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留给女儿的日记 Napló gyermekeimnek(1984)

留给女儿的日记 Napló gyermekeimnek(1984)

又名: 私人日记 / 给我孩子的日记

导演: 玛塔·梅萨罗什

编剧: Balázs Fakan 玛塔·梅萨罗什

主演: 茹饶·钦科齐 安娜·波洛尼 扬·诺维茨基 帕尔·佐尔瑙伊 伊尔迪科·班沙吉

类型: 剧情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匈牙利

上映日期: 1984-05-03(匈牙利)

片长: 102分钟 IMDb: tt0084388 豆瓣评分:7.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第17届##主竞赛单元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留给女儿的日记》,下面请看前线高压社会中的人们默默记录真相的评价了!

    Catcatcatyang:

    有点像更风格化的《烈日灼人》啊!生活这么美,何必沾政治?

    苍山古井空对月:

    总觉得拍得很平,投入不进去,没有感受到那种追溯过往寻找自身定位的沉重感。

    旺仔小狗:

    电影里有句台词:“不要害怕,在电影里生死都是假的。”

    我也想说:“不用在意和判断,电影里没有终极的价值正义。”

    盆满钵满赵+:

    叛逆女孩视角下的时代巨变,动荡造就了女孩的叛逆,叛逆的视角下动荡尤甚。电影带人穿越时空,同时人们通过看电影逃避生活,屏幕内外、历史当下是个无限循环。

    迷幻松饼:

    是对于导演来说一部很个人的电影。从小女孩的角度来描绘匈牙利以及东欧苏联时期的政治史。可能正是因为太私人太政治,对于观影者不太友好。给我的感觉很像波兰电影,在红色机器里的挣扎与重构。

    欧.尹:

    导演调动了电影、演说、回忆等诸多要素,透过女孩的视角讲述政治伤痛,落点精准而又克制。但似乎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意识的变化之互文并不够鲜明,对沉痛的历史也更多留在了讲述历史本身,而非深入刻画人物性格和社会意识的产生。

    Donnie:

    历史意义大于影片本身的质量,拥有真诚质朴的气质。特权阶级住着沙皇贵族的房子,看着“内参片”,孩子能上好学校,还总有聚会生活。在所有特权之中她只享用着看电影的权利,不停追问父母的去向,质疑所有的意识形态,做所有被反对的事,最终摆脱了玛格达。然而无论多叛逆,她爱的人还是一个接一个被带走,找不到原因,没有人愿意提起,在军人的面前除了接受和泪流,再无其他选择。

    子夜无人:

    那种政治高压感被输出得相当精准,黑白摄影加上画框边缘的毛玻璃质感都在强塑紧迫和压抑,低清画质下朦胧的晕染效果好像烧焦了一样。在一种主义的阴影之下,她坚定地倒向了另一种主义,哪怕历历在目的流血牺牲、哪怕与她直接相关的家庭悲剧近在眼前。但并不只有关于大清洗的家国历史才是遍体鳞伤的,连现存的特权阶层内部也已经开始分崩离析,山崩前的第一颗石子,从一个少女的“叛逆”开始。

    DAY3的主竞赛场刊将在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今天去西九龍看了《留給兒女的日記》(Napló gyermekeimnek (1984))。這是一部匈牙利電影,只在匈牙利??上映。導演是梅薩羅什(Márta Mészáros),個人認為是匈牙利最優秀的導演。她的作品都非常大膽、超前、敏感和悲傷,她所指導的64部電影只有很少很少能夠在公開播映,大部分都收錄在電影資料館很難得很難得是遇上了香港國際電影節,匈牙利電影資料館才提供了播映資源,而且還高清修復了!真的很幸運能夠有機會看到這部電影!!?

