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IG丧女取西经(港) / 网美嬉游记(台) / 英格丽向西 / 网红嬉游记 / 一路向西的英格里德
导演: 马特·斯派克
编剧: 马特·斯派克 大卫·布兰森·史密斯
主演: 奥布瑞·普拉扎 伊丽莎白·奥尔森 小奥谢拉·杰克逊 怀亚特·拉塞尔 比利·马格努森 庞·克莱门捷夫 汉娜·珀尔·厄特 约瑟夫·布林 安杰莉卡·阿莫尔 梅瑞迪斯·海格纳 查理·赖特 丹尼斯·阿特拉斯 玛丽卡·威廉姆斯 路易斯·德维兹 杰·温加滕 马丁·加西亚 布兰登·约翰逊 文森特·范·欣特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7-01-20(圣丹斯电影节) 2017-08-25(美国)
片长: 98分钟 IMDb: tt5962210 豆瓣评分:6.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今年五月份,BBC发表了一篇文章,文中公布了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学会(The Royal Society for Public Health)的一项关于社交网络对年轻人健康所造成影响的研究。其中,在被调查的五个最受欢迎的社交软件里, Instgram以绝对比重被评为对年轻人造成负面影响最大的社交软件。这份研究表示,Instgram极易引起年轻人精神上的焦虑与压抑,因为很多年轻人表示,当他们在Instgram看到自己朋友或自己所关注的网络红人们总是在度假,娱乐,享受丰富的夜生活的时候,这都让他们觉得自己落伍,被排外,跟不上其他年轻人的步伐。
BBC的这份调查虽然是基于英国人群,而且被调查的五个社交软件也相继被天朝禁封,但请相信,如果哪天在天朝也做一个相同的调查,把社交软件换为微博和微信,得到的结果与BBC这份比起来,一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与国外的生活环境比起来,中国人的表达是相对含蓄的,这就造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在网络上展示自己,因为这样,“含蓄”的国人就可以在这些网络动态下面互动,久而久之,社交平台就成了展示自我的“最好”平台,相信谁也不会在自己的展台上让人看到自己不美好的一面。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在虚荣心作祟下,在网络平台的虚拟世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说了这么多,言归正传到这部电影,《英格丽向西行》所展示的正是当今网络时代里特有的文化现象,是对社交软件为其用户带来负面影响的一个放大,也是对喜欢活在虚拟世界里的人们一次针砭时弊的讽刺。这部电影里的主人公Ingrid,就是深受社交软件荼毒的一员。她整日无所事事,手机不离手,平日里最爱做的事就是刷Instagram,不停地给自己关注的人点赞(这样做无非就是希望别人为她回赞),嫉妒朋友们过得比自己好的生活,羡慕网红们的日常点滴。在得到一笔意外之财之后,她为了追随一位网红只身来到加州,在这里与这位网红相识,并走上了自己让人嘀笑皆非又荒唐至极的网红之路。
电影的主演是这类小众喜剧的常客,她总能把片中主人公这样的人物诠释的滑稽可笑又活灵活现,可以说,没有她诠释的这个主角,这部电影是不可能有如此让人印象深刻的效果的。而她同时也是这部电影的制片人之一,能够精准的选择一个这样接地气的素材来做制片,Aubrey对时下年轻人的生活有多了解可见一斑。
由Aubrey所饰演的主人公Ingrid,是时下沉迷网络社交软件的年轻人的一个浓缩体,她的虚伪做作与爱慕虚荣,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为了走红,她原样复制着网红生活的一切,为了在Instagram上发好看的照片,与网红点一样的食物,可在吃进去的一刹那又被那种不能接受的味道恶心到吐出来,只能晚上窝在床上大口吃着真正属于自己的美食—麦当劳的薯条。这只是全片诸多类似情节的一个例子,虽然难免有为了戏剧效果而夸张的可能,但年轻人为了在网络上得到关注而做的那些荒唐事却足以窥见一二。
诸如上面的例子,在全片屡见不鲜,总能让人忍不住笑出声,笑罢又不禁联想到自己或身边的人,试问,但凡在网络平台上发照片的人,谁没有做过类似的蠢事呢?片中的主人公为了得到网络上的认同,谎话连篇,甚至不惜倾家汤产;而现实生活中年轻人为了满足自己虚荣心的所作所为,也并没有比她好到哪去。这部电影,正是针对这一点,对社交软件来了一次毫不留情的批斗,对所谓网红们来了一番劈头盖脸的痛骂。
看罢这部电影,我们不禁联想着自己生活的日常,在这个手机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交软件和智能手机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回想一下,现在无论哪次跟三五朋友出去吃饭聚会,每个人坐到桌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掏出手机刷微博和朋友圈;每次去一家稍上档次或装潢文艺的餐厅,我们有多少时间是花在自拍以及给上桌后的餐点拍照?很多人的生活仿佛是活给别人看的,在攀比心和虚荣心作祟下,很多人选择生活在自己建造在网络上的泡沫生活里,很多人甚至无比清醒的知道这一切只是一座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可他们已经中毒,与其让自己面对现实,他们宁愿麻木的在网络世界里放弃自拔。有理由相信,当活在网络世界里这些人,像片中的Ingrid一样,如若被生活重重拍打在现实的地板上,他们也会像Ingrid一样,不知如何收拾自己已经畸化的现实生活。
整部电影用一种略带夸张又极其好笑的方法为身在社交网络时代里的我们敲响的一次警钟,选择在活在现实还是经营网络,或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这部电影的结尾,大难不死的Ingrid在医院的病床上睁开双眼的第一句话不出人所料的是“where is my phone?”,当她看到自己在网络上的粉丝与留言爆棚的时候,她嘴角露出了一种可怕的笑容,她之所以笑无非是因为她知道自己终于红了,可是她的红是用她差点就没了的性命换来的。电影的幕布也在Ingrid这个可怕的一笑之后一下子拉黑,这无疑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收尾,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个终于红起来的女生接下来会做什么;但面对这个犹如黑洞般没有穷尽的黑幕,我们不禁在心里默问:为了红而差点丢掉性命,真的值吗?
