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死亡乐章 Sterben(2024)

简介: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人届中年的指挥家汤姆,在两端之间进退维谷。即将举行的演奏会诸事不顺,忙得不可开交之际,老父失智症恶化,老母癌病缠身,恐不久于人世。前度女友临盆,他亲自迎接新生命到临,更充当代理父亲。妹妹爱上同样酗酒的有妇之夫,生活一塌胡涂,更把他的音乐会弄垮。长期抑郁的作曲家决意寻死,他不得不为好友善后。一次又一次与死亡邂逅,指挥家终达致《垂死》交响曲的圆成,导演格斯纳也为亡故家人献上一阕动人挽歌。柏林影展最佳编剧。

演员:



影评:

  1. 故事起始于女主角,指挥家的母亲。在第一篇章中通过大量生活化的细节,将她的脆弱展露无遗:自己罹患癌症与糖尿病,视力不佳,腿脚不便;丈夫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生活更是不能自理;儿子忙于工作,女儿不知去向。本身家境也不优渥,朋友也有她们自己的生活,不可能完全放弃其他,帮助主角。这样的生活简直陷入绝望。

    第二篇章视角一转,通过儿子的探望,镜头由虚焦到聚焦,过渡得相当自然。这也是整部电影最扎实的一章,在母亲挣扎的时候,儿子也在自己的生活中挣扎。他们二人之间缺乏理解,更缺乏爱。令人感动的是,在真诚的对话中,看似不可能的和解居然逐渐达成了。或许人与人的互相理解并不是绝无可能。

    第三篇章转入女儿的朋克生活。开头即切断信息源,通过女儿的主观视角,展现女儿生活的错位与困惑。她可以成为成功的人,但她更是独立而反叛的人,宁可永远选择自己心中的“gegenüber”。牙医的出现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向往与可能,但是这个男的终究软弱无能,且毫无主见。所以没关系,天真地反叛吧,如果能向意义更走近一步。

    第四篇章则转入儿子的作曲家Partner。这个人的艺术与他的固执己见完全绑定。如何看待他所谓的“细线”?或许这更倾向于一种艺术家的傲慢,最后他也践行了自己的艺术与哲学理念。导演并没有认可这一行为,并借影片中观众的褒贬不一,同时向我们这些观众发出了疑问。

    “致我的家人,活着的和死去的。” “Für meine Familie, die Lebenden und die Toten.”

    死亡乐章(Sterben)通过一次次破碎与死亡,更是在探讨人们应如何生活(zu Leben)。在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不断变化中,我们收获了什么,又该得出怎样的思考或教训,去继续接下来的人生。

  2. 3个小时的电影,做足了心理准备,观看了一场压抑而冗长的家庭故事。从生病的父母开始,到圣母一般指挥家哥哥,再到沉迷酒精疯子一般的牙科护士妹妹,虽然时间重叠的叙述着,但却依然觉得漫长压抑。故事里充斥着关于死亡的讨论,用音乐串联,真正意义上的呈现了“死亡”和“乐章”两个字。

    影片虽然分为几个章节,但主要还是围绕着这对兄妹展开的,他们像是一卷磁带的AB两面,因为母亲压抑而无情的区别对待,成长为了两个极端无法兼容的家人:哥哥仿佛一个圣母,对所有人有求必应,永远不生气,不管多离谱的要求多难搞的合作方他都能兼顾,所以他疲惫混乱。竭尽所能的照看父母却总是不得其法,最后在餐桌上,得到母亲的一句,我想我是不爱你的。而妹妹则完全相反的呈现为了一个癫婆,酒精依赖到睁眼睛甚至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工作不够认真,爱情剑走偏锋,拥有时游戏人生失去时发疯挽留,不相信任何人的散漫在她身上也是表现的淋漓尽致,失联逃避惹祸成了她。而他们身上捆绑着相似的家庭和血液,所以拨开这些表象看到的内核竟然那么相似:敏感,混乱,疲惫,无法自洽,冷漠,对生命的漠视和对爱的极力渴求。

