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我是 第一季 I Am Season 1(2019)

简介:

    A trilogy that explores the experiences of three women in personal and emotional moments.

演员:



影评:

  1. Bravo!今年看的英剧都没有让我失望。前几年还在看青春期迷茫的爱情,今年看的都是女性人到三十,直面稳定关系和婚姻中的无奈。

    短评里看到一个词,microaggression,真传神!是只能跟最intimate 朋友言说的烦恼,小到都无法为此停下,只能带着它生活,却又是从起床到入睡,分分钟都存在的depression。

    1. Nicola

    能逃离不健康的关系真好,这简直是成年世界的童话故事。眼看过好多朋友一次次情绪崩溃,认清现实后忍痛继续。当对方是得到你快乐生活的唯一可能性,只要有一丝火苗,你还是会擦干眼泪重新回到ta身边。

    “I can't imagine my life without him.”

    It's rather say "i can't imagine a happy life without him"

    这集讲的是在恋爱失去自我的女孩,在情感的勒索中屈服与妥协,逐渐丧失自我完整性。想起了以前看过到一个观点,SM的关系中有主动权的一方其实是M,M能承受到哪里决定了什么时候喊停。

    3. Hannah

    看fleabag 的一篇影评时,一下记住了”要要女孩“这个群体。Fleabag 还是 Hannah,拍的都是当代社会要要女孩之外的故事,彷徨才是她们生活的主线。她们有好多共同特点:怀疑被赋予的意义,不喝成功学/幸福学鸡汤,没有明确的追求,沉溺感受和体验,在虚无中迷茫。It's a self-motivated and self-rewarded path to the true happiness, and it's so lonely.

    快结尾时有一段对话很打动我,那个很帅的黑人男生问”有什么我能为你做的吗?”“我只能自己面对。我想我现在不适合一段关系。” 讲再多道理,赋予再多的意义,如果找不到self-driven的动力,健康漂亮的外壳最终会崩塌。At most moments of life, people live on impulse, cos that's the shortest path.

  2. 我是什么?

    眼睛看到的肉体,只是一副皮囊,每个人都一样,并无区别,这肉体是我吗?区别是里面的灵魂不同,也就是意识,肉体是灵魂的载体,但灵魂不是肉体。灵魂通过肉体联系这个世界,比如用眼看世界,用耳朵听世界,用嘴巴感知世界等,但五官不是我,只是灵魂体验世界的工具。

    一、灵魂(意识)怎么形成?

    被肉体驱使的灵魂大同小异,虽然活着,但如“行尸走肉”。灵魂主宰的肉体超凡脱俗,简约而不简单。

    我一直在思考人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行为?为什么人们对相同的事会有不同的做法?为什么人会产生不同的思想?为什么人想的和做的不同?为什么人会做不愿做的事?为什么人不做想做的事情?为什么人会积极做喜欢的事?为什么人会口是心非? 为什么人会浮想联翩自我陶醉?为什么人控制不住思想?面对同样的事为啥人们会有不同的想法?

    灵魂(意识)主宰【思行】,以上归纳起来就是人为啥“行”?怎么“思”?我要找到一个答案,思考多年我找到一个勉勉强强解释以上现象的答案,那就是反射

    用现代科学的解释是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动物本能先天存在,如生理需求:吃、喝、拉、撒、睡、性(我把它叫做肉体生存需求)。这个生存需求会驱动人为了活着做许多事情,包括不愿做的事情。这就是肉体驱动灵魂,类似没有思想或想了也没用的“行尸走肉”。这是人们共同的行为。这个理论可以解释大部分人的许多行为,超脱了生存求的的思行更复杂,后面会思考。

    再思考一下人们不同的思行,勉强用条件反射解释一下,【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反应条件反射、alpha条件反射,是一种关联性学习。俄罗斯 心理学家 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 将这种产生条件反射 行为 的学习形态描述为“动物对特定制约刺激的反应”】这是维基百科的答案。我的理解是人们不同的思行是灵魂(意识)控制的,是更复杂的意识行为。

