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宝米恰恰 寶米恰恰(2012)

宝米恰恰 寶米恰恰(2012)

又名: Cha Cha for Twins

导演: 杨贻茜 王传宗

编剧: 杨贻茜

主演: 黄姵嘉 姜康哲 欧阳伦 张诗盈 李志奇 李之勤 高英轩 钱薇娟

类型: 喜剧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台湾

上映日期: 2013-01-10(中国大陆) 2012-06-15(中国台湾)

片长: 110分钟 IMDb: tt1534000 豆瓣评分:7.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对于这个故事的评论似乎得从姐姐暗恋的那个男生傻大个儿徐永平说起。
    几乎是他一出场,坐在我左边的同事就脱口而出,这货是林永健吗。右侧的同事则说,嗯,或者说是脑残版黄立行。显然徐永平这个人物的设定是比妹妹的小男朋友优果层次更丰富更多彩更值得大书特书的,同时也是更能说明《宝米恰恰》这个片子本身的。
    不但丑,而且傻,留过两次级,还白瞎了一个黑道背景。仿佛故意使观众的心看得碎掉,如花的青春,姐姐的恋爱居然只是献给了这样的一个家伙。
    《宝米恰恰》中含混了很多元素,台湾电影中常见的元素,运动场、黑社会,电影却始终没有被拍成《翻滚吧,阿信》或者《艋舺》。它似乎有很多个时候可以变成其他的电影,只要其中的某一个因素得到强化并贯彻,似乎只要是一个不小心。但《宝米恰恰》看似散漫的背后,却掩藏着步步小心的避免成为某一种类型化熟知化了的台湾电影的用心。不然最简单的一个转换,就是把姐姐宝妮的追求者徐永平换掉。只需要一个帅哥,片子就换一副面目。
    而在事实上,《宝米恰恰》它不是一个青春偶像片,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青春片。是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讲述的一个确实是有过认真思索的成长的故事,是少女的烦恼。
    戴锦华在评论岩井俊二的电影《情书》时曾区分过这一组概念,她说,“青春片和青春偶像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谓‘青春片’的基本特征,在于表达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诸多的尴尬和匮乏、挫败和伤痛。可以说是对‘无限美好的青春’的神话的颠覆。‘青春片’的主旨,是‘青春残酷物语’,近似于意大利作家莫里亚克的表述,‘你以为年轻是好事么?青春如同化冻中的沼泽。’”(戴锦华《电影批评》p163,《精神分析的视野与现代人的自我寓言:<情书>》)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之后,追妹子这个老生常谈的事儿突然被赋予了年轻“热血”的气质。《宝米恰恰》中有成双的追求女孩子的桥段,于是百度上说,它被调侃为《那些年,我们追错的女孩》,或者《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追错版。或许《宝米恰恰》该甩掉这种看似不错的噱头捆绑。或许《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是视金庸为人生第一偶像的九把刀的现代版武侠故事,但《宝米恰恰》却一定不是一个女性视野下的言情故事。《那些年》是怀着重塑青春的企图之下的某种意淫,这一点似乎从九把刀的猥琐与饰演他的男演员柯震东浑身井喷式的荷尔蒙的对比中可见一斑。《宝米恰恰》却是一种对青春的还原,是一份更为扎实的青春感,和青春的微微疼痛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宝米恰恰》也是一部“青春片”,是一部虽则涉及了“热血”追妹子却仍没有“一不小心”“堕落”成《那些年》的青春片。
    片中的“姐妹花”可以说是脱胎于“双生花”这样一个屡见不鲜的母题。长得一模一样却互不相识,比如上文提到的岩井俊二的《情书》、也比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薇洛妮卡的双重生活》;长得不见得很相像却相依成长的,比如岩井俊二的《花与爱丽丝》、或者还可以比如安妮宝贝的《七月与安生》、又或者《NANA》干脆就直截点题又名为《世上的另一个我》。
    《宝米恰恰》似乎是对这两者的一个调和,既长得一模一样又相伴相生。这种“镜像”的画面似乎在做着另一番的诉说,它是一个女孩子的两个面,既是妹妹的不懂恋爱不会表达,又是姐姐的对恋爱怀抱憧憬,既是妹妹的不认为有必要与姐姐分开,又是姐姐的渴望被区分渴望找寻独立的自我。突然产生一个不太切合的联想,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东邪西毒》里的慕容嫣。
    影片最后,姐妹二人在医院病房外的走廊里做着透露心扉、摆脱对方追逐自我的小剖白。罗嗦,又乏趣。有些电影是为了拍给别人看,而有些电影或者说有些电影中的有些时刻却只是为了拍给自己。这种情绪是茨维塔耶娃的诗,“吹笛者倚着窗牖,而窗口大朵郁金香。此刻你若不爱我,我也不会在意。”
    只是在看到姐姐急切的表白着要与妹妹划清界限时,已逾越青春期久矣的我心中一阵抽搐,腾起难言的感伤,几乎要马上站起身以一个阿姨大妈般的姿态冲上前教育她们一番,人生在世真是该时时处处懂得珍惜。忆起此前看过的一则新闻报道,一对知名的连体双胞胎在连体很多年以后坚决选择做分离手术,然后在手术中双双去世,也许是自由无价吧,但这则新闻最后的评论说,有些人为了能在一起花费了一生,有些人却为了要分开而失去生命。于是不忍唏嘘。
  2. 喜欢上一个人就是一场奇幻的冒险,肆意挥霍的那才叫青春。

