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如何众叛亲离 How to Lose Friends & Alienate People(2008)

简介:

    西德尼·扬(西蒙·佩吉 Simon Pegg 饰)是个胆大包天、离经叛道的英国年轻人,他毕业于名校,出身高知家庭,却偏爱旁门左道——创办了一本名为“后现代评论”的杂志专门解构和讽刺明星名流,很不受人家待见。杂志濒临倒闭的当口,扬意外接到来自纽约知名八卦杂志的电话,请他过去上班。进入新坏境的扬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他不肯根据上流人士的意思改稿,和老板怒吼“新闻自由”,不肯去拍新锐导演马屁……不断挑战潜规则难免让他和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职场磕磕绊绊中,扬和女同事阿里森(克斯汀·邓斯特 Kirsten Dunst 饰)产生感情,又受到新人女明星苏菲(梅根·福克斯 Megan Fox 饰)青睐。扬慢慢学会顺应规则,似乎融入这个上流社会,但内心仍有个真正的自己从未停止呐喊……

演员:



影评:

  1. 看完这电影,我想谈谈“游戏规则”。

    我有若干朋友,自从登上某个不错的工作岗位或者考上某个好学校,心性上顿时就变得牛逼无比。坦率地讲,我是相当嫉妒他们的,按照我若干朋友的朋友们的话说:“他们和你适用的,已经不是同一个游戏规则了。”

    我觉得悉尼扬的最大幸运,就是遇到了一个好老板——他点醒了悉尼,让悉尼扬明白了自己的糟糕究竟源于何处。

    “你看不上他们说他们的坏话,那是因为你还没有进入这个Party!现在你进这个Party了,就请你闭上嘴,踏踏实实地干好你的工作!”
    悉尼扬为何“众叛亲离”?答案不言而喻。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至少大多数人都是。
    往往当我们还是小人物的时候,才敢恃才傲物,卓尔不群,说我们想说的,骂我们想骂的。拽尾在污泥之中,聒噪于朋党之间——上头的人不屑于欣赏我们,我们就互相八卦他们与他们老板的二三事,聊以自娱。
    直到有一天,我们发达了。小人物一步登天,混到了当年自己八卦的对象方能混到的地步……于是万事颠倒,攻守之势异矣。
    以往的朋友不再理我们,而我们的习性暂时还停留在混迹于市井中的高度。

    我的师兄现在在海淀法院。当学生的时候,他总跟我说司法界的黑暗内幕,并且一口咬定海淀法院也是如此。
    后来他走上工作岗位,人缘据说不是很好,原因很简单:他跟他的同事也还是说这套。

    于是“众叛亲离”。

    这其实就是一个“游戏规则”的问题。
    当你走入一个社会阶层或者社会团体,要么,就去适应它们的游戏规则并且大唱赞歌,要么,至少也得适应游戏规则但是缄默不语——千万不能做的事情是:“你在这套游戏规则下混饭吃,却还不给它面子,一定要骂个狗血淋头才够本儿。”

    某同学上了X京大学,是朋友给找的关系。按说这种潜规则既然你已经享受了它的果实,就不要在帮了你的人面前大声抨击它。
    可他还是义正词严,挥斥方遒——这情景看得我真想飙泪。

    朋友就是这么失去的——你和他们站在同一片天空底下,吸着同一锅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混合成的废气,却还要喋喋不休地把得肺癌的恐惧施加给所有人。
    我cao你格娘老子!你这种人,不揍你揍谁!?

    道德捍卫者就别看这电影了,你们会觉得很虚伪——但职场之上,名利之中,又有谁是不适用于这套规则的?
    有人说我笨我听不懂。
    “入乡随俗”这个词你总懂吧?不懂就别告诉我你毕业的文凭不是从办证儿的那儿买来的。

    人人都是悉尼扬,人人都曾为了功成名就而失去过自己的一些朋友。
    农民多收了三五斗麦子,还想换个老婆呢~又更何况一个月多了三五千块钱……难道我交个比你档次更高的朋友不可以啊!?

    至今,我仍旧嫉妒那些比我混得好的人。因为至少他们看起来很2B,而我却连2B的资格都没有。
    没法子。
    游戏规则,我们适用的不是一个嘛~~
  2. 《如何众叛亲离》(How to Lose Friends and Alienate People)的简介,译者是北京的杜然。

           托比·杨的简历是这么写的:生于1963年;在他的记者生涯中,被许多久负盛名的报纸和杂志开除,其中包括《泰晤士报》《卫报》《独立报》和《名利场》。他目前生活在伦敦。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他很贱。托比·杨牛津毕业,父亲是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知识分子,属于“从优秀到卓越”类型的人物,1978年因为对历届工党政府所作出的贡献而封爵;他的母亲创作过一部获得大奖的小说,是一本教育类杂志的编辑。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又受过优秀的高等教育,但是托比·杨最大的爱好是跟在名人的屁股后面跑,而且是不计个人脸面的那种。用他的话说,他在《名利场》杂志举办的第一次奥斯卡派对上,一看到汤姆·克鲁斯就想跪下去。但托比·杨至少是坦诚的,他从不掩饰自己对名流的狂热。他说自己那些所谓“鄙视”名人的朋友,看到明星的时候,连额上的头发都会被明星的方向所吸引而翘起来。天堂在托比·杨的心目中,就是能够光着身子和波霸女星安娜·妮科尔·史密斯在钱堆上打滚,而不用产生丝毫的自责。

