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片電影其實就像是一份時間膠囊,承載著每個創作者和觀眾之間對一個時代的緬懷。觀影的體驗是很群眾化的,它不像欣賞畫作、書記或是雕塑,是很個人的去欣賞。電影作為一種大眾藝術,是很多個人組織起來在一個空間,對一個時間段進行記憶刻錄的。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電影是一種時代記憶,而膠片電影卻是一個會死亡的藝術品。它的死亡是有時間性的,就像人一樣,總有會消失的一天,而時代記憶就這樣消失了,我覺得是很多人不願意接受的事實,所以就有這麼一班值得尊敬的人,他們要守住這份集體記憶,就算有這份記憶的人可能已經不再了,但是最好的事物都應該值得被保留下來。
《數電影的人》用微觀的視角傳遞一份有點無聞但是神聖的工作,他們是“記憶”守護者,也是記憶修復者。電影其實很明顯是一部宣傳片,但是其傳達的內容價值,是值得大家深思的,就是存在過的東西,是否值得去保留。電影中,其中一位“守護者”就提出了一個這樣的深思,它(膠卷)不是重要的,他不會影響地球的任何一樣東西,但是它是否值得被留下,答案是是的,它不重要,但是它值得。
修復是沈悶且重複性高的工作,而他們會繼續堅持下去的原動力也可能是因為一種把歷史修復的滿足感吧!那是一種榮耀,比起賺錢和物質上的享受,這樣的人生滿足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尊重他們所有的人,他們其實也是英雄。所有的時間與青春付之於此就是為了,保存記憶,真是一項偉大的工作。
最後,台灣紀錄片總有這種動人的時刻,不是很刻意的去煽情,但是就是在這種普世中,找到一種生活的愜意,每個人都是普通人,但是就是在堅持完成自己的使命,渺小但卻光芒萬丈。台灣創作者擅長在小人物中刻劃出閃光點,總能打動每個普通的人,簡單卻豐富的人文素養,造就了一部部好的電影和紀錄片。
刚刚看了这部片,数(shu三声)(shu四声)感觉都对,希望更多老片子数字化永远留存。觉得很了不起,之前码字了好多,居然没保存下来。这是一部台湾的纪录片,感觉这个台湾的电影小厂子每个人都各有所长,为了挽救一部片子可以花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从收藏爱好者那里买来片源,打开盒子甚至有的没打开就会闻到酸味,原来胶片放久了也会坏,所以就寄希望它们保存完好,当然要想数字化还需要一个个筛选,因为人力物力不可能全部数字化,真的觉得应该大力扶持和发展下这个产业,太有意义了,修复一部影片保留下的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比如说看到一个退役老军人寻找国歌,才发现原来国歌有那么多种版本,在聚会上大家看到的国歌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国歌距今大概100多年了,好像是民国的国歌,还是黑白的,字幕都是那种手写的。还看到他们一个人修复一个杂质的片子10分钟就需要花费2个月的时间,前后还要物理修复断面,修音,有的甚至要把片源和录制版合成,这是一个很废精力的事业,他们的冷气,租金都需要很多,他们不可能拯救所有的片子,一个女修复师进来仓库闻到酸味就感觉有些片子走“死掉”了,这些对于后人非常重要的片子不仅是他们,今后的我们,我们后的人们更需要。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媒介需要更持久的保存,需要更多人置身于这种事业,匠人的精神更多地是要后人学习、传承,手艺的应用更是环环相扣的传承。
数电影的人(类似《我在故宫修文物》),我写一下大概的内容结构,涉及剧透。
电影中空镜头是固定镜头,其他基本上都是手持,故事与故事之间穿插具有代表性的修复电影片段。
开场,拜访国家电影资料馆的故事
1、两位电影工作者拜访台湾国家电影资料馆老先生,介绍过去的电影胶卷和播放老电影。
2、台湾工业园空镜头+音乐
3、出字幕
搜集胶卷底片的故事
4、两位电影工作者2007年去香港拜访电影收藏家吴家驹,将老电影胶卷带回台湾。
5、台湾工业园,电影胶卷修复工作室,拍摄修复工作人员的工作。
退役军人要《国歌》的故事
6、退役军人想放映老电影《国歌》,工作人员在资料室寻找老电影胶卷并检查修复。
7、档案馆仓库保管底片的环境、场地和保存方式介绍。租金和冷气一年1000多万台币。
8、车上采访退役军人为什么要在聚会上放映《国歌》。
9、聚会上放映《国歌》。
导演一定时间内扫描完胶卷底片的故事
10、采访数字扫描胶卷的工作人员,介绍扫描很花时间。
11、导演的胶片要在一定时间内被扫描完成归还,但是胶片有损坏,需要开会讨论完成并制定方案。
12、“你觉得怎样经典才算是经典?”“其实他就是文物”“不能因为你个人喜好,就对他有不同的喜好方式。”
13、开会探讨影片收藏和扫描的意义与价值,让现在的观众得到什么东西?
