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最卑贱的人 Der letzte Mann(1924)

最卑贱的人 Der letzte Mann(1924)

又名: 最后一笑 / The Last Laugh

导演: F·W·茂瑙

编剧: 卡尔·梅育

主演: 埃米尔·雅宁斯 梅丽· 戴尔沙夫特 赫尔曼·瓦伦丁 格奥尔格·约翰 Max Hiller Emilie Kurz Hans Unterkircher Olaf Storm Emmy Wyda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上映日期: 1924-12-23(德国)

片长: 90分钟 IMDb: tt0015064 豆瓣评分:8.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本片主人公(爱米尔·强宁斯 Emil Jannings 饰)是一所大旅馆的看门人,一直以来他都为这份体面的工作感到自豪。当他下班后穿着神气的制服,回到自己所居住的贫民区时,邻居们都会向他投来羡慕的眼光。新一天开始了,如常上班的他却被告知老板要辞退他,因为他年纪太大了。但念在他工作多年的份上,老板把他调去打扫厕所,还要收 回他的金边制服。他一下子从神气十足的看门人变成了低三下四的厕所清洁工。不能接受这个事实的他,夜里潜入旅馆把制服偷了回来。他穿着制服去参加侄女的婚礼,没有把被调职一事告诉亲朋好友。很快,他的秘密被别人知道了,大家纷纷嘲笑他。他再也没有颜面去面对别人了,于是跑回旅馆归还了制服,失魂落魄地坐在厕所中。然而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演员:



影评:

  1. 由德国无声电影大师卡尔·梅育编剧,F·W·茂瑙导演的《最卑贱的人》,是20世纪20年代前期诞生的室内剧电影的一部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部电影本来是导演卢普·皮克计划根据作家梅育创作的剧本,拍摄他的室内剧三部曲之第三部(前两部为《碎片》和《除夕夜》)。但由于两人发生分歧,而改由茂瑙导演。

    梅育与茂瑙在这部影片里通过一个年迈的大饭店司阍的悲惨命运,触及并批判了从德意志帝国沿袭下来的,贯穿德国社会上下的一种国民性:对当权者的盲从、颂扬,与对权威的笃信、膜拜。此前,梅育与雅诺维茨曾经在他们为《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编写的剧本中揭示过这一可悲的德国国民性格,如今茂瑙与梅育又在这部影片里通过对小市民阶层把官服作为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并以此为荣的膜拜心态进行了更加更加辛辣的讽刺和批判。对于这部影片在德国出现的必然性,德国著名电影史学家罗特·艾斯纳曾经一针见血的指出:“这部小市民悲剧产生于一个有时遗憾的竟把官服视为上帝一样的国家,是毫不奇怪的。”

    在这部室内剧影片中,梅育与茂瑙同样借助一些小道具表达某种寓意或者象征意义。如那扇被老司阍不停的转动的大饭店转门,它不仅代表着与老司阍身穿那件体面威严的制服相一致的权威,而且是老司阍昨日天堂,今日地狱般的命运轮回的一种预示。此外,他们在这部影片里还有意识的将大资产阶级与小市民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阶层的生活环境做出鲜明的对比,从而给这部影片赋予了社会批判的立场。

    将穷苦的小市民作为描写对象,并表达出社会批判的倾向,这在当时的德国电影里还是十分鲜见的,可以说是德国电影在题材与内容上的重大进步。有人曾将《最卑贱的人》与二战后出现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进行比较,认为二者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妙:不仅因为两部影片的主人公都有着失去对于他们个人命运至关重要东西的经历,而且两部影片都通过主人公的命运展示出他们生存的状况,进行了辛辣的社会批判。

    室内剧电影在题材上向现实主义的转化,还带来电影叙事方法与摄影技术的革新。室内剧电影的出场人物并不多,情节简单,直线发展,这一特点使得室内剧电影易懂易看。不仅如此,在这一流派的影片里,梅育还努力让情节自己说话,为此他除了通过演员的表情动作外,还努力借助环境的描写,小道具的运用等,使故事情节从视觉上变得一目了然。

    电影语言的发展导致字幕成为多余,甚至成为破坏画面连续性的东西,而被大大的删除。在《最卑贱的人》中,所有说明性的字幕全部被舍弃,只保留了尾声前的一段话。这显示出本片在剧情说明方面的一次进步。

