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弗罗斯河上的磨房
导演: Graham Theakston
编剧: 乔治·艾略特
主演: 艾米丽·沃森 Emily Watson 伯纳德·希尔 Bernard Hill 杰姆斯·弗莱明 James Frain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上映日期: 1997-05-15
片长: 109分钟 IMDb: tt0119673 豆瓣评分: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其实我是不大好意思跟人说我最喜欢的英文女作家是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的。 只看过她一本长篇小说,翻过一点点散文,哪敢蹬鼻子上脸四处赞叹呢。喜欢乔治·艾略特,(曾经)我决定安安静静,认认真真看完她的七本小说和各种散文,之后,再来拍板:你们一定要看我女神啊! 可我至今只看完了《米德尔马契》,中文版的,两年前看的。有八百页。 感觉离梦想一点也不近。 为了能拎自己一把,上个周末我决定不看樱花(春天到了!)不思考转基因(专业缘故……),开始看起由乔治·艾略特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弗洛斯河上的磨坊》(The Mill on the Floss)。 是的。没找到清晰的片源,就着模糊的画面和粗糙的英文字幕看了起来。 1.背景。十九世纪的英国,那是工业革命时代,靠传统生产方式难以为继的乡村,弗洛斯河的优美风光也抵挡不了新式社会的到来。 另一方面,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虽然出现了罕见而出色的女性作家群,却仍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男权社会。社会对女性的定位与期待是“家庭天使”,不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只需扮演好女儿、好妻子与好母亲。 2.故事。故事从塔利弗一家说起,他们依靠弗洛斯河上的家庭磨坊生存,父严母慈,一双儿女——汤姆和麦琪天真活泼。 律师威根姆作为富商的代理人购买了河流上游的大片土地,计划抽取河水灌溉——这无疑会降低磨坊的水位,两家人打官司,塔利弗家败诉,输得倾家荡产,连磨坊也被威根姆买去,老塔利弗为了生存不得不忍辱留在磨坊为仇人工作。 长大后的麦琪与威根姆的儿子相互爱慕,被哥哥汤姆强令阻止。汤姆为报父仇,日夜忙于生意,无暇考虑麦琪的心情,无奈之下麦琪准备去教书,寻找自己的道路,在拜访亲戚时麦琪偶遇表妹的未婚夫斯蒂芬,二人一见钟情,犹豫中麦琪跟斯蒂芬私奔,在河上漂流一夜后,麦琪反悔,返回家庭,身败名裂的她被哥哥赶出,当夜发洪水,麦琪划船回家救哥哥,因为意外,两人落水而亡。 3.细节之一。剪头发。塔利弗败诉后,家庭聚会上少不了势利一方的冷嘲热讽,有钱的姨妈指责麦琪的妈妈嫁了个不会挣钱的男人,一路数落到麦琪乱糟糟的头发。小姑娘气得回房间拿起剪刀就开始绞头发。让你说! 啊呀我立马喜欢上这个坏脾气的丫头了。 4.细节之二。菲利浦的爱。麦琪与菲利浦,两家世仇,两个孩子却志趣相投,阅读、唱歌,相互倾诉,可以说是青梅竹马。 麦琪和斯蒂芬私奔后,被家庭和社会驱逐,没有人接纳她。而善良的菲利浦,深爱过她的菲利浦,写信安慰,"I am still yours, but not with selfish wishes." 5.细节之三。雨中重逢。 私奔情节让人扼腕,若麦琪早一点拒绝,也不至于伤害了家人和自己的名誉,或者是,若她义无反顾,如同现实中的乔治·艾略特,冲破世俗的禁锢,为爱情一搏,又有何不可? 私奔反悔时。麦琪:我们无法选择幸福,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我们只能选择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可私奔之后很快反悔?太虐人了。 