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曾经沧海难为水 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1974)

简介:

    爱丽丝(艾伦·波斯蒂恩 Ellen Burstyn 饰)是一名全职太太,多年在家相夫教子,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然而,某日,她的丈夫在一场意外中去世了,带着十一岁的儿子汤米(阿尔弗雷德·卢特三世 Alfred Lutter III 饰),这对母子不得不步入冷酷的社会,开始为两人的未来打拼。

演员:



影评:

  1. 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 A Warm Sad Singing.
    再见爱丽丝,一首温暖的悲歌。

           《再见爱丽丝》讲述了寡妇爱丽丝带着她的儿子一起游历,决定开始新的生活,去追寻她为了婚姻而放弃的成为歌手的梦想。她带着儿子去了凤凰城,在小酒吧当驻唱歌手,她在那里遇到了本,不料本是一个外表迷人却十分暴力的已婚男人。她发现自己被骗之后迅速离开了这个小镇,去到亚利桑那州的一家餐厅当服务员,她在那里她与离婚的农场主大卫坠入爱河,可最终因为无法接受大卫对儿子的管教而选择独自和儿子生活在这个小镇。
           《再见爱丽丝》不是一部典型的马丁·斯科塞斯电影,它没有绚烂的场景,丰富的对白和直白的暴力,但它却是个人最喜欢的马丁的电影。最开始,我是被电影的名字所吸引。当我听到“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这个名字,嗯⋯⋯意味深长的故事,有一点点的悲伤。其实“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最初是另外一个剧集的名字,它根据1933年的一首同名歌曲改写。而《再见爱丽丝》也正是讲述一个寡妇歌者的故事。
           马丁·斯科塞斯对于音乐的品位让我十分着迷。当爱丽丝的丈夫下葬之后,爱丽丝回到家,坐在木风琴前,平静地弹唱起爱丽丝·费伊(Alice Faye)那首《你永远不会知道》(You’ll never know)。阳光洒在她身上,她的儿子在窗外的花园里悄悄地聆听。“You'll never know just how much I miss you/ You'll never know just how much I care/ And if I tried/ I still couldn't hide my love for you/ You went away and my heart went with you…”这段歌唱对于我是整部电影里最感人的部分,它展现了一个女人可以多么勇敢和温柔。
           马丁的脑海里总是有一堆的音乐存储量,而且他恰如其分地使用它们。马丁说“对我来说,每一段曲子都有关于它的一段联想。” 在马丁的绑匪片里,他常常使用布鲁斯和摇滚乐去衬托男子的粗犷气概;在浪漫情景时,马丁善用爵士去制造男女间暧昧的感官气氛。 最让我难忘的是他常常在暴力场面运用恢宏的古典音乐,如此巧妙地制造暴力的美感和张力。比如在《愤怒的公牛》开场和《出租车司机》结尾都有体现。得心应手地运用配乐也是使马丁电影成功的得力助手,而这一出色的能力也和他的天赋和年少起广泛的涉猎密切相关。
           《再见爱丽丝》是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一个仍然怀有梦想的母亲拥有一颗勇敢的心。但是她仍然需要来自男人的关怀,这也是她为何总是陷入麻烦。《再见爱丽丝》是马丁的第四部作品。 传记作家克利斯蒂 (Christie)还是认为“之于马丁自传式它是男性主导的电影,这是马丁的一次完全的起飞。”马丁认为他们是故意设计了爱丽丝的丈夫死于车祸,于是爱丽丝所谓的“独立”不过是出于没有其他选择的无奈,马丁并不认为他拍了一部女权主义电影。克利斯蒂评论说“这部电影有关自我责任和人是怎样一次又一次犯同样的错误”,《芝加哥太阳时报》 (Chicago Sun-Times)评论员艾伯特(Ebert)认为“它是最有见解,最有趣,一不小心痛苦地刻画了美国女性的电影之一。”对于本片是否女权的讨论有很多,关键还是在于观众自己的角度。我认为它还是包含了一些女权主义元素的。它表现了来自男性对于女性的暴力伤害,然后去展现女人如何去应对命运之中必须要承受的不幸,却一直没有放弃去追求快乐和独立。这并不是说女权主义题材电影里的女性角色必须通过独立去获得快乐,而是意味着女性不屈服于男权,而始终坚持她的信仰和去追求她所期望成为的。到底,这是女权骨子里对平等的坚持和追求。艾伯特用 “undefeated”(不被击败的)这个词去形容爱丽丝这个三十五岁的女人,她想要成为一名歌手,并且跟随她的梦。当爱丽丝在那个遇到本的小酒吧歌唱的时候,导演使用了一个360度的环绕镜头,这一刻,她是如此的美丽,而且你能感觉到她自己才是她生命的中心。不过,整体来说,《再见爱丽丝》的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更女权一些。在前半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拉扯着儿子的单身母亲尽其所能地与困难抗争,她和儿子之间的故事也十分有趣和纯粹。但是当她遭遇了男人,故事好似陷入了肥皂剧的危险:坠入爱河,争吵,然后分开。也许是因为大多数关系的确都是这样的,也可能因为马丁太了解男女了。
            马丁给我们上了一课,教我们女人在有梦想的时候是那么美丽动人,而且女人足够勇敢去追她的梦。他也了刻画了一个对儿子极度负责任的母亲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这也表达了马丁对母亲的爱的感激。