    【自我意识】
           我一直在找你,世界上的另外一个自己。
           大概我们应该有着差不多的爱好,差不多的身高体重,还有着无以言说的默契,从痛经的时间和长度到喜欢的电影和歌曲。就像娜娜和奈奈,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在这里,你却在哪里?
          我们总是偏执的觉得如果真能遇到这个世界上和自己心意相通的人,一定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可是理解与感动却是难以表达的,越是期待就越是会失落。不信看看电影里的这对双子星宝妮和米妮,有着差不多的脸,差不多的身高和体重,除了爸妈其他人太容易将其搞混。他们却觉得和世界上另一个自己相遇不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因为别人总是将她们进行比较。小孩子嘛,总是希望自己能得到最美红花最动人的奖励,希望自己是最闪闪发光的一个,当然不希望自己的个性被埋没了。
          这大概就是当宝妮发现自己喜欢上一个高大有点傻气的男生时,决定守住这个秘密的原因。从小,双子星之间就没有什么秘密,两个人的细胞都被分成两份。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再要好与相似的个体也希望自己能被重视被区分。也就是这样的意识,让后面的青春故事变得意外的酸甜。

    【失语症】
         《爱在黎明破晓后》让人知道陷入爱情的人会变成话痨。其实如果面对一个喜欢的人,也有可能患上失语症。就像帅气的男生优果,明明是辩论社的成员,但只要和心爱的米妮在一起时就变成了一个字也说不来的木头人。
          想来真是有趣,对着别人或许有千言万语,但面对你就一个字也想不起。想起多年前的自己,为了能多看喜欢的人一眼,在每个夏日的傍晚都要跑到他的楼下读书。但事实上,和他一个字也未曾说过。与之擦身的瞬间都要强忍着心脏跳动频率的加快,然后在下一个转角拉着死党的手臂疯了一样蹦跳。初恋是一场顽疾,有的人因此患上失语症、有的人失去了自我,可是从没有人后悔过。

    【误会】
          傻傻的徐永平把双生姐妹搞错了,也许这并没有什么两个女孩的确太过相似。但这件事情却成了宝妮心头的一个结:她担心徐永平喜欢的不是自己,而是长相一样的妹妹米妮。我想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长相平常的女孩子暗恋班长,后来托快递的大叔给班长送了一缸金鱼。同班同学 无不唏嘘这个浪漫的举动,并纷纷猜测这个可爱的女孩是与班长很般配的漂亮姑娘。漂亮的女孩也就顺势接下了这件事,一下子两个人成为全年级人心中的楷模情侣。真正送鱼的女孩并没有说出事情的真相,只是默默看着这一切的发生。很多年以后,她也在想如果当时戳破了漂亮女孩的话会怎么样呢。
         年轻的时候常伴随着一些误会和不可思议的故事,但就算是留有遗憾,在之后的日子里也觉得值得回忆。

    p.s写的非常乱,我就是个没逻辑的人怎么办╮(╯﹏╰)╭这片子真的挺不错的,我真的很想用生命推荐,但就是无从表达自己凌乱的情绪。。。
         关于《宝米恰恰》这部片子,的确无法说 他有多牛逼。但就是在细碎的情节和温馨的画面里面,总能唤起共鸣。清澈的午后,天空蓝的很干净,男孩和女孩走在一起,并没有牵着手。但一切看起来就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自然。
        
  3. 今天是一个值得记录的时刻,尽管是悲伤的。后楼28层一个11岁小男孩跳楼自杀了,脑浆出来身体却没什么损伤,遗书里说上午妈妈骂了自己不是主因,父母总是吵架要离婚是他放弃生命的理由。出去吃饭看到急救车,回来的时候看到110,几个警察散落在事发现场周围,刚好有知道消息的人第一时间传递了事件大致因果。崩溃了的母亲还在寻死阶段,冷静的父亲不知道是不是也是放弃了生的希望。11岁的孩子还在小学,除了课外补习班,学校的课程应该很是轻松,经济条件还不错的父母会为他谋个重点初中,之后才是越来越美丽的人生,或许还会遇到一个相爱的女孩。少年人无惧死亡,因为责怪自己是多余的想法更令人恐惧。