    另一项重大革新是在摄影技术上。茂瑙把摄影看作是“导演的画笔”,认为应将摄影机尽可能的加以移动,以便捕捉每一个匆匆即逝的气氛。在拍摄这部影片时,茂瑙从情节与人物的需要出发,要求摄影师卡尔的摄影机要运动起来,能够做到跟拍,追拍货从上下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使摄影不仅是展现情节,而是直接面对拍摄对象或人物成为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一种手段。为此他们将摄影机从三脚架上解缚下来,把它安在一个安有胶皮轱辘的车子上,或绑在摄影师的肚子前,利用电梯或者吊篮的运动进行拍摄,这样便打破了电影诞生以来固定机位的束缚,达到使摄影机活动起来的目的,实现了摄影机的解放。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曾在他的《电影艺术史》一书中将摄影机的移动视为电影诞生以后出现的重大技术革新:“将摄影机安放在一辆车子上,摄影机便可以按照剧情的要求,向任何方向移动滑行,忽而仰拍,忽而俯拍,有时近拍……摄影机已经不再像常规那样,固定在三脚架上,而是变成戏中的一个角色了。梅育、茂瑙与奥地利的摄影师卡尔通过这种方式扩大了电影语言,这一发展在技术风格上的重要性足可以与有声电影的出现相比拟。”

    “解缚的摄影机”的使用与影片字幕的摒除,不仅是德国无声电影,而且是世界电影史上两项意义重大的革新。它们说明,由于电影进一步发展了自身的画面语言与表现手段,它已经从萌芽时期那样一种对外部世界消极被动的进行简单复制性的媒介,而变成掌握在艺术家手中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具有巨大艺术创造力的工具。

    这部影片中,演员爱米尔·强宁斯出色的演技,亦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另一重要的因素。强宁斯不仅从外型上将一个年迈体衰的老司阍演的惟妙惟肖,而且独创性的通过肩背部的抽搐动作而将一个被贬黜的侍役复杂的心理活动刻画的细致入微,为影片增色不少。老司阍是强宁斯在德国无声影片时期塑造的众多人物中最令人难忘的角色之一。

    遗憾的是,剧作者梅育出于对老司阍的同情而为影片增添了一个美国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尾。为此他让精神崩溃,坐以待毙的老司阍绝处逢生,由于接受了一笔可观的遗产而一夜之间命运陡然改变,从而给老司阍安排了一个美好,然而非现实的未来。这段类似滑稽戏剧式的结尾不仅有违生活的真实,而且大大削弱了原来老司阍命运所显示的巨大悲剧意义与影片的社会批判力量,是一处“画蛇添足”的败笔。

    《最卑贱的人》取得的巨大成功,不仅使茂瑙在德国国内跻身于名导演之列,而且给他带来了世界声誉。这部影片以《最后的笑》为名在美国上演后,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受到从观众到评论界的一致好评。美国评论界曾把这部影片列为世界史上的十大最佳影片之一,美国《电影经典》一书亦称赞茂瑙是“德国的电影天才”。


    摘自从《卡里伽利博士的小屋》到《大都会》——德国无声电影艺术1895 - 1930
  2. 诞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的表现主义大多受到康德哲学,帕格森的直觉主义以及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的交叉影响。简单而粗糙地概括的话,可以说德国唯心论和精神分析直接影响了表现主义的美学观念。在绘画上可以列举维也纳分离派,在文学上有卡夫卡,在电影上则有佛郎茨郎和茂瑙。整个工业世界之恶已不再仅仅表现为外在城市的混乱,肮脏和堕落;而直接成为人内心疯狂,扭曲和压抑的投射。

    《 最卑贱的人》作为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作之一,据说取材自果戈理的小说,人物形象固然有一丝类型化的类似,但故事似全然没有联系。 此片并不似《 加里加利博士的小屋》那样追求过分戏剧化和夸张的变形效果,也不似《M就是凶手》这般沉郁压抑而刻意造作。默片的优美在此片中一一展现,不需要对话甚至不需要字幕,也完全不影响叙事的流畅和完美。音乐亦毫无错误地熨贴着剪辑的逻辑严密进行。镜头的穿透力极强,纵深空间结构复杂多变却及其通透而意味深长。