    也正是音乐,让这一切完美的链接了。母亲的音乐细胞和冷漠一起完美的遗传给了兄妹二人,哥哥顺应了天赋,选择了音乐,用音乐获得爱,被人需要的时候证明着自己的存在;妹妹则逃避着天赋,回避了音乐,酒精和爱才能让她短暂的接纳音乐,她需要爱才能唱出最美的歌。多么神奇的两极,有多么相似的他们啊。所以冗长的作品和混乱的家庭也许正是最真实也最真诚的呈现,这本就是这个家真实的模样。

    母子谈心的片段是本片的高潮,我感觉一把刀直接插在我心里了。结尾作曲家的遗作被演绎也是影片的泪点,音乐或许真是很真诚的表达方式,我想那一刻大家都理解了死亡和爱。情感的复杂,必须面对死亡那一刻才能激发的情感,和向死而生的决心吧。生活就是乱糟糟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人生是自己的可以选择和改变的,只是需要时间,需要事件吧。

  3. 在生命的不同形式下,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会遇到困境、纠葛与爱,爱与爱也有隔阂,纠葛和打结绕线的生命线团绕来绕去也是爱,死亡与爱,本来就是一体的。

    与自我的和解,试图解构自我找到自己的源头,探寻自我的脚步与不同的死亡的正逢。我还是想知道8岁的时候困惑我的答案,是的,我还是想知道。

    她是美的,红绿灯光下金发红唇沙嗓哼唱着30年代的歌曲,被车撞后,身体像被扎破的布袋一样散落在街头,爬起来擦了嘴角的血说“我并没有受伤”,摇晃着走入雨夜。是她,严重自我破坏,损毁自己的身体,不断让自己陷入麻烦与情爱之中,不想要真实的,太痛了。秩序以外,是自由的。

    痛苦对于我来说是情欲,我认同痛苦犹如认同我的生命本身,是刻板印象里脾气不好的艺术家,实在难以讨好,作为上司当中羞辱乐团,掌掴情人批判她不专业。可是我很虔诚,纯真地对待我的乐章,但我没办法作出令我满意的乐章,以至暗夜在挚友的臂弯里哭泣。不行,不行,我真的不行。我真的没有办法做到这件事,没有办法,我要不断不断地延期我的演出,因为我做不到。霸道和脆弱与我同在。

    越来越后来,我渐渐发现人与人真的不同,这种不同不是发色的不同,衣着的不同那么简单,是彻头彻尾,彻彻底底地不同,这么不同,这么不同,但是我们想要的,只是被爱。

  4. 在下午四点多的时候很幸运地刷到了本次柏林电影节的最后一场。 这是我截止到目前为止在柏林电影节观看的所有电影里相对比较平淡且不花哨的一部了,另一部就是在大段对话里差点睡着的法国片《一个家庭》,这个在前面的观影体验里有提过。 影片按乐章分了几个章节,相比电影,更类似一种迷你单元剧形式。其实我很喜欢这个故事剧本,整个电影也有不少我觉得很喜欢的高光情节。 比如,妈妈听到门铃没有开门并且悄悄从窗户看爸爸在雨夜一步一步挪回康复中心,在排练室带合唱的那次乐团彩排在影院里真的很享受很好听,父亲葬礼后母子两人在餐桌的对话名场面,尤其是重锤蛋糕的那一下似乎也帮我终于把前半段看电影心中积攒的一点怒气和怨气疏散了出去,让我能更加心平气和地轻松地面对后面好像有些严肃的剧情。 我的想法是,如果这个内容能排成一个系列短剧而不是电影的话,对于电影来说平铺松散有点让人抓不住重点的长篇内容,就会在迷你剧中因为故事丰富而拥有足够的发挥拓展空间。比如我很好奇的,可以扩展妹妹的故事线来向观众揭秘到底是什么让她成为了现在这样的人,又比如哥哥对爸爸妈妈态度不一样,那妹妹呢。 片名是死亡,影片本身却处处都是生的故事和以死亡的名义带给活人的道德困境。能如此冷静的把这一群人好的坏的生的死的,所有东西就这样坦荡地事无巨细地被展开,甚至就算是在讨论那么严肃话题的片子却能让片场笑声不断,的确是拍的很用心的一部电影。 瑕不掩瑜,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片子对于死亡的不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