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安妮·李斯特的秘密日记 The Secret Diaries of Miss Anne Lister(2010)

安妮·李斯特的秘密日记 The Secret Diaries of Miss Anne Lister(2010)

又名: 安妮的秘密日记 / 安妮莉斯的秘密日記

导演: 詹姆斯·肯特

编剧: 简·英格丽史

主演: 安娜·梅德利 玛克辛·皮克 克里斯汀·博顿利

类型: 剧情 爱情 同性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上映日期: 2010-05

片长: 91分钟 IMDb: tt1555126 豆瓣评分:7.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要看改編的影片,最好再搭配紀錄片《Revealing Anne Lister》補充背景資料。

    發掘Anne Lister日記的過程有段曲折的歷史.她以希臘文和數字組合的密碼,既保護自己內心世界,也讓這份內心紀錄躲過外在無情的社會變遷.而Lister家族的財富和地位,不但提供她在世的生活防護網,也庇蔭這批史料在她去世後仍安穩地收藏在深宅大院中.

    1840年Anne Lister在俄國旅行時病逝,她的故居Shibden Hall由Anne Walker獨守直至1854年去世為止.繼承者是Lister遠房親戚John Lister,他熱愛研究古文物,曾成立Halifax Antiquarian Society,一直企圖研究他阿姨留下來的密碼日記.

    後來他找來在Bradford的同好Arthur Burrell協助解碼.大約在1890年左右,某天的凌晨二點出現重大突破.但Burrell事後沒有欣喜之情,反而建議John Lister把日記燒燬:

    ".......The part written in cipher – turned out after examination to be entirely unpublishable. Mr Lister was distressed but he refused to take my advice, which was that he should burn all 26 volumes. He was as you know an antiquarian and my suggestion seemed sacrilege, which perhaps it was”.
    「.....用密碼紀錄的內容,經過檢視完全不能公諸於世。李斯特先生很沮喪,但他否絕我燒毀全部26冊日記的提議。他是研究古文物的人,我的提議似乎褻瀆了古物,看來也是。」

    Arthur Burrell的擔憂有其時代背景.Oscard Wild因「同性不當行為」,依據英國當時法令The Criminal Law Amendment Act 1885其中Section 11被提出訴訟最後關進監獄直至1897年.

    John Lister雖然沒有燒掉日記,但也沒有更進一步的行動.日記就悄悄地原封不動,一直到他1933年撒手人寰.在《Revealing Anne Lister》紀錄片,另外還點明John Lister不再積極的原因,因為他本身也是同志,他害怕公開日記會連帶曝露自己的性傾向,而且會形成大眾的印象,以為同志基因會家族遺傳,對他不利.

    李斯特家族向來人丁單薄,John Lister之後所繼無人,Shibden Hall便轉賣給Borough家族。這個家族有配置專門的圖書資料管理人,Edward Green和他女兒Muriel Green便負責整理李斯特家族遺留下來的檔案.追蹤殘篇破簡時,他們意外找回Arthur Burrell,獲得他的解碼教本.

    眼見Anne Lister的日記公開出現一線曙光,但當時社會仍在同志的黑暗時代.女同志小說The Well of Loneliness(寂寞之井)於1928年出版,在查禁與熱銷之中引起社會爭議.日記再度歸於平靜之處.Green氏父女直到1992年才正式出版Miss Lister of Shibden Hall: selected letters (1800-1840)(The Book Guild).

    到了1958年,倫敦大學學者Vivien Ingham前來借閱日記原稿進行轉譯,她在1969年去世,將部份完成的工作留給Halifax結識的好友Phyllis Ramsden(如圖).在《Revealing Anne Lister》紀錄片提到,Ramsden曾與Halifax市政府交換條件,她獲准取得原稿,但出版的文字須經市政府同意.最後結果是什麼都沒出版.

    真正讓Anne Lister日記和她本人女同傳奇得見天日的大功臣要屬Helena Whitbread.她花了二十幾年的時間全心投入轉譯整理,率先在1988年出版 "I Know My Own Heart: The Diaries of Anne Lister 1791–1840."(Virago).接著在1993年出版"No Priest But Love: Excerpts from the Diaries of Anne Lister." (NYU Press)

    很多學者研究日記中的當時英國的風土、文化、政經變化,但是Helena Whitbread坦言最感興趣的是Anne Lister漫長但熾烈的愛情生活.

