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为父寻仇 This Must Be the Place(2011)

简介:

    夏安(西恩·潘 Sean Penn 饰)是一名退休的摇滚乐手,富足和闲适的生活让他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精神和锐气。父亲的病危让夏安来到了纽约,虽然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但夏安终于找到了未来的目标。原来,夏安的父亲曾经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受过虐待,这一段历史一直折磨着劫后余生的老人,而当年的罪魁祸首阿洛伊斯(Heinz Lieven 饰),如今正在美国的某处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演员:



影评:

  1.        退休摇滚巨星夏安——造型宛如The Cure灵魂人物Robert Smith之老年版——走到哪里都会被围观,年轻乐手一见他就故意飙琴技,找他当制作人。但他本人就像他家那个荒诞的没有水的大游泳池,生命干涸,他引人注目却又空虚无聊,没有生活目标,亦无子婿,他甚至抑郁自卑,直至他去参加老父的葬礼——他已有三十年没跟父亲说话了,自从十五岁那年施粉黛、涂口红,也就走上了诀别父亲的道路——才发现自己对自己的犹太根基一无所知。他不认识路人皆知的犹太拉比,不了解大屠杀,除了循着父亲留下的线索去找当年在集中营侮辱过父亲的纳粹寻仇,他不知道如何弥补这三十年的感情缺失。你要是能忍着闷看完头半小时,一直看到夏安去看老友David Byrne和他的乐队唱现场,对他大声吐槽心事,读父亲手稿,上路寻仇,你就能接上看传统公路片的快乐——主角遇到各种人,这些相遇又揭示各种人生哲理,主角最终长大成人。成熟了的夏安,以牙还牙,用侮辱惩罚了暮年的纳粹,他抽上人生第一根烟——抽烟,在此片中是长大成人的象征。
           这不是一部光凭影像就能表意的电影,哲理仅蕴含于夏安与亲友、路人、仇敌及仇敌亲人的交谈台词中,影像本身不大说话的电影,多半不会成为经典,风景再美,也不成风格,不过导演尚能保证每一位出场人物都极有特点,且对剧情及人物性格的发展有意义,比如,执着等待失踪儿子归来的老妇,一如夏安那位终生寻仇的父亲;他匿名拜访过的数位纳粹家人,都有助于他思考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寻找自我;打酱油的路人、动物也能造成荒诞效果。最奇妙的当属夏安自己的形象,西恩潘有点挑战演技的意思,演得收敛细腻,夏安说话走路极其缓慢,从不用手机,天天睁着天真淘气的大眼睛,用吸管喝饮料,时不时幸灾乐祸,耍耍恶作剧,始终处于背叛家门时的十五岁状态,还有个能搞定一切事的无敌妻子——摇滚巨星势必需要个彪悍妻子才能守护好三十五年婚姻。
           在这个成长故事中,电影大致思索了大屠杀、长辈与晚辈的关系这两个主题,夏安迟来的成长令他步履轻盈,他洗净铅华,找到生活方向,正如片名及主题曲之名——“一定是这里”,他找到了家,那里有亲情和温暖。

    亮点:歌曲很美,David Byrne的原声配乐极棒,与剧情契合完美,他那段有超现实感的现场表演很出彩。有些幽默场面很妙,如纳粹前妻半夜起床喝水,夏安躲在暗处被她的宠物鹅啄;夏安开车激起一地水溅到一队路人身上,下车讲,对不起,但我是故意的,众人无语。

    你还可以看:大卫林奇的《史崔特先生的故事》,外壳没摇滚明星这么华丽丽的噱头,倔老头的公路片,不妨一看。


    刊登于《环球银幕》300期。有格式要求,所以比较怪。。赶上300期特辑,好吉利的说。。
  2. 影片介紹不確然,片中並未順著復仇的角度出發,也沒有殺戮與血腥,如果帶著這樣的期待看這部電影,可以想像差評造就的低分。

    當然必須承認這不是一部主線明確的電影。全片穿插與主線無關的細枝末節,主角缺位的心理健全帶來的是兒童般的另類視角,或者說是導演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有力衝擊了正統劇情片的套路,給人帶來非模式化的體驗觸感,發現生活勝過耷於生活,創造樂趣方能綻於精彩。片中不乏冷幽默,如乒乓球的一擊、開車飛水、最後圓滿報仇那個橋段等等,都能讓人會心一番。

    由於劇情的低緊張感造成全片調子乏抑而略顯沉悶是影片的硬傷,我NG了四次才全部看完。而其他方面的精磨細煉則顯露出導演已嶄露頭角、鋒芒畢現,包括全景的應用、非常規角位拍攝、畫面定格與切換、人物造型設計,甚至到原聲音樂的製作,無一不彰顯能力與班底的強勢聯合。
  3. 题目的答案不言自明。在遇到The Cure的主唱Robert Smith(萝卜头)之前,我也歧视。眼线、红唇、蜘蛛发型,耳钉扳指大皮靴,皮肉松弛、行动缓慢,还总穿一身黑——这不就是中老年LOSER的具体化?