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写实的电影。完全没有错误,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想成为的样子,也有为之“努力”时付出的小心机与心思.结尾的英格利,I am just tired of being myself. 这句话说的很对呀,谁没有个怀疑自己的时候,人生不就是新伤盖旧伤,直至麻木,从而强悍. 不管你们怎么说,就是爱这个,给五分儿.
蛮喜欢这种独立的小品式电影的。里面的Ingrid是典型的双向情感交流障碍患者,看她的经历就像在看一个经典案例。
我的观感还蛮正面的。我看到的是一个深度患有双向情感交流障碍的人的自我治愈过程。
Ingrid抑郁的一面非常明显,比如经常自己在家抱头痛哭,独来独往,不善于社交。狂躁的一面在过度压抑之后显现无疑。比如开头拿辣椒水喷人脸、划伤陌生人的车,对偶像的手机留言时忍不住破口大骂。
而Ingrid最大的问题也是许多患有此类精神疾病患者都有的问题:没有自我拯救能力。这种能力的丧失让包括Ingrid 在内的许多人最后只能用自杀来解决自身的问题。自杀前默念的大概都是Ingrid说的那些话:我是个loser,这一切都是谎言,我的人生就是个笑话,我永远都不能成为我自己,也不想成为我自己。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没有一样的感受。看不清自己是谁,不接受自己,想成为其它所有任何人除了自己。而社交网络似乎滋长了这种意识,因为在Instagram上或者朋友圈里,我们太容易尽情地窥视别人的生活了。
想成为别人,并没有错,如果我们通过简单的模仿,就能获得这个人的成功,那干嘛不去做呢?所以Ingrid的出发点没有错,起码她想要追求一种比目前生活更愉悦、开放的生活方式,只不过方法过于极端。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参加许多陌生人派对,一般目的是认识不同的人,拓展自己的朋友圈,但可怜的Ingrid,至始至终只迷恋Taylor一个人。
这种迷恋确实是病态的,但可喜可贺的是,Ingrid内心仍然是向善的,她会跟男友道歉,希望他不要恨他。在影片最后几近崩溃的时候,她也没有往Taylor脸上喷胡椒,还反复说她其实不想伤害任何人。这比起开头有了很大的进步。因为体会了成为他人的痛苦,知道了成为自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百般无奈她面对Taylor吼出了真相,通过这个过程,Ingrid直面了自己的人生。
这就是患有双向情感交流障碍的人自我救赎的关键一步:意识到Nobody is perfect.学会正视自己,坦诚面对自己犯下的错,勇敢接受自己的全部。
所以最后Ingrid自杀后是否被救,是否遇到了真爱,是不是真的成为网红,并不重要(导演可能只是想要一个happy ending)。重要的是她终于接受了自己。而且我们不能说Ingrid是失败的,因为对Taylor的模仿让她早就获得了大量的粉丝(不然她也不会被救),让她变得至少比过去那个天天想着怎么报复社会的Ingrid有爱多了。
最后想说句听起来很绕的话:即使在最孤独的时刻,我们仍然拥有自己,自己才是自己最值得依赖的朋友。So,永远不要放弃!
第一次写影评 只是谈谈内心的想法 外面的热评都在说这导演编剧拍的怎么怎么不好
恰恰相反 我反而觉得 这个电影没有艺术夸张的成分 完完全全地在表现生活
我想 我们大多数人 也都没有像女二网红那样 拥有这样的生活(即使只是看上去光鲜亮丽)。我们更像女主多一点 孤独自卑 得不到别人和外界的肯定。当我们看到ins上那些po的光鲜的照片 难免会心生羡慕 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女主先是进了精神病院 妈妈又是得心脏病死掉了 一个人孤独地生活 完全没有什么可以慰藉的东西 只能在网络上看着那些别人精彩的生活。于是 一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
女主来到了LA 租了个房子 开始制造跟女二网红碰面的机会。慢慢地 两个人认识了 并且开始一起去跳舞 去玩耍 做好朋友。女主就认为她们是朋友了 其实女二从来没认同她是朋友 不论是后来harley的party上故意不理女主 还有后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