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不可饶恕 The Unforgivable(2021)

简介:

    露丝·斯雷特(布洛克饰)因暴力犯罪被判入狱,出狱后的她重新踏入社会,但自己的过去却不被原谅。面对来自她曾经称之为“家”的地方的无情评判,她获得救赎的唯一希望,就是找到当初被自己无奈丢下而疏远了的妹妹。

演员:



影评:

  1. 《不可饶恕》是桑德拉·布洛克与网飞最新的合作之作。电影跟随Ruth的视角,窥探她结束20年监狱生活后的真实生活一角,关于如何重新融入滞后的社会,关于如何重新联络失联的妹妹。电影改编自2009年BBC迷你剧《不可饶恕》,围绕现实社会亘古的议题——对与错,善与恶,以及家庭牺牲展开。电影中有很多冲击性强的元素,但其中最发人深思的莫过于《不可饶恕》的结局,相信很多人看到结局时,也和鄙人一样,激动之心溢于言表,深深的感叹命运造化弄人,却又常怀悲悯之心。

    警告:前方涉及剧透!未观影人员迅速撤离!!!

    结尾发生了什么?

    Ruth赶去John家中,希望可以探明自己是否可以依法前去参观Katie的钢琴演奏。但John的妻子Liz要求她立即离开她家。上演了两个女人之间激烈的冲突,表现极具张力,真相在两个女人的言语拉扯下呼之欲出,Ruth压抑已久的情绪得以在口角中爆发,一直小心翼翼维护的弦在见Katie前崩断,嘶哑,清脆。真相倾斜而出,年幼的Katie射杀了警察,而Ruth选择用自己填补岁月的空洞。

    Liz提出载Ruth去参加演奏会,但当他们到达那里时,Ruth接到了Steve的电话,以挟持并意欲伤害Katie为由,威胁她到另一地点见他。于是,Ruth与Liz前去,Ruth单刀赴会,Liz则等候在外,并告知了警方。进去后,Ruth发现Steve错绑了Emily。

    Ruth为放松Steve的警惕,请求Steve的原谅,开始提到他父亲,提到他去世前有提到过他,他是一个好警察,为已经发生的一切深感歉意。Steve在重提父亲后,内心陷入挣扎,溃不成军,瘫倒在地,Emily和Ruth得以离开。Emily先于Ruth离开,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留白,Ruth并未急于离开房间,她俯视着Steve,她深知离开最亲之人的痛苦,这痛苦于她,于Steve,20年间,不曾散去。这留白是给Steve的,也是给她自己的,于是她再一次迈出,转身只留黑白交替,明暗相接,再无论20年间的是非对错。而另一侧,Katie同家人赶到,查看Emily伤势。侧目,回眸,相视,此刻言语尽显苍白,Katie的主动相拥,无疑是给予Ruth最好的答案,一切不甘、无奈、痛楚,皆消散,但惟独没有悔恨。

    结局反转

    电影从一开始就让观众深信Ruth是杀害Mac的凶手,所以我们全程一直抱着疑惑,希望窥探Ruth的动机,于是随着情节的渐进,到临近尾声时,一切都开始说得通了。年幼的Katie听到Ruth在电话里对着Mac嘶吼,为了保护姐姐,她开枪了,而Ruth又为了保护妹妹,一己承担了罪责。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在片头的Liz一家中,LIz问男孩们,是谁对斜坡动了手脚,Ryan说是他做的,但Liz深知一定是两个男孩一起做的,所以她惩罚了两个人,而此处实则是《不可饶恕》的点睛之处。

    手足之情,就是甘愿为彼此承担罪责,Liz一家中,她惩罚了两个男孩。Ruth和LKatie其实也是一样的,虽然Ruth顶替妹妹进了监狱,但其实Katie也同样煎熬,因为这意味着在她度过的二十个年头中,都缺失了挚爱姐姐的陪伴,同时也饱受零星记忆的噩梦侵蚀。

    在Katie和Emily间,我们也能看到这种感情。Emily误打误撞读了Ruth写给Katie的信,于是便由她代替,承担起了知悉Ruth故事的代价,一份深沉却无以名状的爱,以及之后的误认,误绑,就像有些能量产生碰撞之后不会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传递下去,直到所有能量一次次不断对冲,不断释放,后方归于无。同样地,Steve和Keith兄弟之间也是如此,起初,Keith是那个一心复仇的人,他备受父亲离世,母亲病重的折磨,他痛恨所谓的“生活还要继续”的鬼话,他的生活从父亲去世那一刻起就停止了,又从何拾起。于是,在时间与事件的双重推进下,Steve接过了他的仇恨,这也意味着他的兄弟将亲手摧毁自己所建立的表面平和的生活,一步步迈向仇恨的漩涡。对Keith来说,他现在不仅失去了父亲,也失去了兄弟。

