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伯尔尼的奇迹 Das Wunder Von Bern(2003)

伯尔尼的奇迹 Das Wunder Von Bern(2003)

又名: The Miracle of Bern

导演: 宋克·沃特曼

编剧: 罗胡斯·哈恩 宋克·沃特曼

主演: 路易斯·克拉姆罗特 彼得·洛迈尔 约翰娜·加斯多夫

类型: 剧情 喜剧 运动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上映日期: 2003-10-16(德国)

片长: 118分钟 IMDb: tt0326429 豆瓣评分:8.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体育医学和反兴奋剂发展到今天,当年的决赛有些事情的争议已经基本盖棺定论。

    没错,那届西德队集体服用了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这类药物在今天有一个更通俗和流行的名字——冰毒。

    靠着这些,德国人毁掉了当时50年代最好的两支球队之一——普斯卡什的匈牙利队。

    到今日,当年那支西德队已经有多名国脚死于肝部疾病(甲基苯丙胺类当时的制作使用方法对肝脏尤其有害),而球队的名单也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里。唯有普斯卡什和那支匈牙利队的名字依然璀璀生辉,和贝利的巴西共同撑起了50年代足球的天空。

    的确,当时禁药规则并不明确,所以国际足联无法对德国进行任何追加处罚。但是对那些鼓吹54年冠军能证明多少德意志精神的人来说,真相以及那支西德队和他们开了一个玩笑。恐怕任何妄图在这里发掘多少光辉的行为,都难逃缘木求鱼的结果。
  2. 从1945到1954,日尔曼人坚韧和认真的民族性使战后满目疮痍的德国在9年中逐渐复苏,这时,德国队在瑞士世界杯上演的“伯尔尼奇迹”更使整个德意志恢复了民族自信心,让人们从战败的心理阴影中走了出来。片中,在苏联做了11年战俘的理查德·鲁宾斯基被遣返回国,当他走下火车重新踏上德国的土地时,脸上充满了阴翳;而在片末,鲁宾斯基与儿子马蒂亚斯在德国队所乘的凯旋列车上热泪盈眶、喜极而泣。从心灰意冷到激动万分,鲁宾斯基的心理转变正是德国民众战后心态变化的一个缩影。 德国队的夺冠预示着德国战后的复兴。伯尔尼奇迹是整个德国齐心协力的结果,主帅赫尔博格率领的瓦尔特、拉恩等二十多名球员背后是鲁宾斯基父子、记者保罗·阿克尔曼夫妻等千千万万个德国人。片中,阿迪达斯的创始人阿迪·达斯勒给赫尔博格送来了他刚发明的、专为雨天作战而设计的特制钉鞋,从这个细节,我们就已经看出了整个德国的民众已经拧在了一起。如今,当耐克公司试图用超出阿迪达斯两倍的赞助费来打动德国足协时,德国人却丝毫不为之所动,耐克只好铩羽而归。因为德国人从来没有想过,凭借民族品牌上演过“伯尔尼奇迹”的德国队穿上别国的战袍战靴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足球是圆的,”这句已经被引用了烂掉的话最早就出自1954年的赫尔博格之口,“如果决赛当天是晴天,那么匈牙利队肯定会战胜我们;但如果当天下雨,胜利的就是我们。” 当队员们即将登上大巴前往球场时,刚刚还是晴朗的天空突然开始下雨,这一刻,奇迹已经开始上演; 当《德意志高于一切》的旋律在伯尔尼上空响起时,从慕尼黑到伯尔尼,所有的德国人起立注目;当德国队攻入进球时,连东德的小伙子们也放声呐喊,这一刻,奇迹的结果已经确定; 当载着归来英雄的列车在夕阳中驶向地平线时,奇迹谢幕了。 但战后德国的经济奇迹却刚刚开始。


  3.     本片的片名叫《伯尔尼奇迹》,但实际上却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述二战结束后不久德国民间的状况,通过一个小家族的矛盾折射战争问题给德国普通人造成的创伤,暗示这次世界杯冠军对德意志重振的象征意义。