    但我们并不仅凭一个人是失败者就厌恶他。人们歧视杀马特的原因,是其丑而不知其丑、蠢而不知其蠢,明明是个屌丝还自以为屌炸天,洋洋得意,恶心至极。

    而像萝卜头这种情况,天性敏感外加社恐,长期受抑郁和药物问题折磨,以至于精神不太正常的……他也不想把自己搞那么非主流。曾经年轻水嫩时是为了扮丑吓人,后来成了标志形象,就被困在里面走不出来了。你忍心叫他恶心?这跟歧视残疾人有什么区别?

    怀着这样的心态,我每次看到萝卜头的近照,脑海里都会响起Pulp名曲《关爱老年人》(<Help the Aged>),洒几滴怜悯的鳄鱼泪。

    驳斥了对非自愿型老年杀马特的歧视,我们来讨论第二个前提性问题。即,为什么人们很容易对「摇滚明星」这个符号产生抵触情绪?

    纵欲、糜烂、中二病,满嘴脏话、智商低下,是颜值下线的那喀索斯,文盲版的萨德主义者。搞出来的音乐吵吵闹闹,没事也要闹点儿事出来;偶尔有安静的,还是因为药嗑太多、脑子烧坏。

    更可怕的是,这样一群人居然被狂热粉丝当作「神」来膜拜——

    于是我们就听到了如下言论:「约翰-列侬觉得自己是上帝。我觉得自己是约翰-列侬。」

    (……)

    然后此话一出,各路报纸杂志网络论坛纷纷疯传,粉丝一边点头如捣蒜,一边咧着嘴就开骂。作为一个非摇滚乐迷,白眼儿都要翻到后脑勺了。

    所以我至今都没法喜欢 Oasis 哥俩儿。他们太符合人们心中对「摇滚明星」的偏见形象了;就像性手枪之于朋克,玛丽莲-曼森之于哥特, 很容易让对其所在领域一无所知的旁观群众直接产生抵触情绪:「朋克全是傻逼,哥特都是疯子……摇滚?一群流氓。」

    而且还是足球流氓——大晚上喝多了上街发疯的英国光头二逼青年,输球了打砸抢、赢球了打砸抢烧的那种。社会渣滓,人间败类。

    唉,这一代年轻人不行。

    (……)

    带着两个致命的标签,本片的确很容易让人先入为主、产生偏见。

    回到这部电影。除了主角夏恩(西恩-潘饰演)的人设,老年退休摇滚明星,明显致敬萝卜头,本片跟The Cure或者摇滚乐都没太大关系。所以,观看之前,没必要带有抵触情绪,谢谢。

    (?以上这句话特别高亮@我妈。你女儿虽然脑残了但在电影评价上还是有节操的!你看立不挺和Pulp的传记片儿我都直言很一般!卡女神主演的欧洲小艺术片儿那更是一个字,烂!烂烂烂!)

    (Liam Gallagher:有人叫老子?)

    作为意大利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打入英语市场的第二部作品,本片可以看作其2015年戛纳获奖电影《年轻气盛》的前奏。绝美的摄影与构图,行云流水般的配乐,共同营造了索伦蒂诺一贯的浓郁艺术气息。与泰伦斯-马力克、锡兰、贾木许甚至塔可夫斯基等公认的艺术电影大师不同,索伦蒂诺的片子们往往套有一层无比精致的学院派外壳,让其能在很多「什么都没有表达」的瞬间依然征服观众的心。

    至少我是真的相信某些场景「什么都没有表达」,而不是「表达无意义」。但是它们聪明、直白,又美得令人心颤啊;美本身就能容纳无限的解读。

    比如本片中,夏恩的公路旅行中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汽车旅馆的老板夫妇在前台玩儿拼图,面对前来询问是否有「一间空房」的夏恩,生硬地强调「我们这儿全是空房」。小餐馆里遇到的小老爷爷,跟夏恩喝着一样的果汁,告诉夏恩他是有轮行李箱的发明者。前纳粹妻子的老婆婆,住着温馨的小房子,养了一只宠物鹅,半夜醒来会跑到厨房、拿出冰箱里的大盒冷藏果汁对嘴喝。酒店吧台旁的中年秃顶男,自称「以替人文身谋生」;夏恩说这工作很棒, 文身男面容严肃,回应道这不是工作,是艺术。夏恩轻飘飘地评论,他发现如今工作的人越来越少,人们都去从事艺术了。