    如果你洞见了手足兄弟间交互的情感,以及Liz一家在第一幕中的预示,那之后的起承转折便了然于胸。结尾完全转变了观众对于Ruth的看法,她从一个犯了错,做了坏事的人,变为那个为拯救妹妹而默默牺牲的人,从小的养育之情,与其说是妹妹,其实更似孩子。她是那个可以为了孩子人生放弃自己生活的母亲。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好奇,为什么Ruth不说出真相呢,Katie当时只是一个小孩子,即使犯罪也断不至于如成年人般重判。我们不是从法人士,个中细节不宜讨论,但罪责委实是会跟着人一辈子的,而非单单轻重问题,可以明确的是,影片中即使Katie不构成任何犯罪,她杀了某人这个事实依然是她所要夜夜面对的事实,真相会带着梦魇夜夜归来,侵肆。哪怕是有一丝的可能,Katie不会被人称为警察杀手,她可以过个正常人的一生,那纵使刀山火海,Ruth也义不容辞,因为那是她希望给Katie的人生,无论代价是什么。

    Ruth的第二次机会

    Ruth出狱后,一直尝试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模式中,但不断有新的阻碍出现,打破她赖以维系的平静。Ruth出狱后的生活其实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因为很多被关押过的人最后又回到了监狱中,因为他们很难重新适应社会了,要么是体制原因使他们摆脱过去行为的后果,要么是他们积习难改,注定重蹈覆辙。

    在与《不可饶恕》导演Nora Fingscheidt的采访中了解到,为电影调研取材,她们曾去往监狱探查真实狱中生活。她的团队接触了一些现在服刑和已经出狱的女子们,以为建立一个更贴近生活的Ruth。很明显,调研颇有成效,这也就是为什么Ruth的故事给人很强的真实感,并如此真实地调动了我们的情感。无论是非,出狱后的犯人确实难回到以往的宁日中去。

    Fingscheidt在第二次采访中补充了一点,也是她希望观众能记起的影片中的一句台词:

    当你看到那些并非生来就享受你这般权益的人时,不妨考虑宽恕他们亦或是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当Katie认出她,并拥抱她的时候,Ruth得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二次机会。诚然,正如导演所说,并非所有人都有幸拥有第二次机会,亦或是得到宽恕。也许观众能从影片中知晓的就是,某个人的处境要远比你所看到的要复杂得多,我们可以尝试去倾听,并学会宽恕。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罪犯都值得原谅,尤其是当犯罪衍生出了无数备受苦难的受害者时,因为很多犯罪本身就不配得到宽恕。电影只是希望我们不要只凭表象就下定义,而是可以驻足倾听,更深地去了解一个人,一件事。

    结局是否圆满?

    《不可饶恕》选择以一种平静的方式为故事画上了句号,平静下汹涌着的是明天,是希望。Katie和Ruth之间没有对白,也无需言语,她们彼此的表情就是最好的台词。一些观众可能不满于此,想要更有画面感,场面更大的结局,但见微知著,一切尽在不言之中。正是这细微的情绪展现,才尽显真实。与恢弘的大场景来说,生活处处是琐碎,是细微,无时不充斥着这些微末的情绪,才构成了我们。我们安静地活着,安静地爱,正如Katie和Ruth一般,相见便知,相拥便了。

    最简单最直白的,往往才是最真实的。省略苍白的词藻,尽情爱彼此吧!

    码字不易,阁下若欢喜,点赞+关注+评论,就是我的最大动力!