    备受赞誉的运动摄影方法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一种电影常识,确实眼下有哪一部的电影是胆敢不使用“运动”摄影机的呢?毕竟巴赞在《西部片,或典型的美国电影》一文中早已断言:电影就是运动。茂瑙自然在应付笨拙的早期摄影机方面显示出了卓越的才能,但我觉得他作为导演做得更好的工作则是运用镜头中将象征和隐喻交织成一种几乎真正凝练而纯熟的风格。



    主角强宁斯的表演虽略带夸张,但他却用身躯将电影中的 “魔力” 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列举影片开始的场景,几乎略带欢快的音乐和雨天的节奏是一致的,繁忙的亚特兰蒂旅馆门口迎来送往的场景由一扇不断旋转着的玻璃门交待出来,与匆忙的节奏也是一致的。注意这时的空间分割已大有意趣,显然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门口这一局促的空间就是门童内心的全部世界,是他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他引以为傲的生活。

    随着雨过天晴,门童脱下雨衣露出制服的那一瞬间简直令人赞叹,有如魔术般的转变,那制服和庞大的身躯相得益彰,充满自豪感的姿态和雨后的阳光简直让人感到一种充满安稳感的现实。无非在一穿一脱之间,无非是一身雨衣和一身制服之间,明确的意义转换悄然完成,无需任何多余的解释。回想起导演所安排的高强度的搬运生活显然已让年事已高的他感到吃力,一次忙里偷闲的休憩被毫不留情地记录在案的前情,此刻的自豪与安稳正对应了注定的被抛弃的悲剧命运。

    整部影片处处充满了这种巧思的安排,例如主角被裁退时透过如牢笼般的玻璃窗,将裁退者和被裁退者无情地分割为两半,暗示世界的分割和破裂不可避免,亦为主角心理上的崩溃做出铺垫。又如主角庞大的身躯在自家屋子却处处显得局促和窘迫,全不似在豪华宾馆门口的自在骄傲,表现出实际境遇的落魄和虚荣感的虚假。又如被剥去制服后的主角尽显苍老和呆滞笨拙,一步一踉跄地走入黑暗的地下盥洗室,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事实上地下室只有在第一个场景中显得格外黑暗,以营造一种吞噬感,显然这对应的是主角万念俱灰的颓唐心情,而非真实照明。



    影片不算毫无瑕疵,主角梦中回复年青时代轻松举起大行李箱的超现实片段,可以清晰看到画面右侧拉起箱子的绳索。几位群众演员极端出彩,但孩子都心不在焉,看着镜头会心一笑。

    这片的道德意义又显得过于昭彰,无非讽刺人心那一种虚荣附会。现实主义的结局太不讨好。增加了现如今被大多数人诟病的《最后一笑》,我倒觉得这用来续貂的狗尾颇有意思,昔日落难的老兄弟忽而翻身成了暴发户,老态颓唐一扫而空,人生随着那金灿灿的钱币儿流转,名流或贵人都是一样光鲜皮囊,内里穷贱。倒是给了这故事名符其实的结局。倒不是最卑贱或可怜的人,却是人那最卑贱最可怜的一面。是皮里春秋的写法,双重入骨的讽刺。
  3. F.W.茂瑙的这部《最卑贱的人》应该是默片中的佼佼者之一。场面调度颇为娴熟,无论是故事、摄影、剪辑、表演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摄影:

