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不管内容,叙事还是电影手法如何,仅仅因为主题我就想给5星。我也是一个这个城市的移民。镜头里的那些地方、那些人、那些事对我来说太熟悉也太真实。
在香港的第一年,我的生活日日所见的都是那个已经营业30多年却一切闪闪发光如近期刚开业一般的华丽商场,那个每年圣诞节圣诞树点灯都有大明星来站台的商场,那个随便路过都能碰到曾志伟,刘德华的商场。而深水埗对我而言是只有在帮闺蜜老公买游戏碟和wii的时候才会去到的地方。
但渐渐的,我爱上了这个香港最贫穷的区,正如我后来爱上了油尖旺,那个人们口中的旺角黑夜。
我貌似去过深水埗夜市两三次,有一次好像是和老公一起。但其它两次都是一个人。我还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彷佛自己掉进了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兔子洞,只是随意这么走着,突然过了一个拐角,就来到了一片黑暗森林却又并不会让我不寒而栗的地方。
那是一个黄昏过后的初夜时分,我误打误撞的来到了深水埗夜市。
这个地方虽然叫夜市,却绝对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内地或者台湾那些满街都是小吃摊的夜市。也绝不像旺角的女人街或着油麻地的庙街那样,有着搭好的一个挨着一个的棚子,挂着闪耀(女人街)或着不那么闪耀(庙街)的灯。深水埗的夜市的所有摊位都是非常随性的(或者说简陋的)。所有物品都是堆在地上。有的甚至无人看管。因为是夜市才刚开始的时段,并无太多顾客,摊主们好多也不见踪影,可能正忙着在别处往夜市运送货物吧。
那灰黑灰黑似大雾笼罩的色调和异常安静的环境与几条街以外的黄金电脑商场门前的热闹彷佛是两个世界。前一秒的喧闹,灿烂霓虹灯,和车水马龙,与下一秒的谧静和昏暗让我瞬间有了那种进入另一个时空的错愕感。
在还有一点懵的状态下,我慢慢的走在街中央,望着两边地上的货物,那种自己错入另一个时空的感觉瞬间更加强烈了。地面上的货物好多是我平时直接会扔进垃圾桶的东西。我的理解力瞬间不够了:这些东西真的有人买吗?
带着好奇又逛了几圈,偶尔也会发现和多数商品格格不入的物品,例如,看着并不便宜的崭新的山地车。。。。一双双的运动鞋。。。。
所以,电影里的一切对于我来说实在太真实。
那是一个让我会想起《北京折叠》的地方。那是让我亲眼见到的和我的生活圈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后来,即使不帮闺蜜老公买游戏机游戏碟,我也偶尔会去黄金电脑市场买买电子产品,或着去吃吃深水埗的美食,例如,刘森记的竹升面,合益泰的小吃,坤记士多的零食,公和豆品厂的豆腐。也和老公去过明哥食堂(明哥从2008年就开始给社区的老人家免费派饭)。
有时我一个人在路边吃着小吃,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旁边就是抽着烟聊着天的南亚裔人。也一如电影里一样,那里是南亚帮的地盘之一(例如下面最近的新闻)。但这就是香港神奇的地方,我完全享受这个区的纷扰,杂乱。这就是九龙的气质,是粗犷的,吵杂的,密集的,也是生动的,活跃的,最接地气的。
新聞原鏈接:
香港另一个神奇的地方是,黑社会是它的历史和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但香港好像是唯一一个在凌晨一两点我一个人夜行也从不担心安全的城市。凌晨一两点的旺角在我的生活里是亲切又温暖的。
我搬出学校宿舍,在出租屋里每天从早上6点到凌晨1点不停写论文只靠面包和麦片填饱肚子的那一年里(不是没钱吃饭是没时间吃饭),最温暖的时光是室友有时下班回来默默地煲好汤让我去盛一碗的时候,而最轻松的时光是有时凌晨一两点结束一天的论文写作后,下楼,走过两条街,到旺角的24小时营业的粥店静静的喝晚粥,聽其它的顧客和老闆悠閒地聊著天。
2019年的时候给老公的第一封家书就是纪录我们的旺角黑夜。(我把它贴到了豆瓣,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电影里的旺角黑夜是冷酷又混乱的。有数不尽的麻雀公司(黑社会开的),挂着五颜六色霓虹灯的夜总会,和楼楼都有的粉色招牌。而我的旺角黑夜是平静又温暖的。
之前住在狮子山隧道附近,而后搬去旺角住在西九龙走廊附近,我太知道香港是座不夜城了。车辆飞驰而过的声音昼夜不断。狮子山隧道的特点是每天都有巨吵无比的超级跑车凌晨飙车呼啸而过,西九龙走廊的特点是货车大卡车夜间最繁忙车水马龙。可那些凌晨旺角24小时营业的粥店却让我感受到了难得的几小时的宁静,让身居闹市的我也能看到有短短几个小时休息的九龙。
南亚裔在香港的存在除了电影里的numan大叔那种混帮派的,还有小主人公那样的难民家庭以外,对于像我一样的普通市民来说,他们是call gogovan的时候多花100块(10年前的价格)就能请到的搬东西的劳力,是某些老式酒店的门童,是穿梭在街道上的外卖骑手,是保安公司里身型高大的安保人员(非大楼常驻的保安,那些多为本地大叔),是在重庆大厦门口像你兜售A货劳力士的商贩,有时也会是你的邻居(尤其是佐敦尖沙嘴)。