    有趣的一點是,電影播映結束,屏幕前燈亮起,所有人陸續站起來,我環望了一周發現座位鬆鬆散散,全場的觀眾全都是獨自來看這部電影的願意千里迢迢來這裡看的,估計都是電影愛好者吧,莫名有種歸屬感哈哈哈哈哈哈

    這算是一部半自傳式的電影了,電影原本在匈牙利的上映時間是1982年,但是由於內容含政治敏感話題,與國家局拉扯了兩年,最後在夏納上映並且獲獎了。梅薩羅什的父親是雕塑家在二戰斯大林主義清洗中被捕殺,她的母親獄警,母親去世後她就成為了孤兒。梅薩羅什的兒時經歷大致上展現在了這部電影裡面。要在自己的作品里講述自己的痛苦經歷並不容易。電影充滿了是極具諷刺意味的現實主義基調,同時有穿插了女主角尤麗反反復復的回憶,對記憶中的美好生活極度的渴望,最終卻是再度經歷失去親近的人。這個故事體現了經歷二戰的數十萬東歐人的典型悲劇。

    這部電影有大量崇拜斯大林和社會主義的鏡頭,有趣的是這部電影當年居然能夠在蘇聯上映,很顯然這些受斯大林主義洗禮的政治審查員完全看不懂這裡面的諷刺意味。直到後來才被許多地區駁回。另外,很顯然國內的版本是割醃版。

  3.   女主角Juli与自己的祖父母在二战结束之后,从苏联搬回匈牙利与自己的姑妈同住,但她始终和一心想要收养她的"党的重要干部"上校姑妈Magda和不来,我不认为Magda不爱她,她只是不懂得怎样去爱,她把自己所服务的政府对人民所采取的"政治高压政策"错误的用在了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她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永远也得不到Juli的爱.
      真的很欣赏Juli一心想要离开Magda,一心想要找回父亲的那股劲头,那是一份成年人都不一定拥有的执着和坚定.
      电影是沉重的,因为导演回溯了自己祖国匈牙利的那段充满着酸涩和苦痛的历史,它同时也是细腻的,温馨的.因为它不仅展示的是一段历史,它展示的也是一个少女心灵和生理的成长史.
      镜头一:作为"党的重要干部',最坚定的革命者之一,Magda从单位带回有人从美国带回的鞋子送给Juli穿,(绝妙的讽刺!之后的Juli有权观看内部电影,一位党的高级干部的儿子举办盛大的生日Party,也属此例)
      镜头二:Juli对镜画唇,看着自己已经渐渐长大的胸部,明白了自己已不再是个小女孩了.
      镜头三:Juli在电影院里观看着一部由嘉宝主演的"内部电影",她痴迷的模仿着电影里嘉宝一举一动,一颦一笑.
      镜头四:一个小男孩向Juli表白自己爱上了她,"我以前爱母亲,现在爱你".拙劣而真诚的求爱者.
      镜头五:Juli问自己的爷爷为什么与Magda吵架,爷爷回答:"我也不知道."(是啊!这位老革命实在搞不清楚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怎么就成为不共戴天的"阶级敌人"了)
      结局镜头一:Juli(这时她以离开了Magda,不能再观看"内部电影")在电影院里观看着一部"革命电影",电影中人们高唱着"以斯大林的名义,我们重建了世界!"
      结局镜头二:Juli和János的儿子一起去监狱里去看望János,匆匆的几句寒暄,道不尽人生的沧桑.
      让人感觉很沉重的一个结局.
  4. 看完这个电影,我想了很多。

    我在想小女孩最后决定好好读书的动力是什么,是什么治愈了她。我相信有的评论里说她是因为看到和父亲遭遇差不多的贾的遭遇才最终决定改变的。那么这么一来,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

    是借小女孩的口描述当时的历史,还是借历史来描述小女孩的改变和治愈,或者没有什么主题。

    我觉得可能是后者。

    因为片中我可以解读出对于独立抗争、对于自由的追求、对于家庭的重要性、对于勇气的强调、对于。。。

    但是自始至终,主基调仍然是小女孩通过自己的不断追求,这并不是安于现状,她通过对外找朋友,对内保持独立来实现的。最后也是通过贾的耐心劝解才和自己达成和解。

    就像有评论说的,她在心里建了一堵墙。她天然得屏蔽了所有外界对他的好,而好坏的标准,也是她自有的,对别人是否具有攻击性的判断。

    对于这,贾对她说我们是不应该忘记,但是我们需要做的,还有耐心。

    可能这也是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观点:

    我们需要有对于美、对于自由的追求,但是当当下情况不能满足时,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那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