修复师修复1979年胡金铨的电影《空山灵雨》(被资料馆第一个修复电影底片)的故事。
14、清除电影污点的问题,一个人一个月只能处理10分钟,色调上的问题,工作人员的处理“心酸”,他们只能说“自己已经尽力”了。
15、声音修复师介绍修复“今天修复这样的片子出来,后面的人可能就会认为是当时首映时候的样子,但是我们希望修复到的是真的当时修复的样子”“在胶卷死之前,把他的资讯保留下来”
16、女修复师去胡金铨雕像前喝酒,爬山。
归还电影底片
17、工作人员归还电影底片到导演家。
18、导演说让子孙看修复后的电影。
结尾
19、《空山灵雨》展映。工作人员工作画面,同期声是工作人员对自己修复电影工作的心路感言。
字幕
工业园区,新的搜集而来的电影胶卷底片一车一车的送到工业园。
片名《数电影的人》带来思考,我们都讲看电影看电影,怎么有人数电影,数什么电影,怎么数电影?看完之后才知道,“数”的含义…
(开写之前先声明,以下纯属个人的短见博识,更多的只是初次观看后的感想,如有不专业的术语,感谢指正)
凭着刚看完的记忆,一卷胶卷的修复大致是这样:先做前期检查,主要包括齿孔、胶片是否有裂纹、胶片“酸化”部分等,一卷胶片基本时长算90分钟,那么将会有129600张小格,也就是底片,把胶卷固定在专业仪器上,然后拉出来,一张张过,反复多次,遇到问题的所有问题都需要单独拉出来做修复,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数字修复,需要补噪点和“裂纹”画质,这真的又是一项“耐心工程”!有的时候,甚至要对断帧的画面做色调统一,以保证最终的效果。
第三个阶段是声音修复,至此,基本完成整个流程。我不知道这样一部影片下来,到底需要多长时间。片中出镜的只有几个人,像是一个小团队一样,分工明确。每个人的最短职龄都是三年,可是,我没有看到更多的年轻人。包括出镜的两个想要看影片的人,一个是退伍军官,一个是导演后代(儿子),它们所追忆的,是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这也是最大的遗憾!胶卷修复作为一个他们口中不好解释的职业,真的太少人了解了,提到在电影局工作,只会问你是导演还是演员,好,我跟你解释了,我是做老电影修复的,你转身离去,好不容易等电影修复上映了,你以为看到的画面就是原原本本拍摄出来的画面!我们没有闻到过胶卷因为长时间放置而死掉的味道——酸味,可是他们熟悉,他们每每闻到这样的酸味都会发出一声声叹息,可惜没留住的懊悔,但更多无奈。他们一年要收集并保存的胶卷数目虽大,但是一年比一年少了,比起现如今数字化电影的拷贝,多少个仓房算多呢?
我不由感慨,电影技术迅猛发达的今日,我们在眺望远方的同时,也应该具有回溯过往的意识。像他们口中说的,那是一段我们没有见过的历史,也许当我们回过头看看那段被胶卷记录的历史,会会心一笑。我也希望每一个爱电影的人,能为修复胶卷这个事增砖添瓦,呼吁收藏胶卷电影的人能早日捐出,不让胶卷电影变为遗珠弃璧!还有就是,我们作为年轻人,要尊敬胶卷电影这样像文物一样的东西,树立保护意识,我们能做的不多,更多的时候是佩服这些在做的人,重要的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在你心里激起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