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IFF47 附加场
因为行程安排,我没时间看这部电影的正式放映。于是改为在嘉宾及传媒中心预约了观看试片。也就是在电脑上看英文字幕…
呃,也是挺有趣的体验,真的好像在网吧
影片开始不久,有这样一个情节:长泽雅美饰演的检察官去老人院看望她妈妈。妈妈一开始说她很久没来了,她僵硬地笑说:“妈妈,我上个月才来过哦。吃大福吧。”妈妈一边吃大福,一边又说:“你上周才过来看我,你工作那么忙,不用那么经常来的。”检察官再次僵硬地笑:“妈妈,大福好吃吧。”
在这样一个氛围和谐的场景下,一瞬间意识到妈妈记忆在减退却不忍戳破的反应很真实,忍不住代入进去都感到难过。
很久没看过与照护有关的电影了。也许正是因为体验过照护的艰辛,太容易唤起同理心,有意去避开了它。
而这部电影对社会老龄化和照护进行了很深的探索。以过激的案例剥开了社会成本观念下可能酿成的悲剧。
一名工作热情细心的护理师,杀死了42名他所照护的老人。而他是这么申明的:喪失の介護、ロストケアです。僕は42人を救いました。
我不是在害人,我是为了救人。把病重的老人和照顾他们的家人从痛苦中解救出来。
这部电影非常擅长描写痛苦。
看着他窃听着照护家庭的日常生活,听着听着眼泛泪光的样子,我和他一样对照顾者一地鸡毛与不见天日的生活感到了心痛。
检察官认为有政府会帮助他们。然而将贫困的照顾者避至绝境的也是不完善的政策。
他是这么说的:The government can't help. No…The government won't. They blame, ignore, and abandon people, who I saved.
在电影里,同事说他可能经历了不少,不然怎么会年纪轻轻头发就变灰色了。
因为他曾是家人的照顾者,一边打着零工,一边大多数时间照顾着父亲。要寻找走丟的他,控制乱发脾气的他,阻止他吃纸巾,帮他善后随地大小便。
需要越来越多时间去照顾父亲,他打工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们家越来越贫困,他日渐憔悴,眼里无光,头发斑白。
终于不得不去申请补助,然而得到的回复是:“我们不能批准你的补助申请。你还能工作的吧?虽然很辛苦,但是请你加油。”
濒临崩溃的他某天终于忍不住动手打了父亲,而父亲仅仅只是倒洒了茶。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他意识到这不是人类的生活,他们两人都到了极限。
而正论持有者只会说,你这只是在逃避照顾的义务。但他其实有在不断调节,不断努力,无论多么辛苦都想坚持下去。
直到,父亲先不再能承受痛苦,请他为他解脱。
“我不想再继续这样活下去了。足够了,如果我再这样活下去,你和我都只会受苦,让我们的苦难就在此刻结束吧。我害怕自己的记忆渐渐远去,不再认识自己,我害怕,很痛苦,也很悲伤。”
柄本明的演技太能感染人了,你简直没有办法,听见他脆弱渴求而口齿不清呜呜啼哭的声音不被触动。更可怕的是他演得太过真实,我似乎听过一样的哭声。
哭喊与尖叫、争吵声、深深的叹息、咬着嘴唇啜泣,居家照护生活如同地狱图景。
但家人之间的牵绊、血脉的联结、过去共同的快乐回忆、亲身陪伴的情感归属,又让亲情的羁绊凌驾于痛苦之上。
我能理解男主的痛苦和主张,但这也就成为了现代版的《梄山节考》。
反抗于社会将社会成本与人的生命放在天平上,让无法提供利益者自找出路,自生自灭。但他所做的同样也是让最弱势的老人自灭。
照护成了一个无解但每个人都得面对的问题。
这部作品无法为这个问题提出最好的解法,它所能做的只是让人去直视“不想面对的现实”。
当亲情羁绊与个人生命质量的选项摆在面前时,当家中老人需要照护的时候,你会如何选择?
在领先全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东北,我身边就有两起老人把两个女儿(一个是女儿,一个是媳妇)活活耗死的!
这两个老人都是那种生活不能自理但身强力壮(矛盾的描述却是事实),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每天晚上隔俩小时哭号一次,每次一个多小时,左邻右舍深受其害,从小时候被欺负到骂土匪鬼子再到死了好几年的故人再到丈夫子女(俩老人都是老太太),骂了个遍!