    二百多年前的日記,再經過一百多年的馬拉松解密.我可以想像之後會有更多出版品根據日記研究出當時的煤業發展與競爭,或是女性的管理風格....不過我很高興先將焦點放在她的女同傳奇,二百多年前可以轟轟烈烈地如此愛過,生活著.


    這是所有Anne Lister的系列文章索引

    現在不用代理了,可以直接打開
  2. I want to share my life with someone, or nothing at all

    无尽的等待,彼此的诺言和守候,因为你值得,因为你愿意属于我,因为你愿意跟我生活一辈子,哪怕只是没有期限的一个梦想。

    但不会接受一个懦夫的爱,一个不敢承认自己的爱,一个因为和我在一起而羞耻的爱,哪怕心里有多少不舍,也毅然放弃。

    看了一篇守候十年自己真爱的帖子,想起许多因为一个人苦苦孤独等待,在一起或孤独一生都成就了很多伟大的故事,但也挑战了我的价值观,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不是真的有一个人值得不知道是否看得见希望,是否看得到尽头的守候。

    因为很多时候是不一定有苦尽甘来,水滴石穿的幸福。每个人都会恋爱,每个人都会心碎,心碎的时候不是一定要固执的等待初恋的回归,人都有能力爱上另外一个人,而不久就会发现,碎了的心是可以被另外一个人补好的。

    但是一个守得云开的浪漫爱情又让我们怀疑,是不是只因为自己太早放弃了,是不是若真心耐得住寂寞,若真心守候,总是回等到她回头,而在我们对爱情放开手,忘记了伤痛,重新寻找的爱情就不是真正刻骨铭心的爱情?

    我想Anne Lister给了我想要的答案。值得你守望的人要是你爱的人,爱你的人,更要是敢面对这份爱,愿意跟你share life 的人,也就是愿意跟你走一辈子的人。哪怕满足前两条,一个懦夫的爱,也不足珍惜,一个不敢想跟我走一生的人,不会是我想要的那个人。原因很简单,你不值得。

    关于tib,对不起,我不爱你,not in that way。我多希望你也能不要为
                   我守候下去,找到一个值得你爱的人。

    关于玛丽安娜,只因为你说要和我生活在一起,我会一直等下去。
                            而知道你根本不敢面对自己,觉得我们没法生活在一
                             起,你已经不是我要的那个女人,没有人离了谁就不
                             能活。我会懂得放手。

    关于Ann walker,我喜欢你,也许再没有像对玛丽安娜那样的感觉,
                              但因为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你勇敢坚强的去承受
                              这一切,当你愿意我成为你生活全部的同时,你也成
                              为我生活的全部。

    爱情应该是公平的,人生短暂,不要用一厢情愿和幻想守望一生,守候一个值得你守候的人。第一个不一定是最后那个,合适的才是。珍惜自己,珍惜生命,对于浪漫的守望,要有原则,要慎重,要懂得放弃。

    仅以此告诫所有被盲目守候一生冲昏头脑的浪漫主义小朋友。
    我大爱此片,Anne Lister 是真实的,演员的表现也是上乘的,某些极度外貌主义的小朋友就不要看了,真实的人也拥有爱情,爱情才没那么肤浅。

  3. 《安妮•李斯特的秘密日记》(The Secret Diaries of Miss Anne Lister):女同世界里的瑰丽童话
     (文:火神纪)

    我爱你,你也爱我;然后,我们是否从此就能幸福而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呢?
    所谓爱情,不过只是那些年前那一场风花雪月的梦魇;而纵然有着千千万万种形式的梦,你说你独爱那一种。你说,纵然爱情有千千万万种模样;你说,你只想取你的那一小瓢一饮而下……可问题是,你却是否真的能以你所渴望的方式去爱,去生活?——火神纪。《问同人语》。