        我以前有篇豆瓣文章(见《施佩尔和希特勒》观后感《再谈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的反思问题》)提到一个观点:二战结束初期,被美军独自占领的日本为讨好盟军,积极批判二战历史问题,而被苏联、盟军分别刮分的德国,伴随着二战结束后冷战的“立即开始”,仗着双方都急需要自己站队,于是趁机淡化历史问题,拒绝反省战争过错。

        那么德国是从何时开始走向反省二战的呢?答案就是从50年代左派兴起开始。

        出生在1939年之后的德国年轻人,他们没有经历过二战本身的具体记忆,分别受到盟军和苏联洗脑的新一代德国青年,出于对自己“被塞进”的教育知识的认知、以及中二时期的逆反心理,对曾经支持纳粹的父辈们持反感态度(这点心理其实并不难理解,在天朝不乏把温格中的父辈当傻B看的后辈存在。所以无论纳粹盟军苏联,都把握住了中二青年头脑最好控制和影响这一点)。

        本片一共有三条主线,以拉恩为视角的足球比赛过程、以记者夫妇为视角的见证者、还有戏份最多的球童一家子。

        球童马蒂斯一家的设定很有意思,母亲是个保守的普通人,父亲是个二战老兵,哥哥是共产主义者,姐姐向往西方且与盟军士兵友好往来,而马蒂斯则是新时代的球迷。

        看似立场水火不容的一家子,却这么生活在一起(其实也没什么,我现实中的“五毛”朋友和“美分”朋友,不谈政治的话,就是混口饭吃的普通工人而已,该聚会还是会一起聚会,该玩耍还是会一起玩,该逛街还是会一起逛,谁又会为了那点破政治话题就撕破脸皮,只有在网上互相见不着面的中二病骚年,才会整天吃饱撑着想像自己是勇者对方是魔王必须要打倒之类)。

        哥哥深受当时兴起的左派思潮的影响,无法接受父亲曾经的“助纣为虐”。影片中有段对话很值得玩味,很好地反映出了两代人的特点,就是在父亲刚刚回来时。母亲说了句“不知苏联人会怎么虐待他”,而哥哥却有点义愤地吐槽“德国士兵会这么悲惨,是因为没事去惹苏联人”。

        妈妈的话语中只有对丈夫的理解,无关政治是否正确。而哥哥却有非常鲜明的立场站队。

        影片中的哥哥是个正面形象,关心弟弟,对东德共产主义存有幻想,最后他选择了和当时大部分德国人截然相反的决定——前往东德。但片子却也没有丑化东德阵营,故事最后德匈大战时,哥哥也和东德的“同志们”温情地坐在电视机前加油。

        父亲和哥哥其实是同一种人,他们都想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只不过父亲奋斗了大半生,却找不到这般奋斗的意义,他的中二病伴随着德国的战败而受到重创,所以自暴自弃。而哥哥则处于正在奋斗的状态,一身热血腔调。

        这一家子中,妈妈选择继续当个传统的家庭妇女,哥哥选择了左派思想和共产主义,姐姐选择了西式自由,弟弟只爱足球,惟有父亲是个从旧思想向新思想不断地痛苦挣扎、否定、尝试、最终选择初步接受的过渡性角色。

        除了东德是个共产主义国家,在西德左派和极端左派(即德国红军)一直是个复杂而头疼的话题。前几年的一部叫《巴德尔和迈因霍夫》的影片,讲述的就是德国红军的故事,影片对红军旅恐怖袭击行为持中立化描述的态度也引发了争议。

        国家的分裂,使德国成了冷战时期少数同时体验过两种社会的国度。


        相比本片的主角拉恩,也许队长弗里茨·瓦尔特更有传奇色彩。瓦尔特是个反战人士,拒绝行纳粹礼,但他也没有逃过被征兵入伍的命运,后来在二战期间被苏联红军俘虏,不幸中的万幸的是,在战俘们进行足球比赛时,前往观战的苏联军官、我们大名鼎鼎的朱可夫将军同志……是他的球迷,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偶像。

        在战俘营期间患上了疟疾的瓦尔特,导致他只能在阴雨天气中才能发挥出原有的水平,这点在影片中有相关情节(另外雨水也碰巧拖住了匈牙利队的几个射球的滚动速度,从而挽救了德国队的球门)。