  2. 《再见爱丽丝》从题材上来讲是一部女性电影,是70年代新女性主义流行的时期的作品。剧本和最初的构想并非来自于斯刻塞斯,斯刻塞斯是被弗朗西斯·科波拉推荐给女主演埃伦·伯斯泰因的,当时她正为手上的这个剧本寻找一名合适的、年轻具有活力的导演。《穷街陋巷》的成功制造了这个机会,在观看过电影后,科波拉留下了德尼罗出演《教父II》,斯刻塞斯得到充足的资金开拍《再见爱丽丝》。这部作品对斯刻塞斯来说有很多新鲜的尝试,第一次接触女性题材的作品,第一次有能力搭设布景,和一个处于青春期的烦人小男孩共同拍片。这个题材并非斯刻塞斯的所擅,但在片中仍有斯刻塞斯的一些典型痕迹。从总体的风格来讲,这还是一部轻松的、戏剧化的通俗剧,是对一个时代美国风貌的生动描述,也是一次成功的女性心理探究。
      
    整部电影是随着女主角爱丽丝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变化分成数个段落的,段落间的典型区别是场景的色彩。电影的一开头斯刻塞斯使用了一个极其梦幻的开场,模仿《火星人入侵》的风格搭设了一个红色的落日下的乡村布景,小女孩爱丽丝扮成多罗茜的样子出场,唱着《You Never Know》。之后便进入爱丽丝的成年世界,新墨西哥州小镇的家居生活,貌似平静,场景色彩绚烂,为了贴合爱丽丝此时的心态,也是美国传统妇女的心态,家庭主妇的平静单调的生活。随着丈夫的意外,爱丽丝决定踏上归乡路,回加州自食其力供养儿子,独立生活的新鲜感和畏惧,依靠男人和厌恶被支配的矛盾感觉,在画面上反映出一种苍凉阴郁的感觉。部分章节采用了公路片的表现手法,在车内的小场景内进行。最后的农场部分,爱丽丝完全进入了支配自己生命的角色,不会为了男人而放弃自己的追求,色彩也随之恢复明亮。场景间的分别十分明显,由此很好地展现了爱丽丝的心理变化过程。整部电影的主题就是一个女性的成长过程,如何处理爱情和自己的事业,女性在生活中不再只作为附属。除了角色的精彩表演,色彩在整个变化的描述过程中至关重要。
      
    片子的整体感觉很温馨、幽默,有对生活的美好希冀,有对社会现象的尖利讽刺。斯刻塞斯在其中套用了道格拉斯·薛克式的清淡的通俗剧手法,采用生活中的真实景象来表达主题。斯刻塞斯本人并非想把影片单纯处理成一部女性题材的作品,他用一贯的视角想关注一种人性,关注人类如何在错误中成长,而又会一而再的犯错误的奇妙心态。爱丽丝是片中的主角,她起初向往的是一种被男人照顾的感觉,因而寻求一种强势的男人,直到美梦破碎后才发现这根本是一种错觉,于是重新踏上寻找的路程。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背着妻子追求她的、爱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大男子主义者本,和曾经说出“我打开门让她走”的习惯用自己的方式影响他人的农夫大卫,爱丽丝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定义了男人的性质和自己的价值,避免犯过的错误而会又犯新的错误,这种讲述故事的手法带有斯刻塞斯的宿命感觉,同时也由此塑造了一种真实的生命感觉。
      