你要知道这要在简·奥斯汀的笔下,私奔对象斯蒂芬家境、人品、见识哪一点都不差,抢手的单身汉啊。而夏绿蒂的简爱小姐,反抗之后,还是嫁给了爱情。 不要被世俗收编,也不要被爱情收编。 大概这就是乔治·艾略特。 私奔反悔归来,在大雨中遇到表妹露西。算得上情敌狭路相逢了吧。她们走向彼此,未发一言,深深深深的,拥抱和理解。 6.结局。 很多人对麦琪之死不满意。有评论家甚至将结尾视为小说的败笔,并把原因归咎于乔治·艾略特的稚嫩和不成熟。 而乔治·艾略特在文章里说过,“结尾是大多数作家的薄弱环节,但某些失误在于结尾过于平淡这性质本身。” 我们不要精致平庸的结尾。 熟读希腊悲剧的作者就把麦琪和哥哥写死了。 简媜说的:深情若是一桩悲剧,必定以死来句读。 乔治·艾略特,简·奥斯汀之后又一位出色的维多利亚时代女作家,她的故事里没有乡村舞会,没有琐碎的家长里短,没有那么多“可嫁性”的考虑。 写《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时,乔治·艾略特41岁。这个原名玛丽·安·伊万斯的女人,为了防止人们把她当做肤浅的女性作家,也为了逃避流言蜚语,给自己取了这么一个男性化的笔名。 作家本人在当时绝对是个不被社会认可的异类,她长得难看,家人觉得出嫁无望,才让她接受了男性才能得到的教育。青年时代她就放弃了宗教信仰,渴望知识,她写信给社会学家斯宾塞,“我值得你给与的温柔与尊敬,不论那些粗野男人或心灵庸俗的女人如何想我。”然而斯宾塞没要她。三十岁上遇见今生挚爱刘易斯,由于对方是有妇之夫(当时的法律问题,刘易斯离不了婚),二人只得长期住在国外或乡下,离群索居。刘易斯真正理解她,也鼓励她写小说。 “学识渊博、通晓多国语言、与传统的宗教决裂,以及对哲学、科学、历史、英国与欧洲文学的兴趣,当然还有她让同龄人吃惊的个人生活。”她的传记作者给写的简介。 在时代的洪水涌来时,乔治·艾略特以笔为帆,她所有的小说都在讨论:我们如何能知晓人类的心灵,如何认识世界、与世界发生联系?而她冲破的禁锢不仅仅是世俗,还有爱情本身,一如《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那个矛盾痛苦又骄傲的麦琪。
在观影过程中,我以为这是一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后来发现是我的大脑模式化了。做梦也不会想到她会对另一个男人一见钟情,我甚至从新编排了故事,以为喜欢这个男人只是与菲利普商量的权宜之计,只是为了把自己名声搞臭,与哥哥断绝关系,然后Philip用强大的爱带着她远走高飞,他们两挣脱两家的仇恨,永远在一起。(恋爱脑ing)后来我屈服于乔治的结尾,做了如下思考:
Maggie对Tom,Philip和Spenser的爱。
首先Maggie对Tom的爱,从开始的兄妹之情到就像爱父亲一样爱Tom。爸爸在她成长过程中爱她支持她,他爱爸爸,所以当然也爱Tom。他们之间是亲情之爱。
Philip的爱,是很智慧和启发的,他鼓励她做一切想做的事情。她每年都在期待着Philip能够回来与她相见,给她唱歌听,我认为她是爱Philip的,但是现实她不能违背父亲的遗言,也不能改变Tom的态度,那是世仇。Philip也知道自己改变不了什么。
至于对Spenser的爱,其实是征服欲,她并不爱Spenser。只是有好感。为什么她要跟他去划船,完全是因为Philip没来生气,她在船上一言不发,那可不是什么喜欢之情,那是报复。
她郁闷自己的哥哥死守诺言,仇家都妥协了,哥哥还是死咬着誓言不放手;她郁闷Lucy看不清Spenser是个混蛋;她郁闷这个社会给她附加的一切,她还是只能服从。她善良、聪明、勇敢、好学,应该是个前景很好的菇凉,可最后也只是个普通人。虽然最后她自由了,有机会去自给自足了,可惜这个社会不会让她得到想要的,哪里有什么活可以给她做呢?死是唯一的社会结局。
电影里,我最喜欢的是他们的爸爸,他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有出息,坚持给他投资,最后孩子学以致用,挽救了家庭,这是相信的力量,穷苦人家的孩子还能有啥选择?况且那个时代他们家都不算贫困的人家。咋办呢?读书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