        2002年的世界杯,德国VS美国这场比赛中,德国球员手缠黑纱进行比赛,正是纪念不久前去世的瓦尔特。


        顺道说一下本片的BOSS——匈牙利队的悲惨结局。

        由于影片是从振兴德意志民族的角度出发,剧情对匈牙利一方没怎么刻画,只作为被主角KO的BOSS登场。可是如果了解一下历史的话,也许最铁杆的德国球迷也会为匈牙利队抹一把泪。

        1954年的世界杯才是真正诠释了什么叫“成王败寇”。

        二战结束后,匈牙利国家急需用各种国际活动来证明自己,体育也就成了重点的选择,在国家倾力培养下的匈牙利队成长为无敌的足球队伍(顺便一提,匈牙利同期还是乒乓球的王者)。

        通过技术革新的匈牙利队连续几年难求一败,而在世界杯期间决赛前一直狂虐各个对手:9-0韩国、小组赛8-3西德、4-2巴西、4-2卫冕冠军乌拉圭。

        世界杯的意外失利,让匈牙利队成了国家的罪人,队员们纷纷受到审讯甚至酷刑,球王普斯卡什在民众眼中成了“非国民”,而最悲惨的莫过于门将格罗希奇,本人遭到流放,而亲属们全部受到社会排挤失去工作……

        尽管有这种不幸的命运,匈牙利队在世界杯之后依然所向无敌,直到1956年发生内乱。普斯卡什等人也外逃西班牙,匈牙利队的强大从此一去不返,彻底沦为弱旅。

        历史当然没有“如果”,但若没有这些政治因素的话,匈牙利队依然会很强大,贝利能否在次届世界杯拿到冠军也就成了未知数,其带来的蝴蝶效应会怎样就让人难以想像了。

        1976年8月13日,德国《环球足球杂志》组织世界球王评比活动,普斯卡什与英国的长青树马修斯、皇马王朝的缔造者迪斯蒂法诺、中国的李惠堂、以及我们最熟悉的乌鸦嘴贝利,一起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

        普斯卡什的晚年也很悲凉。为了给这位昔日的皇马功臣筹集治病的医药费用,皇马与匈牙利进行了一场友谊赛,然而赛后普斯卡什只得到了7000元,赛事组织者带着巨款失踪了。不久后,普斯卡什去世……

        这就是1954年匈牙利队所有球员的凄凉结局。


        最后扫盲一下:记者线是本片最偏离主线、可有可无的存在,但这个记者的原型因为在本届世界杯上演了咆哮解说而被德迷奉为经典,所以增加他的戏份显然有照料德迷的成份。


        就这部影片本身而言,事实上球童一家的家庭矛盾比伯尔尼奇迹本身更能让我触动。作为一个12年的“伪·德迷”我其实只是克洛泽和卡恩的粉丝罢,这两人是我的足球“初恋”。更早之前的比赛就算贝利时代对我来说也只是历史资料般的存在,而没有了他俩的下一届我还能否对世界杯有兴致自己也说不清。06年卡恩退到替补席上让我大倒胃口,莱曼的出彩发挥让我原谅了克林斯曼;10年德国队中途的失利让我以为这将是克洛泽的结局,幸好本届他继续复出,不但破了肥罗的记录还捧起了大力神杯,长达12年的等待,再也没有比这一刻更幸福的了。
  4. Das Wunder von Bern.
    伯尔尼奇迹。

    终于把这部电影看了,怀着一种无比瞻仰崇敬还有澎湃激动的心情足足持续了接近两个小时,然后发现之前所有的想象和以为的那种故事心情和看过之后的心情截然不同。了解仅仅是次要的,只有看过了伯尔尼奇迹,你才会明白足球能激发和释放的那种激情和鼓舞是你想象不到的,士气高涨和不能抑制的感动激动,就像赫尔伯格说的那样,他们所不知道的,是不知道我们有多么强大,强大到可以击败他们。

