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BBC地平线系列:爱因斯坦的生死方程 BBC Horizon: Einstein's Equation of Life and Death(2005)

BBC地平线系列:爱因斯坦的生死方程 BBC Horizon: Einstein's Equation of Life and Death(2005)

又名: 爱因斯坦死亡方程式

导演: Garfield Kennedy Nick Davidson

主演: Paul Brightwell Bill Paterson Samuel West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上映日期: 2005-01-27

IMDb: tt0824988 豆瓣评分:8.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本部纪录片是BBC地平线系列推出的一档讲述开创现代科学新纪元的伟大科学家、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与他那著名质能关系等式:“E=MC^2”的纪录片。本片再现了这个打开原子时代大门的生死方程式,是如何永久的改变了历史以及爱因斯坦的一生。

演员:



影评:

  1. 爱因斯坦本科毕业之后找不见工作,低落了很久,费尽周折才在同学父亲的帮助下找到一个专利局技术员的职位,1905年,突然爆发,一口气写了6篇论文,满怀信心地投给物理学界所有顶尖的杂志,谁知4,5个月过去没人理,心情低到了谷底。。。
     
    当时的物理学家要么埋头做自己的东西,要么完全看不上这个物理学界外的、甚至连科学研究者都不算的年青孩子,要么完全看不懂这个人的论文,总之,至少能得3个诺贝尔奖的这6篇论文,被无视了至少5个月,最后终于被普朗克发现,就是发现光量子的那位 and who 之后成为爱的导师
     
    爱成名之后,普朗克和哈伯(德国化学先驱,发明人工化肥和芥子气的那位)专门跑到瑞士企图吸引爱因斯坦回国效力,在火车站,爱跟他们说:你们先在瑞士转转,欣赏欣赏瑞士的美景,我回去考虑一下,如果等会我回来时手上拿的是红花,那么我跟你们回去,如果是白花,你们就走
     
    暂别之后,爱在路上边走边合计,妻子已经习惯了瑞士,留在瑞士对家庭比较好;回国也不错,一来普朗克给出的待遇无法拒绝,二来还有表姐在国内,表姐做饭做的很好,而且我们很有共同语言,不像妻子也是个搞物理的。。。普朗克等了好久,终于看到爱,手里捧着一束红花。。。
     
    回到德国之后,爱和妻子的矛盾越来越多,全靠化学家哈伯中间调停,但物理学家太有个性了,爱给妻子写了个list, 1)以后做好了饭都要端到我房间;2)我不想说话的时候别来烦我;3)别想跟我亲热。爱的妻子当然无法接受,于是提出离婚。。。
     
    面对离婚,爱因斯坦没有办法,只好说:我现在也没有钱,孩子的抚养费付不起,你看要不这样,将来我得了诺贝尔奖,奖金都给你。。。她妻子也不是盖的,回去用概率论算了一下,还咨询了哈伯问靠不靠谱,结果第二天就签了协议。。。爱心里是有数的,他肯定能得诺贝尔奖
     
    话说爱的广义相对论算出来,急需天文学家去观测日食证实他的公式,当时主流天文学家都不鸟这个初出茅庐的孩子,跟当时爱发表论文时的情形差不多,最后终于一个20多岁做梦都想出名的年轻小伙被爱忽悠成功了,他不顾本来要去度蜜月的妻子的反对,跑到瑞士跟爱见面,两个人相见恨晚,妻子一人被冷在一边。
     
    该年轻小伙被爱一忽悠,回去就问自己的老板要钱去俄国看日食,他老板不同意,他又四处联系,最后美国一个天文学家坎贝尔,发现了这个机会,出钱又出仪器,他们相约第二年到俄国看日食。。。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两人分头到了俄国之后,一战爆发,身为德国人的年轻小伙被当做间谍扣押。。。
     
    坎贝尔的那路人马由于是美国人,比较幸运地可以继续在俄国观测,不料祸不单行,日食当天乌云密布,什么也没看着,坎贝尔只好打道回府,更惨的是,回去的时候美国也加入了战争,尖端仪器没带回来,全留在了俄国。。。爱因斯坦这边,正叹息千载难逢的机会就这样泡汤了的同时,突然发现。。。
     
    突然发现,之前算的结果算错了,要是坎贝尔他们真的观测成功了会发现星光偏角只有自己预测的一半 于是转悲为喜,重新计算了一遍,哈哈,这回对了。不久之后的下一次日食,将证实爱的广义相对论是完全正确的----光线不是一直走直线的,引力会让光弯曲,换句话说,引力会使时空弯曲。
     