    巧了,在郁结难舒的时候看了这部PPTIVE评分偏低的台湾清新电影。一对双胞胎,17岁的花季雨季年龄,开始进入叛逆期。妹妹有了追求的男生,姐姐也有了心动对象,奶茶男说每次把妹妹认对是因为他看得到比表相更深的地方,徐广平弄混了双胞胎是因为他的暗恋中更多地是对自己的情感的宣泄,女主角除了样子别的特质他接触不上。奶茶男和徐广平在双胞胎篮球赛场地里打了一架,奶茶男怒吼道,她有双胞胎姐姐,你弄混了啦!镜头一转,姐妹两个在医院里,眼泪汪汪地互相埋怨。妹妹说,姐姐有了秘密都不告诉自己。姐姐说,为什么我不能独一无二,我就要有秘密,这样可以和你区分开。

    这是独生子女可以理解却无法体会的心态。生而独一无二的我们,不懂得分享,好吃的菜是我们的,父母的房子是我们的,我们生而为享受而来,老人围绕在周围辛勤劳动那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责任心、承担感,那是成熟之后的社会人的职责,而不是现在所应负担的进阶项目。其实,我们想要成为的,是独一无二的好的我们。不想与其他人一样,想要走在时代的前端,拥有自己的特色与个性。变态与贱人都成了褒义词,因为最起码那是让我们标识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我有这个怪病,我有强迫症,我有拖延症,咳,这些算什么,没个病谁好意思出来交朋友呢现在。

    张宝妮是电影里的姐姐,张米妮是电影里的妹妹,她们在爱中长大,也是渴望可以拥有自己的独一无二美好,可以让其他人一眼看出她们不与彼此相同的地方,是对独生子女生活的强烈渴求。直发总是羡慕有羊毛卷的女生,羊毛卷的正在去离子烫的路上;家里一个孩子的渴望多个兄弟姐妹来分享,那么家里双胞胎或多个孩子的在青春期里一定渴望着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世界。

    坠楼的小男孩应该也是渴望拥有一段独一无二的好的生命。只是父母的争执即便让他感受到了分别的爱,也无法让他满足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心理。或许是与众不同的多余。越来越多人研究心理,从而剖析出一个更完整的自我,查缺补漏,以便让自己走的更远,跳的更高。总想要与众不同,是共性,做的好的人成功了,做的不好的人要么是不勇敢要么是太懒惰。可惜,小朋友年纪太小,无法看到更多的生活中藏起来要靠自身行动来发现的真谛,在另外一个平行时空,一路平安。

    后续又知道,小男孩是看多了穿越作品,不害怕死亡。...我也喜欢看穿越,是为了在现实中留给自己一些美好的遐想,这个结果太沉重,一切还是适度吧。
  4. 台湾的青春片就有魔力让人感觉自己有回到了那个青涩的年纪,这是内地偶像剧无法跨越的鸿沟。哪怕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十七岁单车》这样口碑一片的佳作依然有一种距离感。

    台湾青春片三大必杀技:

    1、明亮的色彩
    相比日本和韩国的青春片介于完全明亮和暗黄之间,更倾向于一种暖色调,倒也不觉不适。但凡台湾青春片,镜头下的画面是谁都无法抗拒的。蔚蓝天空、绿色草坪、深橘色塑胶跑道、湛蓝海水、亮白校服。人都是视觉动物,没道理放着鲜艳明亮的色彩不爱,反而喜欢阴暗青春。青春不就该是这样奔放,轰轰烈烈不问退路。

    2、青涩的记忆
    少年时期的美好就是简简单单的青涩,不会有要死要活的苦情戏,只会有傻乎乎的小心翼翼。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是不是就会变得和平时不一样。辩论赛主力也会成为沉默的怪咖。明明平时能言会道,和任何人都能侃侃而谈,可一见那个人立马哑口无言。面对曾经的追问:为什么你看到我就那么沉默,好像我做了让你不高兴的事情。该怎么样去回答呢?这就是一种连锁反应,自己都搞不懂为什么,就这样自然而然发生了。就连打一通电话给你也会结巴,其实也并没有特别的事情,只想听一下对方声音而已。珍珠奶茶和菠萝面包是不知道对方更多的喜好之前唯一的讨好。谁的青春不是这般走来,哪怕是在成年后,探听对方的喜好加以善用依然是不变的法则。

    3、缺失的尊重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和他们相比,明显有着我们一份向往的尊重和理解。一样要通过考试获得来自未来的入场券,一样存在各种青葱岁月的烦恼,可他们的父母给予支持和体谅。某人曾说:世上爱孩子的父母很多,可真正理解孩子的父母很少。所以在这些台湾片里很少出现:看谁家那个谁、怎么生了你这么个没用的东西、你怎么那么让父母操心等......吧啦吧啦。

    所以,只要拍得不是烂到家,台湾青春片的口碑和票房还是不容小看的。而我们也愿意跟着他们暂时做一场关于那些年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