    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是06年通过同样是导演沃特曼拍摄的06年德国世界杯德国纪录片Deutschland,Ein Sommer Marchen,《德国,一个夏天的童话》时提到,当时的介绍是伯尔尼奇迹,1954年瑞士世界杯,德国,那个时候是西德,通过逆转三个进球击败当时四年半没尝过败绩的匈牙利第一次夺得了世界杯冠军,第一次捧起金杯,这样一场足球胜利带来了的不仅仅是23个人的胜利喜悦,而是带给了整个二战战败后的德国全体上下重建的勇气和信心还有鼓励和激情,据说当时《伯尔尼奇迹》上映后,很多那个年代生活的老人都是流着泪走出了电影院。所以《德国,一个夏天的童话》也在默克尔的要求下在10月3日上映,德国国庆日,她希望这部电影也能像当初《伯尔尼奇迹》一样可以带给国人很大的震撼的激情,可以激励全国上下能更好的投身于国家建设和爱国热情中来。
    德国是一个很需要激情和热情的国家,日耳曼民族有太多的束缚和伤口,他们需要全国人民一起努力去忘怀去努力去重新开始去弥补去面对去微笑去重新出发,所以足球这样一项足可以把全国上下的人组织团结起来的体育运动,在那个时候的伤痕累累的不仅要面对整个世界歧视憎恶的眼光而且还要面对国内东西德民主共产主义的阶级分歧的德国来说,是最好的强心针和振奋剂。我有幸能从电影里重新缅怀这一场无比伟大和振奋人心的比赛,更是体会到了很多以前光是凭借想象出来的真正的德意志精神。
    顽强。团结。勇敢。不妥协。坚韧。硬朗。坚持。
    Deutsch.

    1954年7月4日是德国日,是德国的足球日。

    《伯尔尼奇迹》这部电影一边是轻松诙谐又略带紧张的足球比赛,一边是一个象征代表了那个时候大部分德国家庭的一个家庭的沉重又温馨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那个时候足球比较兴起和优秀的重工业矿区鲁尔区埃森,也是二战之后重建的德国心脏,那个时候的埃森足球队应该堪比现在的拜仁慕尼黑吧。这部电影主要是缅怀那场伯尔尼决赛的进关键第三球的前锋Helmut Rahm,赫尔穆特.拉恩。拉恩是当时埃森的足球运动员,他有一个很好的小朋友马蒂亚斯,而马蒂亚斯就是那个象征性家庭里的小儿子。马蒂亚斯是个很懂事的孩子,他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就随德国军队征战,最后到了苏联做了战俘,十二年后才回来,可是他的父亲却不认识他。父亲作为成千上万个回国军人中的一个,并没有什么特别,他所代表的也就是那些成千上万个能有幸回国军人,悲戚害怕,战后阴影,急于隐藏战俘的耻辱,想过正常的生活,假装坚强独立,不知道怎么面对陌生的家庭,以至于有些行为过于激进和自己的意愿背道而驰。我想这也是那个时候德国的一个背景写实吧,不仅仅是那些妇女那个军人那些孩子受到了挫败和伤害,整个国家也是在战争中被撕裂得四分五裂,用歌德的话说就是德意志散了一地,我找不到德意志在哪里。血淋淋的创伤,到底要用多少的时间和努力才能缝合,面对整个世界的唾弃,国人到底要有多大的勇气和信心才能重新振奋起来去战斗,那些破旧的城墙,废弃的工厂矿区,一片死气沉沉的城市味道,找不到一点生气和希望,灰暗而又憧憬。足球仅仅是很小一部分的力量,我想那个时候足球运动员是最符合德意志精神的人物代表吧,那个时候的德国人确实应该多看一些德国联赛从中获取得到一些精神的内涵和永不放弃的那样一种拼搏力量,当然更多的是自己内敛的提炼,是国人自己的反省和自强。放在现在德国夺得世界杯冠军虽然也能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和崇敬,也是一件无比值得庆祝和高兴的伟大的事情,但若是放到那样一个动乱残破的年代,放到那样一个急需一些力量和人来鼓舞几千万人士气的国家,它的意义变得非凡,它不仅仅是德国足球史和世界杯史的一个年轮记载,更多的是引致了一个国家兴盛和士气高涨的缘由。不敢把一个大力神杯的力量过于夸大,我想传承的,是那种在你低谷在你彷徨迷茫在你受伤绝望时能给你一个可以看到希望看到太阳的窗口。
    只要还有一点希望,还有一点亮光,就绝不会让自己堕落。那么我们就会一直向上向上,向上,朝着亮光照射进来的地方不断攀岩,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逃离这片阴暗的地方。
    很好的是,德国人民都做到了。
    那么试问现在你还有什么不服气和不甘心去诽谤去揣测去怀疑那样一个如此真实走过的民族为什么会有你不会有的那样一种需要亲身经历需要绝处逢生才能体验到的勤劳顽强的精神意志。
    他们很伟大,不愧是值得全世界人民为之称颂和赞扬的民族。