  2.    本部纪录片是BBC地平线系列推出的一档讲述开创现代科学新纪元的伟大科学家、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与他那著名质能关系等式:“E=MC^2”的纪录片。本片再现了这个打开原子时代大门的生死方程式,是如何永久的改变了历史以及爱因斯坦的一生。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给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写了封信,这封信是关于爱因斯坦最著名方程式“E=MC^2”的应用。他所担心的就是纳粹会利用它来建造原子弹。然而他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他的这封信引发了一连串导致了广岛和长崎被摧毁的事件。爱因斯坦后来说道:写这封信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错误。这个极具创造性的终极方程式,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革命,当然也让人类陷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中。为了挽回这个极具破坏性等式的滥用,他的最后行为之一就是签署了份公共声明:号召全世界的领导人结束战争。
    纪录片中两颗核弹下落的那么慢,在那短短的下落的几秒钟里,有美国大兵对能否完成任务的忐忑,有科研人员对研究成果的单纯的盼望,有反法西斯主义对即将到来的胜利的兴奋,有日本无辜百姓幸福生活的欢笑……胖子和小男孩亲吻了下广岛、长崎,漫天的蘑菇云吞噬了一切的忐忑不安,悲欢喜乐,时间在这一刻静止了,看着纪录片日本满目苍夷的城市,听着中日本幸存者对那场灾难的描述,我心里一阵悲凉,即使是最正义的战争,也会造成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但这两颗原子弹必须扔,不然,将会有更多的人流离失所,更多的文明遭到破坏。记得纪录片结尾处有旁白道:Politics is for the moment, while an equation is for eternity. would go on to transform science 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or good and for ill.政治家着眼于当下,而一个等式着眼于未来。100多年前爱因斯坦发明了 这个等式,但他丝毫不知这个公式会将世界引向何方。这个式子被众人竞相追捧,政治家靠它来完成政治理想,科学家用它来再攀科学高峰,邪恶者幻想用它毁灭异族,军事家用它做砝码,运筹帷帐之中,世界实质上风起云涌,但慑于核弹的威力,表面风平浪静。晚年的爱因斯坦为防止核弹滥用,他的最后行为之一就是签署了份公共声明:号召全世界的领导人结束战争。1945年蘑菇云在日本冉冉升起后,随即联合国大会提出禁止使用核武器。 改换了科学的面貌以及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它让科学进入了原子时代,让我们也更珍惜今天的和平。
    “止戈为武”,“以戈止戈”,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所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都推崇和尊循的两条重要军事思想和原则。用这两句话就可以解释正是核武器的出现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也阻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核武器是魔鬼也是天使,核武器让日本广岛和长屿变成了人间地狱,同时也让第二世界大战终结。战后,原苏联、中国、英国、法国、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先后发展了核武器,这就让世界进入了一个核武器时代,同时也进入了一个核恐慌时代。正因为核恐慌,所以成为了制约世界大战的杀手锏,让各世界大国在争夺世界领土资源、能源资源、经济利益等方面相互斗争,相互制约,但却不敢付诸战争,很好的平衡了世界大国的军事实力,这就在根本上制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核武器使战争手段发展到极致,也导致爆发世界性核大战不会有赢家。即使有少量幸存者,人类几千年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成果也将毁灭殆尽,还要回到石器时代再进化一遍。看到这一危险性,爱因斯坦在晚年始终持反核立场。客观地讲,爱因斯坦不必过于自责,历史偶然性都寓于必然性之中。当初他若不写那封建议信,后来科学的发展也会使别人提出类似建议,核武器问世只不过会晚些年罢了。核能的发现虽然带来毁灭性手段,但这一科研成果也给人类带来真正取之不竭的新能源。按原子弹的核裂变原理建起的核电站,已继煤炭、石油之后为工业带来新的动力。将来若把氢弹的核聚变方式应用于民用,全世界的能源问题就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诺贝尔曾有一句名言——“人类从新发现中得到的好处总要比坏处多。”全世界人民如果能以持久的努力禁止使用和最终销毁核武器,核能对人类就不会产生毁灭作用而只会造福,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在核研究领域的贡献就将永远作为功绩写入史册。

  3. 01.