    电影最大的亮点在于演员的表演,埃伦·伯斯泰因因爱丽丝一角最终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而她在片中的表演确实无可挑剔,将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新女性心理完全表达出来,拍摄之前适逢她离婚,与爱丽斯丧父时的心境有一定相似之处,整个表演充满力度而又令人信服。而片中的两位男主角,饰演农夫大卫的克里斯·克里斯托弗森和饰演儿子的阿尔弗莱德·鲁特,都是初次出演大屏幕角色,整个表演也是可圈可点。克里斯托弗森的固执曾经一度让斯刻塞斯头痛,但在合作中两人都学习了对方的很多优点,他的表演虽有些木讷但不失赤子之情。鲁特当时只有12岁,和片中的汤姆正处于同样的年龄阶段,因此他的表演更不如说是本色,伯斯泰因同样有个12岁的孩子,白天片场发生的事与她回到家发生的事不尽相同,这段母子间的对手戏因而异常真实,感情充沛。时为童星的朱迪·福斯特也在片中露了下脸,不过直到《出租司机》她才在斯刻塞斯的电影中有真正的一席之地。
      
    总体来讲,在斯刻塞斯的电影生涯中,《再见爱丽丝》是他少有的关注普通人生活,充满温馨的人情味的作品,虽然缺乏典型的斯刻塞斯式的暴戾感觉和视觉快感,但仍体现了他的出色的对题材的驾驭能力。在经过这次主流的成功后,他才得以开拍自己最重要的作品——《出租司机》。
  3. 在重新推出的DVD,馬丁史柯西斯和Ellen Burstyn艾倫鮑斯汀在幕後講評提到製片經過.女演員艾倫鮑斯汀演出賣作大片<大法師>之後,擁有極大的製片權力.她挑中這部女性主義的劇本,並請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推薦新導演,他建議剛以<殘酷大街>聞名的馬丁史柯西斯.艾倫鮑斯汀喜歡他的作品,但不知道他能不能掌握女性題材,須女性主角合作?結果馬丁史柯西斯和艾倫鮑斯汀,不但讓幕前是女性的故事,連幕後工作人員都大量延任女性來擔任.

    最重要的是兩位啟用許多優秀的演員,例如:哈維凱托和茱迪福斯特.讓這部影片彷彿是為下一部<計程車司機>而暖身.

    茱迪福斯特在片中四個片段的驚鴻一瞥:

     萬一打不開,請用代理:  
      
      
      
  4. Alice让我想起了母亲的好朋友。那个阿姨从小生在富裕家庭,二十多岁结婚,在家当家庭主妇,老公后来当官,步步升迁。她知道老公在外面到处沾花惹草,但家庭还维系着。直到四十多岁的时候,老公忽然提出离婚,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扔给她,独自逍遥去了。
    阿姨从来没有工作过,她高中毕业,一直懵懵懂懂待在家里相夫教子,忽然之间,一切崩塌。
    她到处找工作,做过幼儿园阿姨,美国人家的保姆,宿管,艰难地抚养儿子,直到现在。
    她老年时竟然开始漂泊,离开住了一生的城市,跟着儿子到武汉,又去广州,在哪里遇到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算找到一个搭伙过日子的人。
    前夫得了绝症,重病缠身时竟然想起她的好,追悔莫及地要复合,还想看看儿子。
    报应不爽。
    在变故发生前,她永远不知道生活会这么艰难,她会度过这一切。
    Alice就是无数普通女人啊,当一无所有的她成为孩子唯一的依靠,她会成为世界上最坚强的人。
    年轻的时候,总以为一生不会发生什么大事,听着别人的故事,感叹自己永远做不到那一步。当回过头时,才有些后怕,又会有些疑惑,那么多艰难地岁月怎么熬过去的?
    其实生活本来就是琐碎的,大起大落放在每一天,第二天醒来又是新的日子。父亲常说,世界上没什么事是不能解决的。我不理解,现在好像有些明白了,回过头看过去的路总是难的,但身处其中,没有迈步过去的坎儿,不过是时间长短问题。
    斯科塞斯那会儿还年轻,然而他如此了解女人,了解生活。Alice吵闹的孩子,不靠谱的男朋友,尴尬地表情,找不到工作的痛哭,一切都是那么细密入微。总会熬过去的,生活艰难,但像流水,只要有健康的身体,就会流淌。她还是找到了朋友,有了一个爱她的人。
    人的归宿就是家庭。‘
    普希金是对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