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亨里克·马丁·道斯贝肯 Henrik Martin Dahlsbakken
编剧: 亨里克·马丁·道斯贝肯
主演: Alfred Ekker Strande Mattis Herman Nyquist Ola G. Furuseth Anne Krigsvoll 加斯帕·克里斯滕森 安德斯·巴斯莫·克里斯蒂安森 丽莎·卡勒希德 Thea Lambrechts Vaulen
制片国家/地区: 挪威
上映日期: 2023-01-25(鹿特丹电影节) 2023-06-01(挪威)
片长: 104分钟 IMDb: tt20674118 豆瓣评分:0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背德的初恋 (青少年)+ 1892年柏林蒙克事件(青壮年)+1908年精神崩溃(中年)+1937年堕落艺术收缴行动 (晚年),影片中的四个时间点选择中规中矩,却展现得相当出彩, 各种细节卡得严丝合缝。只是门槛略高,需要非常熟知蒙克生平才能在四条时间线之间畅快地横跳,最终串起蒙克的一生。
2024年时值蒙克离世80周年,在他成名的德国同期举办了两场顶级大展以表纪念,通过这两场展览了解蒙克的生平后,才能品出这部电影的好来。
演员也可以说是四位天选了,各阶段的精神状态拿捏得太到位,他们一定都很爱蒙克。相较而言,初恋期最年轻的1号蒙克演技最弱,但整体气质倒也算是符合,不拉垮。
后三位各有各的高光,个人最爱2号蒙克重生这段的设置,不能更绝。当1892年的蒙克 “转世” 到2022年柏林的Berghain蹦迪,当Tempelhof机场背景的天空开始旋转,蒙克便在柏林成为了“蒙克”。
电影中2号蒙克路过的国家美术馆曾在1927年举办过超大型的蒙克回顾展,他正拿着手机与朋友通话。百年前现实中的蒙克曾在给朋友写的信中幻想过“手机”:“如果我拥有一部可以随身装在口袋里的小型远程电话——它至今还未被发现,你早就收到我的消息了。”
影片就这样让蒙克在电影中真的用上手机,不会再有比这更温暖的浪漫了。
最后半小时情感堆叠得节奏异常舒适,呐喊的草稿和峡湾日出的两个场景可谓是寥寥数笔却交代了两幅杰作的诞生,谁看能不哭。
作为现代主义的标志作品、也是艺术史上最为著名的画作之一,蒙克在日记中写过自己如何创作出《呐喊》:
“我与两个朋友沿小路而行,正值日落,天空突然变得血红。我陡生出忧郁,随即停下脚步,依着栏杆一阵脱力。空中仿佛燃起大火,又如淌血的剑一般刺向蓝黑色的峡湾与城。我的朋友们继续向前走着,置若罔闻,我却恐慌又焦虑地战栗起来——我听到四周回荡着巨大无比、无休止的自然的呐喊。”
所以,《呐喊》并非是图中人物在呐喊,而是他听到了大自然的呐喊。
蒙克度过了敏感、艰辛而又漫长的一生,他运用独特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来探索自然、剖析内心。阳光洒在他身上的时间并不多,但他抓住了片刻的灿烂,将其制成时间的琥珀,使之以另一种形式成为永恒。
上图中的作品是蒙克为奥斯陆大学百年礼堂(Alua)创作的装饰组图,很多学者将其视为“挪威有史以来最重要的装饰作品”,其核心之作《太阳》中的光芒宛如直视太阳般耀眼。作为生命力、创造力和启蒙的象征,太阳是蒙克在1909年精神“康复”后反复描绘的主题。
纳粹政府开始执政的1933年,自1910年代便开始隐居挪威的蒙克迎来七十大寿,一封赞美诗般的生日贺电漂洋过海而来,发信人来自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然而对现代主义艺术的官方排斥正是从纳粹政权开始的,因为维也纳艺术学院二度落榜生、第三帝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直言「堕落艺术」(Degenerate Art)需要被清洗。1937年夏天,「堕落艺术」取缔运动正式开始,影响了大约百余家德国博物馆和艺术机构的收缴行动最终导致超过二万件现代主义艺术作品被查没,单是柏林版画素描博物馆就被迫移交了230多件蒙克作品,包括《呐喊》在内的至少8件蒙克重要早期版画作品消失踪影。
1940年,纳粹德国入侵挪威并接管政府。相较于即将到来的死亡,蒙克更惶恐自己那些藏在艾克里庄园中的的艺术作品会被纳粹政府强行夺走,所以他最终修改了遗嘱,将自己的全部作品遗赠给奥斯陆市政府以避免其落入纳粹之手。他高产的一生创作了三万余件艺术作品,其中近2万7千件作品留给了奥斯陆,这在全球范围内称得上是最大的单一艺术家作品收藏之一,它们构成了如今的挪威奥斯陆蒙克美术馆。
在影片的最后,行将就木的蒙克独自坐在隐居三十载的庄园的摇椅上望向壁炉中微弱的火光,之后他转过头,目视你。再之后,他离开了地球,就此回归宇宙。 (PS:找个老太太来演晚年蒙克也是神来之笔。)
人们常说需要解读才能看明白的电影不是一部好电影,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蒙克》也许不是一部“好”电影,但最终以这样的呈现来讲述一生的故事,它是不辱蒙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