    数字和日期是有意义的。

    正如11月25日是广义相对论发表的日子,1905年,无论是对爱因斯坦个人还是整个世界,都是值得被铭记的。

    在这一年,还是瑞士一个专利局的三级技术员的他,发表了一篇名为《论动体的电力学》的论文。这篇论文中没有参考书目,论述方式十分意识流。

    两个月后,他对这个理论进行了三页纸论文的补充,文中他将能量和物质联系起来,得出了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科学公式——

    【E=mc²】

    这个理论轰动了整个科学界。

    爱因斯坦之前,人们认为时间的轨道是不变的,无论你在宇宙的哪个角落或自身运动得多快,时间都以相同的速度运动。

    而爱因斯坦发现,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时间流逝的速度取决于你的运动速度。他认为,只有光速是恒定的,时间更像一条河流,会加速、减速,并游荡于整个宇宙之中。换言之,时间的流逝是相对的。

    物质容易被体现,而能量却模糊抽象,爱因斯坦伟大和天才之处在于展示给世人,这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两面。

    当时的科学界只验证了公式的破坏性,终极方程式所极具得创造性直到爱因斯坦去世后才被证实——

    【一小份质量可以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同样,能量可以重新浓缩成质量。】

    150亿年前,宇宙大爆炸。这种能量转换成了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一切发生过的与“我们”的存在都可以看作是过程漫长的E=mc²公式的实现。

    遗憾的是,爱因斯坦生前只看到了自己理论所造成的破坏,并为此深深自责,他未能看到自己的方程式是多么优美且动人。

    02.

    17世纪物理学家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获得了关于重力的灵感。爱因斯坦也被苹果激发出新的构思——

    如果在自由下落的电梯中扔下一个苹果,那么这个苹果会漂浮在眼前,看上去像重力被抵消。

    重力是支配宇宙的力量,它使巨大行星和卫星遵循轨道而转动。牛顿定律准确地描述了重力效应,但始终无人能将引致这一效应的理由作以说明。

    爱因斯坦第一个给出了重力产生的原因。

    他创造性地提出所有类似恒星和行星的巨大星体会扭曲空间和时间。正是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弯曲,导致了我们能体验到的重力。重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时间与空间的曲率。

    以此引申出的理论,就是爱因斯坦于1915年所创立的广义相对论。直至今日,他的研究仍然是我们对于宇宙理解的根本所在。

    爱因斯坦在这个人生阶段所完成的天才杰作,帮助后人构建了现代世界。

    同样是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并解决了光电效应。他认为光不仅仅是光滑的波段,而且是一种微小的、个别的粒子(如今称为光子)。爱因斯坦因 “量子论”而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项突破成为了日后一个全新科学领域——量子力学的基石。

    讽刺的是,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为爱因斯坦带来了显赫的声名和荣誉,“量子论”却使他走上了无人理解之路,以孤独为主旋律,失败是最后的乐章。

    03.

    爱因斯坦出生于犹太家庭,9岁进入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学习。在学校受宗教教育,接受受戒仪式。在被定义为科学家之前,他首先是一个虔诚的信仰上帝的人。

    那个时代的许多物理学家并不认为信仰是一种迷信和反科学。相反,他们竭尽终生之力量去验证自己的信念——宇宙定律是神性的表达方式。

    而来自德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沃纳 · 海森堡认为,同时测量一个粒子的速度和位置是不可能地。因为只要对这些微小物体进行观察,就彻底影响了它们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人类并不能对粒子的运动作出正确的预测,一切都只能以概率的方式描述。

    而爱因斯坦相信,世间万物皆可预测。量子力学理论构建的世界不是他认知中上帝构建宇宙的方式。

    这个讽刺的事实使得他在矛盾中不断被拉扯——一端是辅助了量子力学诞生的自己的学说,另一端是令他厌恶着的量子力学本身。他不愿向概率的世界投降。

    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玻尔与爱因斯坦就此诞生了一场世界著名的辩论。

    玻尔:“这个世界不会比掷骰子更具预测性。”

    爱因斯坦:“上帝不掷骰子。”

    不满足于辩论,爱因斯坦拓展了广义相对论,试图构造一个“万物理论”。1929年论文发表之前,爱因斯坦发现自己的新理论不仅不能解决量子力学问题,还与自己最伟大的研究成果广义相对论相悖。

    公众是健忘的,他们用嘲讽和奚落对待这个曾经撼动世界的天才。科学家泡利说,他可能是被上帝抛弃了。

    爱因斯坦并不理会,一心与量子力学对抗,他认为自己不是聪明的天才,而是一个脚步不停的求知者。

    时间是残酷的。“世纪伟人”也会老,会病,会死。1955年4月18日,阿尔伯特 · 爱因斯坦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始终没能完成自己的理论。

    多少赞誉,多少失望,都抛却身后。

    朝闻道,夕死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