照顾老人的两个女人也都60多了,20多年没有一天的安稳觉,没有假日,没有休息!老人吃饱了就骂你,饿了就低三下四求你,你强硬一下她先服软,然后拉床上吐沙发上故意折磨你!只要有外人来,必须告你的状!
街道社工每年重阳春节上门探望,送米送油就赶紧溜,生怕被拽住能大舌头呜噜呜噜说一天,哭天喊地抹脖子,满面油光、声若洪钟地声称遭到了虐待!奇怪的是嗓子就是喊不坏!
街坊都说,那个儿媳妇受尽磨难而死,终了体重不到八十斤,她居然还能得意洋洋地说自己的一条腿都比儿媳妇全身重!
感恩?屁!老太太半夜骂的人里,又多了一个死人成为她的“骂材”罢了!
请保姆?呃。。。女儿和媳妇在人家眼里都跟奴隶似的,要是保姆……得成啥了啊?这样的老人也没多少退休金。
这俩老太太最后都是22年末的“放开”带走了。。。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此类故事只多不少。
本片社会意义远大于电影本身。不由得联想起12的片子《爱》,和《爱》相比,本片观点交锋太过于显露,以含蓄著称的日式风格这次不含蓄了,或许现实已经让人们含蓄不起来了。
## ,我的2023上影节收官了
这个题材本身就很好哭,男主和男主父亲的戏份很有情绪共鸣,我眼眶湿润了,有听到影院里哽咽和拿出纸巾的声音
我其实很喜欢看日本社会议题电影,因为发展原因,他们或多或少会比我们早几年遇到一系列东亚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的确值得反思
老龄社会的困境,3个护工+1个家人的配置也远远不够照顾一个失去自理能力并失智的老人,除了财力体力上的消耗外,还有更多是情绪压力。人道主义的确高尚,但现实不是满嘴主义就完事了,很多问题执行起来自有它的困难
男主解决问题的方式很暴力and原始,并没有从制度根源上起到什么作用,但多数家人的确也有了这类想法,“久病床前无孝子”,如何在制度上去保障老人呢
并且不只是照护老人,还能让他们享有生的尊严
女主和男主两个阶级对立,一个主张程序正义按部就班,一个则是自行行使“正义行为”。他们之间的argue撑起了电影的一半,不过内容并没什么深度,可以很快讲清楚,却拖了很多时长
有钱人跟穷人可能都不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在安全区的人无法理解各种困难之人的无奈
铃鹿央士好帅呀
片尾曲很好听
老龄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一直是近几年日本电影比较关注的方面,这部由松山研一和长泽雅美主演的《死亡护理师》侧重点则更为尖锐,它即是译文纪实出版的《看护杀人》的生动诠释。 然而,如果我们只是以常规逻辑,站在道德的高点,简单粗暴地施与批判,就太轻视不得不长年累月在精力和金钱的双重压力下照顾着失能失智的家人的人所承受的压力了,而在这一过程中,她(他)们也还要面临自己也在逐年老去,并可能生病的现实。 而这部令人痛心的电影其实也从侧面探讨了,人与人之间到底是以什么在维系爱、维系感情,情爱关系对此尽管有诸多浪漫主义的看法,但就其本质来说,真正锁定关注的永远是一个人的人性的部分,是使其个性和思维模式成立的那一部分,人对人的深层赞同与欣赏不管处于何种层次,都建立在其基础上。如果严格一点,甚至也包括身体构造永续的部分,比如举止。 所以照顾失能老人尽管也痛苦,但照顾失智老人的痛苦最终都会变得不堪重负,就是因为支撑情感的人性部分会被病痛蚕食,身体的残疾和变形则让情况更加雪上加霜,而失去互通的精神底蕴的滋养,关系就容易流于空洞,不管这关系是浪漫关系、亲情关系还是友情关系都一样。是这种记忆与失去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崩塌。 至于说“看护杀人”的层面,其实不该也不能被置于个体层面讨论,而应该置于公共教育和政策法规的层面。亚洲社会首先应该引导和培养公开谈论死亡的文化,不能再将其视为不吉利的禁忌,然后再在公民对生老病死持更开放、更理智的认知基础上,探讨安乐死的可行性,生命不该成为不能承受之轻,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变得难堪的唯一途径,就是对个体生存与生命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表达有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