    一切只为最贴近原片的解析,送给同爱电影的你,下次某某某影评下见~

  2. 一、传统价值观阶层,以警长的两个儿子为代表,俗称红脖子阶层。他们是白人,但是文化程度不高,一般是警察或蓝领工人。他们重视家庭,尊重传统。对于侵害他们家人,损害他们幸福的人会睚眦必报,对于他们认为的不公平,喜欢自己动手直接了当的报复。

    二、白左阶层,以妹妹的妹妹一家为代表。一般是城市中产阶层。有文化有教养,重视教育,喜欢讲道理。但是他们永远固守自己的政治正确,对于他们认为是不正确的东西,他们绝对不会接受,这也使他们崇尚的人道主义有时有些虚伪。

    三、少数族裔阶层,以律师的黑人太太为代表。内心的自卑往往用表面的强势去掩盖。对一切白人犯的事都用种族主义的眼光去看待,并先入为主地一律认定不公,“警察杀手,如果换成黑人,就是死刑了”。BLM运动就是在这种心理中催生的。

  3. 只要女主在的时刻,每一秒都充满痛苦。感谢演技,单凭那张脸就足够表明过往一切的心酸和凄楚。 背负罪恶换取妹妹的未来,这条路上无人可诉,唯有挣扎咽下。因为爱并不需要证明,更无需全世界知道,自觉值得就好。 虽然阴郁笼罩,外界却透露着温暖。由律师开端,到他的妻子,到工作认识的男子,再到不愿开枪的警察儿子,每个鲜活的生命从抗拒转为接纳,深刻的表达出爱的含意。

  4. 影片海报设计的很有意思,“The Unforgivable”如同黥刑刺字一样印在了女主角的脸上,仿佛是在提醒观众,你正在看着一个“不可饶恕”之人。

    这种意向,让我想起了《无耻混蛋》中布拉德皮特饰演的阿尔多上尉在纳粹眉心刻下的卐字,“脱下(纳粹)军装,就没人知道你是纳粹,我们不希望这样,所以我要给你点脱不掉的东西”。

    现代社会当然不可能再给人脸上刻字,但我们的社会体系却依然保留着这种功能。“前科记录”,就是这群人从踏出监狱的那一刻,被永远打上的标签。片中律师老婆的斥责,海鲜工场女工背后的黑棍,Katie养父母直言不讳的敌意,等等这些人的反应,都在展示着这种机制的强大威力。社会不需要了解你身上的故事,不需要知道你究竟是谁,仅凭这一标签就可以做出判断,你是一个不可饶恕之人。所谓“边缘化”,正是主角Ruth所代表的刑满释放人员在现实中的处境。

    这样做难道不对吗?让罪犯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要回应这些问题,我们得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桑姐所扮演的主角Ruth,她在戏中的行为动机,或说,她所求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理解这一点,是理解电影主题的关键。

    最初,Ruth甚至认为只跟Katie的养父母谈谈就好

    如果你碰巧搜索过我国刑满释放人员改造状况的文献,你会发现自己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结论——

    ……刑满释放人员回归家庭后,亲人对其的冷漠、指责,甚至是排斥,让刑满释放人员内心凄凉,觉得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遇事想法走极端,滋生其重新犯罪——摘自《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作者赖青青
    ……改进劳教制度只能解决次生问题,真正的原生问题需要……通过家庭功能的完善,才能得以解决——摘自2013年《中国青年报》,《河南安阳公交车杀人案警示 如何杜绝“二次犯罪”越来越凶》

    家庭,是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难题的核心,但这一点,却是社会最难以付诸实践的部分。以影片中的黑人假释官Vince为例,虽然他在Ruth出狱后始终尽心尽责地在引导她走入社会,但这个角色代表的“司法体系”跟Ruth所代表的“刑释人员”之间却始终有着微妙的距离感。

    确保犯人出狱后找到工作,是降低前科人员再犯罪率的有效手段

    他对Ruth无论看起来有多么包容和关怀,但终究只是一种职业化的体现,对他来说,每周一次见面,做好记录提供必要支持,除此以外便不需要与之有任何进一步的接触。敬业与否,这对他来说终究只是一项工作而已。

    司法系统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跟踪工作,难度极大

    所以从这位假释官身上,Ruth并不能得到自己在社会上生存所真正需要的东西。对这个无父无母的“前科犯”来说,她与正常世界的唯一连接,就是那个20年来音信全无的妹妹,除此以外,她再也没有任何亲人,没有任何归宿。因此,你可以看到,即便有限制令在身,但Ruth在狱中仍然一封一封地给Katie写信;即便这些信件如同投石入海杳无回音,但Ruth依然坚持了20年。

    20年来从未得到回应,但她却一直在坚持,这是什么概念?