即便是有身分证的合法居民,他们最常遇到的困难是租不到房子。多數的房东一听说租客是南亚裔都會拒绝出租。
另一个巨大的南亚裔群体是来自菲利宾或者印尼的女工们。她们来港只能在市民家里做工人,并且只能住在雇主家里。不可自己单独租房,并且不可转换工种。她们是你在周日和公共假期的时候在人行天桥上、街心公园里,街道边,任何有遮蔽的地方可以随处看见的正在快乐的享受放假日的人。
所以,这个电影的出现对我来说就是5星。它也许是香港第一部以南亚裔为主角的电影了吧。
关于内地移民的电影,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看看《今宵大厦》和《過春天》。
P.S. 重庆大厦
如果有人感兴趣的话,我有时间或许也可以写点这个大厦的见闻。
电影里出现的红色的士:近几年很多红色的士(经营范围:九龙和港岛)的司机的服务态度一言难尽。。。经常不高兴就骂乘客,管你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只要不爽就开怼。我同事,一个体重近200的白人中年男子,被的士司机已经骂习惯了。。。???少数心情不好的司机还会宰客,知道你是本地人也一样。。。
香港晚上12点半地铁停运以后,接地铁班的红van司机也是一群超级有个性的人。。。
感兴趣的可以看张柏芝和刘青云的《忘不了》。那个是过海红van。还有陈果的《那一夜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红van》
香港有数以千计的难民等候难民资格审批,往往要等超过十年。
哈山是香港出生的巴基斯坦裔男孩,但他知道自己未来不属于这里。他的梦想是移民到加拿大,可是一场车祸夺走父亲生命,也让他梦想破灭。陈白日是七十年代偷渡到香港的难民,他是的士司机,与哈山父亲的意外有关;陈白日有个和他关系疏离的儿子陈康,在香港当警察。
失去父亲照顾的哈山, 加入一个由难民组成的黑帮,因遇上警方反黑行动而惹上麻烦。目睹整个过程的陈白日,决定协助哈山偷渡到台湾。讽刺的是,追捕他们的,正是陈白日的儿子陈康。逃亡路上,两个没有血缘且不同种族的人,建立有如父子般的感情。
然而,哈山却发现陈白日正是撞死他父亲的凶手。最后,哈山会不会跟陈白日继续逃亡?
“
导演的话:我是第四代的马来西亚华人,高中毕业后,不懂广东话的我到香港追寻电影事业。身为华人,我也要克服许多困难,才能够融入香港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剧本中在港漂泊的巴基斯坦裔的艰苦,我极有共鸣。因此,我想拍一部难民和香港人的公路电影,一个最终由难民作出选择的故事。
在我离家之前,父亲唯一教会我的就是开车,因为他曾是货车司机。我和他从来都不亲近,但当我独自一人在香港时,我却希望父亲可以教我剃胡须,或者指导我该如何成为绅士。
《白日青春》是关于一个渴望父爱的孩子,以及一个挣扎着想去理解儿子的父亲的故事。这两个角色反映了我的移民生活,而我视这部作品为我及父亲之间的对话。
是的,标题是已经说明了。
看到秋生哥,我想着怎么也能4星吧,结果还是打了3星,如果可以,我会打2.5星!
片子叫 白日青春,取自《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本喜阴,不喜太阳直射。当陈白日出现在莫青春的生活中,莫青春这个难民的生活被彻底搞乱了,父亲死亡、母亲被遣返,自己流落街头,一下子全世界都是他的敌人,他只有10岁而已。讽刺的是,陈白日却给了顽强的苔新的生活:送青春去加拿大,而白日不同行也不会再和青春相遇。
这次白日会伤害了苔之后的一个救赎的故事。电影标题和内容真的很好,准确说,是明明可以很好才对!
可惜导演太稚嫩了,功力不够,没有拍好。总的来说,不够压抑,不够痛苦,不够悔恨,也就让结尾变得不够力量。电影根本没有足够的镜头内容给到这个难民家庭在失去顶梁柱之后的痛苦和无奈,没有铺垫足够的挣扎,没有铺垫足够的歇斯底里,没有铺垫足够的绝望和压抑,仅仅是简单地“交待”了一下给观众而已!而陈白日的负罪感、对儿子的愧疚、对莫青春的赎罪,也拍得就像是简单的“交待”了一下给观众。
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和这么好的名字,《白日青春》,讽刺、赎罪于一体,真的浪费了。
小孩的下一站 未知 就好像香港的命运
香港只是“中转站” 对这群南亚难民来说是的 对每家每户的菲佣来说是的 对当下久居的港人来说也是如此 没人知道家的方向 灯火璀璨的香港夜色下 却是如此暗流涌动 没有身份证的人四处藏匿 没人关心他们的命运
镜头甩向昏暗狭窄的街道 旺角 深水埗 天知道我对这土地爱得有多深沉
八月上旬 在神戏十周年见到老黄 他手臂长了些老年斑 中途他把帽子取下来整理 才发现原来老黄是真的老了 我一步步靠近他 表面自如地跟他聊天 他轻言细语 温柔风趣 活动开始到结束 我找他拍了三次照片 最后一次 我知道我要离开了 我再次走进 问他可以拍条视频吗 征得同意后 我带他到光线较好的地方 我说 就这里吧 我有点紧张 举起手机 他见我举很高 立马蹲下 怕我不方便 笑着配合我
在香港那个礼拜
我后悔没去看这部电影了