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沉默与黑暗的世界 Land des Schweigens und der Dunkelheit(1971)

沉默与黑暗的世界 Land des Schweigens und der Dunkelheit(1971)

又名: 无声无色 / Land of Silence and Darkness

导演: 沃纳·赫尔佐格

编剧: 沃纳·赫尔佐格

主演: Fini Straubinger M. Baaske Elsa Fehrer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西德

上映日期: 1971-10

片长: 85 分钟 IMDb: tt0067324 豆瓣评分:8.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Fini Straubinger, 是既聋又瞎的老妇,从她十几岁起就这样。通过对她的纪录,关照整个聋瞎人群。 这部影片显示聋瞎人的奋斗,让你了解和接受他们几乎完全与世隔绝的世界。

演员:



影评:

  1. 在故事片领域已建树丰盈的导演仍热衷纪录片创作,并且拍出伟大纪录片的的确凤毛麟角。基耶斯洛夫斯基从纪录片转向故事片,但赫尔佐格似乎是反向的转变。最近发现了不少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的纪录作品,堪称杰作。

    《创世纪》Fata Morgana 1970

    《沉默与黑暗的世界》Land of Silence and Darkness 1971

    《时间之轮》Rad Der Zeit 2004

    《白钻石》The White Diamond 2005

    《灰熊人》Grizzly Man 2005

    《沉默与黑暗的世界》关照的是聋哑盲人群。导演的关照透过深切关怀的镜头语言,超越了肤浅的同情。不仅达成了对这些丧失或受阻于人类基本沟通能力的人群的理解,而且以悲悯的情怀揭示出人类生命的本质需要——沟通与爱。

    影片并没有落入讲述一个残疾人的自强奋斗史的俗套。导演超越了对人生成败的世俗评价,抛弃了人与人之间的强弱之分、成败之分,甚至超越了残疾人群,而直指人类文明的最深处。这部电影让人醒悟:人的最根本需要是爱,而爱是通过沟通来完成的。人类的沟通如此依赖语言,而聋哑盲人恰恰在语言的学习上受到很大阻碍,尤其是那些先天聋盲的人。他们在正常人为多数的世界中变得孤苦伶仃,他们处在真正的黑暗之中。而他们对爱的渴望和我们一样多,一样迫切。

    如果说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正常人至少有很多种交通工具实现与他人的沟通。交谈的语言、对视的目光、肢体的动作,还有各种各样身体以外的媒介物,例如书籍、电影、音乐、网络等等。我们掌握了如此多的沟通手段,我们仍感到孤独,感到需要爱的拯救。设想一个看不见、听不见的人,他的孤苦是多么无边无垠啊。