    这种行为——如果你稍微抽身出来想一下就会意识到,其实已经不是一种正常人的行为模式,而是带有一种明显的偏执,原因就是对于Ruth来说,“妹妹”是她唯一的“去处”,一个仅存的“家庭”。

    这种强烈的情感诉求,驱使她在出狱之后很快就冒险来到了以前的老屋前,不计后果地向现在的屋主撒了谎,只为走进房门感受些一丝残留在那里的“家”的痕迹。

    这里Ruth居然敢向对方透露自己的真名,这是我没想到的

    而等到了Ruth与Katie养父母见面时,她的内心世界展示地就更加明显。在这场戏中,Katie养父开门见山地表达了他们对Ruth想见Katie这个愿望的抵触,甚至——虽然极力在保持克制,无论眼神还是言辞,都清晰地流露出对Ruth这个人的厌恶。但有意思的是,虽然下意识带入Ruth视角的观众此时可能会被Katie父母的言辞所刺痛,但镜头中我们会发现,Ruth本身却并没有表现出过激的反应。

    即便面对这样带有明显指向性的诘问,Ruth最初也没有发作

    真正让她情绪失控的,反而是这样一个问题:Katie真的不记得我了?

    而Katie养父的回答,让Ruth难以置信。

    Kaite养父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对Ruth的重要性

    不管Katie养父的回答是真是假,Ruth都立刻明白了,自己过去这么多年来写的信,妹妹其实一封都没收到,自己对Katie来说压根就是个不存在的人。

    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对她来说不仅仅是不尊重的问题,更可怕的是,她恐惧地意识到,长久以来自己仅有的精神支柱居然只是梦幻泡影,她面对的是一个无比冰冷的现实: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无人挂念,无人在乎。

    Ruth失控时,嘴里反反复复在强调的话:我是存在的

    所以反过来你再想想假释官Vince对她说的那句话有多么残酷:跟你有血缘关系并不代表她就是你的“家人”,你的生活不是从20年前接续,而是要从现在重新开始。

    这几句台词寥寥数语一带而过,但背后的意味却让人不寒而栗。这位假释官经手的犯人不计其数,他见过太多像Ruth这样妄图从自己的“亲人”身上得到家庭温暖的刑释人员,很清楚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Ruth想要重新走入社会怎么办?他开出了一剂药方:埋葬过去的回忆,洗髓换骨,像个新生儿一样从零开始。

    但这可能吗?几乎不可能。哲学一点讲,我们人类“自我”的构建依赖于他者,正是我的过往的一切社会关系和羁绊定义了我这个人,所以谁不想将生活从原来中断的地方捡起重来?但结果如何呢?当假释官后来见到被揍得鼻青脸肿的Ruth时,无不语重心长地说:这个世界跟你想象的完全不同。

    现实中,大部分人面对刑释人员时,都是影片中律师的黑人老婆那样的反应:你给我滚开,我不想知道你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也无意向你提供“人生的第二次机会”,你们这些人不值得被原谅,不值得被同情,更不值得被理解。

    这位大姐知道Ruth身上的故事吗?并不。但这并不妨碍她站在道德制高点一通输出

    于是,如假释官所说,“所有人都走到了这一步”,凡是抱有这种希望的人无一例外都失败了。但这之后会发生什么?假释官没有说。影片中,Ruth很幸运的,被剧情安排最终与妹妹得以相认。这个结尾接住了即将迷失的主角,没有把她推向社会的边缘,但这毕竟是电影,到了现实中会怎样?这些人中是大部分都终于认清现实,改变自我,然后最终成功融入了社会?还是撞得头破血流之后,心灰意冷,再次坠入深渊呢?

    写到这里,我想起两年前日本导演西川美和的一部作品《美好的世界》。作为一部同样是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主题的影片,《美好》中的主人公三上并没有像本片中Ruth那样得到一个明亮的结局,而是几经努力后满怀悲凉地死在了自己的公寓中。

    那部影片中,有一句旁白我还记得很清楚:“服刑期满出狱的人,要去哪、做什么,都很自由,但当中大多数人都无处可去……五年内会再次犯罪,重回监狱”。

    其实说到这里,我们似乎已经瞥见了本片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的确,本片中的Ruth在20年前是为年幼的妹妹顶包替罪,她的遭遇几乎等同于一场冤假错案,是一场充满自我牺牲精神的大爱,也正因为此,观众才可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与一个“罪犯”进行共情,为她的遭遇所嗟叹。但问题是,如果回到现实中,失去了上帝视角的我们,谁又真的会有耐心去聆听一个罪犯的过往生活呢?比如,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果换做是唐山打人案中的当事人站在你我面前,还有多少人有兴趣去了解他们身上的故事?而如果我们默认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原谅,不值得被理解的,那么等他们终有一天走出监狱之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这个问题,就留给观众自己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