    默片中少有的基本没有字幕卡,全靠视觉语言来讲述故事的影片。《最卑贱的人》的摄影可以说是默片中的最佳摄影之一,对于光影的运用太舒服了。该片同时也是默片中少有的如此大规模使用运动摄影的片子(默片时代受限于机器自身的笨重以及技术手段,绝少出现摄影机运动,基本都以固定机位为主。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摄影机逐渐能够运动起来,而茂瑙在这部电影中充分地解放了摄影机),调度极为娴熟,在默片中属于令人惊叹的程度。影片一开始就是摄影机架在电梯里实现的下降镜头,此外,男主角读经理给的辞退信(“……采取该项措施唯一的理由是:你已年迈”)时,摄影机从窗外全景推成窗内人物近景,其他场合还有运动跟拍等等。影片调用丰富的摄影手段,以大量男主角的主观镜头来呈现其主观心理与梦境/幻象:读经理的辞退信时,反打镜头中摄影机对信左右来回横扫,焦点由清晰转模糊再转清晰,以此表现男主角得知自己被辞退后的复杂心理;男主角心有不甘,对那套象征自己身份的制服依依不舍,意欲偷窃时,将男主角望向制服的镜头,与反打镜头中闪闪发光的制服(运用推镜头表现男主角的心理)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偷完制服跑出来时,建筑物塌了砸向自己的幻觉镜头表现男主角的做贼心虚;调用丰富的摄影手段表现男主角的主观视点,即婚宴醉酒时的晕眩,以及醉态下的的梦境/幻觉:摄影机以男主角为轴进行旋转,表现醉酒后的晕眩,叠印自己身穿制服工作的神气,虚焦,摄影机的晃动,推、摇,叠印自己一只手便将客人的行李箱高高举起以及向客人敬礼的神气;亲戚送茶时的二次曝光,造成人物的重影与分身;对方面部的扭曲变形;得知男主角实际已被辞退而被发落到厕所工作的真相后,远景镜头下楼上的妇女对着隔壁居民楼的妇女进行饶舌,切换为楼上楼下两位妇女互相饶舌的镜头,依据视点原则对他们使用俯仰拍切换;男主角回家时,长舌妇们从各个窗户、门探出头和身子一齐取笑男主角,画面叠印五个女人大笑的狰狞特写;影片还使用镜子作为重要的意象来表意,男主角佝偻着身子站在洗手间的镜子面前,人与镜中像形影相吊。影片的布光非常讲究,光影运用得相当舒服,而尤为令人称道的是对于手提灯这一道具的运用,旅馆夜间巡逻的老人的手提灯的灯光照在男主角脸上,则使得男主角的悲惨与可怜得到进一步的凸显。影片对于门这一道具的运用也很惊艳,在亲戚发现自己在洗手间工作,而洗手间进来一位客人,男主角因为被亲戚发现而毫无心思去帮人家递毛巾擦鞋等等,客人受到怠慢,一脸怒气并声称要告状到老板那去而猛推洗手间走出去时,前景是剧烈摆动的大门,后景是五味杂陈的男主角,洗手间的大门剧烈的来回摆动,一方面使得画面充满节奏感,另一方面,门的剧烈摆动也成为男主角彼时心理体验的外化。结尾的调度也非常惊艳,那是一个长长的长镜头,摄影机长长地拉摇开去,依次展现旅馆饭店中用餐的上流社会的各色人物,他们时而对着报纸上关于一份巨额财产的归属的新闻大笑,时而议论纷纷,摄影机最后摇到一群服务员在伺候一个人,摄影机最后推过去,展现出那位被众人伺候,尽情地享用大蛋糕和美酒等美食的人竟然是我们影片中的男主角。

    服装造型的隐喻: 制服、帽子、哨子成为男主角阶级身份的隐喻,当他的这套行头被老板强行剥夺然后其本人被发配到洗手间工作时,那便意味着阶级的坠落。这套行头也成了男主角虚荣心的源头,穿上这身衣服,每天在旅馆门口吹口哨,向一位又一位客人敬礼,帮他们拿行李,对他来说是最神气的事,以至于亲戚和邻居都去巴结他,这从那位亲戚不知道真相时还抱着自己精心炖的汤要去饭店亲手送给他的行为便可以看出。因此,受制于虚荣心,被辞退后,他要把那套衣服偷走,然后下班后依然若无其事地换上那套衣服大摇大摆地走进家去,惹得邻里一阵羡慕的目光,显得风光无限。

    剪辑:

    影片使用平行与交叉剪辑,将旅馆饭店准备各种美食的厨师们的摇镜头,亲戚抱着怀里的美味汤向旅馆赶去,旅馆饭店的服务员在向用餐的上流社会的人们送餐,与男主角穿着工作服在洗手间独自一人捧着稀薄的汤在那喝的镜头剪辑在一起进行对比,突出了男主角的落寞与凄惨。

    表演:

    男主角由埃米尔•雅宁斯(Emil Jannings)扮演,其后来凭借《最后命令》《众生之路》两部影片的精彩表演夺得第一届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奖。在本片《最卑贱的人》中,埃米尔•雅宁斯的表演非常精湛,将一位被辞退的虚荣、落寞的职工表演得入木三分,令人动容。重要的表演元素是男主角身体语言的变化,在被辞退之前,男主角始终是昂首挺胸的姿态,而被辞退后,则常常是佝偻着身子,以此隐喻男主角自信心的被摧毁,以及阶级现实的残酷,压弯了脊梁。