    现实永远不如想像中那般美好和谐,当你有了勇气去漠视来自世俗世界里的所有仇视与批判;你却无法要求,你所深爱着的而对方也同样深爱着你的那个人,她也能如你这般骁勇坚强。自当这个世界有了爱情,它似乎永远都不是1+1=2这般明了简洁;它更像是一个诸如1+1≠2般的数学谜题,更多时候它甚至还能得到2-1=0这样一个不可理喻的结果。
    爱情,当然应该是一种精神生活。只是,不管科学家们做了多少试验来证明,爱情不过只是人类的大脑里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进而引发了某种化学反应进而再引发了什么样的物理变化,爱情始终只是一门伪科学;我不管有没有人把某种多巴胺放进人类以外的其它生物身上来看看它们是否有什么生理表现和反应,我只知道,多巴胺的产生除了爱情,似乎还有吸毒。所以,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你非得拿着化学物质来说事的话,你可以直接把爱情等同于吸毒;这也许也能解释了许多在爱情生活里非典型化的行为,人们之所以为某人而疯狂,因为那个某人是只属于她或者他的一种非典型的海洛因。
    科学和爱情,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来说其实没有太多的意义。爱情在我看来,总是从两个人相遇开始,慢慢地彼此熟识再慢慢地彼此信任,然后有了一些关怀与依赖……在这里开始,一直到两个人终于决定从此往后就一起生活,再到两个人一起相互搀扶着走完他们的漫漫人生长路;最后一个人离开,另一个人开始缅怀先离开的那个人带给他或她的所有快乐与哀伤;终于,两个人都离开了这个世界;然而,假如他们还有子女,那么他们的爱情依旧还会得到延续。我想,每一个人,都是其父母留存在这世上关于爱情的见证。

     

     当然,我的观点里也并没有否认那种一见钟情式的爱情。而不管是任何一种爱情,大多能给身处于爱情里的人们带来精神上和官能上的愉悦和快乐。可是,我们除了精神生活还有物质生活,我们没有办法只要依存于精神愉悦就可以存活;我们的肉身必须在这个现实世界里生存,然后才有可能支撑起我们那些看似伟大的情感与精神建筑。所以,只存在于精神世界里的爱情就必须夹杂着来自现实世界的种种琐碎无比的烦扰;任何一种爱情,其实都不可能仅仅只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生活,它还必须兼顾着我们精神生活以外的所有一切。
    为什么我们永远总在向往着的柏拉图式的爱情,因为它永远高不可攀只能供我们顶礼膜拜,因为它永远离我们遥远得只剩下想像与妄诳。“纯粹”,任何东西只要一扯上“纯粹”二字,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直到变成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妄。从精神上的痴迷到身体上的多巴胺,再到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的爱情,其实和我们最初的想像越来越远了;而只有到了最后我们才发现,其实“柴米油盐酱醋茶”才是真正的爱情,是属于我们并且我们能拥有的爱情。所谓柏拉图,只在书上以及我们美好的想像中,遥遥地对着我们招手;我们能看到,然后想到,低下头来看看这个躺在我们身边的人,然后我们会突然觉悟——为何我曾如此这般的不堪,而对方依旧愿意一直躺在我身边陪我走过这么多的路;是的,这才是爱情。

    我最喜欢的对爱的定义自始至终是来自于《圣经》里的这段话——“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羞怯,不求益,不发怒,不记恨;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Love suffers long and is kind; love does not envy; love does not parade itself, is not puffed up; Does not behave rudely, does not seek its own, is not provoked, thinks no evil;Does not rejoice in iniquity, 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Bears all things, believe that things, hopes all things, endures all things. Love never fails. )可是,这是上帝对我们的爱,凡夫俗子如我们这般的,几个能做得到呢。我爱你。在当初这句看似掏心窝子的话,在现在看来多少有些不那么负责任;我爱你,其实远远不只是我爱你;我爱你,其实我远远不够爱你。
    我爱你,我却不能要求你也必须要爱我;所以,“我爱你”本身就是一种可怕的冒险。而如果我爱你,你也同样爱我;这将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可是,就算是如此,我们就可以幸福而快乐么?其实,我们没有办法就这样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正如我前文所说,爱情并不可能仅仅只是爱情,所以我们不可能只是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当“柴米油盐酱醋茶”降临的时候,我们就必然与其他人发生互动的关系,然后我们就会有我们的社交生活;社交生活中的某一些人会更深一层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于是我们会有我们的朋友;我们开始会在意朋友对我们的看法,然后我们会开始有所顾忌。舆论的力量就产生了;而不可否认,社交生活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来自现实世界对精神生活的舆论围剿,尤其是当我们所爱的那个人或者我们与爱人的那种关系不受我们社交圈的认可并接受时,舆论的力量更强大地将我们彻底地困扼。