          但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喜欢名流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浅薄的人。托比·杨专门用了一章,回忆他在80年代在哈佛念书的那一年时间,对于美国当时正流行的政治正确运动进行的反思。他写道:

         “我完全同意布鲁姆的观点,但政治正确最让我惊骇的地方,不是这种信念本身,而是其信奉者所表现出的教条主义。对于美国人,这已经见怪不怪,但我在学术自由气氛近乎颓废的牛津呆了三年,所以哈佛大学对于异见的不宽容,让我感到震惊。只要有人不同意新的正统观点,就会自动被贴上“种族主义者”、“男性之上主义者”或者“恐同者”的标签,其后果与麦卡锡时代被贴上“共产主义分子”标签的人所面临的后果一样严重。

          结果,没有多少人敢不同意政治正确的信条。在哈佛,最让人吃惊的事情是这里缺乏真正的学术多样性。在牛津,从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到赤裸裸的法西斯主义,每种政治观点都有机会呈现出来。我在牛津大学布拉斯诺斯学院学习哲学、政治与经济的时候,班上共十名同学的看法主张,比我在哈佛整班学生的看法主张都要多得多。文化相对论者可能认为,需要向学生呈现各种不同的观点,但在现实中,只有一种观点被接受,那就是文化相对主义。这一点不像是在一所二十世纪末的美国大学,而更像是在一所十五世纪的西班牙大学。”

         当然,这种反思不可能是托比·杨这种人写书的主旨。在反思的间歇,他也穿插着回忆了自己在哈佛的生活。尤其是——

          “尽管不吸烟,但我还是选择了住在可以吸烟的寝室;因为我相信那些抽烟的女生更容易搞到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们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督查寝室里男生的行为上,试图找到性别歧视的征兆。那些想要和这些“迫害狂”发生性关系的人,必须遵守一项被称为“安提俄克法则”的奇怪法规,根据这个法规,在诱惑过程中的每个阶段,你都必须获得女人的许可,比如:“能摸你左边的乳房吗,还是你更希望我把手留在你的腰上?”1980年代在抑制美国校园的乱交行为方面,安提俄克条例可能比艾滋病的流行所起的作用更大。

          由于富布莱特奖学金只负担生活费用,所以为了挣学费钱,我成为了艺术与科学研究院的特别研究生(teaching fellow,享受奖学金但需要兼任一定教学任务的学生——译注)。这使我有机会每天接触到许多漂亮的女生,但不能越雷池一步。根据另一套规定,除非有至少三人一直在场,否则我不能在教室以外的地方与我的任何学生进行交往。对于禁止和她们单独碰面,我尚可理解——身为一名白种欧洲男性,怎么可能放弃扑向一个毫无防备的美国少女的机会呢?但是,为什么与两个女生碰面也不行?推测起来,可能是我有搞“三人行”的危险。”
  3. 英国愤青杨同志,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老爹是著名哲学家,老妈是名演员,自己也混到了哲学硕士。可惜老哥偏不爱在哲学圈混,非跑到演艺圈里折腾。在伦敦办了一本杂志《后现代评论》(Post Modern Review),号称专门用后现代的手法来解构娱乐圈的明星。因为老讽刺明星,不招人家待见,也弄不到什么猛料;因为写的东西太文艺,普通老百姓不爱看;又因为招的一堆不靠谱的员工(都是像IT CROWD里ROY那样的),杂志销量惨淡,濒临倒闭。。。。。

    一天杨突然接到国际性知名八卦杂志主编银发老头的电话,说看上了他,请他去纽约滴干活。杨高兴的立马就飞了过去。到了新单位,杨还是以前那见谁愤谁的范儿,结果混的异常失败,人人都把他当作totally shit。连喜欢的漂亮妞也离他而去。这下刺激了杨同志,从愤青开始往营销专家身上变,和那些他以前觉得totally shit的公关和明星打的火热,也慢慢变得越来越牛拜,混到了走红毯穿阿玛尼的份。但是,TO BE OR NOT TO BE COMMERCIAL,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最后杨同志还是决定了NOT TO BE,也赢得了落跑漂亮妞的欢心。