    种种碎片化的情节充斥了全片,荒诞、繁冗,叙事线则平淡而单薄。豆瓣中文简介里说,这是一个「某退休摇滚巨星,踏上旅途寻找前纳粹军官、为父报仇」的故事——这让人想到啥?现代版的《俄瑞斯忒亚》、重金属版的《老无所依》?种族恩怨?代际复仇?血浆、暴力与谋杀?

    我很能够理解给这部片子低分评价的人,抱着对上述类型片的期待,看到实际这一出清新文艺、磨磨唧唧的典型索伦蒂诺式作品后,会是怎样一个「什么鬼啊腊鸡啊快进键在哪里啊」的心情。

    ……

    当然啦,不了解索伦蒂诺的话,可以先去看看《绝美之城》或者《年轻气盛》,无论是细腻程度还是整体完成度,都比 <This Must Be The Place> 成熟得多。但如果喜欢萝卜头,想分尝一羹中老年退休摇滚男的敏感小心思,这部片子最合意不过。

    喜欢片中的夏恩,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喜欢萝卜头的原因。他们都不是前文所述的「Oasis式摇滚明星」;甚至可以说,在他们身上,一丁点儿明星的气质都看不到,虽然论其才华、地位,都接近传奇。说话语速极慢、轻声细气,是温柔、几乎怯懦的。内向,阴郁,脑电波跟正常人不在同一个频道;幽默感极其古怪,严肃说点儿什么都时候,又成了令人尴尬的冷笑话。在婚姻中极度忠诚,对相伴三十五年的妻子,有着近乎孩子对妈妈的依赖感——这么一说,简直条条符合萝卜头人设。

    纯粹、坦诚,完完全全的孩子气;没有极强的道德标准,只是柔软而善良。

    初到纽约,夏恩去看了旧时朋友的一场音乐表演。演出结束后,两个人在空旷的后台琴房,夏恩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不敢相信你把我当作朋友——你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能把很好的idea具体化,传达给众人;朋友说,别逗了,你在台上演出的时候也是一样呀。

    夏恩说不,我只是个pop star,唱些抑郁的歌曲给抑郁的孩子们听。他们中有人自杀了。他们说是受了我的音乐启发。我每周都要去他们墓前,我不知道我所做过的一切有什么意义。

    这是夏恩在片中流露激动情绪仅有的两次之一。第二次是讲到刚过世的父亲,为什么两人整整三十年没说过话。他说我十五岁开始画眼线,父亲不同意,可让一个青少年改变主意是很难的……于是这些年来,我其实都是在拒绝长大。

    不知道萝卜头要是看了这片子,会作何感想。索导的说法是,自己年轻时去看过The Cure的演出,结果2008年又去看了一次,对萝卜头「一个50岁的人依然画着15岁青少年的标志性妆容」感到很惊讶。但他同时觉得「这事儿没什么可悲的」,却很受启发,这才有了片中夏恩的样子。

    是喔,整部电影根本不是讲「如何向纳粹复仇」,甚至也不是「前摇滚巨星的落魄退休晚年」,而只是在向你呈现一个人的生活。伟大却又卑微,杰出却又平凡,善良却造成过死亡,缺爱却还是被爱着的……任何一个人的生活。
  4. 约瑟夫·K
    夏嘎半个女婿--
    如果要追根溯源,《为父寻仇》算是半个夏嘎女婿,那是2008年,38岁的保罗。索伦蒂带着《大牌明星》出席,评审主席哦,还就是酷爹西恩啊潘,我们可以腹黑的想像他在《大牌明星》折桂道上晃点了什么,反正证据确实的是,狡滑的美丽啃人在之后主动约了索伦,提出希望出演他下部作品的意愿。有奥斯卡影帝主动丢橄榄枝,脸生的新科夏嘎系索导自然是有点の受宠若惊啦。。


    这之后是索伦P颠P颠的加速了一个摇滚明星视角反思2战的剧本,把男主夏安打造成一个偏哥特的后朋克歌手,为丰满30年前奥斯威辛惨案的历史背景,索伦大胆的用公路片的形式来诉说故事,这一切无疑深得文艺范爹西恩啊潘的欢心,按意大利人的说法是:“哦豁,爱叨嘴皮子的美国佬,这次脑袋不打铁了耶”。

