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Hugo Santiago
主演: Jacques Derrida Jean-Luc Nancy Redjep Mitrovitsa Angélique Bulot Virginie Pelletier Giorgio Agamben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日期: 1998-09-30
单集片长: 57分钟 IMDb: tt2785798 豆瓣评分: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就,短评写不下。
圣莫里斯Maison des Écrivains,“做一部不可能的电影,让不可见的可见” ,旁白这么说着,Miguel问我画面里的白发是德里达吗? 我?过了一会儿,(果然)德里达在镜头前:“就像吸血鬼不会在镜中成像,布朗肖也许不会让胶片感光。” (我也不知道作家之家里的镜头里是不是德里达,不要轻信我。反正福雷是在了,所以德里达八九不离十。不重要。)
他潜伏在这个世界里。杜拉斯看向发问者:“他还没死,你知道吧?他那阵子天天来吃午饭。”(可爱)
他潜伏着,写作也成为低调的地下流动。生活本身如出一辙 —— 布朗肖所带来的不是一种道德,不是一种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巴塔耶等人的友谊更是如此——
(此处植入徳勒兹可爱的采访:说话可以是污秽的而写作是干净的。因为说话的互动交流带有引诱,诱导信服或妄图被理解这样的特质。文人学者们聚在一起进行disgusting practice of conferences真是infamy! 笑)
—— 摒弃了“回忆、到场、相识、亲密、忠诚尽责”的传统经验 —— “我通过传闻认识你”。(不是很美好吗,不是我三年前反复告知你的友谊吗?虽然你没有信,我们再也没联系过。可能我不值得你去想念/交往吧。)
这样的生活方式本身折射在布朗肖的一切写作上。阿甘本看到了他《文学如何可能》带来的不同,他的解答是他看到了“文学的可能性成为了死亡的不可能性”;在我看来已经再直白不过了(谷克多《诗人之血》:成为不朽),而后让-吕克·南希继续阐述布朗肖的写作(!和徳勒兹数十年后的见解惊人地一致,详见徳勒兹Abécédaire)—— 写作非个人、非自我/唯我,写作进行了关系流动和诉求,又和巴塔耶extase契合。布朗肖的写作不存在晦涩的文字把戏,不存在神秘主义,不暗藏谜面。他所谓“交流的无底之底”不是虚无主义,更不是悲观主义(布朗肖:“真正的悲观主义者是不写作的”),是一切交流的客观结局,走向开阔和发散,是“唯一值得不可传递之物的传递”(好了我真的真的要哭了),是本雅明笔下真正的storyteller,是舍斯托夫的旷野呼喊,是真正的modern solipsism。
注:仍然不是影评,就是个笔记。对制作团队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