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伦太郎最后在课上说的那段话,我有一处不太赞同——“引导患者过上更加幸福的人生”。比起“引导”,应该更像“协助”。评论里有朋友写“看片后越来越觉得心理治疗像是给残缺的人一根拐棍,路还得自己走”,比喻特别棒,确实是这样。并且定义“更加幸福的人生”也应该是client的工作,而不是咨询师或者医生的,否则未免太过傲慢。没有任何一个威权或者任何一条“普世价值观”能保证人可以过上幸福的人生。不能原谅你的父母?那就不要原谅好了,只要这没有影响到你的日常生活。强迫自己去做反而可能因为无法原谅而产生负罪感。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and you are the expert of your life.
美国的情况是有三个机构有官方伦理守则,NASW(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APA(美国心理协会),和NBCC(美国咨询师认证管理委员会)。全部禁止与当前案主有任何浪漫/性关系,APA(Ethical Standard 10.08)和NBCC(不熟悉所以不太确定)提到虽然不建议但是可以在结束治疗两年后有浪漫/性关系。又有一说五年,好像是老师上课提到,出处不记得了。总的来说是治疗中绝对不可以,如果发生了被发现了会被吊销执照(三个机构又各自有不同的执照),就算结束治疗也不建议这么做。
Unexpressed emotions will never die. They are buried alive and will come forth later in uglier ways. ——同学po出来的并不知道实际上是不是弗洛伊德说的至少我没查到出自哪本书但是依然觉得很有道理的一句话 未被表达的情绪不会就此死亡。它们只是被活埋,未来会以一种更丑恶的形态出现。
之前简略提到过PTSD(创伤后应激综合征)但是没有细说。PTSD最核心的症状是「回避」,回避所有一切让自己想起创伤的东西,回避回想创伤本身,有时会有暂时的记忆缺失。DSM5中对PTSD诊断做出的一个修正是即使符合一切症状,没有回避的话就不能诊断为PTSD。所以很多创伤治疗导向的方法都在exposure上做文章(……这里exposure该怎么翻译不太确定),例如TF-CBT、prolonged exposure,具体来讲就是反复回溯创伤部分,直到降回正常敏感度。 另一方面,五郎的心因性视力障碍应该属于conversion disorder里的一种,影响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五感、运动机能,通常与压力或者创伤有关。有研究证明亚洲人更容易因为心理原因产生身体上的不适。 大部分人并没有得PTSD,但依然会产生回避的应对机制,其实本质是一样的,因为自我保护所以不想去回想那些糟糕的回忆或者不想面对巨大的压力。但回忆/压力并不会因为你不去想它就不存在,如果不处理,it will come forth later in uglier ways。一直觉得整个东亚文化都很缺乏识别、正确处理和纾解情绪的手段,所以才更容易在生理上表现出来。无论是这集的五郎还是之前的REM睡眠行为障碍,都是压力无法纾解的结果。我在二十多岁来到另一种文化里,发现和别人相比自己根本没有足够的词汇来表达我的感觉,甚至很多时候识别不出我的感觉。这把年纪开始学别人从小就习以为常的事情,有点痛苦但也产生很多insights。
然后是关于伦太郎在海滩上做的self disclosure(自我揭示?),少数流派认为therapist不该做任何self disclosure,大部分是比较灵活的。一般认为只要这个自我揭示不是咨询师为了自我满足而做,而是服务于咨询效果的,就是可以接受的。(As long as it's about the client, not about the therapist, then it's okay. 感觉英文更直接) 一般来从事这个行业的多少有点自己纠结的过去(啊我是指正儿八经学院出身,不是江湖郎中那类……),但纠结的程度因人而异啦,不然让双亲健在家庭美满的情何以堪……
接着是关于成瘾……这块我知道的比较多,可以一直说!好吧我会控制一下,如果想知道更多可以留言。 先跑个题,那个赌博成瘾的漂亮妹子是马赛克日本的女主角!和社长的对手戏不会出戏吗!我专注深夜剧好多年哈哈哈!回到正题,很多医学/神经科学研究证明了赌博成瘾的机制原理更接近物质滥用成瘾,而不是OCD(强迫症)。随手找了一篇综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因为目前只有赌博成瘾是有比较明确的医学证明研究,所以DSM只收录了gambling disorder,其他的网瘾啊购物瘾啊滚床单瘾都没有。另一方面中国的诊断手册里是有网瘾的,我在国内诊所实习的短短两个月也看到很多网瘾少年被送去封闭式戒断中心,甚至我在美国的课上,老师还放过网瘾中心的纪录片。前段时间微博上有关于那些中心有多反人类的文章……表示看了以后心情很复杂。一方面,这块的研究非常暧昧,而且多是亚洲的研究;另一方面,家长也需要一个词汇一个诊断,来给这个问题命名。唯一欣慰的是放纪录片的老师非常中立,没有居高临下也没有批判我们反人类,反而很有兴趣,所以我脆弱的自尊和爱国心没有受伤…… 我们机构在接受新client时的intake assessment上就有“你有没有赌博问题”这一项,紧挨着尼古丁酒精处方药大麻海洛因可卡因。我倒是从来没遇到过赌博成瘾的client,其他每种都有。