    二、意识的产生

    孩子一出生没有意识,只有潜意识,身体由本能的潜意识驱动。然后孩子观察并模仿抚养人,随机尝试一些动作,收到了许多反馈,这些尝试和反馈累计起来形成了复杂的条件反射并沉淀在大脑形成记忆。提取这些记忆,组合这些反射形成新的神经元链接的过程就是思考,实践这些思考产生行为。随后人接触到更多的人,体验到各种环境,受到各种文化的浸染,做了更多的尝试,产生了更复杂的反射并记忆,形成了更复杂的思考。渐渐地人们会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提炼形成一套“思考模型”,慢慢固化起来,这就是性格。比如一个人对同样的事会有同样的反射,这就是“思维模型”简单调用的结果。

    这也是为什么人长大后性格无法改变,因为人的思维模型固化了,这是从小就形成的,要改变就意味着杀死他所有的思想,抹除他所有的记忆,重新来过,所以改变别人不是难不难的问题,而是根本不可能。

    三、意识的打破和重新构建

    学生阶段,父母的影响+学校教育+同学的影响+其它媒介的浸染,每天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独立社交训练我们的反馈机制,社会价值观的不断熏陶等,叠加影响下我们的认知不断更新,因为原有的思维模型还没固话化,而这股力量又很强大所以打破了我们原有的思维模型,我们重新构建新的“思考路径”,从第三者角度看,这叫改变(也叫进步)。

    四、灵魂成型、思维固化(人格形成)

    长大后当:

    ①父母不再向我们输出新的影响力;

    ②走出校门后,很少学习新的知识体系;

    ③社会价值观已深入灵魂,融入意识;

    ④工作环境安逸稳定;

    ⑤社交圈几年不变;

    ⑥自我满足;

    这时思考路径多年不变,已固化成不需深度逻辑思考的“思维模型”。在遇到事时,大脑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直接调用成熟的“思维模型”。行为上表现为,我们对类似的事有趋同的想法和行为,极少超出过去的思维框架。

    此时“茶杯”已满,固执、偏见、傲慢、无脑行为就产生了。

    五、总结

    总结一下,就是行为成习惯,习惯成思想,思想成思维模型,思维模型固话成为自然,自然成人格,人格就是意识形态,灵魂成型。此时的灵魂是带枷锁的,这个束缚灵魂的枷锁就是“意识形态”,也叫做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灵魂,俗称普通人。

    灵魂意识的枷锁:父母的价值观、家庭文化、学校文化、社交圈影响力、企业文化、社会主流价值观、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媒体媒介、偏执的自信等。

    冲破枷锁的灵魂,是能独立思考的意识。这种意识能打破世俗、能超脱束缚、思维凌驾于宇宙万灵之上、能看到本心、能用心观世界、能看到宇宙本质、能不断“自杀和重生”,这种灵魂佛教称之为佛,道教称之为道,普通人称之为圣人,迷茫的人称之为神仙,身边人称之为傻子。我称之为:活明白

    六、我是什么

    如果抛开趋同的肉体,仅从我和别人不同的角度审视独立的“我”。发现我是一个意识形态,本质上是:

    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感知反馈=利己导向的经验教训=长期实践固化的思维模型=输入输出交换机

    我和别人并无不同:

    1、同样的吃饭,别人或许是吃好,相同的是我们需要吃饱,并无不同;

    2、同样的睡觉,别人或许住别墅,相同的是我们都在2米的床上睡着,并无不同;

    3、同样的装扮,别人或许穿名牌搭奢侈,相同的是我们都同样的体面,并无不同;

    4、同样的出行,别人或许开豪车搭飞机,相同的是我们都同样到达目的地,并无不同;

    5、同样的找伴侣,别人或许倾国倾城,相同的是我们都同样的结伴合适的人,并无不同;

    6、同样的生活,别人或许应有竟有、荣华富贵,相同的是我们都同样的活着,并无不同;

    7、同样的归宿,别人或许一生精彩、瞩目、大成就,相同的是我们都会同样的“灰飞烟灭”;

    唯一的区别是,心中的“完美自己”和现实中自己的不同。其中的差距就是不幸福的来源。

    所以我是世界的“反馈机”,世界是我的“模拟器”,我并不特别,我的存在渺小到可以被忽略。

    我其实,啥也不是,就是无。看明白了是【我无】,顿悟了是【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