    影片结尾感人至深。一位中年聋盲人由于长期受到他人的不解和冷遇而深受伤害,他拒绝与人交流,拒绝向他伸出的援助之手,他永远地走进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之中。镜头跟随他离去的身影,远远的看着他用手摩挲着一棵小树。他的痛苦来源于人类,似乎只有非人类的生命能够给他心灵的安慰。人类的罪有时恰由那些最不幸的人来承担,这便是人类的最大不幸。
  2. 我們最大的誤會就是以為人與人之間可以溝通。眼睛能看,嘴巴能說,耳朵能聽,肢體與表情任意扭曲,表達仍然被各種符號染指。 互相理解太奢侈了,在各種媒介爆炸影響下,有時不如沉默。”Listen to the silence in between,it’s louder than the bombs that come screaming in.” 在時代美術館看赫爾佐格的《沉默與黑暗的世界》,宣傳單張上的介紹文字是“赫爾佐格感人至深之作,記錄一名聾啞老女子四出奔走,協助和她一樣受相同苦厄的人。在電影中她說:“ 當你放開我的手,我和你就像分隔千里。” 赫爾佐格形容此片的主題是絕對孤寂、人性尊嚴,及不为任何人理解之痛。電影最後一幕,一個聾啞男子擁抱大叔以理解它的形狀,是片中最令觀眾動容的場面。” 影片一開頭,那名聾啞老女子就講述自己十幾歲的時候從健全人慢慢失去視覺、聽覺的經歷。然後就是去接觸探訪幾個天生聾啞盲人,年齡從小到大,從有接受盲文教育到完全未受過開發的,從曾經有微弱感官體驗到完全失去聽說能力而變得冷漠,到因失去視聽能力而甚至連說的能力也一併放棄了。 天生聾啞盲人,記憶中的對應物就是海倫凱勒,高中英語課時看過影片片段。在餐桌上的毫無規則的肢體動彈,突然的怒吼,撞擊,破壞,意識停留在完全沒有規則約束的黑暗荒野,有感受,但是只能被一股任意拉扯的能量和衝動擺佈,僅憑人類天生的原始冲动,來度過分不清的黑與夜。直至她遇到那個家庭教師,不斷扳動水泵讓清涼液體流過指間,一遍一遍,用盲人手語教會她第一個單詞W-A-T-E-R. 赫爾佐格的紀錄片不是抒情敘事的勵志片,呈現了更多天然的狀態,是那種沒有背景音樂,直白又殘酷,避無可避的直視鏡頭。他选择把人性關懷的一面放在那个四處探訪天生聾啞人的婦人身上,将自己的悲憫情懷融入到展现曙光的场景和背景音樂中。老婦人每遇見一個天生的聾啞盲人,就握起他們的手,大聲在他們耳邊逐個音節逐個音節讀出自己的名字,邊用盲人手語在手上比劃摩挲,說我們是有相同命運的兄弟姐妹。 真的相同嗎?是曾經正常地見過、聽過、感受過、表達過之後徹底失去比較不幸,還是從來沒離開過混沌的黑暗狀態比較可怕? 影片中說,天生聾啞盲人還是不能掌握抽象的概念,例如愛、希望、信心,他們怎麼理解這些概念是一個謎。聾啞盲人的導師說只能用一件事,一種情景告訴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當我覺得和人無法交流時,從來沒有將假設度放到那麼低,即不僅是喪失了視聽說的渠道,而是甚至從來都沒有機會体验过看见、听见、诉说。這意味著一種完全的虛無混沌狀態,沒有文字、影像去感受、表達,更不用說什麼書籍、電影、音樂。似乎是一種完全無意義的人生,連自殺都沒有意識,因為不知道生命是什麼,不知道自己其實是一個生命。 然而記憶深刻的幾幕,又讓你覺得人總是有感受到什麼的本能,這種微光正正說出他們的苦難,人性力量的卑微又不可屈服。 十幾歲的少年被導師帶著下泳池,一步步在漫胸的池水中穿過泳池,嘗試把頭完全浸入水中克服恐懼; 22歲的少年完全沒受過開發教育,甚至不能正常走路,但緊抱着發聲的收音機,張開了嘴,驚詫地感受聲波的震動; 四五十歲的男人在照顧他的母親和攝製隊交流時,自己慢慢走遠,用手觸摸樹的形狀。 當你無法交流時,想想,你還有什麼感受,你還能怎麼感受。

  3. “《沉默與黑暗的世界》中有種無與倫比的溫柔。人們都如此積極的回應它,因為這部電影有關孤獨,有關那種可怕的難以被人理解的溝通障礙,它的本質,就是關於我們日常生活中要面對的所有問題。人們在這部影片中找到了最實在的人性尊嚴,和人最赤裸裸的痛楚。”
  4. “如果第二天爆发世界大战,我们可能都不会感知到。”

    很难想象。

    如果我是聋哑人,我可能会庆幸自己还可以看;如果我不幸失明,我也许还能因此而获得绝佳的听力。聋哑盲人——还是会不由自主的感叹,天哪,那将是什么样的世界和什么样的生活,怎么会这么不公平……虽然本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公平……

    她握着翻译的手,对着她并不能看见的镜头讲自己的故事,语速很慢,思维却并不。她说很多人以为失聪就是一片寂静,并不是这样,是各种各样的杂音,单调烦躁,挥之不去;失明也不是完全的黑暗,你会看见不同的颜色,黑的,白的,灰的,蓝的,黄的,绿的,不一定。

    有的人生来健康,因为后来的意外事故或疾病,慢慢变成聋哑盲;而有的人生来如此,只能靠手指触摸嘴唇和喉咙来学习发声——这是一个残酷的选择题,你很难说究竟哪一种灾难降临的方式不那么令人心痛。

    纪录片的真实性,展现给我们一个活生生存在的世界,无声无光,不被大多数正常人所感知。真实显然是比任何表演更有力量的,让我们因为第一次意识到还有一群这样生活着的人们而感到震撼。我是在看到那两个天生聋哑盲的男孩时开始感到特别难过的。镜头一直盯着他们的神态,那像是在趋向模糊不明的一点点声音和光,仿佛可以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他们所看到的黑暗,虽然我们的世界里并非这样。

    很难忘记那样的镜头,一个不会走路的聋哑盲孩子不停的用嘴发着怪声音,用手里的球用力砸自己的头;也很难忘记那样的描述,一个生来失明35岁以后失聪的男人,因为很受家人的排斥,慢慢也忘记了如何说话和写字,因为受人类社会的排斥,在牛圈里和一头母牛一起生活了一年多。

    几乎被剥夺了全部的交流功能,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我们来说也许将永远是一个謎,也许唯一能做的就是握住他们的手,在指尖和手心传递爱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