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用了主人公的独白来开头,“The one thing about life is——”,BC饰演的James连说了两遍,但都没说完,这已经暗示了他自己的结局,如果你刚巧知道后半句,就会理解James为什么接着发出那种不甘而又无奈的笑声,这句话完整的是“The one thing about life is that one day you'll be dead”。生命中确定无疑的一件事情是你终将死去,可是通常人不会知道“终将”二字代表的是哪天哪个时间范围,而刚满29岁的James,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未来——活不到30。
这些问题都还没有答案,但你可以决定你怎么去生活,并“stick to my decision” (剧中Bill语),无论痛苦还是充满希望。
对于时日不多的James而言,The one thing about life不是one day you'll be dead,而是you're dying,在所剩无几的日子里,他选择要自己亲自去结束一件事,那就是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结束生命,他不要缠绵病榻,不要被疼痛蚕食,这并非懦弱而致,他要选择自己的死亡方式,到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到巴拉方德湾去“感受那种巨大的、可怖的、充满勇气的与海水搏斗的感觉”。
其实,这个抉择本身,就是巨大的、可怖的、充满勇气的,这就是James告知我们的——他的生活。
【病痛袭击我,承受悲剧的是他们】 James在滴答声倒计时的余生里,除了希望在临死前引导朋友们去思考怎样生活,同时,他不希望孤独地死去,他希望有朋友的陪伴,于是,正如他在剧中的台词所言:病痛袭击我,承受悲剧的是他们(The sickness may be mine, but tragedy is theirs),——他的朋友们,眼睁睁地看着朋友在自己面前“自杀”,不仅无力去阻止,还要痛苦地伸出“援手”,助“自杀”一臂之力。
BC以数字化时代的福尔摩斯这个角色走出腐国,为我们所熟知后,回头去看他早年的影视作品,无论是打酱油,或是副主角,还是挑大梁,居然都是些非常成熟非常优秀的表演(尤其是霍金),他在舞台剧里积攒下来的经验或许帮助了他,均为演员的双亲或许给予了一定的遗传,但更多的,我想是他对每个角色倾注的感情与思考,最著名的例子,是记者在福尔摩斯片场采访他,与几个月后采访时见到的他判若两人,记者后来才明白,上一次采访时的BC还陷在角色里没有走出来。《倒带人生》里BC饰演的作家,也即该片编剧本人,某天突然发现BC不仅穿着跟自己一样的衣服,连动作也跟自己惟妙惟肖,才突然醒悟过来这“混蛋”一直在偷偷观察自己,他对角色倾注感情与思考,用“心”去演戏,这从他对记者的一次说话也能看出来,他说,我不得不减少舞台剧表演,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原因,而是精神上和身体上的考虑(not just fiscally, but mentally and physically)。很不幸,我只看过BC的两本舞台剧,但能找到的影视作品,除Small Island外,都已观看,看得出来,他在出演每个角色时的认真与天才(当然,他的天才可能来自厚积薄发),他从不重复自己,他的角色们,仿佛来自不同的表演者,我不想去挨着道来,只想用一句话来赞扬:每个角色是每个角色。
最后,说点Benedict Cumberbatch。 再苛刻的影评都无法不称赞BC的演技。尖酸的说他再努力也救不了导演和编剧,痴心的说不管别的,光看他就值。 事实上,其他三个男孩也都是好演员,但只有JJ Feild稍微靠近BC的层次。就Third Star想探讨的主题来说,这样正好。 什么是BC的层次? Jonny Lee Miller 在 Frankenstein 的Q & A里曾经指着 BC 说 “He is really good.” 脸上流露的表情,只能用不胜钦羡来形容。 同样的话 Martin Freeman也说过,还说 “When he is on fire, it’s a formidable sight to see.” 因为BC往往不仅出动肉身「扮演」着角色,也不只是运用心智「融入」角色,更把灵魂灌注进去,让角色的生命意志与存在困境光芒四射地透显出来。 扮演的极致是神似,融入的效果是立体,至于灌注灵魂,则一颦一笑,都可能成为天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