    意大利制造
    作为名气与实力兼具的大牌,西恩。潘兑现了3年前的践约。对《为父寻仇》来说,绝对是件毋庸置疑的好事の。初次执导英语片的索导可否为自己挣张好莱坞长期饭票全取决于他本人的临场发挥啦。

    与满地神人的好莱坞不同,索伦蒂诺的成长过程缺乏足够的戏剧性,基本上是真人演绎版“一步一个脚印”尽管他的成名路踏实,但他的长片作品不够撑满一巴掌。优缺点很明显,他是难得的学院派导演,镜头设计。美工布景都很匠气。尤其是配乐的甄选上,敏锐度堪比音乐制作人,但在扎实的导演技法之外,他讲故事的能力实在令人汗颜。。以《大牌明星》为例,铺垫不齐的状态下,密集人物出场扎实把直接我们晃晕。按他那意思,安德烈奥蒂就是意大利版的切。格瓦拉,我们就得对他有所了解。不了,就是您自个的事了。

    《为父寻仇》不是《大牌明星》式传记片,在看完这片时。我真的很欣赏他的立意摇滚+政治+公路片表抒。遗憾嘛,嗯,就是他索式的表达方式蛮坑爹的。。


    妖饶西恩。潘
    《为父寻仇》的风评不是很秀逸,但西恩。潘的表演绝对值得大家期待,众所周知,虽然西恩爹还没像阿诺那样去选州长,但没人怀疑,要是有一天他想从政,会干得比那头满身鸡肉的家伙差,最近他的杰作就是在《米の克》里把政治+同性这凉八辈子混不到一起的名词打包装一起了。加上之前的《翻译风波》《刺杀尼克松》等。。西恩爹攒下的政治斗争经验值绝对5星

    但在《为父寻仇》里,西恩爹真值得赞叹的演技是政治之外的摇滚部分,绝对是惊喜,这部分的演绎真的是以毛孔为单位无限散发,特别是他的摇滚范{烟熏妆+大烟嗓}会让人忘了他的本姓。尽管索伦蒂诺有自己的硬伤,但他的思路还是清醒《为父寻仇》明线摇滚明星寻仇,暗线才是政治表达,不管片子怎么折腾,西恩。潘的夏安得让人信服,这才雷爹们打不动的充要条件。目前奥斯卡季已燃起前哨烟,西恩。潘已携夏安成为目前各大煤体前期预测中,影帝逐战营里的领跑者。。


    摇滚派
    索导深知摇滚迷的龟毛情节,所以在在这部片里各种细枝末节都一一扫过。西恩爹片中的乐队叫夏安与男妖{CheyenneAndthfellows}这个名对不太懂摇滚的西恩粉来说这名很Cool,很真实。在摇滚迷看来这个仿SiouxsieAndtheBanshees乐队的名很彩蛋,很Nice.如果说SiouxsieAndtheBanshees乐队的名不过是被借鉴,那么对自己心水乐队TheCure,索伦直接改成致敬,在这电影中,西恩爹的造型灵感就来自这个乐队灵魂人物RobertSmith。当然除了这两个乐队外,负责这片OST的是大牌后朋克乐队传声头像的主脑DavidByrne。如你是这乐队的粉,你会发现《为父寻仇》的片名是来自他们乐队1983专辑<SpeakingInTongues>中的一首歌,恩,最后想说的是西恩爹的唱功真的是比我想像里Nice哦,这算是个很大的惊喜吧..


    政治图
    刨除处处NB闪闪的摇滚因素《为父寻仇》的另个话题是欧州人最爱的政治,与根正苗红的好莱坞价值观不同的是,人文积淀更悠久深厚的欧州思考是严肃的,这显然无法让美丽啃人共鸣。索伦力图呈现另个角度的美国,在这片孕育了奥巴马和希思。佩林的土地上,意大利人为了证明2战中发生在奥斯威辛的大屠杀对现代人的辐射影响,在片中加入了具狭隘价值观的历史老师和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的寡妇等角色,通过他们的存在,来说明那段历史时期的悲剧。

    对戏剧性不强的公路片来说,这种带强烈设计目地的人设并不是大碍,不受美丽啃人待见的价值观也不是问题,但索伦让夏安作为一双眼,用遇见与寻找的方式去为“奥斯威辛对当代人们的影响”这个庞大命题解套,这就有点眼高手低啦,夏安本人跟大屠杀没半毛钱关系,只因父亲缘故才去探寻这种牵强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表现,或多或少都有隔靴搔氧的不爽啦,不过,好在有影帝的演技弥补这一切,好吧,为了西恩爹,我们也得给这片加点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