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美利坚邦联 C.S.A.: The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2004)

演员:



影评:

  1. 如果说《总统之死》的严肃性还是能够捕捉到的话,《美利坚邦联国》则完全是一个尖锐的讽刺。通过BBC对美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专家的采访,你看到的是一个南北战争以来的虚构的美国历史:南方军队把北方军队打败——当年谢尔曼说的话从罗伯特·李的口中流出,残垣断壁是纽约和波士顿,而南方邦联的总统坐进了白宫(他有一张酷似林肯的脸),而林肯则被黑人掩护逃走,却终于被抓获,经过几年牢狱,被驱逐到加拿大,潦倒而死,无人记得。接下来的历史就很有趣了:奴隶制被正式确立,为了重新建设国家,北方的白人都分配到了奴隶。黑奴逃跑的病因被查出并且有相关的医学措施来“救治”;然后是代价高昂的征服中南美洲战争——为了获取南方传统的产品:棉花和砂糖,从而建立了中央帝国,而美洲人也成为奴隶的一部分;二战时期,共同的种族歧视理念使美国和纳粹德国交好——他们唯一的区别是希特勒要把犹太人灭绝,而美国人认为这是对免费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并试图说服希特勒把犹太人当成奴隶使用以改善经济——他们最终没有谈拢,但各自保持了中立;因为同样的种族歧视美国和日本开战,美国偷袭了日本并投下原子弹,打败了日本;战后,和美国保持外交关系的,只有南非;和日渐自由派的加拿大冷战开始——铁幕变成了“棉花幕”,柏林墙在美国和加拿大边境实现了。无数的黑奴逃跑到加拿大,两国陷入战争的边缘;为了摆脱孤立困境,美国大力推动黑奴贸易,并且和非洲建立了稳定的“国际奴隶贸易协会”,非洲的蒙博索总统(是个黑人)应邀对白人演讲,大力赞扬奴隶贸易改善了非洲的经济(太IRONIC了,不是么);最后是新世纪,互联网的诞生使得年轻一代可以在网上购买转让出售奴隶;自然,政治上的小插曲是不可缺少的。当年邦联的第一任总统国务卿的后代,现任弗吉尼亚参议员FOUNTROY是竞选总统的大热门,但家族世代的黑奴透露说他的祖上曾经和黑奴私通,所以生下来的孩子血统不纯,白的被当做家族后代,而黑的只好去做奴隶——这个消息引起轩然大波,参议员拒绝做基因测试……后来他自杀了,第二天“种族鉴别委员会”宣布参议员通过了基因测试。

    这真是一段有趣的历史。里面有许多细节不能尽述,比如在美国参政的希特勒后裔对CSA的赞叹,非洲MOMBOSO总统的演讲,以及最后白人种族主义者对CSA的辩护都极其讽刺辛辣,令人绝倒。

    在看这两部电影的时候,我总是会想到反讽这个词。毫无疑问,导演的观点是鲜明的,但他们的手法却很高超,看这两片子的四个小时我很享受。在我看来,似乎没有什么比反讽更有说服力。义正词严地批判很容易让人乏味,而一种竭力接近真实客观的表述却让你不由自主投入进去——虽然就严肃和深刻程度来说,它们并没有什么不同。何况这样的反讽总是会带有幽默和智慧的光彩,这种光彩比来自神圣或者庄严的光彩更持久也更吸引人。

    顺便说一下,《美利坚邦联国》这部电影里,用了许多真实的广告和人物,比如确定黑奴逃跑是一种病的理论,比如那些侮辱黑人的产品——其中一种我甚至都用过,“黑人牙膏”,虽然它的名字从DARKIE变成了DARLIE,但在美国以外,它仍然翻译成黑人牙膏,并且商标图案一直保留。这种产品直到80年代才退出美国市场,似乎到现在还在其他国家销售。
  2. 十分严肃的恶搞!影片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假如南北战争,主张蓄奴的南方获胜,美国会变成什么样?

    影片编造了一个British Broadcast Service(BBS)的电台,用历史记录片的形式,讲述了一个虚拟版的美国历史。南北战争,南方赶走外国侵略者取得胜利,恢复蓄奴;1930年经济危机,美国靠奴隶贸易取得胜利;希特勒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统就种族问题亲切交换意见,美国总统指出“杀死人力储备是不符合经济法则的,应该将他们变成努力,继续创造生产力”;北方战败分子逃亡加拿大,来自黑人的摇滚乐从加拿大发明,流传入美国,引起争议……中间穿插了各种美国式的广告:物美价廉的奴隶,防止奴隶逃亡的电子镣铐。

    虽说现实点来说,就算当年北方战败,最多就是美国一分为二,多年后北方解放南方,变成影片中描述的样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过导演虽信口开河,却也讲得头头是道。民主有民主的好处,这样的恶搞在中国怕是拍不成的,还好,老米可以拍,那我们就不妨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