不过从剧中来看,这种成瘾和物质成瘾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是很大,所以应该都是可以套用的。 日本关于成瘾的认知还蛮超前的,成瘾是一种慢性疾病,大多数情况下伴随终身。这两点都在剧里表现出来了,真的挺让人佩服的。说是慢性疾病的原因是大脑的构造被改变了,成瘾者大脑的executive functions(管控功能?我维基了一下)和一般人不同,他们不能像我们一样做“理智正常”的决定。目前唯一研究证明有效的能恢复executive functions的疗法是CBT(认知行为疗法),但每个个体能恢复到何种程度也很难预测。戒不掉瘾真的并不只是意志力的问题。 所以那两个实习生就显得有点嫩了……三个月当然治不好了,不要拿这点打击暗恋你的小男生啊姑娘。另外,relapse(复发、复吸、重新喝酒)几乎肯定是会发生的,每个clinician都应该做好这个心理准备。relapse是治疗的一部分,并不意味着治疗失败了。去年一门课上老师问过一个问题我一直记得,是从来没有戒过酒的人戒酒成功的可能性大,还是relapse好多次的人成功率大;答案是relapse多次的人,因为复发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有效的干预方法是识别trigger,建立除relapse以外的应对机制。今晚上课时老师还讲了个案例,有一个client戒酒十几年,有次看NBA决赛时忽然relapse了,因为他最后一次喝酒就是那年看NBA决赛的时候……所以除非发生,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trigger都有哪些。 如果大家有兴趣我还可以说说大麻,我在华盛顿州,大麻是合法的。我的机构前段时间收了本州第一个因为使用大麻DUI(Driving under the influence,酒驾嗑药驾)的client,顺便机构所在地也是西雅图历史上第一次AA meeting(匿名戒酒会)发生的地方。
这次的诊断是REM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在Sleep-walk Disorders的大类下面。说来惭愧,这章不太了解,上课时跳过去了,也从来没在档案里看到过这个诊断。临时看了下DSM补了下课,诊断标准是睡眠时有很激烈的语言或者其他更复杂的行为,通常在快速动眼睡眠期发生(至少入睡90分钟后)。发病率是0.38%-0.5%,和发作性嗜睡病有很高相关性(30%左右)。这是DSM5才新收录的新诊断。顺便跑个题,接在后面的是restless legs syndrome,有种哈利波特里的塔朗泰拉舞咒既视感啊……果然好多奇奇怪怪的毛病,不知道的太多。记得我学姐以前说她有client有拔毛癖(一种强迫症),单词都不认识,一查整个人都不好了什么的……扯远了,说回这集。因为不了解这个大类,所以对诊断本身没什么太多可说的,但可以说说别的。
文艺作品里有个挺常见的精神疾病梗,觉得周围亲密的人是冒牌的,叫卡普格拉综合症(好吧我承认我刚刚去维基百科了一下)。其实很少见,也并没有收录在DSM里。只是这个症状太吊诡所以在影视剧里很有看头才这么流行。说到DSM,全称是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是美国所有精神健康从业人员的指南,下诊断时一般都要对照里面的标准,目前出到第五版。现在中国的诊断手册也是在DSM的基础上编写的。刚刚拿出了我的DSM,打算看看这个作家是什么诊断,为了写评论我好拼……大家有空可以谷歌一下DSM有多厚。目前感觉应该在schizophrenia spectrum(精神分裂谱系)里。先看剧,如果是这个诊断一会儿再来写下精神分裂。
讲课这段其实是移情(transference)和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目测叔在美国读的psychodynamic psychoanalysis。精神医生(这里是指psychiatrist吗?psychiatrist不太会有移情呢)和client结婚应该是违反职业道德会被吊销执照的吧?关于他们的code of ethics我不是很了解,但猜测和我们的差不多。关于“恋爱是短暂的精神疾病”,我好像真的在哪儿看到过这个研究!一下想不起来……但大概是脑神经科学家又观察大脑这里亮了那里亮了,然后大家相互比一比,这样…… “治疗病人,让病人最终能爱上治疗者之外的人”,这段话好想给我督导看=_,=
喝酒时说到了叔学的是精神分析(果然),分歧在于神经科学基础的心理学和精神分析。这种分歧美国也有很多,西岸多neuroscience和手册化的流派(我校也是),据说精神分析集中在新英格兰地区。职业不同流派取向也不同,我的机构因为是政府出资,所以非常evidence based;此外我感觉医科出身的人也会倾向evidence based practice。五郎说的两边都没错并不完全是打圆场,事实确实如此。
PTSD,创伤后心理压力紧张综合征。EMDR,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PTSD是个很常见的诊断(至少在我实习的机构是),这点我一开始还小惊讶了一下……EMDR是针对PTSD的常见疗法,也是EBP,很多研究证实了它的有效性。但我一个教授一直很怀疑这个疗法,我本人并没有做过所以不是很清楚……我知道香港大学有教授在做EMDR和传统东方哲学结合的研究。如果有同行欢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