、制片人四次更换、火焰特效真的差点烧死演员之类的被诅咒般的拍摄意外,更值得一提的是扮演主角“桃乐西”的Judy Garland因这部电影身心蒙受伤害:首先是制作团队认为她“不够苗条”,勒令她一定要吃减肥药来“保持身材”;从电影开镜起,Judy就只能喝鸡汤、黑咖啡和抽烟来抑制胃口。每天下班后,剧组会跟着回家监视她,一旦发现后者偷偷进食便强行带到医生面前服用更多减肥药物;导演Viktor Fleming曾嫌弃Judy的演技没到位,索性上前就是狠狠地一巴掌,直到她终于“发挥良好”为止;而最过分的是,剧组里的一些男性演员(既有主演也有龙套)认为Judy太过“抛头露面”,因而在她被欺凌时从不为她作主,或者干脆在言语和肢体上骚扰她("They would make Judy’s life miserable on set by putting their hands under her dress …")讽刺的是,唯一会在目睹坏事发生时挺身而出保护她的,偏偏是扮演反派“巫婆”的Margaret Hamilton。

    玛格丽特·汉密尔顿(Margaret Hamilton)所扮演的是女巫,因为其夸张的造型,以及妆容中的铜毒性,只能进食流质食物(这一点在今日也有人拿来洗地)。并且在拍摄中,剧组要求她徒手(存疑)使用焰火特效(应为白磷燃烧物),这导致了她的脸和手臂造成了三度烧伤,被迫退出拍摄长达数月(她的一名替身也因此重伤,有说因感染死亡)。电影上演后又真的被无知的观众当成巫婆,经常在自己住所收到不明骚扰和袭击。

    “坏”女巫的扮演者Margaret Hamilton,剧照和肖像照的眼部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后来跟Judy Garland结婚的演员Sid Luft在回忆录“Judy and I: My Life With Judy Garland”中提及,正是参演《绿野仙踪》的不幸经历导致Judy的下半生经常要与失眠、药物滥用和精神状况不稳定挣扎。(插一句,更多有关朱迪嘉兰的生平事迹,可选择参考下面这部影片)

    此外,从记录上看,该片拍摄自1938年10月开始,直至1939年3月结束。但因为封闭式拍摄(棚内),导致室温最低时也有38度。绝大多数演员都需要连续拍摄六天,每天从凌晨4点左右开始,到19点或更晚后才能离开。虽然对比今日这微不足道,但在当时却又一次震动了相关行业,开始争议起普通演员和工作人员的片酬、福利和待遇。

    (2021.2.13 & 202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