    说实话,其实这剧情有点俗。但看完这片,我觉得有趣的是片子里男主角其实和主演的轨迹还是蛮像的。扮演杨的是著名的英国演员Simon Pegg,此君以僵尸肖恩、热血警探等带点kuso和黑色幽默的片一直为豆瓣众影迷津津乐道。但是近年来,pegg同志越来越和以前常讽刺的好莱坞电影工作者合作紧密,像和ROSE老兄合作的《肥仔快跑》,这部和蜘蛛侠女友、变形金刚女主角合作的《如何众叛亲离》,但无论是我,还是豆瓣上的众影迷(我通过看评论感觉)都觉得影片质量越来越下降了。后来利用洗澡的时间,我思考了一下。觉得这其实和片子里一样也是个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咱也应该理解pegg同志,人家也想受众更广些,不能光给你们豆瓣上的人看吧,还有天涯、猫扑、网易什么的呢。长尾挺好,但变成中移动肯定也没人会反对。

    写着写着,我突然想起在我还是个愤青的时候,我看那些傻x乐评人的乐评,当他们说某某乐队的某某专辑销量巨好,是对商业的妥协,商业性很强,我就会立马对这张专辑嗤之以鼻,甚至都不会去听一下;而当他们说某某专辑有多艺术的时候,即使我觉得非常难听我心里也有点会把人家当成圣经那感觉。后来我渐渐对这个商业社会的运转开始有了粗浅的认识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以前太偏激了。商业是这个社会的基础,离开了商业,艺术根本玩不转,但艺术这玩意又有自己的特性,不能完全等同于商品,必须保持自己一定的独立性。

    因此,TO BE OR NOT TO BE COMMERCIAL,还真是个问题。找到其中的平衡,还真挺难的。不过作为一个学过几年经济管理的同学,妄自尊大的给pegg提点建议:长尾是基础,没有Google的天才,没有党国的支持,中移动还真不是一天建成的!


    看完这片,我又看了遍Hot Fuzz,我不得不说,真TM好看!

  4. <<如何众叛亲离>>里的西蒙.佩吉还真是可爱得性感之极..
    丰富的面目表情,幽默智慧的神经,特立独行的处事,傻气又率真的性格...真是可爱到不行..
    女主角说,现在纽约的女人只喜欢成功的男人。他回答我会变成功的。她又补充一句,还要高的。他立刻哑然。。


    是啊,哪个女人不喜欢成功高大的男人。但如果真有这样一个可爱又智慧幽默率真的小男人,我也爱我也要。但是在哪里?这样的男人都藏匿在哪里。


    不能色迷迷地猥琐眼神,不能娘娘腔,不能粗俗没涵养,不能没有童心,不能脆弱孩子气,不能木讷没情调,不能自大自私自我陶醉,不能太粘着我,不能太疏远我,不能沉默寡言,不能聒噪罗嗦,不能比我瘦,不能比我白,不能低,不能有家族遗传病,不能不喜欢音乐,不能不喜欢电影,不能不喜欢书,不能不喜欢狗,不能不喜欢旅游,不能基本不运动,不能吃饭喝汤吧嗒嘴,不能床上功夫不好,不能上厕所后不洗手,不能是同志,不能偷腥,不能不孝敬老人尊重长辈,不能不心地善良,不能胆小,不能撒谎成性,不能八卦长舌……
     额,暂时就想了这么多。


    我躺在床上就这么一点一点想,怎么会这么多的不能。或许根本不是谁不好是人们都太挑剔。
    挑剔一点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要早早把自己贴上标签扔在某人狭窄或许还有异味的橱子。青春到底是独自等待着浪费还是扔给第一个顺眼的人一同花费..



    或许是我们都大了,身边的朋友大都在恋爱中。
    其实大多时候我根本没想法,只是有时我会特别不理解。长大后我发现爱情是件挺难的事。为什么人们就能把它那么轻易。
      它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如果遇到能让你迸裂热情火花的那个人。它是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如果最后也没遇到这么一个人而不得不找人搭伙将就的话。



    名.利.它们在我们年轻时候,在我们一无所有时是那么那么重大的诱惑。
    说好听是我们很想成功,很想证明自己价值。说不好听就是我们追求名利。
      电影《如何众叛亲离》里各色的人追求名利方式各色..到底谁比谁更光明正大更加美好呢,最后男主角懂了,最适合的方式就是最奏效最美的。这是追求名与利。
    当他发现自己要得不是这些,丢开时,才发现爱和温暖的唯一方式是勇敢+真诚+时机..

    虽然结局一样俗套,但是俗套温暖地让人想掉眼泪。
    其实我也渴望俗套的爱情俗套的生活,如果肯给我一个机会。




    电影放映结束。眼前反刍西蒙佩吉那可爱天才的脸。想起他穿那件红色T恤上几个简单的字“年轻,呆笨且性欲旺盛”还是让我忍俊不禁..
    这不就是我们。后青春的我们。

    年轻,呆笨且性欲旺盛的我们,追逐名与利也追逐爱情。不管最后有没有妥协。
    不管这过程会有多曲折,我只想呼喊!请也给我的人生一个俗套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