    如赫尔伯格所说,我们是可以成为世界杯冠军的。

    马蒂亚斯喜欢足球,就像我们喜欢足球一样,可以为了自己心爱的埃森球队输给了亚琛而吃不下饭,可以为了看场免费球赛而去帮朋友拉恩提包,可以为了踢球而坐在那等到伙伴们在缺人时才叫他上场。那个时候的孩子们,对足球的热爱就像现在那些南非南美贫穷地区的孩子们一样,一个竹藤编织的破球也能踢得乐此不疲,踢得全身是泥也乐此不疲。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热情和激情时那个时候德国足球运动员和德国人都有的,马蒂亚斯也很懂事,为了帮助妈妈持家也自己卷烟卖,太可爱的小孩了。记得有一个镜头是马蒂亚斯的父亲在打了他一个耳光后告诉他,不准哭,德国男儿是不可以流泪的。马蒂亚斯没有哭。
    德国男儿是不可以流泪的。是的,这样一种壮志未酬的民族这样一个需要用坚韧撑起的民族这样一个顽强不能输的民族这样一个需要自勉的民族,是不可以流泪的。就算输了,就算败了,也绝不允许哭,这是原则,是精神,不是忍耐。是一种内敛。电影最后父亲在看到离家出走的大儿子的信之后抑制不住在马蒂亚斯面前哭得像个孩子似的时候,马蒂亚斯走过去安慰父亲,告诉他,德国男儿有时候也是可以流泪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是以。
    电影中还提到了匈牙利的伟大球员普斯卡斯,好像去年才在匈牙利去世吧,又是一代英华。
    赫尔伯格在训练中告诉球员们,成功之前,容貌体型皆远逝。意在让球员们抛开一切好好训练好好努力。他在淘汰赛3:8败给匈牙利之后遭到全国上下的鄙视和唾骂(那个时候的赛制我不是很明白,淘汰赛好像两支队之间要打两轮吧),不过事实证明他是一个伟大的教练。1954年6月23日在苏黎世的关键赛中,7:2击败土耳其进军了八强,6月27日在日内瓦2:0击败南斯拉夫,6月30日6:1击败奥地利进入决赛。而决赛对手,正是在淘汰赛把德国打败的匈牙利。几乎所有球员在比赛前都是谈论着会如何输球,可是赫尔伯格却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说了一个玩笑话,天空晴朗时匈牙利肯定会赢,不过要是天气不好赢的就是我们了。然后决赛那天一大早,所有的球员和教练都起床去看天气,大好的晴朗。就在大家垂头丧气的准备坐车去球场时天就下雨了,然后奇迹就上演了。记得那个时候马蒂亚斯的父亲告诉他,他在苏联当战俘时唯一学会的就是通过想象去做任何事,想象自己很饱了就不会饿了,想象自己在家想象自己很幸福...然后在记者老婆的带领下,所有在现场的德国球迷全都喊出了Deuschland,Tempo!德国加油!然后画面转到了德国国内,全部人都聚集到一起看这关键而又紧张的最后一搏,城市凝固了,屏住了气息,然后拉恩进球了!德国,前西德3:2成功逆转匈牙利夺得了金杯!
    比赛结束了,德国沸腾了,可是战败后的德国复苏才刚刚开始。

    很感动很感动很震撼很震撼很兴奋很兴奋很激动很激动。
    就好像是亲身和所有德国人一起经历了那样一场惊心动魄的比赛经历了那个时期的气喘吁吁的德国一样,所有的眼泪都是喜极而泣,让我们一起怀着无比殷切和欣喜的心情重新上路重新开始。
    在豆瓣上看到,正是这部电影,让前德国总理施罗德在热泪盈眶的同时又会心一笑。


    1954年以后,新的里程碑。
    54,74,90,10.

    在此,我们重新出发。

    200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