     所谓爱情,在这个时候成了鸡肋;假如你没有办法冲突那些世俗的压力与人们异样的眼光,假如你没有勇气去打破你旧有的社交圈子找到突破的所在。没有多少人如玛辛•佩克(Maxine Peake)所饰演的安妮•李斯特(Anne Lister)那般的骁勇无畏;所以我们也就理解了安娜•玛德蕾(Anna Madeley)所饰演的玛丽安娜•贝坎比(Mariana Belcombe)那种也许称不上背叛的逃离。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如同安妮和她的情人,克里斯汀•博顿利(Christine Bottomley)饰演的安•沃克(Ann Walker)一样能够冲破世俗的羁绊和束缚勇敢地生活在一起;在同性恋人身上,他们所要承受住的压力和来自现实世界的诟谤,要比再让人无法接受的异性恋人更沉重得多。就算放在开放如现在的个性时代里也同样举步维艰,何况是在十八世纪里那个封建闭塞的欧洲大陆;看这部影片一个最深刻的感受是——我们在赞赏安妮的勇敢与无畏的同时,我们竟不会去谴责玛丽安娜的懦弱与背离。

    玛丽安娜在这部影片中也许并不是作为一个正面的形象被诠释的,她在这部影片里似乎连苏珊•林奇(Susan Lynch)饰演的伊莎贝拉(Isabella ‘Tib’ Norcliffe)来得更讨人喜欢。伊莎贝拉至少痴情而勇敢,纵然她也许是选择了一个本来只该是朋友的女人作为她倾慕的对象,可是她却说过:我可以为你付出所有一切,不管做什么我都愿意……她们其实都是为情所困的女子;只是安妮更倾向于完美主义,玛丽安娜更倾向实用主义,而伊莎贝拉奉行的却是爱情至上的个人主义。所以安妮的无畏、玛丽安娜的理性和伊莎贝拉的感性,都足以让我们感动;不要忘了,这是十八世界初的英国,这些同人女们同样需要生活,如果兼顾她们的生活和爱情,每个人的价值取向都不尽相同。玛丽安娜选择的,是一种比较容易被世俗所认可的方式来完整她的爱情,纵然只能存在于暗地里的迷恋,其实也同样能够绽放如花;只是,安妮渴望着她的爱情能够绽放在明媚的阳光下,而不是她所希望的那种暗地奢靡。
    爱了,就爱了;这是安妮式的爱情思维。爱了,不仅要想方设法来圆满自己精神乐园里的爱情,同时还要圆满现实里的世俗生活;这是玛丽安娜的爱情思维。伊莎贝拉也许更倾向于安妮的爱情思维,她为何最终没能修成正果呢,也许只是因为她没能在适当的时候遇上那个适当的人,然后相爱。我们能说她们的孰是孰非吗;其实我们不能,因为在爱情这条道路上是没有对错的,只是各自的价值取向不同而已。