    结局:败笔? 在结尾之前,导演给了一个字幕以做说明:“这位老人将悲惨地荒度余生。严格说来,故事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作者还在关心那个被所有人抛弃的人,于是给了他一个结局,讲述的是一个通常不会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故事”(来自B站视频翻译)。这里的措辞很有趣,“不幸”故事,导演的立场已经非常清晰了。那这个“不幸”的故事是什么呢?影片接着便以多个镜头展现上流社会的人们坐在一起对着一份报纸上的新闻大笑开始,影片继而向我们展现了报纸上那份轰动的新闻内容:“一份令人轰动的遗产。正如之前报道过的,著名的墨西哥千万富翁A.G.莫恩在大西洋饭店的洗手间洗手时猝死,查阅他的文件后发现,这个古怪的男人有份离奇的遗嘱。遗嘱表明,他碰巧在谁的怀中死去,那个人就是他巨额遗产的唯一继承人。因此,在《圣经》中所说的“最后的将会成为最先的” 似乎已经在这个世界实现了。这位幸运儿就是”,摄影机继而开始在饭店中进行长长的摇拍,追寻那位幸运儿,最后落幅在那位幸运儿身上——本片中的男主角。他被一群侍者们包围着,桌上摆满了大蛋糕,美酒等各种奢华的美食。他同时还把那位夜晚巡逻的兄弟叫来与他一起享用,结尾还跟他分享雪茄。而那位兄弟在此前的段落中,看到男主角凄惨的遭遇,在男主角在洗手间椅子上睡着的时候,还好心地拿衣服给他盖上,那种底层间的相互同情令人泪目。而一夜暴富后的男主角和那位巡逻的兄弟在饭店享用美食时那不文雅的粗鲁的用餐习惯也得到了上流社会们的笑话。仗着自己有钱了,到洗手间将钱施舍给那位新清洁工,还给他雪茄吸,走出旅馆大门后对排着队给自己送行的侍者们与其他人们一个一个给予小费……看上去是个光明的结尾,因而被很多人认为是败笔,画蛇添足。但是换个角度看,这种极其生硬的结局,男主角摆脱不了的用餐时的粗鲁,以及故意表现出来的在洗手间给新进来的客人递毛巾,在旅馆门口吹口哨这些以前的职业习惯,行为举止与金钱带来的阶级身份的不匹配,与富裕之后便给厕所清洁工、门口给自己送行的侍者们小费等等行为,都告诉我们金钱仅仅给男主角带来对物质生活的享受,使其成为随波逐流的富人,男主角从头到尾并无展现阶级斗争等意识,无论是富裕前还是富裕后,虚荣心、爱显摆并未有任何改变(富裕前是穿制服显摆,富裕后是饭店享用奢华美食,施舍清洁工和送行的侍者们小费等等),这与其说是画蛇添足,换个角度看,何尝不是一种讽刺呢?

  4.   这部电影从技术上来看,在当时可以说是完美的,Murnau和他的制作团队在电影中第一次尝试了扭曲,变焦和模糊等多种光学试验,更重要的是,摄影机首次在电影中"动起来了",拍出的效果呢?从今天来看,也令人相当的震撼.所以,你不得不承认,德国人绝对是全世界最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民族之一.(至今他还是全世界每年申请到专利权最多的国家.)
      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我们的主角正是这样做的.所以他每次上下班都穿着他那件华丽的保安制服趾高气扬的从邻人面前做过,接受他们的检阅和恭维.所以,当他的人生走向下坡路时,苦果就变得令人更加难以下咽.
      当先前那些总是忙不迭恭维他的邻人们现在纷纷打开窗户和大门把他嘲笑,当他的家人无情的把他扫地出门,我不禁感叹,人性,为何你总是显露出丑恶的一面!
      其实,我挺喜欢最后这个光明的结局,(据我所知,当时这段光明的结局,是在主演Emil Jannings强烈要求,导演Murnau的支持下所拍摄的[据DVD花絮]))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意淫一下.意淫一下这个曾备受欺凌和嘲笑的老头也能过上好日子.(我想,这种意淫应该被算作人性善良的一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