     她们三个人,在我看来——用情最深的不是安妮而是伊莎贝拉。印象最深的是她竟然可以帮着安妮去挑逗蒂娜•奥布蕾恩(Tina O’Brien)饰演的那个涉世未深的小布朗(Miss Browne),而她做的这一切,仅仅只是因为安妮的渴望却无可及。爱一个人,假如不是用情到了极致,怎么可能去为对方做这样的事呢。爱情,体现在伊莎贝拉身上的是什么——是成全,是把对方的幸福当成了自己的幸福,然后成全对方,给对方自己所不能给她的快乐。爱情总在渴望得到和拥有,而放手却需要更多的爱,舍弃其实是更难能可贵的更深沉的爱。安妮的爱是一种“得到”、“拥有”和“抓住”的渴求,而伊莎贝拉却从这样的一种情感中解脱出来,进阶到另一个层次里去。
    安妮其实是最幸福的一个人,她拥有像伊莎贝拉这样一位兼朋友和情人的知己,有一段来自玛丽安娜的不圆满的将她刺得遍体鳞伤的爱情,有一种青涩如小布朗的轻佻,还有一个如安•沃克这般值得她去珍惜也懂得去珍惜的终身伴侣……爱情里应该拥有的一切,其实她都已经拥有了。玛丽安娜、伊莎贝拉和小布朗似乎都并不圆满;或者说,她们也许在她们自己的人生里终会得到属于她们的圆满,但至少在这个故事里,她们只能以一种不圆满的方式谢幕了。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因为最后那个安详而平静的结局告诉我,它是一部女同世界里的瑰丽童话——公主和公主,她们在一起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所谓爱情,究竟应该是什么模样的?我爱你,你也爱我;我爱你,你却不爱我;我不爱你,你却还爱我;我不爱你,你也不爱我……我们可以做出多少个这样的组合,我们终究还在一起生活吗?
    我爱你,你也爱我;然后,我们是否从此就能幸福而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呢?
    我爱你,你不爱我;然后,我们是否从此就能幸福而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呢?
    我不爱你,你却爱我;然后,我们是否从此就能幸福而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呢?

    2010-7-31;庚寅虎年癸未六朋壬午廿;晨8:59。


    --------------------------------------------------------------------------------
    附注:电影资料。
    ■片名:《The Secret Diaries of Miss Anne Lister》
    ■译名:《安妮•李斯特的秘密日记》
    ■导演:James Kent
    ■原著:Anne Lister
    ■编剧:Jane English
    ■主演:玛辛•佩克(Maxine Peake)、安娜•玛德蕾(Anna Madeley)、苏珊•林奇(Susan Lynch)
    ■类型:剧情
    ■片长:UK:90 min
    ■产地:英国
    ■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分级:UK:15
    ■制作公司:The Oxford Film Company
    ■发行公司:BBC Worldwide
    ■首映日期:2010年3月17日(London Lesbian and Gay Film Festival)
  4. 整个故事围绕Lister的代数式密码日记展开。

    这是一部女同片。在19C初,同性爱还不能被世人所接受。眼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转眼就成了糟老头的新娘。这样看来,这又不仅仅是一部女同片。

    爱情转瞬即逝,又失而复得,再无影无踪。99次失约,没有人给你第100次机会。等待不是无尽的,谁也没有这样的资本让别人在看不到丝毫希望的前提下付出青春与耐心。

    无论如何,Lister自始至终爱着Mariana。自Mariana嫁人,Lister再也没有穿过除黑色外的衣服。尽管后来Mariana表明自己还深爱Lister。但Lister自己深知,她的爱情已经死了。无论是漂亮的Miss Browne,还是自始至终爱着Lister甘愿献身的Tib,甚至狂妄的挖煤先生,都无法获取Lister的芳心。在有限的忍耐之下,她始终幻想Mariana能回到自己身边,终有一天她们会同居在shibdon。尽管Mariana一再表示自己爱着Lister,不断重申糟老头的身体每况愈下。但贪婪的索取者终会表现出自己丑陋的一面。她厌倦了Lister的纠缠,也大胆承认女同的丑陋。Lister崩溃了。她的崩溃表现在爱的发觉能力上。

    羞涩的Miss Walker出现,她甚至没有发觉人家的暗送秋波。同居许久,还是由Walker先开口,Lister才顿悟。也坦然的接受这份只能用“like”来形容的并非轰轰烈烈的感情。

    片中我落泪两次。一次是Mariana嫁人后和Lister第一次见面。Mariana表露心声给Lister信心,并一起规划美好的未来。一身黑衣的Lister回到家抱着白色的裙子翩翩起舞,倒在床上,吻着她们的订婚戒指。另一次是关于Tib的。影片结束后的字幕交待每个人的结局。Tib终生未婚。

    或许我们也一样,最终在一起的那个人不是我们最爱的。现实导致那么多刻骨铭心的爱并不能有完美的结局。但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真的需要轰轰烈烈的爱一次,并且以杯具结尾。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平平淡淡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